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井底之蛙的42个成语

类似井底之蛙的42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与见识短浅、目光狭隘等类似井底之蛙的含义相关。它们描绘了人们在认知、视野或格局方面存在局限的情况。

斗筲之人

成語拼音

dǒu shāo zhī rén

成語解釋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典故出處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他说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分“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三类,“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成語造句

他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完全就是个斗筲之人,很难成就大事。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来到了一个诸侯国,这个国家的国君虽然表面上对孔子很尊敬,但实际上却并不重视他的学说和思想。 在一次宴会上,国君让孔子的学生们谈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表了一通很有见地的言论,赢得了在场众人的赞赏。然而,这个国家的一位大臣却不屑地说:“哼,不过是一些夸夸其谈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孔子听了,心中很不高兴,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 宴会结束后,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看,那个大臣就是一个斗筲之人。”学生们不解地问:“老师,什么是斗筲之人啊?”孔子解释道:“斗和筲都是古代的量具,斗很大,可以装很多东西;而筲很小,只能装一点点东西。斗筲之人就是形容那些心胸狭窄、见识浅薄的人。他们就像小小的筲一样,只能容纳很少的东西,却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智慧和才能。” 学生们恍然大悟,明白了孔子的意思。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思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有见识、有胸怀的人,而不是像那个大臣一样的斗筲之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斗筲之人屡见不鲜。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长远的未来。他们缺乏包容和理解,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嗤之以鼻,甚至加以攻击和诋毁。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因为嫉妒贤能而陷害忠良的小人,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真正的智者和君子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欣赏他人的才能和智慧。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才能共同进步。就像孔子的学生们,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见识,最终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才能。我们应该摒弃斗筲之人的狭隘心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欣赏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孤雏腐鼠

成語拼音

gū chú fǔ shǔ

成語解釋

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典故出處

《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剜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后汉书·窦宪传》:“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成語典故

汉朝时期,外戚窦宪靠后宫的势力,以贱价夺得沁水公主的田园,汉章帝闻知怒斥窦宪说:“公主的东西你都敢夺,何况别人的呢?你做得太令人吃惊了,须知国家抛弃你,就像抛弃孤独的小鸟和腐烂的老鼠一样。”。

成語造句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把别人视为孤雏腐鼠,随意轻视和践踏他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行为是不道德且不可取的。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其宫廷之中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争斗。 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位官员名为李华。李华出身平凡,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在仕途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然而,他的晋升引起了一些贵族子弟的嫉妒和不满。 这些贵族子弟平日里养尊处优,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在宫廷中横行霸道。他们将李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是想方设法地找他的麻烦。有一次,宫廷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李华也受邀参加。在宴会上,那些贵族子弟故意找茬,对李华进行言语上的羞辱和攻击。 李华深知这些人不可理喻,但他也不想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给自己招来更大的麻烦。于是,他选择了忍耐和沉默。然而,这些贵族子弟却以为李华好欺负,更加变本加厉地对待他。 他们在宫廷中散布各种谣言,试图诋毁李华的声誉。甚至还编造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想要将李华置于死地。李华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他感到十分的委屈和无奈。 就在这时,一位智慧的老臣看到了李华的遭遇。他深知李华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于是,他找到国王,向国王讲述了李华的遭遇,并指出那些贵族子弟的行为就如同“孤雏腐鼠”一般,毫无价值和意义,只知道仗着家族势力胡作非为。 国王听了老臣的话,开始对那些贵族子弟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暗中派人调查,果然发现了他们的种种恶行。国王十分愤怒,他立刻下令对那些贵族子弟进行严惩,并恢复了李华的名誉和地位。 经过这件事情,李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决定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效力,不被那些恶势力所影响。而那些曾经嚣张跋扈的贵族子弟,也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从此,宫廷之中的风气得到了改善,国家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出身或者地位而轻视他们,也不能像那些贵族子弟一样,如同“孤雏腐鼠”般毫无价值地去欺凌和迫害他人。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同时,当我们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也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一定能够迎来光明的未来。

管中窥豹

成語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成語解釋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典故出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成語典故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成語造句

从他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平时的行事风格,真可谓管中窥豹。

成語故事

在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献之的书法家,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 有一次,王献之去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谢安正在与一群文人雅士高谈阔论,看到王献之来了,便想考考他。谢安拿出一些珍贵的画作让王献之欣赏,然后问道:“你从这些画中能看出什么?”王献之仔细地看了看这些画,然后回答说:“我从这些画中,犹如管中窥豹,只看到了一些局部的精彩,但我相信整幅画作一定更加美妙绝伦。”谢安听了,对王献之的见解和谦逊十分赞赏。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管中窥豹的事例。比如,在战争中,有时候将领们只能通过局部的情报和观察来判断整个战局,但这往往只是管中窥豹,很容易出现误判。就如同三国时期的马谡,他在守街亭时,只看到了局部地形的优势,却没有全面考虑到敌军的情况和整体战略,最终导致了失败。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努力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事物。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从管中看到的那一小点豹子,而是会去追寻整只豹子的全貌。就像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管中窥豹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片面的看法。然而,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局部的表象,不能代表全部。我们要学会多方面观察、深入思考,避免因为管中窥豹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管中窥豹的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的思维去看待世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就如同王献之一样,虽然他当时只能从画中看到局部,但他有着追求全貌的意识和智慧,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让我们都努力去超越管中窥豹的狭隘,去拥抱更加广阔和真实的世界吧。

管窥蠡测

成語拼音

guǎn kuī lí cè

成語解釋

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典故出處

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成語典故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很有才能,但经常讽刺汉武帝因而只担任太中大夫等小官,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写一篇《答客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他把自己与苏秦、张仪比较,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能管窥蠡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与节操。

成語造句

对于宇宙的奥秘,我们目前的认知只是管窥蠡测,还有太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非常好学,但却总是因为自己见识的局限而陷入困惑。 这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落里,他所能接触到的世界仅仅是周围的几亩田地和村庄里的人们。有一天,他偶然间听到了一些关于外面广阔天地的传说,心中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于是,他决定走出村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一路跋涉,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镇。在这里,他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热闹非凡的集市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他却发现自己很难真正理解和融入这个新的环境。 有一次,他看到人们在谈论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他试图去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却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去猜测,就如同用一根细管去窥探天空,用一个小瓢去测量大海,结果自然是片面且不准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外面闯荡的经历越来越多,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凭借着那一点点的认知就对复杂的世界妄加评判和理解。 回到村落之后,他明白了自己之前的行为就如同管窥蠡测,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试图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他从历史典籍中汲取智慧,了解到了古代圣贤们面对未知时的谦逊和探索精神;他从与他人的交流中学习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个年轻人终于逐渐摆脱了管窥蠡测的局限,能够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世界。他也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复杂而又精彩的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广阔的世界和复杂的事物时,我们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狭隘的视角和有限的认知就轻易下结论。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和进取,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才能避免陷入管窥蠡测的误区,从而更好地适应和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正如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自信。

坎井之蛙

成語拼音

kǎn jǐng zhī wā

成語解釋

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典故出處

《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成語典故

很久以前,一只生活在废井里从没有跳出井来的青蛙,有吃有喝,觉得很满足。一天他好奇问路过的海龟天有多大。海龟告诉他天是如何如何广阔,青蛙不能理解海龟所描述的,总认为天只不过井口那么大,海龟在骗他开心。

成語造句

那只从未离开过枯井的青蛙,就如同坎井之蛙一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和精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一口浅浅的坎井之中。 这口坎井虽然不大,但对于青蛙来说,已经足够它活动了。它在这里可以找到足够的水和一些小昆虫来维持生计。青蛙每天在井里跳来跳去,从这边的井壁跳到那边的井壁,它觉得这就是整个世界了。 有一天,一只来自远方的海龟路过这口坎井。它看到了井里的青蛙,便停下来和它打招呼。青蛙好奇地问海龟从哪里来,海龟说自己从遥远的大海而来。青蛙听了,十分惊讶,它从未听说过大海。于是它好奇地问海龟:“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呀?” 海龟便开始描述大海的广阔和深邃,它说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尽头,海浪澎湃,汹涌无比。青蛙听了,却不以为然地说:“哼,我的坎井虽然小,但我在这里生活得很自在呀,我可以随意地跳来跳去,也不用担心没有水和食物。我觉得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了。” 海龟听了青蛙的话,无奈地摇摇头说:“你一直生活在这小小的坎井之中,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你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和精彩。你就像那坐井观天的人,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空,却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青蛙却依然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坎井是最好的,它不愿意相信海龟的话。海龟叹了口气,然后默默地离开了。 正如《庄子·秋水》中所记载的那样:“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这只青蛙由于一直生活在局限的环境里,它的眼界和思维都被束缚住了,无法理解和想象外面广阔的天地。 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像这只坎井之蛙一样,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而应该勇于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见识,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才不会成为那只目光短浅、见识狭隘的青蛙。只有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窥豹一斑

成語拼音

kuī bào yī bān

成語解釋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典故出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成語典故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成語造句

