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亢搗虛
成語拼音
- pī gàng dǎo xū
批亢搗虛成語解釋
- 批:用手擊;亢:咽喉,比喻要害;搗:攻擊;虛:空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
典故出處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鬥者不博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耳。”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兵法大師鬼谷子的弟子魏國人龐涓沒有學成就成爲魏惠王的將軍,他把師弟孫臏騙到魏都大梁,殘忍地弄斷他的雙腿。孫臏回齊後成爲齊威王的國師。他兩次使用批亢搗虛的方法,迫使魏軍大敗及至龐涓自殺,解救了趙國與韓國。
成語造句
-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他善於尋找對手的弱點,採取靈活的策略,可謂是做到了批亢搗虛,最終成功贏得了市場份額。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故事。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秦國日益強大,對其他諸侯國構成了嚴重威脅。其中,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當時,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魏國。魏國形勢危急,急忙向齊國求救。孟嘗君決定出手相助,他召集了衆多謀士商議對策。其中有一位謀士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戰略,那就是批亢搗虛。
他分析道:“秦軍現在全力攻打魏國,其要害之處在於他們的軍隊部署和補給線。我們如果直接去救援魏國,可能會陷入與強大秦軍的正面激戰,勝算不大。但如果我們能夠避開秦軍的鋒芒,轉而攻打他們防守薄弱的地方,比如秦軍的後方補給線,這就如同批亢搗虛一般,能夠打亂他們的部署,使其陷入混亂。”
孟嘗君聽後,深覺有理,於是果斷採取了這個策略。他率領齊軍迅速出擊,繞開了秦軍主力,直搗秦軍後方的重要據點和補給通道。
秦軍原本氣勢洶洶,一心攻打魏國,沒想到齊軍突然出現在他們的後方,如同一把利劍直插要害。頓時,秦軍陣腳大亂,補給出現問題,前方的攻勢也不得不放緩。
魏國見此情形,也趁機組織反擊,與齊軍相互配合。而齊國的這一行動,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關注和響應,他們紛紛對秦國的擴張產生了警惕,有的甚至也出兵協助齊國。
最終,在孟嘗君的英明領導和齊軍的果敢行動下,秦國不得不放棄了對魏國的進攻,撤回了軍隊。齊國通過這次批亢搗虛的戰略行動,成功地解救了魏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國的擴張勢頭。
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批亢搗虛這一策略的精妙之處。它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不必硬碰硬,而是要善於尋找敵人的弱點和漏洞,以巧妙的方式出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深入瞭解敵人,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戰略,取得勝利。在歷史的進程中,這樣的智慧和策略不斷被傳承和發揚,成爲了後人寶貴的財富。
批亢搗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