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來報往
成語拼音
- bá lái fù wǎng
拔來報往成語解釋
- 報通赴”,迅速≤快地來,很快地去。形容頻繁地奔來奔去。
典故出處
- 《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
成語典故
- 少頃,以足牀來,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攜短足幾至,拔來報往,蹀躞甚勞。★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纖》
成語造句
- 他每日忙於應酬,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繁,簡直就是拔來報往,片刻不得閒。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交往頻繁而複雜。
當時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甲國和乙國。兩國的關係時好時壞,經常因爲一些邊界爭端或利益衝突而產生矛盾。甲國的一位大臣名叫李義,他足智多謀且頗具外交才能。
有一次,乙國派使者前來甲國商議一些事務。李義負責接待這位使者,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李義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和友善,他熱情地招待使者,與他坦誠相待,使得這次商議進行得十分順利。使者回到乙國後,對李義的品德和才能讚不絕口,乙國國君也對李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後,甲國國君決定派遣使者前往乙國回訪,李義主動請纓擔當此任。他帶着豐厚的禮物和真誠的心意來到了乙國。在乙國,他受到了熱情的款待,他與乙國的大臣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溝通,進一步增進了兩國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就這樣,甲國和乙國之間的使者往來頻繁,每次使者的到來和離去都伴隨着友好的交流和互動。這種“拔來報往”的交往方式,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逐漸穩定下來,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也能夠更好地協商和解決。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甲國內部出現了一些政治動盪。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臣開始在國君面前進讒言,詆譭李義,說他與乙國交往過密,可能有背叛國家的嫌疑。國君在這些讒言的影響下,開始對李義產生懷疑。
李義得知自己被懷疑後,十分傷心和無奈。他深知自己一心爲了國家的利益,與乙國的友好交往也是爲了兩國的和平與穩定。但他無法改變國君的想法,最終他選擇了離開朝廷,歸隱田園。
失去了李義的甲國,在與乙國的交往中逐漸出現了問題。沒有了像李義這樣善於溝通和協調的大臣,兩國之間的關係又變得緊張起來。而乙國也對甲國的態度轉變感到困惑和失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外交關係和頻繁的交流互動對於國家之間的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拔來報往”的使者往來不僅能夠傳遞信息、增進了解,更能夠建立起信任和友誼。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那些真正爲國家利益着想的人才,不要輕易被讒言所左右,以免做出錯誤的決策,影響國家的發展和穩定。
拔來報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