通过这几件小事,便可窥豹一斑,了解他的为人处世风格。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王睿。王睿非常聪明好学,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常常凭借着一些片面的了解就对事物下结论。 有一次,王睿听说隔壁村子里有一位很有智慧的老人。这位老人饱读诗书,对很多事情都有着深刻的见解。王睿心想,一定要去拜访这位老人,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当王睿来到老人居住的村子时,正好看到老人在和几个村民聊天。他站在不远处听了一会儿,觉得老人说的一些话似乎也很平常,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之处。于是,王睿心中便有些轻视这位老人,觉得他可能只是徒有虚名。 王睿走上前去,不客气地对老人说:“我听闻您很有智慧,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嘛。”老人看着王睿,微笑着说:“年轻人,你可不要只看到了一点点就轻易下判断啊。”王睿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已经看到了一部分,难道还不能做出大致的判断吗?” 老人没有生气,而是缓缓说道:“就如同你看到一只豹子,只看到了它身上的一个斑点,你就能说你了解这只豹子的全貌了吗?世间万物,岂是如此简单就能看透的。”王睿听了老人的话,陷入了沉思。 老人接着说:“就拿我来说,你仅仅听到了我几句话,怎么就能判断我的智慧高低呢?你应该多了解,多观察,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而不是仅凭这窥豹一斑就妄下定论。” 王睿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王睿学会了更加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事物,不再轻易地根据一些片面的现象就做出结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人因为只看到了局部而犯了错误。比如在战争中,有些将领只看到了敌人的一小部分行动,就以为掌握了全局,结果导致失败。而那些能够纵观全局,不被局部所迷惑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犯类似王睿这样的错误。我们可能会因为看到一个人的一次行为,就对他的性格下定义;或者因为看到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就对它的整体产生片面的看法。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只窥豹一斑,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世界,做出正确的决策。

辽东白豕

成語拼音

liáo dōng bái shǐ

成語解釋

辽东:地名,在今辽宁省东南辽河以东;豕:猪。比喻少见多怪。

典故出處

《后汉书·朱浮传》:“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成語典故

东汉大将彭宠跟随刘秀打天下,并没有得到重用,他不服幽州长官朱浮的调遣想起兵反叛,朱浮写信给他,说有个辽河农夫因为生了一头白头猪就想去进献给皇帝,可走到辽东一带发现那里都是白头猪就只好打道回府,你就像那个农夫一样。

成語造句

在鉴别文物方面可不能像辽东白豕那样,见识浅陋还自以为是,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地方叫做辽东。那里远离中原的繁华,百姓们过着相对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有一天,一位来自中原的商人来到了辽东。他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农夫牵着一头猪在售卖,这头猪看起来与他在中原常见的猪有些不同。商人心中一动,他想到如果把这头奇特的猪带回中原,说不定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还能卖个好价钱。 于是,商人便上前与农夫商议,用了不少钱财买下了这头猪。他满心欢喜地带着猪踏上了返回中原的路途。一路上,商人想象着自己带着这头独特的猪回到中原后会受到怎样的瞩目和赞赏。 当商人终于回到中原,他迫不及待地牵着猪在集市上展示。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人们看到这头猪后并没有表现出他所期待的惊奇和羡慕,反而纷纷嘲笑他。原来,在中原,这样的猪是非常常见的,根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商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远千里从辽东带回来的所谓“稀罕物”,在中原不过是普通的存在,就如同《后汉书·朱浮传》中所记载的“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一样,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辽东白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少见多怪。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因为自己见识的局限而轻易地对事物下结论,更不要因为对某个事物不了解而将其视为珍贵独特的,否则很可能会像那位商人一样闹出笑话。在面对未知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逊和开放的心,多去了解和学习,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盲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同时,这个成语也告诫我们不要过于自负和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而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世界,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避免成为“辽东白豕”般的人物,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和睿智地前行。

目不识丁

成語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成語解釋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典故出處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語典故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天下太平,边关没有战事,这些将士没有事做。他们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练武不如练文,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由于“个”与“丁”接近演变而成。

成語造句

他小时候因为家里贫困没机会读书,以至于长大后目不识丁,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村庄,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叫李四。李四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生计整日忙碌,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教导他读书识字。 李四从小就对读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每天就只知道在村子里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四依然没有改变,他从来没有主动去学习过文字知识。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官员。这位官员为了了解村民们的情况,便在村子里召集大家开会。在会上,官员拿出一份文书,想要询问大家的意见。当官员问到李四的时候,李四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完全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他根本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一个字都不认识。官员见状,不禁皱起了眉头,摇了摇头说:“你竟然连这些字都不认识,真是目不识丁啊!”李四听了,羞愧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件事情之后,李四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他开始反思自己,觉得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开始学习识字。 李四四处请教村里识字的人,从最简单的字开始学起。他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认字、写字。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李四终于掌握了一定的文字知识。 后来,李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生活也逐渐有了改善。他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也经常用自己“目不识丁”的经历来告诫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读书识字,不要像自己以前那样无知。 从李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在很多时候都会陷入困境和尴尬之中。而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正如古人所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避免成为像李四一开始那样“目不识丁”的人。

皮里春秋

成語拼音

pí lǐ chūn qiū

成語解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典故出處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成語典故

东晋时期,谢安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奖褚裒风度不凡,尚书吏部郎桓彝见他后也夸他名不虚传,有皮里春秋。口头上不说什么,心里是非分明很有主见。褚裒为官清廉,生活也很简朴,从不假公济私、仗势欺人。

成語造句

他平时沉默寡言,让人难以捉摸,实际上却是皮里春秋,心中自有一番计较。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晏婴的人,他以其智慧和谋略而闻名。 晏婴身材矮小,但才华出众。当时的齐国,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晏婴凭借着他的机敏和洞察力,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如鱼得水。 有一次,齐国与邻国发生了一些争端,国王准备派遣使者前往邻国谈判。众多大臣都争相自荐,希望能获得这个殊荣。然而,晏婴却在一旁沉默不语。国王感到很奇怪,便询问他为何不积极争取。晏婴微微一笑,说道:“大王,此事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那些急于表现的大臣,未必能真正为国家谋取利益。”国王听后,觉得晏婴的话很有道理,便决定让晏婴担任使者。 晏婴出使邻国,他在谈判桌上不卑不亢,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为齐国争取到了有利的条件。回国后,国王对他大加赞赏。 然而,晏婴虽然在朝堂之上表现出色,但在私下里,他却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多人都觉得晏婴深不可测,就如同“皮里春秋”一般,表面上看不出来什么,内心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和考量。 晏婴深知,在宫廷之中,人心复杂,言语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祸端。所以他总是谨慎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的这种处世方式,让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能够长久地立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晏婴的威望越来越高,他也为齐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他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内心却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皮里春秋”并非是虚伪或狡诈,而是一种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晏婴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他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那独特的“皮里春秋”,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人们明白了,在复杂的社会中,不一定要将自己的所有想法都表露无遗,有时候保持一定的内敛和深沉,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就如同晏婴一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少见多怪

成語拼音

shǎo jiàn duō guài

成語解釋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典故出處

《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成語典故

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成語造句

他对很多常见的事物都表现出惊讶的样子,真的是少见多怪,仿佛从来没见过一样。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庄里。这个年轻人名叫阿明,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庄,对外界的事物知之甚少。 有一天,阿明的父亲让他去临近的一个城镇办事。阿明满怀好奇地踏上了旅程。当他来到城镇,看到了许多在村庄里从未见过的景象。他看到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不同样式的建筑,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品。 阿明在街道上走着,突然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他从未见过的动物,那动物高大威猛,身上有着独特的斑纹。阿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跑上前去,围着这头动物转了好几圈,嘴里不停地发出惊叹声。周围的人看到阿明的反应,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阿明又看到了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经过,他又一次表现出极度的惊讶和好奇。他对每一个新出现的事物都表现得大惊小怪,仿佛这些都是世间最不可思议的东西。 当阿明办完事情回到村庄后,他迫不及待地向村民们讲述他在城镇的所见所闻。他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无比夸张,村民们一开始还饶有兴趣地听着,但渐渐地,他们开始觉得阿明有些过于夸张和可笑。 一位村里的长者走过来,对阿明说:“阿明啊,你看到的这些在外面的世界其实是很平常的。不要因为自己见识短浅就对这些平常的事物少见多怪。世界很大,还有很多你没见过的东西呢。”阿明听了长者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 正如《抱朴子·神仙》中所记载:“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阿明意识到自己因为一直生活在小村庄,见识有限,所以才会对那些普通的事物表现出过分的惊讶。从那以后,阿明下定决心要多出去走走,增长自己的见识,不再因为一些小事就少见多怪。他开始努力探索外面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见识越来越广,心态也变得更加平和和成熟。而这个小村庄的人们也从阿明的经历中明白了,不能总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要勇于去接触和了解新的事物,否则就会像阿明一开始那样,因为少见多怪而闹出笑话。

蜀犬吠日

成語拼音

shǔ quǎn fèi rì

成語解釋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典故出處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成語典故

