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杼擇鄰

成語拼音

duàn zhù zé lín

斷杼擇鄰成語解釋

孟母爲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典故出處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裏,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爲一代思想家。

成語造句

母親爲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環境,不惜搬家多次,這種斷杼擇鄰的做法體現了她對孩子深深的愛。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孩子名叫孟軻,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孟子。 孟軻小的時候,他家住在一片墳地附近。年幼的孟軻常常會看到人們在墳地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他便有樣學樣,和小夥伴們玩起了辦理喪事的遊戲,一會兒磕頭跪拜,一會兒哭哭啼啼。孟軻的母親看到這一幕,皺起了眉頭,她深知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於是,孟母決定搬家。他們搬到了一個集市附近。然而,集市的喧鬧和繁雜也給孟軻帶來了新的影響。孟軻開始模仿商人們的叫賣聲,還和小夥伴們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意識到,這裏依然不是一個理想的居住之地。 爲了給孟軻找到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再次帶着他搬家。這一次,他們搬到了一所學校旁邊。這裏每天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看到學生們彬彬有禮的舉止。孟軻被這種氛圍深深吸引,開始模仿學生們讀書、寫字,逐漸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看到孟軻的變化,孟母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找到了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 在孟軻的學習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段時間,孟軻開始變得有些懈怠,對學習不那麼上心了。孟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有一天,孟母正在織布,孟軻卻從學堂回來後就開始玩耍。孟母十分生氣,她拿起一把剪刀,當着孟軻的面,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孟軻被母親的舉動驚呆了,他不明白母親爲什麼要這樣做。 孟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織布要靠一絲一線長期地積累,才能織成一匹完整的布。你的學習也是一樣,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如果中途放棄,就像這被剪斷的布一樣,會前功盡棄。” 孟軻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刻苦學習,堅持不懈。最終,他成爲了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爲了孩子的成長,三次搬家,最終選擇了一個有利於孟軻學習的好鄰居。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斷杼擇鄰”這個成語的深刻內涵。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成爲了後世傳頌的典範。她讓我們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而教育孩子更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和正確的方法。 在歷史的長河中,“斷杼擇鄰”的故事一直激勵着無數的父母,爲了孩子的未來,努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培養他們成爲有道德、有才華的人。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要重視身邊的環境和人對自己的影響,不斷追求進步和成長。

斷杼擇鄰-成語圖片

斷杼擇鄰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