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奪理
成語拼音
- qiǎng cí duó lǐ
強詞奪理成語解釋
-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典故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宋國大夫高陽應最喜歡強辯,而且強詞奪理一定要贏。一次高陽應要蓋一幢房子,有經驗的木匠見溼木料去做樑柱,用不了多久就會造成房屋倒塌。高陽應則強行說溼木蓋房有好處,就安排人蓋,結果一年後該房屋就倒塌了。
成語造句
- 他明明做錯了事,卻還在那裏強詞奪理,試圖爲自己辯解。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王五的人。他平日裏不學無術,卻總喜歡與人爭論,而且常常強詞奪理。
有一天,王五在集市上閒逛,看到一個老農在賣自己種的新鮮蔬菜。王五走過去,拿起一把青菜,左看右看,然後說道:“你這青菜看着不怎麼樣啊,葉子都發黃了。”老農急忙解釋道:“客官,這青菜可是我今早剛從地裏摘來的,新鮮得很呢。”王五卻不以爲然地說:“哼,我看就是不新鮮,你別想騙我。”說完,他扔下青菜就要走。
老農覺得很委屈,便拉住王五理論。王五卻大聲嚷嚷道:“你這老頭,怎麼還強買強賣啊,我就說你這菜不新鮮,怎麼着吧。”周圍的人漸漸圍攏過來,看着他們爭論。
這時,一位路過的秀才看不下去了,他走上前來對王五說:“這位兄臺,凡事都要講道理,不能這般強詞奪理。這青菜明明很新鮮,大家都看得出來,你爲何要故意找茬呢?”王五瞪了秀才一眼,說:“你懂什麼,我說是不新鮮就是不新鮮,我說的話就是理。”
秀才搖了搖頭,說道:“古往今來,多少賢達之士都秉持着以理服人的原則。像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要通過合理的論證和交流來解決,而不是像你這樣蠻不講理。”
然而,王五根本聽不進去,依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還繼續胡攪蠻纏。最後,衆人紛紛指責王五的行爲,他這才灰溜溜地逃走了。
這件事情之後,王五強詞奪理的名聲在小鎮上傳播開來。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生怕和他產生爭執。而王五卻依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繼續我行我素。
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像王五這樣強詞奪理的人並不少見。他們不顧事實和道理,只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麪子而爭辯。然而,這種行爲最終只會讓他們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像那些先賢一樣,以理服人,用理性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靠強詞奪理來獲取所謂的“勝利”。
強詞奪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