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成語大全
成語搜索
書籍
成語分類
切换简体
关于山水画刘邦的24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山水画和刘邦相关的成语。山水画展现出自然之美与宁静,刘邦则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暗度陈仓
成語拼音
àn dù chén cāng
成語解釋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典故出處
《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成語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成語造句
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在暗中筹划,准备暗度陈仓,实现自己的计划。
成語故事
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前往汉中。汉中地势险要,但刘邦的将士们大多来自东方,他们渴望回到故乡,对身处汉中感到十分不满。 刘邦深知此时不宜与项羽正面冲突,他采用了谋士张良的计策,烧毁了从汉中进入关中的栈道,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东进的意图,以此来麻痹项羽。 然而,刘邦的心中一直有着东进争夺天下的志向。他暗中派遣韩信训练士卒,积极筹备东进之事。 韩信仔细分析局势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暗度陈仓。陈仓是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难以突破,但韩信发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小道,可以绕过陈仓的正面防线。 在一个夜晚,韩信带领着精锐部队悄悄出发,沿着那条小道秘密行军。当他们迂回到陈仓背后时,守关的敌军完全没有预料到。韩信指挥部队迅速发动攻击,一举突破了陈仓防线。 此时,关中的敌军还沉浸在刘邦不会东进的假象之中,被韩信的突然袭击打得措手不及。刘邦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大片地区。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这一重要事件,“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汉王从之,乃遂行。” 刘邦通过暗度陈仓这一妙计,成功地打破了项羽对他的封锁,为争夺天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刘邦的势力逐渐壮大,与项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霸之战。暗度陈仓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暗中进行活动,达到某种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成为了智慧和谋略的象征,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寻找机会,运用巧妙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背水一战
成語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成語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典故出處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語典故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成語造句
在这场关键的比赛中,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充分展现了“背水一战”的精神与力量。 那是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刘邦命韩信率军攻打赵国。当时,赵国集结了大量兵力,准备迎击韩信的军队。韩信深知这场战斗的艰难,但他没有退缩。 韩信带领军队一路前行,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安营扎寨。半夜时分,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悄悄地从小路迂回到赵军营地的侧后方埋伏起来。韩信嘱咐他们说:“等明天我军和赵军交战时,赵军倾巢而出,你们就迅速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我们的红旗。” 第二天拂晓,韩信带领一万多人马,开出营寨,背靠大河摆开了阵势。赵军看到韩信背水列阵,都哈哈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竟然把军队置于绝境。他们倾巢而出,向韩信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韩信的军队拼死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就在赵军全力进攻的时候,埋伏在赵军营地后方的两千名轻骑兵按照韩信的指示,迅速冲进赵军营地,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插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攻不下,准备退回营地时,却发现营地中到处都是汉军的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他们的营地,顿时大乱。 韩信趁机率领军队发起反攻,赵军在混乱中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纷纷溃败。最终,韩信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背水一战,充分体现了韩信的卓越军事才能和非凡勇气。他敢于打破常规,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策略,激发了士兵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勇气,从而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这一战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战役,让“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绝境时,要有勇往直前、拼死一搏的精神,或许就能迎来意想不到的转机和胜利。
多多益善
成語拼音
duō duō yì shàn
成語解釋
益:更加。越多越好。
典故出處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成語典故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成語造句
给灾区捐款捐物这件事,自然是多多益善,这样能帮助更多的人渡过难关。
成語故事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舞台上,有两位杰出的人物,刘邦和韩信。 韩信起初在项羽麾下,却未受重用,后来转投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刘邦屡立战功,帮助刘邦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韩信直言不讳地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自信地回答:“我嘛,自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不禁笑了起来,说:“既然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还被我所用呢?”韩信立刻恭敬地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却善于统领将领,这正是我为陛下所用的原因。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刘邦听后,十分满意。 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韩信率领大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他灵活运用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他的军事智慧和卓越指挥才能,使得他的军队不断壮大,为刘邦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信的“多多益善”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带兵数量的自信上,更体现在他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深刻理解与运用。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军特点,制定出最合适的作战方案。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军事将领之一。 然而,尽管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等功臣产生了猜忌。最终,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 韩信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奇,他的“多多益善”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成语。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韩信军事才能的一种赞美,更是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去应对,要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就。同时,韩信的命运也警示着后人,在功成名就之时,要懂得审时度势,保持谦逊和谨慎,以免招来不必要的灾祸。
高山流水
成語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語解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典故出處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語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成語造句
