罪人不孥

成語拼音

zuì rén bù nú

罪人不孥成語解釋

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於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有人勸齊宣王毀掉周天子巡狩朝見諸侯的明堂,宣王徵詢孟子,孟子認爲如果要實行王政就不能毀,因爲周文王當年靠施行王政才統一天下,他罪人不孥,對鰥夫、寡婦、獨夫、孤兒這種無助的人特殊照顧,齊宣王認爲言之有理。

成語造句

在法治社會中,應該遵循罪人不孥的原則,不能因爲一個人的過錯而牽連其無辜的家人。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公正而仁慈的君王。這位君王一直秉持着以法治國的理念,但他同時也深刻理解法律的精神不應僅僅是嚴苛的懲罰,更應包含着對人性的尊重和關懷。 有一次,這個國家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盜竊案件。大量的財寶從王宮的寶庫中被盜走,這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負責調查的官員們很快就鎖定了嫌疑人,是一個名叫李四的平民。經過一番審訊,李四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盜竊王宮財寶這樣的重罪,不僅罪犯本人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他的家人也會被牽連,淪爲奴隸或受到其他嚴酷的處置。然而,君王在瞭解了整個案件後,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先人的教誨和歷史上那些因爲過度懲罰而導致民不聊生的事例。他深知“罪人不孥”的道理,一個人犯罪,不應該牽連到他的家人,他們是無辜的,不應該因爲親人的過錯而遭受無妄之災。於是,君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他在朝堂之上,當着衆大臣的面說道:“李四犯下盜竊之罪,理應受到懲罰。但他的家人與此事毫無關係,我們不應將懲罰殃及無辜之人。法律的目的是維護公平正義,而不是製造更多的痛苦和冤屈。”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譁然,有些大臣認爲君王這樣做過於仁慈,會有損法律的威嚴。 但君王堅定地說:“古人云,‘罪人不孥’,我們不能背離這一基本的人道原則。我們應當以公正和仁愛之心來治理國家,這樣才能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最終,君王按照法律對李四進行了應有的懲罰,但他的家人得以倖免。 這個決定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百姓們紛紛稱讚君王的英明和仁慈。從那以後,這個國家的法律更加註重人性化和合理性,社會也變得更加和諧穩定。而“罪人不孥”這一理念也深深植入了人們的心中,成爲了這個國家法治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個國家的故事被後人傳頌。它提醒着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基本的道德和人性底線,即使是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罪人不孥-成語圖片

罪人不孥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