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裹足

成語拼音

dù kǒu guǒ zú

杜口裹足成語解釋

杜口:閉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閉着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遠避開。

典故出處

《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成語典故

戰國時代,策士說客之風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範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範睢(或作范雎)本是魏國人,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些差使,沒有幹成什麼大事,反而受了一頓冤枉,幾乎傷了性命。後來,改姓換名,輾轉到了秦國。  那時,秦昭王已在位36年,秦國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有4個:穰侯、華陽君,都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兄弟;涇陽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寵愛的兒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國政,其餘三人也輪流主持軍事;他們依靠宣太后的關係,權力很大,並且擁有廣大的封邑,家財之富,在國王之上。  範睢針對秦國當時的這一情況,先寫一封信給昭王,要求面談。昭王便派車子去把範睢接來相見。範睢進宮,故意亂走,內侍們吆喝道:“王來了!”範睢說:“秦國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麼王?”昭王恰巧出來,隱約聽到了,心中不免一動,當即表示歡迎,特別隆重地接待範睢。旁邊看的人,都感到很驚訝。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後恭敬地對範睢說:“先生有什麼見教?”範睢說:“嗯!嗯!”昭王連問三次,範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說:“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終究不肯賜教嗎?”  範睢這纔開口說了一大篇道理,並且說:“現在我寄居秦國,和您的關係還很生疏,而我所要說的,卻是關於君臣之間和骨肉至親之間的事。今天說了,明天就可能有殺身之禍。死固然沒有什麼可怕,人終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說的話,對秦國有利,即便因此被殺,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所顧慮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們,看見我爲秦國盡忠,反而被殺,那麼恐怕他們從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範睢的這次談話,深深打動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後來,昭王就拜範睢爲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還讓宣太后告老,不許她再過問朝政;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也都住到關外去了。範睢當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成語造句

因爲害怕失敗,他杜口裹足,不敢輕易嘗試新的挑戰。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爲范雎的人。他才華橫溢,卻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機會。 范雎原本在魏國謀事,但卻遭到了魏國大夫須賈的誣陷和迫害。須賈在魏相魏齊面前惡意中傷范雎,導致范雎被打得奄奄一息,扔到了廁所裏。幸而范雎靠着裝死逃過一劫,之後在朋友的幫助下逃到了秦國。 到了秦國後,范雎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很快得到了秦昭王的賞識和重用,被封爲應侯。然而,秦國的穰侯魏冉當時權勢滔天,他的一些行爲嚴重阻礙了秦國的發展。范雎決心要幫助秦昭王除掉穰侯。 范雎向秦昭王進言,指出穰侯爲了擴大自己的封地,多次攻打齊國,卻勞而無功,不僅使秦國損失慘重,還讓其他諸侯國對秦國產生了警惕和反感。他建議秦昭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遠方的國家交好,集中力量攻打臨近的國家,這樣才能逐步擴大秦國的勢力範圍。 秦昭王聽了范雎的話後,深以爲然,決定罷免穰侯的職務,讓范雎取而代之。穰侯得知自己失勢後,心中十分怨恨范雎,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帶着自己的家人和親信離開秦國。 范雎在秦國的地位日益穩固,他開始實施自己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然而,他的行爲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恐懼。有些人開始在秦昭王面前說范雎的壞話,試圖動搖他的地位。 范雎深知自己處境危險,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更加堅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他杜口裹足,小心翼翼地應對着各種挑戰和危機。他明白,在這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萬劫不復。 經過范雎的努力,秦國的國力日益強大,逐漸成爲了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范雎也因其卓越的貢獻而名垂青史。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能畏懼退縮,而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即使周圍充滿了危險和阻礙,也要像范雎一樣杜口裹足,謹慎行事,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儘管道路崎嶇,但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杜口裹足-成語圖片

杜口裹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