伯牙子期相遇,那一曲弹奏犹如高山流水般美妙动人,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知音佳话。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名叫伯牙。伯牙自幼聪慧,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爱。他刻苦钻研琴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在当时声名远扬。 有一次,伯牙奉命出使晋国。在完成使命返回的途中,他乘船路过一座高山。船行至江心时,伯牙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吸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他情不自禁地坐到船头,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伯牙的琴声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高山的巍峨和壮美。 就在这时,伯牙感觉到有人在旁边静静地聆听他的演奏。他停止弹琴,四处张望,却没有发现任何人的身影。伯牙心中十分诧异,但还是继续弹奏起来。这次,他更加投入地将自己对高山的感悟融入到琴声中。 不一会儿,一个砍柴的樵夫从树林中走了出来,他对着伯牙拱手说道:“先生的琴艺真是出神入化,我从先生的琴声中仿佛看到了那巍峨的高山。”伯牙听了樵夫的话,心中十分惊讶,他没想到一个砍柴的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好奇地问道:“你真能从我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樵夫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先生的琴声中蕴含着高山的雄伟和庄重。”伯牙心中大喜,他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 伯牙邀请樵夫上船,与他一起探讨音乐。樵夫告诉伯牙自己名叫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伯牙又弹奏了一曲,这次他将自己对流水的感悟融入到琴声中。钟子期听后,赞叹道:“先生的琴声真是太美妙了,我仿佛看到了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伯牙与钟子期相谈甚欢,他们从音乐谈到人生,从白天谈到黑夜。两人都觉得彼此是自己一生难求的知音。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分别的时候,伯牙与钟子期约定,来年再在此地相聚。 可是,第二年当伯牙满怀期待地来到他们约定的地方时,却始终没有等到钟子期。伯牙四处打听,才得知钟子期已经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弹罢,伯牙泪流满面地说道:“子期已去,从此世上再无知音,我这琴也再无意义。”说完,伯牙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碎在地上,从此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形容乐曲高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让人们对知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阳酒徒
成語拼音
gāo yáng jiǔ tú
成語解釋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典故出處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語典故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著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成語造句
他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实际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和见识,可谓是真人不露相,恰似那高阳酒徒一般不容小觑。
成語故事
在秦末汉初之际,风云变幻,英雄辈出。 有一个人叫郦食其,他虽家境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博古通今,且有雄辩之才。当时,各地纷纷起义反抗暴秦,郦食其也渴望能在这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起初,郦食其见陈胜、吴广起义,觉得他们难成大事,便没有去投靠。后来刘邦率军经过郦食其所在的高阳,郦食其听闻刘邦心胸豁达,有雄才大略,便决心去投奔他。 郦食其让人向刘邦推荐自己,刘邦一开始并不在意,心想不过是个儒生罢了。郦食其得知后十分生气,他对刘邦的使者说:“你去告诉沛公,我不是什么儒生,我是高阳酒徒,让他不要小瞧我。”刘邦听了使者的回报,对这个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产生了兴趣,便决定见见他。 郦食其来到刘邦面前,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状,也不行礼,只是大声说:“沛公你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刘邦一听大怒,骂道:“你这个儒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天下人都受暴秦之苦,我当然是要灭秦。”郦食其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要灭秦,那怎么能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呢?”刘邦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紧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坐下。 郦食其向刘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刘邦听后,对郦食其十分佩服,便留他在军中,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郦食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为刘邦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郦食其又主动请缨,去说服齐王田广归降刘邦。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让齐王田广决定投靠刘邦。然而,就在郦食其大功告成之际,韩信却突然率军攻打齐国。齐王田广大怒,认为郦食其欺骗了他,便将郦食其烹杀。 郦食其虽然最终惨死,但他“高阳酒徒”的形象却深入人心。他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让后人明白,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只要有才华和勇气,即使是被人轻视的“酒徒”,也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郦食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高阳酒徒”的含义,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鸿鹄之志
成語拼音
hóng hú zhī zhì
成語解釋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典故出處
《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阳城雇农陈胜在劳作休息时说:“各位兄弟,将来富贵了不能相互忘记。”其他雇农笑他无知。陈胜叹气道:“燕子与麻雀是不可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的。”。
成語造句
他从小就胸怀理想,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长大后定能一展宏图,实现其鸿鹄之志。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有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年,名叫陈胜。陈胜自幼便心怀远大的抱负,虽然每日都要辛苦地劳作,但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未来的渴望。 陈胜生活的年代,百姓生活困苦,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陈胜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平庸地度过,他常常在田间劳作之余,仰望天空,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有一天,陈胜和一群一同劳作的伙伴们在田间休息。大家都疲惫不堪,抱怨着生活的艰辛。陈胜却突然开口说道:“倘若有一天我们当中有人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彼此啊。”同伴们听了,都纷纷嘲笑他,觉得他是在异想天开,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怎么可能会有富贵的一天呢。 陈胜并没有因为同伴们的嘲笑而气馁,他长叹一声,感慨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心中明白,这些同伴们就如同那小小的燕雀,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无法理解他如同鸿鹄一般高远的志向。 不久之后,天下大乱,陈胜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队伍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迅速崛起,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之一。他带领着众多贫苦百姓,与秦朝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陈胜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得到了越来越多百姓的响应和支持。他们的行动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天下反抗秦朝暴政的烈火。虽然最终陈胜的起义并没有彻底推翻秦朝,但他的勇气和志向却激励着无数后人。 陈胜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鸿鹄之志”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不畏惧艰难险阻,坚定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即使出身低微,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后世,人们常常以陈胜为榜样,激励自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鸿鹄之志”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鼓励人们追求梦想、不甘平凡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束缚,要像那高飞的鸿鹄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翱翔。