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成語造句

那里的人们很少见到太阳,偶尔太阳出来一次,就好像蜀犬吠日般,引起大家的阵阵惊叹。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蜀地,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地区,那里气候湿润,云雾缭绕,阳光常常被云层遮挡。 话说有一只小狗生活在一个小村落里。这只小狗从出生以来,就很少见到太阳。大多数时候,天空都是阴沉沉的,偶尔才会有一些微弱的光线穿透云层。 有一天,天空突然出现了难得的晴朗,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光芒万丈。小狗正在外面玩耍,突然看到天空中出现了这个从未见过的巨大而明亮的东西,它感到非常惊恐和困惑。它开始对着太阳大声地叫唤,汪汪汪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村子。村民们听到小狗的叫声,纷纷出来查看,看到小狗正对着太阳狂吠不止。 大家都觉得十分有趣,笑着说这小狗真是少见多怪,居然因为见到了太阳而如此惊慌失措。这个故事慢慢流传开来,人们就用“蜀犬吠日”来形容那些见识短浅、少见多怪的人。就如同《后汉书·马援传》中所说:“少见多怪,而况于慷慨之士乎?”这只蜀地的小狗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的局限,对不常见的太阳产生了过度的反应,就如同那些因见识狭隘而对新奇事物表现出过度惊讶和不理解的人一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有些人因为长期处于某种固定的环境或思维模式中,一旦遇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事物,就会表现出不适应甚至排斥的态度。而真正有智慧和见识的人,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新的事物,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我们应该避免成为那只“蜀犬吠日”的小狗,而是要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不被狭隘的认知所束缚。

小家子气

成語拼音

xiǎo jiā zi qì

成語解釋

小家子:旧指出身低微的人。形容人的言谈举止及做事不大方。

典故出處

《汉书·霍光传》:“使乐成小家子得幸将军同,至九卿封侯。”

成語典故

明朝时期,书生王杰与朋友在外喝酒回来,见佣人与卖姜人因为姜价争论不休。他上前去教训卖姜的不识好歹,卖姜人回话:“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须放宽宏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王杰气得火冒三丈上前挥拳便把他打倒在地。

成語造句

他处理事情时总是那样畏畏缩缩,一点也不大方,真是小家子气。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镇里有两个家族,一个是张家,一个是李家。 张家虽然家境殷实,但家族中的人却总是表现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个外地的商人,带来了许多新奇的货物。张家和李家都对这些货物感兴趣,想要购买一些。商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李家觉得价格合适,爽快地就付钱购买了。而张家的人却开始讨价还价,试图压低价格,他们为了几文钱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及商人的感受和旁人的眼光。最后商人无奈地摇摇头,觉得张家的人真是小家子气,连这点小钱都要算计,便不太愿意和他们做生意了。 还有一次,镇里举办庆祝活动,大家都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物品来增添欢乐氛围。李家大方地拿出了一些珍贵的饰品和美食,与大家一同分享。而张家却只拿出了一些很普通的东西,还不停地在那里嘀咕,觉得自己吃亏了。他们这种小气的行为让大家都对他们颇有微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的小家子气名声越来越响,人们都不愿意和他们深交。而李家因为其大方豁达,结交了很多朋友,生意也越做越大。张家看到李家的成功,心中十分嫉妒,但他们却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依然我行我素。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三国志》中记载的一些人物,有的人为了一点私利而不择手段,尽显小家子气,最终也未能成就大业。而那些胸怀宽广、大气磅礴的人,往往能够成就一番丰功伟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避免小家子气的行为。不要总是计较个人的得失,要学会宽容和分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机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都像张家一样,凡事都只考虑自己,小气吝啬,那么我们不仅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让我们都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生活,摒弃小家子气,做一个大气、豁达的人。

一孔之见

成語拼音

yī kǒng zhī jiàn

成語解釋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典故出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成語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布网捕鸟,发现被捕的鸟每只鸟头才钻一个网眼,心想既然如此,何必结网呢?他回家便剪断长绳做成一个个圈圈,别人问他作什么用,他笑而不答并庆幸自己一孔之见,就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安好这些小圈圈,结果一只鸟儿也没捕上。

成語造句

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完全是一孔之见,没有综合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明。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自幼勤奋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李明十分热衷于对各种事物的探索和研究,但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他所能接触到的资源有限。尽管如此,他依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 有一次,李明所在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村里的一口古井突然出现了问题,井水变得浑浊不清,无法再正常使用。大家都为此事感到焦急万分,却又不知该如何解决。李明得知后,便主动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凭借着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自信满满地向大家宣布,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然而,村里的一些老人却对他的结论表示怀疑,他们觉得李明太年轻,见识有限,他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孔之见。 但李明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努力说服大家按照他的方法去尝试。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大家决定试一试。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李明的方法真的奏效了,井水又变得清澈甘甜。 此事过后,李明意识到,虽然自己取得了成功,但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自己的知识和见解确实存在局限性,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一孔之见就轻易下结论。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他开始四处游历,拜访各地的学者和智者,虚心向他们请教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复杂,自己之前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博学多才、见识卓越的人。他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大家都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孔之见,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知的欲望,不断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真理。 就如同《礼记·中庸》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应该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实地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自己的一孔之见所束缚,不断进步和成长。

一知半解

成語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成語解釋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典故出處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成語典故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成語造句

对于很多复杂的知识,他只是一知半解,却常常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非常喜欢读书,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却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总是浅尝辄止,对很多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 有一次,李明听说了一本关于兵法的奇书,据说其中蕴含着高深莫测的军事智慧。他迫不及待地找到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然而,他只是匆匆地浏览了一遍,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不久后,他所在的国家爆发了一场战争。国王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出谋划策,李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自信满满地来到王宫,向国王吹嘘自己对兵法的精通。国王见他如此自信,便决定让他一试。 在战场上,李明凭借着他那所谓的“兵法知识”开始指挥作战。一开始,他的一些策略似乎还有些效果,军队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敌人开始采取更加复杂的战术。而李明由于对兵法只是一知半解,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变化。他胡乱地下达命令,导致军队陷入了混乱。 最终,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王十分愤怒,质问李明为何会如此无能。李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说道:“我只是对兵法有一知半解的了解,却自以为是,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这件事被记载在了史书之中,成为了后人的一个教训。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而应该深入探究,不断思考,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否则就会像李明一样,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从那以后,李明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他明白了只有脚踏实地、深入钻研,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他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不再追求表面的虚荣,而是努力追求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而“一知半解”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避免像李明曾经那样,对知识浅尝辄止。

以管窥天

成語拼音

yǐ guǎn kuī tiān

成語解釋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典故出處

《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中庶子不信,扁鹊认为他是以管窥天孤陋寡闻,就在太子的穴位上扎针,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

成語造句

我们不能只是凭借自己有限的认知和经验去判断事物,那样无异于以管窥天,无法看到全貌和真相。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小村落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这个年轻人平日里总喜欢观察天空,他常常躺在草地上,仰望着那无尽的苍穹,心中思索着天空的奥秘。有一天,他偶然间得到了一根细长的管子,这让他突发奇想。他开始用这根管子去观察天空,透过管子看到的那一小片天空,让他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天空的全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越来越依赖这根管子去看天空,他甚至开始向村里的人宣扬自己对天空的独特见解。他自信满满地说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天空,然而,村里那些有见识的老人却摇摇头。 有一位老人对他说:“孩子啊,你这样仅仅通过一根管子去观察天空,就如同坐井观天,又怎能真正知晓天空的广阔与复杂呢?”老人引用了历史上那些勇于探索广阔天地的例子,比如古代的探险家们为了了解世界,不惜历经艰难险阻,远涉重洋。而这个年轻人却局限在自己的管子世界里,不能自拔。 年轻人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通过管子看到的就是天空的真实模样。直到有一天,一场盛大的流星雨划过夜空。年轻人透过管子,只能看到寥寥几颗流星,而其他村民们在开阔的地方,看到了那如梦幻般绚烂的流星雨,整个天空都被照亮。 这时,年轻人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他终于明白,以管窥天是多么的狭隘和可笑。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决心放下那根管子,用自己的双眼去真正地感受天空,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从那以后,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那一点点的狭隘视野,他努力学习,积累知识,走出村落,去见识外面的天地。他明白了,只有摒弃以管窥天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领略到世界的奇妙与多彩。而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后人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要勇于突破自我,去拥抱更广阔的天空和未知的领域。

矮人观场

成語拼音

ǎi rén guān cháng

成語解釋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典故出處

清·王士秅《香祖笔记》卷十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誉者毁者,皆矮人观场,未之或知也。”

成語典故

最有识见之客,亦作矮人观场。★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选剧》

成語造句

他发表的那番见解毫无独到之处,不过是矮人观场,随声附和别人罢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上有一个特别的集会场所,人们经常在这里聚集,交流各种信息和观点。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个陌生人。这个人身材矮小,但却有着一颗极为好奇的心。当他看到人们在集会场所热烈地讨论着各种事情时,便也凑过去想听听。 当时,大家正在讨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于如何治理小镇才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人提出了一些长远而宏大的计划,有的人则更注重当下的实际需求。这个矮小的陌生人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他完全不理解这些复杂的观点和策略。 然而,他又不想被别人看出自己的无知,于是便盲目地跟着其他人点头或者摇头。别人说什么好,他也跟着说真好;别人表示反对,他也赶紧跟着反对。他就像一个没有自己主见的木偶,只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的反应而反应。 就这样,这个矮人在这个集会上完全成了一个“矮人观场”的典型。他没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没有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只是盲目地跟从着大众的观点。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一些官员为了迎合上司或者主流的意见,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他们没有勇气站出来提出不同的看法,只是一味地随大流,结果导致一些错误的决策被执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损失。 “矮人观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和问题时,我们不能像那个矮人一样盲目跟从他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我们应该勇于探索,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至于成为随波逐流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只知道跟着别人后面走,却永远看不到真正风景的矮人。

