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就虛

成語拼音

bí shí jiù xū

避實就虛成語解釋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迴避要害。

典故出處

《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成語典故

公元前623年,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採用避實就虛的作戰方法,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先令其下軍向楚右軍進攻,因爲楚右軍是由陳、蔡兩國軍隊組成的弱勢部隊,一舉取勝。晉軍主將狐毛又用計誘殲了楚左軍,最終取得重大勝利。

成語造句

在辯論中,他總是能夠巧妙地運用策略,避實就虛,讓對手難以捉摸。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一場激烈的戰役正在展開。 當時,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名叫李明。他所率領的軍隊與敵軍實力相當,但敵軍在某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李明深知正面硬拼可能會導致慘重的損失,於是他開始思考應對之策。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李明發現敵軍雖然強大,但其防線並非無懈可擊。敵軍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一些關鍵的據點,而其他一些地方則相對薄弱。李明決定避實就虛,避開敵軍強大的主力,轉而攻擊那些防守薄弱的地方。 他帶領軍隊悄悄地迂迴到敵軍的後方,找到了敵軍防守的一個缺口。當敵軍還沉浸在自己的優勢中時,李明的軍隊如同一把尖刀,迅速插入敵軍的薄弱之處。敵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防線瞬間崩潰。 李明趁機擴大戰果,指揮軍隊在敵軍後方不斷地穿插、迂迴,讓敵軍陷入混亂之中。敵軍原本堅固的防線因爲李明的避實就虛策略而變得千瘡百孔。 隨着時間的推移,敵軍的士氣開始低落,而李明的軍隊則越戰越勇。最終,這場戰役以李明的勝利而告終。 在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在面對強大的曹軍時,也常常採用避實就虛的策略。通過巧妙地運用計謀和戰術,他能夠在劣勢中找到機會,取得一些重要的勝利。正如《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就虛正是這種智慧的體現。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成語中汲取智慧。當我們面對困難或強大的競爭對手時,不必一味地正面強攻,可以嘗試尋找對方的弱點或不足之處,然後採取相應的策略,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就如同李明在戰場上的明智決策一樣,通過避實就虛,我們能夠以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大的成功。

避實就虛-成語圖片

避實就虛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