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虎歸山
成語拼音
- fàng hǔ guī shān
放虎歸山成語解釋
-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典故出處
- 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爲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成語典故
-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勸曹操儘早除掉劉備。劉備爲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成語造句
- 我們絕對不能輕易放過這個罪犯,否則就等於放虎歸山,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有一位英勇的將領名叫李義。當時,國家正面臨着嚴重的外患,周邊的一個強大部落時常侵犯邊境,燒殺搶掠,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李義主動請纓,率領着一支精銳部隊出征,與那部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經過數場浴血奮戰,李義終於成功地俘獲了對方的首領。這位首領身材魁梧,勇猛無比,在部落中有着極高的威望。
李義的部下們都紛紛建議他立刻處死這個首領,以絕後患。然而,李義在關鍵時刻卻心生憐憫,他覺得戰爭已經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或許可以通過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於是,他不顧衆人的反對,竟然放走了這位首領,讓他回到了自己的部落。
起初,那首領對李義的不殺之恩表示感激,並承諾不再侵犯邊境。李義也滿心歡喜地以爲從此可以換來和平。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舉動卻釀成了大禍。
隨着時間的推移,那首領漸漸恢復了元氣,他心中的野心再度膨脹。他忘記了曾經的承諾,重新集結兵力,對邊境發起了更加猛烈的攻擊。由於沒有了首領的制約,部落的士兵們更加肆無忌憚,他們如餓虎撲食一般衝進邊境地區,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李義得知這個情況後,懊悔不已。他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多麼的愚蠢,竟然親手放虎歸山,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如此巨大的災難。他急忙率領部隊再次出征,但此時的敵人已經變得更加強大,戰鬥也變得異常艱難。
在經過了一系列艱苦的戰鬥後,李義雖然最終成功地擊退了敵人,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國家的領土和百姓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許多無辜的生命也因此消逝。李義因爲自己的錯誤決定而備受自責,他深刻地認識到,對待敵人絕不能有絲毫的仁慈和憐憫,否則就會像放虎歸山一樣,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這個故事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教訓,提醒人們在面對危險和敵人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果斷的決策,絕不能因爲一時的心軟而釀成大錯。正如古人云:“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放虎歸山的行爲,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患。
放虎歸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