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

成語拼音

zhì zhī sǐ dì

置之死地成語解釋

有意使人處於無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典故出處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餘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餘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故意置之死地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餘,活捉劉歇。

成語造句

面對敵人的包圍,他毫不畏懼,決心與敵人決一死戰,即使被置之死地,也要拼出一條生路。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段扣人心絃的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義軍紛紛崛起。其中,有一位傑出的將領名叫韓信。當時,韓信奉命率領軍隊去攻打趙國。趙國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在地形險要的井陘口嚴陣以待。 韓信深知這場戰鬥的艱難,但他並沒有退縮。他仔細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最終想出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計策。他帶領着軍隊渡過了黃河,然後故意在距離敵軍很近的地方安營紮寨,擺出一副要決戰的架勢。 趙軍將領看到韓信如此輕敵冒進,大喜過望,立刻率領全軍出擊,想要一舉消滅韓信的軍隊。然而,韓信早有準備。他命令一部分軍隊佯裝敗退,將趙軍引到了預先設好的埋伏圈。當趙軍進入圈套後,韓信立刻指揮伏兵出擊,將趙軍分割包圍。 此時,韓信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迅速穿插到趙軍的後方,然後拔掉了趙軍的軍旗,換上了自己的旗幟。趙軍士兵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營地已經被韓信佔領,軍旗也換了,頓時軍心大亂。 韓信見時機已到,立刻下令全軍出擊。趙軍在前後夾擊之下,徹底崩潰,紛紛四散逃命。在這場戰役中,韓信將自己和軍隊置之死地,卻憑藉着過人的智慧和勇氣,成功地實現了絕地反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韓信通過這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役,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膽略,也爲他日後的赫赫戰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故事成爲了歷史上的經典,讓後人在面對困境和挑戰時,能夠從中汲取勇氣和智慧,明白在絕境之中也可能蘊藏着轉機和希望,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動,就能夠創造奇蹟。 這段歷史見證了韓信的傳奇,也讓“置之死地”這個成語更加深入人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艱難險阻時,要有敢於冒險、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

置之死地-成語圖片

置之死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