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予有節
成語拼音
- qǔ yù yǒu jié
取予有節成語解釋
- 獲取和給予是有節制的,比喻不苟貪得。
典故出處
- 《淮南子·本經訓》取予有節,出入有時。”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消費時我們應做到量入爲出,如此才能保證取予有節,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在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中,有一位名叫衛鞅的賢士。
衛鞅出身貧寒,但自幼聰慧好學,心懷大志。他深知衛國弱小,若要圖強,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於是,他四處遊歷,尋求能一展抱負的機會。
終於,衛鞅聽聞秦國的秦孝公求賢若渴,立志變法圖強。他毅然前往秦國,通過多次的交流和闡述,秦孝公被他的才華和遠見所折服,決定任命他爲左庶長,主持秦國的變法事宜。
然而,變法之路充滿艱辛。舊貴族們因自身利益受損,對衛鞅百般阻撓和攻擊。但衛鞅不爲所動,他堅信變法是秦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
在變法的過程中,衛鞅展現出了“取予有節”的智慧。他明白,要想讓新法得以順利推行,必須在取與予之間找到平衡。對於那些積極響應變法、努力耕作和作戰的百姓,他給予豐厚的獎勵,包括土地、爵位等,以激發民衆的積極性;而對於那些違反新法、破壞變法的人,他則堅決予以懲處,絕不姑息。
在土地分配上,衛鞅更是謹慎行事。他根據百姓的功勞和付出,合理分配土地,既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又避免了土地的過度集中,使得國家的資源分配得以平衡。
在軍事改革方面,衛鞅規定,士兵們在戰場上斬獲敵人首級越多,所獲得的賞賜就越豐厚。但同時,他也強調軍紀,對於那些爲了邀功而謊報戰功、違反軍紀的人,嚴懲不貸。
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國在衛鞅的變法下,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衛鞅的成功,正是因爲他懂得“取予有節”的道理。他的取,是爲了國家的發展和強大;他的予,是爲了激勵民衆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種平衡的智慧,使得秦國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爲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世之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無不感嘆衛鞅的智慧和勇氣,“取予有節”這一理念也成爲了治國理政、爲人處世的重要準則。
取予有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