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毀骨立

成語拼音

chái huǐ gǔ lì

柴毀骨立成語解釋

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典故出處

《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成語典故

隋朝時期,魯郡司法書佐陳孝意爲人公平廉潔,在郡內聲望很高,他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父親去世,他丁憂離職,在家守喪盡孝道,期滿被朝廷封爲雁門郡丞,他仍然堅持整天喫素,經常思念死去的父親,弄得人柴毀骨立。

成語造句

他經歷了那場巨大的災難後,整個人變得極度消瘦,如同柴毀骨立一般。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書生。他自幼勤奮好學,心懷遠大抱負,一心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爲家族爭光。 李明家中雖然並不富裕,但父母一直竭盡全力支持他讀書。日子就這樣平淡而又充實地過着。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到了這個家庭。李明的父親突然身患重病,臥牀不起,家中的重擔一下子全部落在了李明和母親的肩上。 李明爲了照顧父親,日夜守在父親的牀前,親自侍奉湯藥,幾乎沒有時間去讀書。看着父親被病痛折磨,他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母親也因爲過度操勞和擔憂,身體日漸消瘦。 幾個月後,父親的病情愈發嚴重,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李明悲痛欲絕,陷入了深深的哀傷之中。他整天以淚洗面,茶飯不思,身體也迅速消瘦下去。在這段時間裏,他彷彿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希望。 周圍的鄰居看到李明的樣子,都紛紛搖頭嘆息,他們對李明的母親說:“你看看你家李明,如今真是形銷骨立啊。”母親看着兒子如此痛苦,心疼不已,但她知道兒子對父親的感情深厚,只能默默地陪伴在他身邊,希望他能早日走出陰霾。 經過漫長的一段時間,李明終於慢慢從悲痛中走了出來。他意識到,父親一定不希望看到自己這樣消沉下去,他必須振作起來,完成父親的遺願。於是,李明重新拿起書本,開始刻苦讀書。 他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地學習,憑藉着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後來,人們每當提起李明時,都會感慨他經歷了喪父之痛後那柴毀骨立的樣子,也欽佩他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取得成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就像李明一樣,即使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只要我們能夠堅強地面對,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走向成功。同時,也讓我們懂得了珍惜身邊的人,在他們還在的時候,好好地去關愛和陪伴他們。

柴毀骨立-成語圖片

柴毀骨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