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殺此獠

成語拼音

pū shā cǐ lǎo

撲殺此獠成語解釋

撲殺:打死;獠:古時罵人的話。打死這個壞傢伙。形容對某人憎恨之極。

典故出處

《新唐書·褚遂良傳》:“武氏從幄後呼曰:‘何不撲殺此獠?’”

成語典故

唐朝時期,唐高宗想廢掉皇后立昭儀武氏爲後。大臣褚遂良據理力爭,說武則天曾經侍奉過唐太宗,如果立她爲後將如何面對天下百姓。說完就請求告老還鄉。高宗大怒,叫人把褚遂良拉出去聽命。武則天則從幕後走出要求殺掉褚遂良。

成語造句

以下是用“撲殺此獠”造的句子:面對那個作惡多端的歹徒,人們都恨不得立刻撲殺此獠。 需要注意的是,“撲殺此獠”是一個較爲生僻且帶有一定攻擊性的成語,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較少,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境和對象謹慎選擇。

成語故事

在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有一個名叫來俊臣的人。他出身貧寒,卻憑藉着狡詐陰險的手段在官場中崛起。 來俊臣以告密發家,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被任命爲御史中丞等要職。他生性殘忍,濫用酷刑,製造了無數冤假錯案,弄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許多大臣和無辜之人都慘遭他的迫害。 當時,有一位正直的大臣狄仁傑,他一心爲國爲民,卻不幸被來俊臣盯上。來俊臣捏造罪名,將狄仁傑逮捕入獄。在獄中,狄仁傑遭受了各種酷刑折磨,但他始終堅守正義,不肯屈服。 然而,來俊臣並不罷休,他妄圖逼迫狄仁傑認罪。狄仁傑深知來俊臣的手段,爲了尋找機會揭露他的罪行,假意認罪。來俊臣以爲狄仁傑已經屈服,便放鬆了警惕。狄仁傑趁機讓家人帶着自己寫的申訴信祕密送出監獄,最終這封信輾轉到了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瞭解情況後,親自過問此案,狄仁傑這才得以洗清冤屈。但來俊臣並未因此受到應有的懲處,他依然在朝堂上爲非作歹。 來俊臣的惡行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憤恨和不滿。大臣們對他的所作所爲忍無可忍,紛紛上書武則天,要求嚴懲來俊臣。最終,武則天也意識到來俊臣的危害,下令將其處死。 當來俊臣被處決的消息傳出後,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直呼“撲殺此獠”。這個作惡多端的傢伙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朝廷和社會也恢復了短暫的平靜。 來俊臣的故事成爲了歷史上的一個教訓,提醒着後人要堅守正義,不能濫用權力去傷害無辜之人。同時也告誡統治者,要善於辨別忠奸,不能被奸佞之人所矇蔽,否則將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撲殺此獠”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用來表達對那些兇惡殘暴之人的痛恨和希望將其剷除的願望。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斷從這些故事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以避免重蹈覆轍,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公平、正義、和諧的社會。

撲殺此獠-成語圖片

撲殺此獠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