矮人看场

成語拼音

ǎi rén kàn chǎng

成語解釋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典故出處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成語典故

是真是假,要弄个明白,不能矮人看场,人云亦云。

成語造句

在讨论问题时,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像矮人看场一样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小镇。这个小镇上经常会有各种表演和集会。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个戏班子,搭起台子准备唱戏。戏还没开始,台下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人群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叫阿明,是一个性格单纯但没什么主见的人。 戏开演了,阿明就站在人群中观看。他旁边有几个特别活跃的观众,他们不停地大声喝彩叫好。阿明本来对这场戏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看到旁边的人如此激动,他也跟着鼓掌喝彩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阿明又去看了其他的表演。每一次,他总是会被周围那些表现强烈的人所影响,不管自己内心是否真的觉得好,他都会跟着别人的反应而反应。他就像一个矮人看场一样,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的意见和行为走。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个外地的学者,他看到阿明这种情况,就对他说:“年轻人,你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能总是人云亦云,像个矮人看场般随波逐流啊。”阿明听了,若有所思。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待事物,而是被别人的态度所左右。从那以后,阿明努力改变自己,尝试着自己去感受和判断每一件事情。 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一些官员为了迎合上级的喜好,而不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见解,最终导致一些不合理的决策被执行。这就如同矮人看场一样,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我们应该从阿明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在生活中不能总是盲目地跟随他人。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他人的意见所轻易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避免成为那个只知道矮人看场的人。

矮子看戏

成語拼音

ǎi zǐ kàn xì

成語解釋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典故出處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成語典故

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诗论》诗

成語造句

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像矮子看戏那样,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上有一个特别的人,他叫阿明。阿明身材矮小,经常被一些人嘲笑和戏弄,但他天性乐观,并不在意这些。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个戏班子搭台唱戏。这可是小镇难得的热闹事,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前去看戏。阿明自然也不想错过,他兴致勃勃地来到戏台下。由于他身材矮小,在人群中很难看清舞台上的表演,只能听到周围人的喝彩声和议论声。 阿明就这么站着,努力想听清戏里唱的是什么,可是他实在听不太明白。但看着周围人时而欢笑,时而鼓掌,他也跟着拍手叫好。就这样,一场戏结束了,阿明几乎什么都没看懂,可是当别人问他戏怎么样时,他却能煞有介事地跟着别人说这说那,仿佛自己真的看懂了一样。 其实,阿明就是在盲目地跟着别人的反应而反应,他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就如同《朱子语类》中所说:“如矮人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阿明就像是那个矮子,只是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明这种“矮子看戏”的行为越来越明显。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跟着别人的意见走。别人说东,他就觉得东是对的;别人说西,他就认为西是好的。他从来没有真正去思考过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有一次,小镇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家都在讨论该如何处理。阿明依然是那副样子,跟着别人的说法点头附和。然而,这次的事情可不像看戏那么简单,错误的决定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幸好,小镇上有一位智者看出了问题。他找到了阿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阿明啊,你不能总是这样盲目地跟着别人走。你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不能像矮子看戏一样,只知道跟着别人叫好,却不知道戏到底演的是什么。”阿明听了智者的话,如梦初醒。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多么的不妥。 从那以后,阿明努力改变自己。他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再轻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他开始真正去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阿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我们要避免成为那个“矮子看戏”的人,要努力去追求真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才疏学浅

成語拼音

cái shū xué qiǎn

成語解釋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典故出處

《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成語典故

在下虽有此志,只是才疏学浅,年纪又轻,经练更少。★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成語造句

我面对这复杂的难题,感到束手无策,实在是才疏学浅,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他勤奋好学,努力地汲取着各种知识,然而,或许是天赋所限,又或许是缺少良师的引导,他在学业上的进展总是较为缓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开始意识到自己与那些学富五车的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他看到别人能够轻松地理解深奥的学问,出口成章,而自己却常常在一些问题上感到困惑和吃力。尽管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但心中难免会有些失落和沮丧。 有一次,李明参加了一个文人聚会。在聚会上,大家高谈阔论,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和学识。当轮到李明发言时,他紧张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他的话语并不流畅,也没有什么深度,与其他人的侃侃而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聚会结束后,李明感到非常羞愧和自责。 回到家中,李明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意识到自己虽然努力,但终究是才疏学浅。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最终取得成就的人,比如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学识的人。 李明决定不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四处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认真地钻研每一个知识点。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李明虽然没有成为一代大儒,但他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才疏学浅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不断努力,就能够不断进步。 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李明始终保持着这份谦逊和努力,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才疏学浅而放弃追求知识和进步的脚步,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蝉不知雪

成語拼音

chán bù zhī xuě

成語解釋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典故出處

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这南方的夏日,人们享受着阳光与温暖,而有些人却难以想象北方那寒冬的凛冽,真可谓蝉不知雪。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四季如春,那里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雪,也不知道雪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地方,有一只蝉,它整天在树林里欢快地歌唱,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食物。这只蝉的生活非常简单而快乐,它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树林,也没有想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一只从北方飞来的大雁路过这片树林。蝉看到大雁,非常好奇地问:“你从哪里来呀?你要到哪里去呢?”大雁回答说:“我从北方来,那里现在是冬天,到处都是雪。”蝉听了,一脸茫然地问:“雪?那是什么东西?”大雁耐心地解释说:“雪是一种白色的东西,像棉花一样飘落下来,覆盖在大地上,非常美丽。”蝉摇摇头说:“我不相信,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大雁叹了口气说:“你一直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地方,当然不知道雪是什么样子了。在北方,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经常下雪,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 蝉还是不相信大雁的话,它觉得大雁是在骗它。它继续在树林里唱着歌,过着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蝉开始听到其他动物也在谈论雪。有些动物说雪很冷,有些动物说雪很美丽,这让蝉开始有些好奇了。 终于,有一天,蝉决定离开树林,去北方看看雪到底是什么样子。它飞呀飞呀,飞了很久很久,终于来到了北方。当它看到眼前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时,它惊呆了。它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景象,到处都是白色的雪,就像大雁说的那样。 蝉在雪地里走了一会儿,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寒冷。它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它想念自己温暖的树林和熟悉的生活。但是,它已经来到了这里,没有办法再回去了。 就在蝉感到无助的时候,它遇到了一只聪明的兔子。兔子告诉它:“蝉啊,你不应该随便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追求那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就像你不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却轻易地来到了这里,现在你才知道自己错了吧。”蝉听了兔子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蝉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轻易下结论,也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它回到了自己的树林,继续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只是它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地相信别人对它说的陌生的事情了。而“蝉不知雪”这个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 这就是蝉不知雪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要保持谦虚和求知的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和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斗筲之器

成語拼音

dǒu shāo zhī qì

成語解釋

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典故出處

《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成語典故

今照奸臣秦桧,斗筲之器,闾闾小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

成語造句

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终是难成大器,可谓斗筲之器。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有众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子贡的弟子很有才能。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子张和子夏两个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思索了一会儿回答道:“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那这样看来,子张是不是比子夏更好呢?”孔子摇摇头说:“过犹不及,过度和不足是一样的不好啊。” 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叔在朝中的势力很大,他对孔子的学说很不以为然,甚至还诋毁孔子。子贡知道后,很为老师鸣不平。他对孙武叔说:“我们老师的道德和学问,就如同那高远的天空,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和衡量的。孙武叔这样诋毁老师,实在是见识短浅,就像那斗筲之器,容量狭小得很呢。” 斗筲,原本是古代的两种容量较小的容器。斗,容量为十升;筲,容量为一斗二升。用斗筲之器来形容一个人,就是说这个人的器量狭小、见识短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目光狭隘,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正如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为了争夺一点土地和财富,不惜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他们就如同那斗筲之器,只看到了眼前的小利,却看不到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对百姓的伤害。而真正有远见、有智慧的人,会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会以民为本,追求和平与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斗筲之器的人。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或者嫉妒别人的成就而说三道四。面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被他们影响,而要保持自己的胸怀和格局。要像孔子那样,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尚的品德,不被狭隘的观念和行为所束缚。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见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与人为善,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度量、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斗筲之器般的浅薄之人。让我们以开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价值。

