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燭其奸

成語拼音

dòng zhú qí jiān

洞燭其奸成語解釋

洞:透徹;燭:照見;奸:奸詐。對別人的陰謀詭計看得很清楚。

典故出處

《明史·董傳策傳》:“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成語典故

明朝嘉靖時期,奸相嚴嵩專權,朝廷裏盡是他的黨羽,這些人上下勾結、狼狽爲奸。松江府華亭縣董傳策上書彈劾嚴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燭其奸,消除朋黨。昏庸的嘉靖聽不進忠言,將董傳策打入大牢,發配雲南。

成語造句

他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最終洞燭其奸,發現了對方隱藏很深的陰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他爲人正直,一心爲國家和百姓着想。 當時,朝堂之上有一位權臣張華,張華表面上對國王忠心耿耿,實則心懷叵測,暗中勾結外敵,妄圖謀取更大的權力和利益。 李明通過一些細微的跡象和深入的觀察,逐漸察覺到了張華的不軌企圖。他發現張華時常與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祕密會面,而且在一些國家大事上,張華總是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實則對國家不利的建議。 有一次,國王準備與鄰國簽訂一項重要的條約,張華極力主張接受對方看似優厚的條件。李明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知道這背後肯定隱藏着張華不可告人的目的。於是,李明不顧張華的反對,向國王詳細分析了條約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和弊端。國王聽後恍然大悟,最終沒有簽署這項條約。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對張華的行爲了解得越來越清楚,他意識到張華的陰謀一旦得逞,將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李明決定收集證據,揭露張華的真面目。 經過一番努力,李明終於掌握了張華通敵叛國的證據。他毫不猶豫地將證據呈遞給國王,國王看後大怒,立即下令將張華逮捕審問。 在確鑿的證據面前,張華無法抵賴,他的奸計終於被識破。國王對李明的洞察力和忠誠深感敬佩,賜予他豐厚的賞賜,並任命他爲重要的官職。 從此,國家在李明等忠臣的輔佐下,日益繁榮昌盛。而李明洞燭其奸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後世的佳話。他的事蹟提醒着人們,在面對複雜的人和事時,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清醒的頭腦,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並揭露那些心懷不軌之人的陰謀詭計,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正如《韓非子·難一》中所說:“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李明正是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見識,洞察到了張華的奸惡用心,爲國家避免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洞燭其奸-成語圖片

洞燭其奸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