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義成仁

成語拼音

qǔ yì chéng rén

取義成仁成語解釋

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典故出處

語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堅守信念,毫不退縮,最終以英勇就義的方式取義成仁。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英勇之士爲了心中的信念和正義,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以取義成仁的偉大精神,鑄就了不朽的傳奇。 南宋末年,蒙古鐵騎縱橫天下,南宋王朝風雨飄搖。文天祥,這位忠貞之士,挺身而出,組織義軍抵抗元軍的入侵。然而,敵強我弱,最終他不幸兵敗被俘。 元軍將領妄圖勸降文天祥,許以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文天祥心志堅定,不爲所動。他深知,自己身爲大宋臣子,肩負着捍衛國家尊嚴和民族大義的重任。在那陰暗潮溼的牢房中,文天祥寧死不屈,以詩明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詩句,猶如一道閃電,劃破了黑暗的夜空,照亮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 在生死抉擇面前,文天祥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取義成仁。他的心中,裝着的是對國家的忠誠,對民族的熱愛,對正義的堅守。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取義成仁”的真正含義。 回顧歷史,還有許多像文天祥這樣的英烈。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爲了替父兄報仇,歷經艱險。他明知此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但依然義無反顧。最終,雖然成功復仇,卻也落得個悲慘的結局。然而,他的行爲彰顯了爲正義而不惜犧牲的精神。 又如,漢朝的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卻被扣押。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但蘇武始終手持漢朝符節,不肯屈服。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歷經磨難,渴飲雪,飢吞氈,卻始終心懷大漢。他的堅守,也是取義成仁的生動體現。 這些英烈們,以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讚歌。他們的事蹟,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抉擇時,堅守正義,勇敢前行。取義成仁,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成語,而是一種偉大的精神象徵,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熠熠生輝。

取義成仁-成語圖片

取義成仁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