鸟尽弓藏
成語拼音
niǎo jìn gōng cáng
成語解釋
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典故出處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語典故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成語造句
他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最终却落得个鸟尽弓藏的结局。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吴国。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勾践此人,可共患难却难同享富贵。随着越国的日益强大,勾践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范蠡深知勾践的性格,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如同处在悬崖边缘。曾经,他们为了复国大业齐心协力,如今大业已成,自己的存在也许会让勾践心生忌惮。正如那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良弓,当飞鸟被射尽之后,便再无用武之地,很可能面临被收藏起来甚至被毁掉的命运。 于是,范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带着家人悄然离去。他写信给好友文种,劝他也早日离开,以免遭遇不测。但文种却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他认为自己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勾践不会亏待他。 然而,文种的想法太过天真。不久之后,勾践果然对他起了疑心,开始疏远他。最终,文种被勾践赐死。 鸟尽弓藏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上演。汉朝建立后,韩信也曾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但刘邦坐稳江山后,对韩信也产生了猜忌。最终,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 这些故事都让人唏嘘不已。在权力和利益的面前,人性的弱点往往会暴露无遗。那些曾经的功臣们,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却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鸟尽弓藏的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提醒着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审时度势,不可居功自傲。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权力的更迭和人心的变化是多么的无常。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立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当一个团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功劳而骄傲自满,不懂得收敛。而此时,团队的领导者可能就会对他们产生不满,甚至采取一些措施。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鸟尽弓藏的教训,在得意时不忘形,在失意时不气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四面楚歌
成語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成語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典故出處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語典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成語造句
他被对手逼入绝境,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举步维艰。
成語故事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舞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项羽,这位勇猛无比的西楚霸王,曾经以其赫赫战功称霸天下。然而,时运不济,他在与刘邦的争斗中逐渐陷入了困境。 那是一个决定命运的夜晚,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重重围困在垓下。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隐隐的风声和士兵们低沉的呼吸声。突然,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一阵凄凉的歌声,那歌声如泣如诉,充满了哀怨和思乡之情。项羽和他的士兵们都惊呆了,他们仔细聆听,发现这些歌声竟然都是楚地的歌谣。 项羽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意识到刘邦已经用计扰乱了他士兵们的军心。这些来自家乡的歌声,让士兵们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故乡,他们的斗志开始瓦解。项羽的脸色变得十分阴沉,他知道此时的局势已经极其危急。 在这四面楚歌的氛围中,项羽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带领着楚军南征北战,何等的威风。可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他想起了自己与虞姬的深情,而如今,他可能连自己心爱的人都保护不了。 项羽悲愤交加,他带着残兵败将奋力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依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但无奈大势已去。最终,项羽在乌江边停下了脚步,面对滔滔江水,他长叹一声,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从此成为了一个象征着陷入绝境、孤立无援的代名词。它让人们铭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让人们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而项羽的故事,更是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他的英勇与悲壮,将永远被后世传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四面楚歌的故事却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兔死狗烹
成語拼音
tù sǐ gǒu pēng
成語解釋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典故出處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成語造句
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常常出现兔死狗烹的悲剧,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成語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国家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与纷争之中。 这个国家有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招揽了众多有才能的臣子。其中有一位将军,他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多年的征战中,他率领着军队南征北战,帮助君主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敌对势力,拓展了国家的疆土。 随着国家的逐渐稳定和强大,这位将军的声望也日益高涨。然而,君主却开始感到一丝不安。他担心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会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君主渐渐对将军产生了猜忌之心。 在一次战争结束后,国家终于迎来了相对的和平时期。君主觉得将军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了,便开始策划如何除掉他。他先是逐渐削弱将军的权力,然后在一些小事上故意刁难将军。将军虽然察觉到了君主的变化,但他一心忠诚于国家,认为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君主终究会明白他的忠心。 可是,君主的决心已定。终于有一天,君主找到了一个借口,将将军逮捕入狱。将军在狱中悲愤交加,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而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臣子们,有的为了自保选择了沉默,有的则落井下石。 不久后,将军被处以极刑。这位曾经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君主在除掉将军后,也并没有感到安心,他的国家开始陷入了内部的纷争和混乱之中。 正如历史上许多类似的故事一样,“兔死狗烹”的悲剧不断上演。在权力和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忘记曾经的情谊和忠诚。汉高祖刘邦在夺得天下后,也曾对功臣韩信等人大开杀戒;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肆屠戮功臣。这些例子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君主应该懂得如何平衡权力与忠诚,如何珍惜和利用人才。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而那些只知道“兔死狗烹”的君主,最终往往会自食恶果,被历史所唾弃。我们应当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語拼音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成語解釋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典故出處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語典故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成語造句