短见薄识

成語拼音

duǎn jiàn bó shí

成語解釋

指见识短浅。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

成語典故

浑家李氏却有些短见薄识,要做些小便宜勾当。★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五卷

成語造句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开拓视野,就容易陷入短见薄识的困境,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 张华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他从小就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视野,只满足于眼前的安逸生活。他不喜欢读书,也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每天只是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云游的学者。这位学者知识渊博,见识广阔,他在村里讲学,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聆听。张华也被吸引了过去,但他只是在一旁漫不经心地听着。学者讲述了许多关于历史、文化、科学的知识,以及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广阔。其他村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深受启发,唯独张华觉得这些都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附近的地区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新的机会和挑战出现了,其他村民们因为听了学者的讲学,有了一定的见识和思考能力,纷纷抓住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张华却依然故我,沉浸在自己短见薄识的世界里。 有一次,一个外地的商人来到村里,想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开展一项新的贸易。商人看中了村庄的资源和潜力,他在村里寻找有见识、有胆量的人一起合作。其他村民们都积极地与商人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而张华却躲得远远的,觉得这太冒险了,自己肯定做不来。 就这样,张华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生活依然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的进步和发展。而那些曾经和他一起听学者讲学的村民们,很多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多年后,张华回首自己的一生,才意识到自己因为短见薄识,错过了太多太多。他懊悔不已,但此时已经太晚了。他终于明白,只有拥有广阔的见识和深刻的思考能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握机遇,走向成功。而他自己,却因为短见薄识,将自己困在了小小的村庄里,一生碌碌无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像张华一样短见薄识,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不要被眼前的狭隘所束缚,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短见薄识-成語圖片

短见薄识

孤陋寡闻

成語拼音

gū lòu guǎ wén

成語解釋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典故出處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成語典故

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

成語造句

他从不读书看报,对外界的新鲜事物知之甚少,简直就是孤陋寡闻。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每日过着简单而又平淡的生活。 李明生性懒惰,不喜欢读书学习,也不愿意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见识。他整天就和村里的几个同样无所事事的朋友混在一起,不是闲聊打趣,就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有一日,村里来了一位游历四方的学者。这位学者知识渊博,见识广阔,他在村里讲述着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各种奇妙的风景、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深刻的人生道理。村里的很多人都被学者的讲述吸引,听得津津有味,唯独李明对此不屑一顾,还嘲笑那些听得入迷的人。 学者注意到了李明的态度,他走到李明面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年轻人,世界如此广阔,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你应该多去探索、学习,而不是如此孤陋寡闻却还不自知啊。”李明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在这村里过得挺好的,知道那么多又有什么用。” 学者叹息一声,便离开了村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一些有志向的年轻人纷纷走出村庄,去外面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带回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知识。而李明依然故我,每日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渐渐地,李明发现自己和那些出去过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谈论的话题,他完全插不上嘴;他们所拥有的见识和思维方式,让他感到陌生和困惑。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但却因为长久以来的懒惰和固执,难以改变自己的状态。 有一次,村里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大家都在纷纷出谋划策,而李明却只能在一旁干瞪眼,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时候,他想起了学者曾经对他说的话,心中充满了懊悔。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孤陋寡闻是多么可怕。他想要改变,于是他鼓起勇气,走出村子,踏上了求学和探索的道路。 经过漫长的努力和艰辛的旅程,李明终于慢慢充实了自己,不再是那个无知的自己。他也终于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而不是一直困在自己那狭小的世界里,做一个孤陋寡闻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狭小天地,要勇于去探索未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就会像李明一样,因为孤陋寡闻而错失许多机会,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求知欲,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该与他人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避免成为孤陋寡闻之人。

井蛙之见

成語拼音

jǐng wā zhī jiàn

成語解釋

见见解。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典故出處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成語典故

婢子见闻既寡,何敢以井蛙之见,妄发议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成語造句

他从未走出过这座小城,看待世界的观点难免狭隘,纯属井蛙之见。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一口深井之中。这口井虽然不大,但对于青蛙来说,已经足够它活动和生存了。 这只青蛙每天就在井底的一小片水域中游来游去,偶尔跳上井壁的石头晒晒太阳。它抬头看到的天空,也仅仅是井口那一小片圆形的区域。它以为,世界就只有这么大,井口的天空就是整个世界的模样。 有一天,一只小鸟偶然间飞到了井口,停了下来。青蛙好奇地看着小鸟,问它从哪里来。小鸟回答说,它从遥远的地方飞来,那里有广阔的森林、无垠的草原、奔腾的河流和高耸的山脉。青蛙听了,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怎么可能?我的世界就只有这口井这么大呀。”小鸟笑着说:“你一直生活在这井底,所见所闻自然非常有限,这只是你的井蛙之见罢了。外面的世界无比广阔,远超你的想象。”青蛙却摇摇头,固执地说:“我才不相信你的话,你肯定是在骗我。” 小鸟无奈地摇摇头,飞走了。 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井蛙之见的例子。比如在古代,有些国家的人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当新的技术、文化和思想出现时,他们因为自己的狭隘见识而无法接受和理解,从而错失了发展的机遇。 正如《庄子·秋水》中所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只青蛙就如同那井蛙,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无法理解和想象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有井蛙之见。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熟悉和习惯了某种环境或观念,就拒绝去了解和接受新的事物。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见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避免陷入狭隘和偏见之中。那只青蛙如果一直固执地守着自己井底的世界,它永远也不会知道外面还有那么多精彩等待着它去发现。我们不能像它一样,满足于自己的那一点小小的认知,而应该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井中视星

成語拼音

jǐng zhōng shì xīng

成語解釋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典故出處

《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成語典故

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丘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诸子书》

成語造句

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有些人目光狭隘,犹如井中视星,只能看到极小的一部分,却误以为那就是全部。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宋光的年轻人。 宋光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他生性好奇,对世间万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一天,宋光偶然间听到村里的老人们谈论着关于天空和星辰的神秘传说,他的心被深深吸引住了。从那以后,宋光对星辰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村庄的条件有限,没有合适的地方让宋光可以尽情地观察星辰。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奇特的办法。宋光在村子里找到了一口废弃的枯井,他觉得在这井底或许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星空。他兴奋地爬进了井底,抬头望去,的确看到了一些星星。但是,由于身处井底的局限,他所看到的星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视野极其狭窄,就如同井中视星一般。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光越来越沉迷于自己在井底看到的那一小片星空,他以为那就是整个星空的全部。他开始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对星空的独特见解,可实际上,他所知道的不过是管中窥豹。 村里有一位智慧的老人,他听闻了宋光的事情后,来到井边找到了宋光。老人语重心长地对宋光说:“孩子,你所看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星空无比辽阔,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你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井底去观察,而应该去到更广阔的地方,去真正领略星空的壮丽。”宋光听了老人的话,起初并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在井底看到的已经足够让他满足了。 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宋光心中的那份好奇和对未知的渴望又渐渐被唤醒。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确实如同那井中视星,只看到了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却误以为那就是全部。于是,宋光鼓起勇气,爬出了井底,他决定走出村庄,去追寻更广阔的天空和更多的星辰知识。 宋光踏上了漫长的旅程,他历经艰辛,走过了许多地方。在旅途中,他见识到了真正浩瀚无垠的星空,他为自己曾经的狭隘而感到羞愧。他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终于对星空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终,宋光回到了村庄,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村里的人们。他感慨地说:“曾经的我,就像那井中视星,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但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走出狭隘的视野,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收获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从此,宋光成为了村里的一位智者,他的故事也被人们口口相传,提醒着人们不要像他曾经那样,做一个井中视星的人,而要勇于突破局限,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蠡测管窥

成語拼音

lǐ cè guǎn kuī

成語解釋

蠡瓢;管竹管;窥人小孔缝隙里观看。用瓢来量大海,从竹管的小孔看天空。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典故出處

《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成語典故

李于鳞所选唐诗数百首,未尽各家精髓。至所定五言古,尤蠡测管窥。★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成語造句

他对宇宙的认知还十分有限,不过是蠡测管窥,难以领略其浩瀚与神秘的全貌。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范蠡的人,他智慧超群,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见识。 范蠡最初辅佐越王勾践,他帮助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国。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了朝堂。 有一天,范蠡在游历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名叫管窥,虽然他很努力,但见识却颇为有限。管窥对范蠡的经历和智慧非常钦佩,便请求跟随范蠡学习。范蠡见他诚恳,便答应了下来。 在相处的过程中,范蠡发现管窥总是凭借着自己狭隘的认知和有限的经验去判断事物,就如同通过一根细管去窥视天空,只能看到极小的一部分。范蠡时常教导他要开阔视野,不要局限于眼前所见。 有一次,他们路过一个村庄,村庄正在面临一场灾难。村民们因为连续的天灾而生活困苦,很多人都准备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出路。管窥看到这种情况,便立刻对范蠡说:“这些人真是愚蠢,为什么不留在自己的家乡等待情况好转呢?”范蠡摇摇头说:“你不能如此蠡测管窥,你没有看到他们所面临的绝境,也没有考虑到他们未来的生存。” 范蠡带着管窥深入了解了村民们的困境,然后帮助他们一起想办法应对灾难。通过范蠡的指导和努力,村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村庄也恢复了生机。 管窥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他开始努力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窥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蠡测管窥,而是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看待问题。 多年后,管窥也成为了一个有智慧和见识的人。他常常回忆起与范蠡在一起的日子,感慨万分。他深知,如果不是范蠡的教导和引导,他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而范蠡的智慧和胸怀,也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行,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不再局限于那狭隘的管窥之见。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不要以蠡测管窥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而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真正洞察世事,走向成功。

