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君三舍

成语拼音

bì jūn sān shě

避君三舍成语解释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造句

战争时期,他为了避免与强敌正面冲突,选择了避君三舍,以保存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周襄王二十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重耳。重耳在早年曾流亡在外,历经诸多磨难。在流亡过程中,他曾受到楚国国君楚成王的热情款待。楚成王非常欣赏重耳的才能和品德,以诸侯之礼相待,并问重耳:“如果将来你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你会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思索片刻后回答道:“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珍禽羽毛、象牙兽皮也都是楚国的特产,流散到晋国来的,不过是您享用后的剩余罢了,我实在不知道拿什么东西来报答您。”楚成王笑着说:“话虽如此,但你总得有所表示吧。”重耳便说:“如果托您的福,我真能回到晋国当政,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闹别扭,在战场上相遇,我将后退九十里来避让您。” 后来,重耳果然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他励精图治,晋国日益强大。而此时楚国也不断扩张势力,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终于,晋楚两国在城濮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 晋文公想起了他曾经对楚成王的承诺,于是在战斗开始前,他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也就是“三舍”的距离。晋军的将领们对此有些不理解,但晋文公坚持履行自己的诺言。 楚国的将领子玉见晋军后退,以为晋军胆怯,便轻敌冒进。然而,晋文公早已布置好了战略。当晋军后退到预定地点后,便开始反击。晋军士气高昂,而楚军因为轻敌陷入了被动。最终,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举奠定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避君三舍”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不仅体现了晋文公重耳重信守诺的品质,也反映了在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晋文公以退为进,凭借自己的谋略和勇气,成功地实现了晋国的崛起。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信守承诺是一种宝贵的品德,即使在复杂的局势下,也不能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它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避君三舍”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避君三舍-成语图片

避君三舍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