在那场会议上,他看似在讨论方案,实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标是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崛起。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两支最为强大的势力。 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本想在咸阳享受一番,但在樊哙和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他封存了秦宫的珍宝财物,还军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项羽率领大军随后抵达,看到刘邦先入咸阳,心中十分不满。 此时,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出刘邦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便对项羽说:“刘邦此人,以前贪财好色,如今进入咸阳后却秋毫无犯,这说明他志向不小啊。我们必须尽快除掉他,以免后患。”项羽听了范增的话,决定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前来。 刘邦明知此去可能有危险,但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还是决定赴宴。在宴会上,气氛十分紧张。项羽的堂弟项庄站起来说:“今日大家相聚,如此欢乐,我愿舞剑助兴。”说着便拔剑起舞。 项庄的剑舞得虎虎生风,但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舞剑,而是想要趁机刺杀刘邦,这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的谋士张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赶紧出去找到刘邦的大将樊哙。樊哙听闻此事,立刻手持盾牌和长剑冲入宴会厅。 樊哙的到来打破了宴会厅的紧张气氛,他对着项羽大声斥责道:“沛公率先攻入咸阳,为大王平定关中,立下如此大功,大王却听信小人之言,要加害沛公,这岂是英雄所为?”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震慑,一时无言以对。 此时,刘邦趁机以上厕所为由,悄悄离开了宴会厅,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回了霸上。而项庄舞剑刺杀刘邦的计划也最终落空。 此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在做一件事,但实际上有着更深的目的或企图。这个成语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中,人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洞察他人的真实意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取得成功。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危险和困境时,要像刘邦一样冷静应对,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寻找机会化险为夷。
一败涂地
成語拼音
yī bài tú dì
成語解釋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典故出處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成語典故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成語造句
他由于骄傲自大,在这次竞争中输得一败涂地。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义军纷纷崛起。其中有一位名叫刘邦的人物,他出身平民,但有着非凡的志向和勇气。 起初,刘邦的势力并不强大,他在与秦军的战斗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然而,刘邦善于用人,麾下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谋士和猛将。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支强大的势力由项羽统领。项羽英勇无比,武力超群。刘邦和项羽曾联手对抗秦军,取得了一些胜利。 随着秦朝的覆灭,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他们开始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在一系列的争斗中,刘邦也曾遭遇过失败。 有一次,刘邦率领军队与项羽在彭城展开大战。由于刘邦的疏忽大意,他的军队被项羽打得大败,伤亡惨重,刘邦自己也险些丧命。这一战让刘邦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他的势力似乎一下子跌入谷底。 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失误。他更加积极地招揽人才,听取谋士们的建议,重新整顿军队。 在之后的战斗中,刘邦逐渐挽回了劣势。他运用巧妙的战略和战术,与项羽展开了长期的周旋。 最终,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项羽,成功地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刘邦从最初的失败到最终的胜利,他的经历正可谓是“一败涂地”后又重新崛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和改进,就有可能实现逆袭,取得最后的成功。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刘邦的经历,虽然经历了一败涂地的困境,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智慧,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约法三章
成語拼音
yuē fǎ sān zhāng
成語解釋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典故出處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語典故
出处《史记 高祖本纪》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語造句
刘邦进入咸阳后,为了稳定局面,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其中,刘邦率领的一支起义军逐渐崭露头角。 刘邦的军队一路打进了关中,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便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城后,面对秦宫的奢华和无数财宝,他的部将们都蠢蠢欲动,想要大肆抢掠一番。然而,刘邦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刘邦深知,如果任由士兵们抢掠,必然会失去民心。于是,他召集众人,郑重地宣布了几条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之外,废除秦朝的严苛律法,其他的一概既往不咎。这便是著名的“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闻刘邦的这几条规定后,无不拍手称赞。他们原本对起义军心怀恐惧,担心会遭到掠夺和侵害,但刘邦的“约法三章”让他们打消了顾虑。与秦朝的严刑峻法相比,刘邦的做法无疑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从历史记载来看,《史记·高祖本纪》中明确记载了刘邦的这一举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约法三章”的举动传遍了整个关中地区,他也因此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百姓们纷纷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概推辞不受,他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更进一步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 在刘邦的治理下,关中地区逐渐恢复了秩序,社会也趋于稳定。而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成为了他日后夺取天下的重要基石。当其他起义军因烧杀抢掠而失去民心时,刘邦却凭借着他的诚信和公正,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的“约法三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姓们纷纷响应刘邦的号召,为他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最终,刘邦凭借着民心所向,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的“约法三章”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更是一种对百姓的承诺和责任。它体现了刘邦的智慧和远见,也为后世的统治者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约法三章”这个成语也一直被人们传颂,提醒着人们要信守承诺,以法治国,尊重人民的权益。
