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末
成语拼音
- qiáng nǔ zhī mò
强弩之末成语解释
-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典故出处
- 《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成语典故
-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大行(官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建议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行军千里作战,对军队不利。而且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如同群鸟飞翔般迁移,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这当作扩大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这当作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凭借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就算是强劲的弓弩到了最后就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成语造句
- 敌人的进攻看似凶猛,但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坚持不了多久了。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战争与力量消长的往事。
在古代,有两个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其中一个国家国力强盛,拥有精锐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不断扩张领土。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这个国家渐渐陷入了困境。长期的征战使得士兵们疲惫不堪,资源也开始匮乏。他们为了维持战争的进行,不断地从百姓手中搜刮物资,导致民怨沸腾。
此时,另一个国家虽然一开始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精神,一直在顽强抵抗。他们不断地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终于,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那个看似强大的国家由于过度消耗,其军队已经如同强弩之末,战斗力大幅下降。而另一方则抓住了这个机会,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他们的士兵们奋勇作战,士气高昂。
在激烈的战斗中,原本强大的一方渐渐难以支撑,他们的防线被一次次突破。尽管他们努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败局。这场战役成为了战争的转折点,那个曾经强大的国家从此走向衰落,而另一方则逐渐崛起。
这个故事深刻地诠释了“强弩之末”的含义。就如同历史上许多强大的势力,在经历了辉煌之后,由于过度消耗自身的力量,最终走向衰败。比如秦朝,在统一六国后,过度使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强大的秦朝也如强弩之末般迅速崩塌。而汉朝在初期虽然国力较弱,但通过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最终实现了繁荣昌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过度消耗自己的资源和精力。我们要懂得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力量,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陷入强弩之末的困境。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抓住时机,在对手处于强弩之末时,果断出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强弩之末-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