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青紅皁白
成語拼音
- bù wèn qīng hóng zào bái
不問青紅皁白成語解釋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典故出處
- 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扯開衣服,看了兩處,不問青紅皁白,舉起鞭子就打。”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處理這件事時,完全沒有了解清楚情況,就隨意做出決定,這種不問青紅皁白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村莊,村子裏的人們都過着平靜而簡單的生活。
村子裏有一位姓張的農夫,他爲人勤勞善良,但性子卻有些急躁。一天,張農夫在田地裏辛勤勞作時,突然發現自己放在田邊的農具不見了。他四處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張農夫心中十分焦急,他覺得肯定是有人偷走了他的農具。
這時,他看到一個陌生的年輕人從田邊經過,張農夫二話不說,立刻衝上去抓住了年輕人,大聲質問他是不是偷了自己的農具。年輕人一臉茫然,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連連搖頭說自己沒有偷。可是張農夫根本不聽他的解釋,他此時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不分青紅皁白地認定就是這個年輕人偷了農具。
年輕人極力辯解,但張農夫根本不給他機會,甚至還對他動起了手。周圍的村民們聽到動靜紛紛趕來,他們瞭解了情況後,有人覺得張農夫這樣做不太對,應該先把事情弄清楚再下結論。可是張農夫哪裏聽得進去,他堅信自己的判斷不會錯。
就在這時,一位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走了過來。老人聽了事情的經過後,沉思了片刻,然後對張農夫說:“你這樣不問青紅皁白就指責別人,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先冷靜下來,仔細尋找證據,不能僅憑你的主觀臆斷就給別人定罪。”老人還引用了歷史上的一個典故,說在古代,有一位官員在處理案件時,也是沒有經過詳細調查就輕易給人定罪,結果導致了冤案的發生,給無辜的人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張農夫聽了老人的話,漸漸冷靜了下來。他意識到自己確實做得有些過分,不應該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對年輕人如此粗暴。於是,他鬆開了手,向年輕人道了歉。然後,大家一起幫張農夫尋找農具,最後在田地的一個角落裏找到了。原來,是張農夫自己不小心把農具放在了那裏,卻誤以爲被偷了。
這件事情讓張農夫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明白了在遇到事情時,不能衝動行事,要保持冷靜,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能不分青紅皁白地就做出判斷和行動。從那以後,張農夫的性子也變得沉穩了許多,村子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與和諧。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提醒着人們做事要冷靜客觀,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和魯莽而犯下錯誤。
不問青紅皁白-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