运筹帷幄
成語拼音
yùn chóu wéi wò
成語解釋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典故出處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成語典故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成語造句
在这场复杂的商业竞争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就像一位军事家一样能够做到运筹帷幄,最终带领团队取得了胜利。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谋远虑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他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 张良出生于韩国贵族世家,韩国灭亡后,他心怀复国之志,四处奔走。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良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的才华和见识让刘邦大为赞赏,从此张良便追随刘邦,为他出谋划策。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陷入了僵持状态。此时,张良展现出了他那超凡的谋略。他仔细分析局势,为刘邦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 张良深知项羽勇猛无比,但性格急躁且刚愎自用。于是,他建议刘邦采取迂回战术,避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是不断地骚扰项羽的后方,让他疲于奔命。同时,张良还积极联络各地的诸侯,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对抗项羽。 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刘邦的军队陷入了困境。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刘邦和将士们都感到十分焦急。然而,张良却镇定自若,他在营帐中仔细谋划,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根据敌军的部署和地形,巧妙地安排了兵力,让一部分军队佯装败退,吸引敌军追击,而另一部分军队则趁机迂回到敌军的后方,发起突然袭击。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刘邦的军队成功突围。 随着战争的进行,张良的谋略越发显得至关重要。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提供正确的决策,让刘邦的军队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上风。 最终,刘邦在张良等一众谋士和将领的帮助下,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而张良也因其在战争中运筹帷幄的卓越表现,被后人传颂不衰。 张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困难的挑战时,只有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谋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的智慧和谋略就如同那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刘邦的军队走向胜利的彼岸。正如古人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张良正是凭借着他那在帷幄之中的精心谋划,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运筹帷幄-成語圖片
巴山蜀水
成語拼音
bā shān shǔ shuǐ
成語解釋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典故出處
萧白《晚祷》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于是巴山蜀水近来,洞庭湘河近来,扬子江钟山也近来……”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那片土地景色迷人,有壮丽的山川,独特的民俗,真可谓是巴山蜀水,处处皆画。
成語故事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那便是巴山蜀水之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片区域还未被世人所熟知。这里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河流奔腾,水花飞溅,仿佛一曲激昂的乐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而质朴,他们依山傍水,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那时,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张华。他心怀壮志,渴望走出这片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背起行囊,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张华沿着山间小道前行,一路上饱览着巴山蜀水的壮丽景色。他惊叹于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感慨于那波涛汹涌的江水。 在他的旅途中,张华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他会迷失在茂密的山林中,找不到出路;有时他会遭遇恶劣的天气,风雨交加。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一次次克服了困难。 经过漫长的跋涉,张华终于来到了繁华的都市。在这里,他见识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也学到了很多知识。然而,他心中始终惦记着那片巴山蜀水,惦记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数年后,张华决定回到家乡。当他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时,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看到家乡虽然依旧美丽,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艰苦。于是,张华决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乡发展。他带领着乡亲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让这片巴山蜀水之地变得更加富饶和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事迹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人们称赞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而那片巴山蜀水,也因为张华的故事,变得更加富有魅力和传奇色彩。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与拼搏,它的壮丽景色和深厚底蕴,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当人们提起巴山蜀水时,不仅会想到那壮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那些勇敢前行、为了家乡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跋山涉水
成語拼音
bá shān shè shuǐ
成語解釋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典故出處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成語典故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跋山涉水,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成語造句
为了寻找那珍贵的草药,他不顾艰辛,走过无数荒僻之地,经历了种种磨难,真可谓是跋山涉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有一天,李明听闻在遥远的地方有一座神秘的山峰,山顶上据说隐藏着世间罕见的宝藏和智慧。这个消息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他毅然决定踏上寻找这座神秘山峰的征程。 李明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熟悉的村庄。一路上,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他穿过茂密的森林,那里荆棘丛生,道路崎岖难行,但他毫不退缩,努力开辟着前进的道路。他跨过湍急的河流,河水冰冷刺骨,好几次差点将他冲走,但他紧紧抓住岸边的树枝,顽强地爬上了岸。 就这样,李明翻山越岭,不知疲倦地前行着。他饿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溪水,夜晚就找个山洞或者在树下休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他终于来到了那座神秘山峰的脚下。 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看上去无比险峻。但李明没有被吓倒,他开始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在攀登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暴风雨,狂风呼啸,暴雨倾盆,但他紧紧抱住山岩,咬牙坚持着。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李明终于登上了山顶。他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宝藏,但却有着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宁静和美丽。在这里,他仿佛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李明历经了跋山涉水的艰难旅程,虽然没有得到物质上的财富,但他收获了内心的成长和坚韧。他明白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 李明带着这份感悟回到了家乡,他成为了村庄里年轻人的榜样。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需要经历跋山涉水般的艰难困苦。
