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語拼音
- 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語解釋
-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典故出處
-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成語典故
- 彼以武力爲後盾,我以公理爲前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一回
成語造句
-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事例證明,那些秉持正義、爲民衆謀福祉的統治者往往能夠得到廣泛的支持,而那些殘暴無道、只圖私利的則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關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的君主名爲紂王。紂王執政初期,也是有過一番作爲的。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開始變得驕奢淫逸、荒淫無道。他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沉湎酒色,終日與美女玩樂,不理朝政;他還聽信讒言,殘害忠良,使得許多賢臣良將紛紛離去。
紂王的種種暴行,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而與此同時,在西方的周國,君主姬昌卻施行仁政。他禮賢下士,廣納賢才,許多有識之士都慕名前來投靠。姬昌重視農業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經濟,讓周國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紂王感到不滿,而對周國充滿了嚮往。終於,周武王姬發順應民心,率領大軍討伐紂王。在周武王的號召下,各路諸侯紛紛響應,他們帶着自己的軍隊前來助戰。而紂王這邊,由於他的無道,許多士兵都不願意爲他賣命,軍隊士氣低落。
最終,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大敗紂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這正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典型事例。正如《孟子》中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紂王雖然擁有強大的國家和軍隊,但他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和”,所以最終走向了失敗;而周武王因爲施行仁政,得到了百姓和諸侯的支持,所以能夠取得勝利。
歷史不斷地證明着這個道理,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如果能夠秉持正義,施行仁政,關愛百姓,那麼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就能夠繁榮昌盛;反之,如果統治者昏庸無道,欺壓百姓,那麼必然會遭到人民的唾棄和反抗,最終走向滅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做一個善良、正直、有道德的人,才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幫助,才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