蠡酌管窥

成語拼音

lǐ zhuó guǎn kuī

成語解釋

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典故出處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三卷蠡酌管窥,一至于此。”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不过是蠡酌管窥,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范蠡的人,他智慧超群,极具谋略。 范蠡最初辅佐越王勾践,在勾践被吴国打败后,他不离不弃,与勾践一同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帮助勾践实现了复国大业。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了朝堂。 范蠡离开后,开始了经商之路。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在商场上如鱼得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范蠡深知财富不可长久独占,于是他常常仗义疏财,扶危济困。 与此同时,有一个年轻人,他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对很多事情都只凭自己狭隘的认知去判断。他常常对别人的成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只要有机会,一定能做得更好。 有一次,这个年轻人听说了范蠡的事迹,他不以为然地说:“哼,范蠡不过是运气好罢了,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范蠡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年轻人总是以蠡酌管窥的态度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他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却无法深入理解其本质和内涵。他试图模仿范蠡去经商,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眼光,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明白了不能仅凭自己有限的见识去评判一切。他开始四处游历,增长见识,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年轻人逐渐改变了自己蠡酌管窥的思维方式。他学会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不再轻易地对他人下结论。最终,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 而范蠡的故事则流传千古,他的智慧和豁达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不能以蠡酌管窥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事业,要有广阔的胸怀和深远的眼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目光如豆

成語拼音

mù guāng rú dòu

成語解釋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胸无大志,目光如豆的人,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成語造句

他看待问题总是十分狭隘,只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完全没有长远的规划,简直就是目光如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小吴。小吴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但他却有着一颗渴望闯荡世界的心。 小吴从小就勤奋好学,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显露出了一个缺点,那就是目光狭隘,看待事物往往只局限于眼前的一小片天地,犹如目光如豆。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远方的商人。商人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物品和外面世界的故事。其他村民们都兴致勃勃地围拢过来,好奇地聆听着商人的讲述,眼中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但小吴却对此不屑一顾,他觉得这些新奇的东西和遥远的地方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只要守着眼前的生活就好。 不久后,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附近的山林中突然出现了一种珍贵的草药,据说这种草药在外面的世界有着极高的价值。其他村民们都兴奋不已,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生活的好机会。他们纷纷商议着如何采集和销售这些草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然而,小吴却依然不为所动,他认为这只是一时的幸运,而且采集草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风险,不值得去尝试。 就这样,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组成团队,不辞辛劳地进入山林采集草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成功地收获了大量的珍贵草药,并通过商人卖到了远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村子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大家都盖起了新房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而小吴呢,依然过着他那平淡无奇的生活。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意识到自己的目光如豆让他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明白了只有拥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才能抓住更多的机遇。 从那以后,小吴努力改变自己。他主动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和不同的人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他开始明白世界是如此广阔,有着无数的可能性等待着他去探索。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小吴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局限。他凭借着自己的见识和努力,也在外面的世界闯出了一番名堂。他终于懂得了,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要放开眼界,去追寻更大的目标和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目光如豆,只看到眼前的狭隘利益,就会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只有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的精彩。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那个目光狭隘的人,要勇敢地去探索和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区闻陬见

成語拼音

qū wén zōu jiàn

成語解釋

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典故出處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后学小生,区闻陬见,不得而妄议已。”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对于这件复杂的事情,不能仅凭借个人有限的认知和片面的观察就下结论,毕竟我们都可能存在区闻陬见,难以洞悉全局。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书生。他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家境贫寒,但却心怀大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改变命运。 李明自幼勤奋好学,虽然村子里的教育资源极为匮乏,但是他凭借着从邻村借来的几本破旧书籍,刻苦钻研。每当夜幕降临,其他孩子都在嬉戏玩耍,他却在微弱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珍贵的文字。 随着年岁的增长,李明决定离开家乡,前往繁华的都城求学。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他来到了都城,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和震撼。 在都城的学府里,李明发现自己与其他学子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同窗们,自幼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典,见识广博。而他,仅仅依靠着自己在乡村的那点积累,显得十分渺小。 然而,李明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于是更加勤奋努力。他每天最早到达学堂,最晚离开,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课余时间,他还会主动向先生请教问题,向同窗们交流心得。 在一次学术讨论中,大家谈到了治国之道。众多学子纷纷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李明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心中虽有想法,却不敢轻易发言。他深知自己的见解或许不够成熟,害怕被他人嘲笑。 但当讨论陷入僵局,大家的观点都无法达成一致时,李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结合自己在乡村的所见所闻,以及一路上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虽然他的言辞略显质朴,但是却充满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起初,一些同窗对他的观点不屑一顾,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来自偏远乡村的穷书生,能有什么高深的见解。然而,随着李明的深入阐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静下心来倾听。先生也对他的观点表示了赞赏,认为他虽然见识有限,但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经过这次讨论,李明逐渐在学府中崭露头角。他不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而是更加坚定地追求知识。 多年后,李明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他为官一方,始终心系百姓,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的疾苦。他从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忽视那些细微的声音,总是能够从“区闻陬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当地的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李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的见识有限,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也能够从一些细微的、不被人重视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帮助。

肉眼凡胎

成語拼音

ròu yǎn fán tāi

成語解釋

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胎指凡人的身体。指尘世平常的人。

典故出處

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成語典故

孤先见列位时,只以为唐朝远来的行脚僧,其实肉眼凡胎,多致轻亵。(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

成語造句

他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可在众人眼中,他也不过和大家一样肉眼凡胎。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们大多过着平凡而宁静的生活,然而,在这片看似祥和的土地上,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奇妙之事。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叫阿强的年轻农民。阿强生性勤劳善良,每天都辛勤地耕耘着自家的农田,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却总是乐观积极。 有一天,阿强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响。他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竟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山洞。出于好奇,阿强走进了山洞。洞中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惊,墙壁上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正当阿强想要进一步探索时,一位神秘的老者出现在他面前。老者身着一袭白色长袍,目光深邃而神秘。阿强被老者的出现吓了一跳,但老者却微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来到这里,是一种缘分。”阿强疑惑地看着老者,不明白他的意思。 老者继续说道:“这个山洞中隐藏着能够改变你命运的宝物,但只有拥有慧眼之人才能发现。”阿强环顾四周,却什么也没看到。老者摇摇头说:“你呀,终究是肉眼凡胎,看不到这其中的玄机。” 阿强不解地问道:“老人家,什么是慧眼?我怎样才能拥有它?”老者回答道:“慧眼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心灵的修炼和对世间万物的洞察才能获得。” 阿强虽然不太明白老者的话,但他决定跟随老者学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阿强跟随老者游历四方,见识了世间的种种奇景和人情冷暖。他逐渐明白了,很多时候人们被表象所迷惑,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自己的肉眼凡胎。 经过多年的修行,阿强终于有了不一样的领悟。他再次回到那个山洞,这一次,他看到了山洞中隐藏的宝物,那是一本古老的秘籍,上面记载着许多神奇的法术和智慧。 阿强凭借着秘籍中的智慧,帮助村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国度。但他始终铭记着自己曾经的肉眼凡胎,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要被眼前的景象所蒙蔽,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未知和神秘时,我们往往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法洞察真相。但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修炼,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超越肉眼凡胎的束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肉眼愚眉

成語拼音

ròu yǎn yú méi

成語解釋

比喻见识浅陋。

典故出處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畅道天理难欺,人心怎昧,则他这肉眼愚眉,把一个黑旋风爹爹敢来也认不得。”

成語典故

景色奇,士女齐,满街衢游人如蚁。大多来肉眼愚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40卷

成語造句

在对这件事的判断上,他居然只凭借表面现象就下结论,真是肉眼愚眉,令人叹息。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其中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富商,他凭借着精明的头脑和果断的决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镇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然而,张三虽然富有,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目光短浅且自以为是。他常常凭借自己的一时之见,做出一些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决定。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外地的商人,带来了一种新型的布料。这种布料质地优良,图案精美,而且价格相对合理。镇上的其他商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与这位外地商人洽谈合作事宜。 可是张三却不以为然,他用他那肉眼愚眉的判断,认为这种布料在小镇上不会有太大的市场。他还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说那些准备合作的商人是在做无谓的冒险,迟早会血本无归。 结果,那些与外地商人合作的商人,通过销售这种新型布料,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生意,还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而张三呢,因为他错误的判断,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他的生意也逐渐受到了影响,因为顾客们都更愿意去那些有新颖商品的店铺。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三听闻邻镇正在开发新的贸易路线,如果能够参与其中,将会带来巨大的利润。然而,他再次被自己肉眼愚眉的见识所蒙蔽。他觉得这条新的贸易路线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不值得投入资金和精力。 但其他一些有远见的商人,勇敢地参与了这个项目。最终,随着贸易路线的开通,他们的货物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和销售,生意越做越大。 张三的财富逐渐缩水,他的店铺也变得门可罗雀。此时的他,才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错误决策。但为时已晚,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不如自己的商人纷纷崛起,而自己却逐渐没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切不可肉眼愚眉,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抓住机遇,取得成功。正如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见识,避免因为短视而错失良机。

鼠目寸光

成語拼音

shǔ mù cùn guāng

成語解釋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我们从小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决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成語造句

