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之可惜
成語拼音
- qì zhī kě xī
棄之可惜成語解釋
- 扔掉它未免可惜。
典故出處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成語典故
- 東漢末年,曹操在斜谷界口駐軍很多天,如果進兵有馬超的軍隊阻攔,要收兵擔心被馬超恥笑,陷於進退兩難的地步,他只吃飯時將領夏侯惇來請示晚上軍中的口令,曹操看見湯中有雞肋就隨口說“雞肋”,楊修聽到後就叫士兵準備撤退。
成語造句
- 那堆舊物放在那裏佔地方,但直接扔掉又棄之可惜。
成語故事
- 東漢末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地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劉備,雙方僵持不下。
有一天,曹軍的糧草供應出現了問題,士兵們開始感到飢餓和疲憊。曹操心中十分憂慮,他深知如果不能儘快解決糧草問題,這場戰爭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想出了一個計策。他故意裝作要退兵的樣子,讓士兵們收拾行裝,準備撤軍。劉備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十分疑惑,他不確定曹操是真的要退兵還是另有陰謀。
劉備的謀士們紛紛建議他趁機追擊曹軍,認爲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然而,劉備卻猶豫不決,他擔心曹操有詐,追上去可能會中了曹操的圈套。
就在劉備糾結的時候,曹操卻在暗中觀察着劉備的一舉一動。他看到劉備沒有貿然追擊,心中暗暗得意。原來,曹操並不是真的要退兵,他只是想借此試探劉備的反應。
此時,曹操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抉擇。繼續進攻劉備,可能會因爲糧草問題而陷入困境;而就此退兵,又覺得心有不甘,畢竟已經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和代價。曹操左右爲難,覺得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曹操的一位謀士楊修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對衆人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衆人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
果然,沒過多久,曹操就下令撤軍了。這場漢中之戰,最終以曹操的主動撤退而結束。
“棄之可惜”這個成語,後來就常用來形容一些東西或事情,雖然價值不大,但又捨不得丟棄。就如同曹操在漢中之戰中所面臨的困境一樣,繼續下去可能收穫甚微,但放棄又覺得可惜。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面對一些雞肋般的選擇,需要我們權衡利弊,做出明智的決策。我們不能僅僅因爲捨不得而猶豫不決,也不能輕易地放棄可能存在的機會。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棄之可惜-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