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酬失

成語拼音

dé bù chóu shī

得不酬失成語解釋

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同“得不償失”。

典故出處

《後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佔據江東六郡,他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召集羣臣商議攻打夷州和瓊崖有關事宜,大臣們均贊同出兵,只有右都護陸遜不贊同,他認爲當前應該休養生息增強實力。孫權沒采納他的意見就出兵取勝,但整體上得不酬失。

成語造句

做這件事情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與得到的回報相比,簡直是得不酬失。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他聽聞鄰國的一個地區蘊藏着豐富的資源和財富。於是,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毅然決定發動戰爭去奪取那塊土地。 國王傾盡全國之力,組建了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鄰國進發。戰爭打得異常激烈,雙方都損失慘重。經過漫長而殘酷的戰鬥,這個諸侯國最終佔領了那塊夢寐以求的土地。 然而,當他們開始清查所獲得的成果時,卻發現情況遠非他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好。爲了這場戰爭,他們消耗了大量的糧草、兵器,士兵傷亡無數,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新佔領的土地雖然有一定的資源,但要開發和利用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經過仔細的核算和評估,國王和大臣們痛苦地意識到,這場戰爭所得到的遠遠不及所失去的,真可謂是得不酬失。他們原本以爲可以通過戰爭獲得巨大的利益,結果卻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災難。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就如同春秋時期的吳國,吳王夫差爲了稱霸諸侯,連年征戰,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使得國家疲憊不堪,民不聊生。最終,越國崛起,一舉擊敗了吳國。這正應了那句“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期,很多時候得到的無法彌補失去的。 這個諸侯國的國王在經歷了這次慘痛的教訓後,終於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盲目追求利益的弊端。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努力恢復國家的元氣,採取更加溫和、明智的政策來發展國家。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得不酬失這個成語的含義。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面臨各種選擇和決策,不能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後可能付出的代價。我們要全面、長遠地考慮問題,權衡利弊,避免做出那些得不償失的事情,以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痛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明智。

得不酬失-成語圖片

得不酬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