层峦叠嶂
成語拼音
céng luán dié zhàng
成語解釋
层峦山连着山;迭障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典故出處
宋·陆九渊《与王谦仲书》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
成語典故
层峦叠嶂,出没翠涛。★明·袁宏道《西洞庭》
成語造句
这里的山峰形态各异,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陡峭险峻,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层峦叠嶂的壮美画卷。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这里山峦起伏,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无穷无尽,犹如波澜壮阔的画卷。 在这个地方,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年轻的猎人,名叫阿勇。阿勇勇敢而坚毅,他经常深入山林中狩猎,为大家带回丰富的食物。 有一天,阿勇像往常一样进入山林。他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行,周围是层层叠叠的山峦,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阿勇越走越深,渐渐地迷失了方向。他开始感到有些慌张,但他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凭借着多年的狩猎经验寻找出路。 在山林中徘徊了许久,阿勇来到了一处悬崖边。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只见悬崖下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山脉,山峦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仙境一般。阿勇被这壮观的景象深深吸引,他忘记了自己的困境,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妙之中。 然而,现实的问题还是摆在面前,他必须找到回去的路。阿勇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地形,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座山峰的形状似乎有些熟悉。他心中涌起一丝希望,决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阿勇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回到村庄后,阿勇将自己在山林中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大家。人们都对那片层峦叠嶂的山脉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从那以后,阿勇经常带领着大家一起去探索那片神秘的区域,他们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这片层峦叠嶂的山脉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让他们更加敬畏和热爱大自然。而阿勇的勇敢和智慧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时也要珍惜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美好。
湖光山色
成語拼音
hú guāng shān sè
成語解釋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典故出處
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成語典故
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成語造句
这里风景如画,远处的山峦起伏,湖水清澈如镜,让人沉醉于这迷人的湖光山色之中。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一片广袤的湖泊,湖水清澈如镜,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湖泊的四周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脉,山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景色美不胜收。 在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阿明的年轻渔夫。阿明天天都会划着小船到湖上去捕鱼,他对这片湖光山色充满了热爱。一天,阿明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湖边,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当他把船划到湖中心时,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而来。阿明的小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晃,他努力地想要控制住船,但无奈风浪太大,最终他被卷入了湖中。 不知过了多久,阿明迷迷糊糊地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环顾四周,只见这里青山绿水,宛如仙境一般。阿明起身开始探索这个地方,他沿着一条小溪往前走,溪边的景色让他陶醉不已。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山谷中,山谷中满是奇花异草,还有许多他从未见过的动物。 阿明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奇妙的时光,他每天欣赏着这湖光山色,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然而,他心中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终于有一天,阿明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回到自己的村庄。他沿着来时的路一直走,经过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湖边。 当他再次看到那熟悉的湖光山色时,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意识到,自己曾经每天面对的这片美景是多么的珍贵。回到村庄后,阿明把自己在那个神秘地方的经历告诉了大家,他呼吁人们要珍惜这片美丽的湖光山色,保护好大自然。 从此,村庄里的人们更加爱护这片土地和湖水,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守护着这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而阿明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这个国度里的一段佳话。人们每当看到这片湖光山色,就会想起阿明的经历,提醒自己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这片湖光山色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欣赏和赞叹。而阿明的故事,也如同这片湖光山色一样,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江山如画
成語拼音
jiāng shān rú huà
成語解釋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典故出處
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成語典故
苍天无语,江山如画,一片残阳西挂。★梁启超《劫灰梦传奇·独啸》
成語造句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祖国大地广袤无垠,处处景色优美,真可谓江山如画。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它拥有着广袤而壮丽的土地。这片土地上,山峦起伏,江河奔腾,森林茂密,田野肥沃,风景美不胜收,真可谓是如诗如画。 这个国家的国王是一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他心怀壮志,渴望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日益强大,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也日益繁荣。 然而,随着国家的强盛,周边的一些势力开始对这片如画的江山虎视眈眈。他们觊觎着这片土地上的财富和资源,妄图将其占为己有。于是,战争的阴影渐渐笼罩了这个国家。 国王深知,要保卫这片江山如画的土地,就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的力量。他号召百姓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百姓们也深知国家的安危与自己息息相关,纷纷响应国王的号召,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国家的军队与外敌展开了殊死搏斗。士兵们勇往直前,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这片江山如画的土地。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国家的军队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击退了外敌的入侵。 这场胜利让国家的人民更加团结,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国王也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强大自己,才能更好地保卫这片如画的江山。从此,他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推动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繁荣富强,而那片江山如画的土地也始终保持着它的美丽和魅力。它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奋斗。它成为了这个国家的象征,也成为了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国家的故事也在不断地被传颂。而那片江山如画的土地,始终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与勇气。这片江山如画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激励着后人不断地追求美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锦绣河山