他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丝毫没有长远规划,简直就是鼠目寸光。

成語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农夫。李三家境贫寒,世代以耕种几亩薄田为生。 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李三满心欢喜,期待着能有一个丰收年,改善家中的生活。然而,当庄稼即将成熟之时,村里却来了一位商人。这位商人宣称他愿意出高价收购村里所有的农田,改种一种从异域引进的经济作物,据说收益极为可观。 村里的大多数人都被商人描绘的美好前景所吸引,纷纷决定将自家的农田出售。唯有李三不为所动,他的妻子劝他:“大家都卖了,咱们也卖吧,能赚一笔大钱呢。”但李三却摇摇头说:“我看此事不妥,咱们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利益。农田是咱们生存的根本,卖了农田,得了一时的钱财,可往后怎么办?” 妻子埋怨他:“你呀,就是太胆小,太保守!这是多好的机会,别人都能看到,就你鼠目寸光!” 李三不顾妻子的抱怨,坚持守住自家的农田。 那些将农田卖给商人的村民,起初确实拿到了一笔丰厚的钱财,过上了一段富裕的日子。可没过几年,商人种植的经济作物由于市场变化,价格暴跌,商人亏得血本无归,丢下农田跑了。而失去农田的村民们,没有了生活的依靠,陷入了困境。 而李三,凭借着自家的农田,年年耕种,虽然没有一夜暴富,但却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在灾荒之年,还能帮助那些曾经卖了农田的村民度过难关。 李三的坚持和远见,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小利,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鼠目寸光者,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好处,却看不到未来的风险和危机,最终可能会陷入困境。而那些有长远目光的人,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被人误解或嘲笑,但最终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鼠目獐头

成語拼音

shǔ mù zhāng tóu

成語解釋

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典故出處

《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成語典故

我鼠目獐头,强似他面如傅粉。★明·无心子《金雀记·掷果》

成語造句

他那鬼鬼祟祟的样子,看起来就不像好人,简直是鼠目獐头。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甲,一个叫王乙。 李甲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平日里总是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为人处世也极为自私狭隘。他虽有几分小聪明,却从不将其用在正途上。家中父母辛苦劳作供他读书,期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李甲却常常偷懒耍滑,不肯用功,觉得读书太过辛苦,不如走捷径谋取财富。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富商,想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经营一桩买卖。这原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许多有识之士都积极准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李甲听闻此事,也动了心思。他不是想着如何凭借自己的真本事赢得富商的青睐,而是妄图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来获取合作的机会。 他先是打听富商的喜好,得知富商喜欢古玩字画,便四处搜罗一些赝品,企图以假乱真,蒙混过关。接着,他又编造了一系列虚假的经历和成就,把自己吹嘘得无所不能。当他终于见到富商时,那副谄媚讨好、巧言令色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生厌恶。 富商久经商场,见多识广,一眼便看穿了李甲的小把戏。他当场戳穿了李甲的谎言,并严厉斥责道:“你这等鼠目獐头之人,只知贪图眼前的小利,毫无长远之眼光和正直之品行,怎能与我合作!”李甲的丑行被当众揭穿,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 此事过后,李甲在镇上声名狼藉。人们都对他避而远之,不愿与他来往。而与李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乙。 王乙出身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心地善良,且目光长远。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每日刻苦攻读,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了功名。为官之后,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使得农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倡导教育,开办书院,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 王乙的功绩得到了百姓的称赞和朝廷的赏识,他的名字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楷模。 回顾李甲的一生,因他的鼠目獐头,自私狭隘,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而王乙心怀大志,目光长远,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名垂青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直的品行,切不可鼠目獐头,只顾眼前的利益,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瓮里醯鸡

成語拼音

wèng lǐ xī jī

成語解釋

比喻见闻狭隘的人。

典故出處

《列子·天瑞》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瞧不起身边那些平凡的人,却不知在旁人眼中,他不过是瓮里醯鸡,目光短浅。

成語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惠施的学者,他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在各诸侯国中声名远扬。 有一次,惠施前往楚国游历。楚国的大臣们听闻惠施的到来,纷纷设宴款待,想要与他探讨学问和时政。 在宴席间,众人谈古论今,气氛热烈。然而,有一位大臣却对惠施的名声不以为然,认为他不过是徒有虚名。这位大臣说:“我听闻惠施在他国备受尊崇,可依我看,他也未必有真才实学,或许只是像那瓮里醯鸡一般,目光狭隘,见识短浅。” 众人听闻此言,皆面露惊讶之色。惠施却不慌不忙,微笑着问道:“请问阁下何出此言?” 那大臣答道:“我观你所论之理,多局限于书本教条,对世间万象缺乏真实的洞察。犹如那困在瓮中的醋鸡,只知瓮中狭小天地,不知外界广阔世界。” 惠施微微摇头,说道:“吾观阁下之见,未免过于偏颇。所谓瓮里醯鸡,乃是身处狭小环境而不自知,目光短浅。但吾之行,遍访诸国,历经世事,所闻所见,岂是阁下所能想象?吾与诸君论道,旨在相互切磋,共同进益,而非逞口舌之快。” 接着,惠施引经据典,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到当下各国的兴衰之因,条理清晰,见解深刻,令在场众人无不折服。 那先前轻视惠施的大臣也面露愧色,起身向惠施赔礼道歉:“先生高论,令我等茅塞顿开,是我见识短浅,误解了先生,还望先生见谅。” 惠施大度地摆摆手,说道:“无妨无妨,切磋学问,难免有分歧,只要能明真理,便不虚此会。” 此事过后,人们更加敬重惠施的博学与大度,而“瓮里醯鸡”这个成语也流传开来,用以警示人们不要自我封闭,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瓮天之见

成語拼音

wèng tiān zhī jiàn

成語解釋

瓮天坐在瓮中观天,见天不大。比喻短浅的见识。

典故出處

宋·黄庭坚《再次韵奉答子由》诗似逢海若谈秋水,始觉醯鸡守瓮天。”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常常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简直就是瓮天之见,让人无法苟同。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三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张三自幼勤奋好学,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决定离开村庄,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增长见识。他一路跋涉,经过了许多繁华的城镇和广袤的田野,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有一次,张三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这座城市车水马龙,商业繁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他所熟悉的村庄截然不同。张三在城中四处游逛,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惊奇。 一天,张三走进了一家热闹的酒馆。在那里,他听到了一群文人雅士正在高谈阔论,讨论着天下大事和各种学说。张三被他们的言论深深吸引,便凑过去聆听。 其中一位学者正在阐述自己对于天文地理的独特见解,他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张三在一旁听得入神,心中对这位学者充满了敬佩。然而,当轮到张三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他却因为紧张和见识的局限,说出了一些颇为狭隘和短浅的观点。 学者们听了张三的话,不禁纷纷摇头,其中一人说道:“你这不过是瓮天之见,目光短浅,未能洞察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张三听到这样的评价,顿时感到羞愧万分。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生活在小小的村庄,所接触到的事物有限,犹如身处瓮中,看到的只是那一小片天空,从而形成了狭隘的见解。 从那以后,张三决定更加努力地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游历更多的地方,与不同的人交流。他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摆脱曾经的瓮天之见。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三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人。他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认知,就不能局限于狭小的环境和固有的思维,而应该勇敢地走出去,不断探索和学习。 张三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切不可有瓮天之见,要保持谦逊,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才能真正开阔自己的眼界,洞察世界的奥秘。

夏虫语冰

成語拼音

xià chóng yǔ bīng

成語解釋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典故出處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成語典故

不审倚伏之机,不明顺逆之故,是犹醯鸡处瓮,别有一天,夏虫语冰,莫知其候也。★清王韬《六合将混为一》

成語造句

在深邃的知识海洋面前,那些浅薄无知的人还妄图理解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简直就是夏虫语冰。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农耕为生,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叫阿强,他聪明伶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由于村子的封闭和自身见识的局限,阿强的认知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有一年,村子里遭遇了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阿强决定走出村子,去寻找解决困境的办法。他历经艰辛,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镇。在城镇里,阿强见识到了许多他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也结识了不少有学识、有见识的人。 一天,阿强在一个书院中听到了一位学者在讲学。学者引经据典,谈论着天文地理、历史变迁,阿强听得入了迷。当学者讲到北方的冰雪世界时,阿强忍不住打断问道:“先生,您说的冰雪真有那么神奇吗?”学者微笑着回答:“那是自然,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美不胜收。”阿强皱着眉头,一脸疑惑地说:“我实在难以想象,在我们这里,一年到头都热得很,怎么会有那样的景象?”学者轻轻摇头,说道:“你未曾见过,自然难以理解,这就如同夏虫语冰啊。” 阿强不解,问道:“先生,何为夏虫语冰?”学者耐心解释道:“夏天的虫子,到秋天就死了,它从未经历过冬天,又怎么能理解冰雪的存在呢?你如今就像这夏虫,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未曾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对冰雪的存在感到难以置信。” 阿强听后,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见识短浅。他明白,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天地,而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从那以后,阿强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他游历四方,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也见识到了无数曾经无法想象的景象。最终,阿强成为了一个博学多识、见多识广的人,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对未知的事物妄加揣测。

