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王所愾
成語拼音
- dí wáng suǒ kài
敵王所愾成語解釋
- 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爲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討伐。
典故出處
-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楊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諸侯亦以之爲仇敵而伐之。”
成語典故
- 爾諸將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敵王所愾。★《宋史·度宗紀》
成語造句
- 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每一位英勇的戰士都同仇敵愾,誓言要將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家園,展現出敵王所愾的決心。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其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之能,但面對周邊強國的威脅,也時常感到憂心忡忡。當時,北方的強國晉國崛起,對衛國等周邊小國虎視眈眈。
晉國國君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擴張領土,不斷對衛國進行軍事挑釁和騷擾。衛靈公深知晉國的強大,不敢輕易與之正面衝突,但他也明白一味地退縮只會讓衛國更加陷入困境。
在衛國的朝堂之上,大臣們紛紛獻策,試圖尋找應對之法。其中有一位忠誠而睿智的大臣名叫公孫鞅,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策略。公孫鞅認爲,衛國不能獨自面對晉國的威脅,而應該聯合其他同樣受到晉國壓迫的國家,共同對抗晉國。
於是,衛靈公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國家,試圖說服他們與衛國結盟。在這個過程中,衛國展現出了堅定的決心和勇氣,他們向其他國家表明,對抗晉國不僅僅是衛國的利益所在,更是所有受到晉國威脅的國家的共同目標。
其他國家的國君和大臣們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也意識到了團結起來的重要性。他們紛紛響應衛國的號召,組成了一個聯盟。這個聯盟以衛國爲首,各個國家齊心協力,共同對抗晉國的侵略。
在隨後的戰鬥中,聯盟軍隊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他們緊密合作,相互支持,與晉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儘管晉國軍隊實力強大,但面對團結一致的聯盟軍隊,也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最終,在經過一系列艱苦的戰鬥後,聯盟軍隊成功地擊退了晉國軍隊的進攻,保衛了自己的國家和領土。衛國等國家通過團結一心,實現了敵王所愾的目標,成功地抵禦了強敵的威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單個個體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只要大家能夠團結起來,共同爲了一個目標而努力,就能夠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戰勝困難和挑戰。敵王所愾這個成語,也正是強調了這種團結一致對抗共同敵人的精神和力量。就如同衛國等國家的結盟,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對抗晉國,這種衆志成城的決心使得他們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團結協作,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攜手共進,共同努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目標和夢想。
敵王所愾-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