成語拼音
jǐn xiù hé shān
成語解釋
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典故出處
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成語典故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寄南征诸将》诗
成語造句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风景秀美,那壮丽的景色让人感叹这是一片锦绣河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土地广袤无垠,山河壮丽,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这个国家有着巍峨的高山,云雾缭绕其间,仿佛是通往仙境的门户;有着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奏响着雄浑的乐章;有着广袤的平原,一望无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有着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时,这个国家的人民安居乐业,辛勤劳作,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一般。他们在这里耕耘、收获,建立家园,繁衍后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觊觎这片锦绣河山。他们派出军队,试图侵略这个美丽的国家,掠夺它的财富和资源。 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百姓们人心惶惶。但是,这个国家有着英勇无畏的将士们,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人民。在一位睿智勇敢的将领带领下,他们奋起抵抗,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将士们浴血奋战,毫不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武艺,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战斗后,终于成功地保卫了这片锦绣河山。 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这个国家的人民更加珍惜这片土地,他们更加努力地建设自己的家园,让这片锦绣河山更加美丽、富饶。他们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让这片土地永远保持着它的魅力和光彩。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个国家始终屹立在这片锦绣河山中,传承着先辈们的英勇和智慧,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而这片锦绣河山,也成为了他们永远的骄傲和自豪,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这就是关于这片锦绣河山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更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他们为之奋斗和守护的宝贵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气吞山河
成語拼音
qì tūn shān hé
成語解釋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典故出處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成語典故
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成語造句
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展现出了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
成語故事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展现了英雄人物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 那是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边疆地区常常遭受外敌的侵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一位名叫李猛的将领挺身而出。 李猛自幼习武,熟读兵法,心怀报国之志。当他看到边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内心悲愤不已,立誓要驱逐外敌,保家卫国。 他召集了一支英勇无畏的军队,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日夜操练,不畏艰辛。李猛深知,要战胜强大的外敌,必须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精湛的战术。 终于,迎来了与外敌的正面交锋。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声势浩大。但李猛毫无惧色,他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冲锋陷阵。他的怒吼声响彻云霄,激励着每一位士兵的斗志。 在李猛的指挥下,军队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他们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破了敌军的防线。李猛骑着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溃败。 这场战斗持续了数日,双方都伤亡惨重。然而,李猛和他的士兵们始终没有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逐渐占据了上风。 最终,敌军在李猛气吞山河的气势下,彻底崩溃。他们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李猛带领着军队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失地,让边疆重新恢复了安宁。 李猛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对他敬仰有加。他的名字成为了勇气和力量的象征,他那气吞山河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为了正义和和平而不懈奋斗。
青山绿水
成語拼音
qīng shān lǜ shuǐ
成語解釋
泛称美好山河。
典故出處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成語典故
历遍了青山绿水,看不尽野草闲花。★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成語造句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能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脚下流淌的清澈溪流,真可谓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它坐落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 村庄的四周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鱼儿嬉戏,水草摇曳。这片土地肥沃,人们辛勤地耕种着庄稼,每年都能迎来丰收的喜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外界的变化逐渐影响到了这个宁静的村庄。有一天,一群商人路过此地,他们看到了村庄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心中打起了算盘。他们开始向村民们宣扬开发山林、挖掘矿石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 一些村民被商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他们渐渐忘记了祖辈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诲,开始砍伐山上的树木,挖掘矿石。起初,他们确实获得了一些钱财,生活看似变得更加富裕。但是,随着树木的减少,山体开始变得光秃秃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山上的溪流也受到了影响,由于失去了树木的涵养,雨水无法有效地储存和渗透,溪流的水量逐渐减少,水质也变得浑浊不堪。曾经清澈见底的溪水,如今变得污浊不堪,鱼儿消失了,水草也枯萎了。 更糟糕的是,每到雨季,失去植被保护的山体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威胁着村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曾经肥沃的农田也因为水土流失而变得贫瘠,庄稼收成越来越差。 这时,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了出来,他痛心疾首地说道:“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了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啊!我们应该让青山绿水重现,恢复往日的生机与美丽。”老人的话让一些村民如梦初醒,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于是,大家决定停止对山林的破坏,重新种植树木,保护溪流。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上的树木逐渐恢复,溪流又变得清澈见底。村庄再次迎来了青山绿水的美景,而且因为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青山绿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美好的景色永远延续下去。
