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國通舟

成語拼音

dí guó tōng zhōu

敵國通舟成語解釋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衆叛親離。

典故出處

清·黃遵憲《由輪舟抵天津作》詩敵國通舟今日事,太倉稊米自家身。”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某些國家的行爲令人警惕,看似正常的貿易合作,實則可能存在敵國通舟的隱患,威脅着自身的國家安全和穩定。

成語故事

你可能想說的是“敵國同舟”。以下是一個關於“敵國同舟”的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有一次,吳楚兩國因爲邊界爭端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吳國的將軍孫武帶領着大軍與楚國交戰,雙方互有勝負,戰爭陷入了僵持階段。有一天,孫武帶領一隊士兵在江邊巡邏,突然發現江面上飄來了一艘小船。士兵們警惕地將小船攔下,卻驚訝地發現船上竟然有幾個楚國士兵。 原來,這幾個楚國士兵在執行任務時遭遇了風暴,船隻受損,漂流到了吳國這邊。他們本以爲會遭到吳國士兵的嚴懲,沒想到孫武卻表現出了出人意料的大度。 孫武心想,在這茫茫江面上,大家都面臨着相同的困境,此時不應只拘泥於敵我之分。於是,他決定暫時放下敵對的態度,讓這幾個楚國士兵上了岸,並給予他們食物和水,還幫助他們修復了船隻。 楚國士兵們對孫武的舉動感到十分意外和感激,他們表示願意回去後向楚王轉達吳國的善意。孫武則深知,雖然兩國處於敵對狀態,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有短暫的合作與和解。 隨着時間的推移,吳楚之間的戰爭依然持續着,但孫武的這一舉措卻被人們傳頌開來。人們開始明白,即使是敵國之間,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也並非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有時候也可以像在那艘小船上一樣,同舟共濟,尋求暫時的和平與合作。 “敵國同舟”這個成語也就由此而來,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複雜的局面和關係時,不要被固有的觀念和立場所束縛,要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處理問題,即使是與敵對的一方,也可能在某些特殊時刻找到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契機。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智慧不斷被傳承和發揚,讓人們在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和國際事務時能夠更加理性和睿智。

敵國通舟-成語圖片

敵國通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