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髮左衽

成語拼音

pī fà zuǒ rèn

披髮左衽成語解釋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爲主。

典故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陳國閒居等待封官,不久吳王夫差滅了越國後,勢力強大,帶領披髮左衽的吳兵乘機攻打陳國,陳君連夜潛逃,孔子還是按計劃去主持祭祀儀式,被弟子們強拉上車,逃出陳國前往蔡國。

成語造句

在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是披髮左衽,與中原地區的衣冠文化有所不同。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華夏大地諸侯紛爭不斷。 當時,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以禮儀之邦自居,十分注重服飾和禮儀的規範。而在邊遠地區,有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他們的習俗與中原大不相同。 有一次,齊國的一位使者奉命出使到一個邊遠部落。當他到達那裏時,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只見那裏的人們大多披散着頭髮,衣服的前襟向左掩,與中原地區的右衽習俗完全相反。使者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憂慮,他意識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問題。 回到齊國後,使者向國君詳細彙報了他在邊遠部落的所見所聞。國君聽後,也深感擔憂。他明白,如果這些邊遠部落的習俗逐漸滲透到中原地區,將會對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產生巨大的衝擊。於是,齊國國君決定加強與其他諸侯國的聯繫,共同抵禦這種文化上的侵蝕。 在之後的歲月裏,中原各國更加註重自身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努力堅守着華夏文明的傳統。他們將披髮左衽視爲蠻夷的象徵,以此來激勵自己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周邊少數民族部落不斷髮展壯大,他們與中原地區的交流和衝突也日益頻繁。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中原文明始終保持着強大的影響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披髮左衽這個成語也成爲了一個象徵,提醒着人們要珍惜和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同時也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華夏文明正是在不斷地吸收和借鑑其他文化的優秀元素中,才得以不斷髮展和繁榮。而我們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也應該從披髮左衽的故事中汲取教訓,既要堅守自己的根,又要勇於擁抱變化和多元。

披髮左衽-成語圖片

披髮左衽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