胸无大志

成語拼音

xiōng wú dà zhì

成語解釋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

典故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显然是胸无大志的表现。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阿明的年轻人。阿明家境普通,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每日辛勤劳作,只为维持一家的生计。 阿明自小就没有展现出特别出众的才华或强烈的上进心。他每日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追求。当其他同龄的孩子努力学习知识、练习技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时,阿明却总是沉迷于一些轻松玩乐之事,对学业和技艺毫无兴趣。 阿明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导阿明,希望他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然而,阿明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平凡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无需太过努力和拼搏。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明的同伴们有的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为家族带来荣耀;有的凭借精湛的手艺,在商界崭露头角,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而阿明,依旧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有一天,小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阿明的家庭也陷入了困境,生活变得十分艰难。看着父母忧愁的面容和家中日益贫困的景象,阿明这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但此时,他发现自己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谋求一份好的生计,也没有一技之长能够在困境中立足。 回首过往,阿明懊悔不已。他终于明白,正是因为自己胸无大志,才导致了如今的困境。正如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那些有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人,往往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像他这样胸无大志,只图眼前安逸的人,最终只能在困难来临时束手无策,陷入生活的困境。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切不可胸无大志,应当在年轻时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顺畅,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胸无点墨

成語拼音

xiōng wú diǎn mò

成語解釋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典故出處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某家本殷实,父母以独子故,甚爱之,读书十年,胸无点墨。”

成語典故

你别看他每天滔滔不绝的,实际是个胸无点墨的人。

成語造句

他在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漏洞百出,足见其胸无点墨。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王二的富家子弟。他出生在一个极为富裕的家庭,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王二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一心期望儿子能够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王二自幼便对读书毫无兴趣,整日只知与一些纨绔子弟吃喝玩乐,游手好闲。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二被父亲送去了私塾。在私塾中,其他学子都刻苦攻读,而王二则常常趴在桌上呼呼大睡,或者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出去玩耍。先生多次教导他要用心读书,可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 有一天,当地的县令为了考察学子们的学问,举办了一场文会。王二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个让儿子崭露头角的好机会,便强行将王二带去了文会。 文会上,学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吟诗作画,有的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轮到王二时,他却站在那里,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众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县令也皱起了眉头。 王二的父亲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小声地提示他,可王二根本不知如何应对,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他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从此,王二“胸无点墨”的名声便传了开来。他的父亲对他深感失望,家族中的人也对他指指点点。 后来,王二家道中落,那些曾经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都离他而去。他想要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却因为没有学问,没有一技之长,处处碰壁。 王二这才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但此时后悔已经太晚,他只能在贫困和困苦中度过余生。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和才能,切不可像王二那样胸无点墨,否则终将自食其果。

一得之见

成語拼音

yī dé zhī jiàn

成語解釋

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典故出處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成語典故

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一得之见,不一定很正确。★秦牧《艺海拾贝·新版前记》

成語造句

对于这件复杂的事情,大家都莫衷一是,而我的看法只是一得之见,仅供参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李博的年轻书生。李博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李博的家境贫寒,无法供他进入昂贵的学府深造,但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学问的决心。他常常向村里的长者请教,借他人的书籍抄录阅读,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积累了不少知识。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村长召集了村里所有有见识的人,一起商讨如何度过这个难关。李博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议上,众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应该去邻村借粮,有的说应该组织村民外出捕鱼为生,还有的说应该向官府请求救济。然而,李博却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 他认为,借粮只能解一时之困,不是长久之计;外出捕鱼风险太大,且并非所有人都擅长;向官府请求救济,也未必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他建议村民们在村子附近开垦荒地,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同时修建水利设施,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应对旱灾。 众人对李博的建议半信半疑,毕竟他年纪轻轻,经验有限。但村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纳李博的建议。 于是,村民们在李博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经过数月的努力,新开垦的土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幼苗,水利设施也初见成效。 这一年,虽然其他村子依旧在旱灾中苦苦挣扎,但李博所在的村子却迎来了丰收,村民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事后,有人问李博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李博谦逊地说:“这不过是我的一得之见,我只是将平日里所学的知识,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思考而来。” 从此,李博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传开,人们对他的智慧和勇气称赞不已。而“一得之见”这个词,也成为了人们用来形容那些虽然不够成熟完善,但却充满智慧和价值的个人见解的常用语。它提醒着人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想法,在恰当的时候也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以蠡测海

成語拼音

yǐ lǐ cè hǎi

成語解釋

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典故出處

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对于宇宙的奥秘,我们目前的认知犹如管中窥豹,若试图以我们现有的知识以蠡测海,那是远远不够的。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三的年轻渔夫。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海边小村,每日靠出海捕鱼为生。 张三虽然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好奇而勇敢的心。他常常在捕鱼归来后,坐在海边,望着无垠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对海洋的向往和疑惑。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学者。这位学者知识渊博,见识广阔,张三对他充满了敬仰。学者在村里讲学,讲述着外面世界的奇妙和种种未知的知识。张三听得如痴如醉,尤其对学者提到的关于大海的奥秘更是充满了好奇。 讲座结束后,张三鼓起勇气找到学者,向他请教大海的深度和广度。学者微笑着看着张三,轻轻地摇了摇头说:“孩子,大海之广阔,其深度和广度岂是我们能够轻易测量和知晓的。”然而,张三却并未完全理解学者的意思。 回到家中,张三反复思索着学者的话,心中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亲自测量大海。张三找来了一个小小的蠡,也就是瓠瓢,准备用它来测量大海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天,张三带着他的蠡来到海边,开始了他的“伟大”行动。他把蠡放入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却每次都只能舀起一点点海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越来越疲惫,但他依然不肯放弃,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村里的人们看到张三的行为,都纷纷摇头嘲笑他的无知和愚蠢。有人劝他:“张三啊,别白费力气了,大海如此浩瀚,凭你手中的蠡,怎么可能测得出来呢?”但张三却不为所动,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三始终没有完成他测量大海的目标。最终,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无知。他明白了,以自己有限的工具和知识,去妄图测量无边无际的大海,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蠡测海,就如同用浅薄的见识和有限的能力去揣测无限的事物,只会显得自己的无知和可笑。正如古人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我们应当保持谦逊,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才不会陷入以蠡测海的误区。

以锥刺地

成語拼音

yǐ zhuī cì dì

成語解釋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典故出處

《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想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却不采用合适的方法,犹如以锥刺地,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成語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苏秦的谋士。他出身贫寒,但心怀大志,渴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中谋得一番功名。 起初,苏秦四处游历,试图向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却屡屡碰壁,不仅未被采纳,还遭到了无数的嘲笑和冷落。他回到家中,面对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和冷言冷语。妻子继续织布,对他的归来视若无睹;嫂嫂也不再为他准备饭菜;父母更是对他唉声叹气。 苏秦深受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他决心发愤图强,刻苦攻读。他将自己关在屋内,日夜钻研兵法谋略和各国的政治形势。每当困倦袭来,他就用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以此来保持清醒,继续学习。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苏秦终于对天下局势有了深刻的洞察,也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具有说服力的政治策略。 这一次,他再次踏上了游说诸侯的征程。他先来到了弱小的燕国,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口才和深刻的见解,成功地说服了燕王采纳他的合纵抗秦之策。随后,他又相继游历到赵国、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所到之处,他都能准确地分析各国的利弊,阐述合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最终,苏秦成功地联合了六国,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他被六国封为相国,身佩六国相印,一时间风光无限。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家人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父母远远地出来迎接,妻子不敢正视他,嫂嫂甚至跪地谢罪。 苏秦感慨万分,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艰难岁月和以锥刺地的刻苦努力,他深知这一切的成就来之不易。 苏秦以锥刺地的故事成为了后世励志的典范。它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无论出身多么卑微,处境多么艰难,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正如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像苏秦一样,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坐井观天

成語拼音

zuò jǐng guān tiān

成語解釋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典故出處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成語典故

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配之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成語造句

他从未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如同坐井观天,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广阔与精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青蛙,它出生并一直生活在一口深井之中。 这口井对小青蛙来说,就是它的整个世界。井壁高耸,挡住了它望向远方的视线,井底的一汪清水和偶尔掉落的昆虫,便是它生存的全部所需。 有一天,一只小鸟偶然飞到了井口,停在了井沿上。小青蛙好奇地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远方飞来,那里有广阔无垠的大海,波澜壮阔,一望无际;有高耸入云的山峰,雄伟壮观,层峦叠嶂;还有广袤无垠的草原,绿草如茵,骏马奔腾。” 小青蛙听了,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怎么可能?我的世界就只有这口井这么大。”小鸟笑着说:“你一直待在这井底,看到的永远只是井口那一小片天空,这就是坐井观天啊。” 小青蛙摇摇头,固执地说:“我每天看到的天空就是这样的,你一定是在骗我。” 小鸟无奈地飞走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类似坐井观天的例子。比如,清朝时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让统治者和一些官员们闭目塞听,只看到自己国内的情况,认为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无需与外界交流。他们犹如那只坐在井里的青蛙,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当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科技飞速进步,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时,清朝还沉浸在自己的所谓“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落后和挨打。 而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能够跳出狭隘的视野,积极探索和学习。就像古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让中原王朝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小青蛙如果一直坐井观天,它永远也不会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广阔。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像这只小青蛙一样,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和固有认知,应该勇敢地跳出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坐井观天-成語圖片

坐井观天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