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成語拼音

dé rén zhě chāng,shī rén zhě wáng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成語解釋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典故出處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一個國家若能做到以人爲本,廣納賢才,尊重民衆的意願和權利,就有可能走向繁榮昌盛;反之,如果漠視民衆的訴求,失去民心,那便可能走向衰敗和滅亡,正所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故事都印證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這個道理。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秦朝末年。當時,天下大亂,各路豪傑紛紛崛起。劉邦,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勢力並不強大。但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廣納賢才。他得到了蕭何、張良、韓信等傑出人才的輔佐。蕭何善於治理內政,張良足智多謀,韓信更是軍事天才。劉邦對他們委以重任,充分信任,讓他們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劉邦勢力逐漸壯大,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戰勝了強大的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而項羽,雖然自身勇猛無比,但在用人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剛愎自用,不能充分信任和重用人才。許多有才能的人,如范增,最終都離他而去。項羽失去了這些人的輔佐,就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在與劉邦的爭鬥中逐漸處於劣勢,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 歷史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他在顛沛流離中始終堅持着“得人者昌”的理念。他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位絕世奇才。諸葛亮爲他出謀劃策,鞠躬盡瘁,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還籠絡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人才的輔佐,劉備才能夠在亂世中立足。 相反,袁紹雖然擁有強大的實力和衆多的人才,但他不能有效地任用和團結這些人,導致內部矛盾重重,最終在與曹操的官渡之戰中慘敗。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他更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任用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一大批賢能之士。這些人直言進諫,爲他出謀劃策,幫助他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走向繁榮昌盛。 由此可見,“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這一真理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被驗證。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一個團隊,只有重視人才,善於招攬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才能夠興旺發達;反之,如果忽視人才,不能正確對待人才,甚至排擠和打壓人才,那麼必然走向衰落和滅亡。 在當今社會,這一道理同樣適用。無論是企業的發展還是國家的建設,都離不開人才。只有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讓人才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才能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的教訓,深刻理解“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內涵,爲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成語圖片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