山明水秀
成語拼音
shān míng shuǐ xiù
成語解釋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典故出處
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成語典故
在一个山明水秀的村庄里,她认识了一个佃户的女儿名叫黑妮,接着她们成了好朋友。★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
成語造句
这里的景色宜人,层峦叠嶂,森林茂密,当真称得上是山明水秀。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桃源村的地方。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四周山峦环绕,青葱翠绿,仿佛是大地母亲伸出的温柔臂弯,将这个小村落轻轻拥入怀中。山上树木繁茂,四季如画,春日里山花烂漫,犹如给大山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霞衣;夏日里绿树成荫,清风徐来,带来丝丝凉意;秋日里枫叶如火,银杏金黄,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冬日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别有一番宁静的韵味。 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河水潺潺流淌,宛如一首永不停歇的乐章。水中鱼儿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穿梭于水草之间。河底的沙石清晰可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光芒。河畔垂柳依依,长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宛如绿丝绦般轻盈优美。 桃源村的人们勤劳善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希望,收获幸福。村里有一位叫阿俊的年轻人,他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有一年,天灾降临,连续数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大家忧心忡忡。阿俊看到这番景象,心急如焚,他决定离开村子,去寻找解决之道。 阿俊翻山越岭,走过了许多陌生的地方。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他来到了一座大山脚下。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据说寺中的高僧智慧过人,能解世间难题。阿俊满怀希望地登上山,见到了高僧。 高僧听了阿俊的诉说,微微点头,然后告诉他:“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此乃自然之规律。你若想拯救你的村庄,需心怀敬畏,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这片山明水秀的家园。” 阿俊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回到桃源村后,他带领村民们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河流。经过多年的努力,桃源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山明水秀,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山明水秀,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永远美丽、富饶。
山清水秀
成語拼音
shān qīng shuǐ xiù
成語解釋
形容风景优美。
典故出處
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成語典故
我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成語造句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有的只是宁静与祥和,四周景色宜人,堪称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它坐落在大山的怀抱之中,周围是清澈的溪流和繁茂的树林。 这个村庄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他们依靠着肥沃的土地耕种庄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大人们则辛勤劳作,一片祥和。 有一年,村子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土地干裂,庄稼枯萎。村民们心急如焚,纷纷想办法寻找水源。 村里有一位名叫阿强的年轻人,他自告奋勇,决定去寻找新的水源,拯救村庄。阿强沿着干涸的河道一直走,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在一座深山之中,他发现了一处隐藏的山谷。走进山谷,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这里山清水秀,山峰高耸入云,形态各异,有的像挺拔的巨人,有的像蜿蜒的巨龙。山间的溪流清澈见底,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弋。溪边绿草如茵,野花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 阿强欣喜若狂,他赶忙回到村庄,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们在阿强的带领下,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在这里修建了水利设施,将清澈的溪水引到了村庄的农田里。 经过大家的努力,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庄稼重新茁壮成长,人们的脸上也再次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从此以后,村民们更加珍惜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他们深知大自然的恩赐来之不易,努力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让这份美丽永远延续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丽和恩赐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才能让山清水秀的美景永远留存。
万水千山
成語拼音
wàn shuǐ qiān shān
成語解釋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典故出處
唐·张乔《寄维阳故人》诗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
成語典故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唐·贾岛《送耿处士》诗
成語造句
无论走过多少路途,经历多少风雨,他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从未改变,哪怕隔着万水千山。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饱受战乱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志士,心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毅然踏上了充满艰险的征程。 李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自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他目睹了家乡在战火中的凋零,心中立下誓言,要为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付出一切。 他离开了家乡,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磨难。走过了广袤的平原,翻越过险峻的高山,渡过了波涛汹涌的江河。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夜,他的双脚磨出了血泡,衣衫褴褛,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步伐从未停歇。 在漫长的旅途中,李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并肩前行,相互扶持。有时,他们会遇到恶劣的天气,狂风骤雨让他们举步维艰;有时,他们会遭遇强盗的袭击,生命受到威胁。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李明和他的朋友们都没有退缩。 终于,他们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然而,这里的景象却让他们感到失望。官场的腐败,贵族的奢靡,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明决定挺身而出,他四处奔走,呼吁改革,希望能为这个城市带来一丝改变。 可是,他的努力遭到了权贵的打压和排挤。但李明并未放弃,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就像跨越那万水千山时一样,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李明的主张逐渐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他们一起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终于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李明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为他的勇气和坚持所感动。他走过的万水千山,成为了他坚定信念的见证,也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正义和理想勇往直前。
万水千山-成語圖片
其他成語分類
形容自然而言流露出来的10个成语
包含十的53个成语
形容思虑周全再做事的41个成语
包含样的11个成语
形容直率的31个成语
包含寻的42个成语
类似以长补短的48个成语
形容失神的37个成语
形容恐惧的过分的44个成语
形容纵横七海的43个成语
更多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