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旗易幟

成語拼音

bá qí yì zhì

拔旗易幟成語解釋

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成語典故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着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他憑藉着過人的智慧和果敢的行動,成功地實現了拔旗易幟,帶領團隊走向了新的輝煌。

成語故事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時候,項羽和劉邦的勢力在中原大地相互對峙。劉邦手下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韓信。一次,韓信奉命率領大軍進攻趙國。趙軍依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 韓信深知正面強攻難以取勝,於是心生一計。他派出一支小部隊在夜間悄悄繞到趙軍營地的後方,將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了漢軍的旗幟。 第二天清晨,趙軍一覺醒來,驚訝地發現自己營地周圍竟然都是漢軍的旗幟。他們以爲漢軍已經佔領了自己的營地,頓時軍心大亂。而此時,韓信率領主力部隊奮勇出擊。趙軍在驚慌失措之下,陣腳大亂,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韓信趁機指揮漢軍一路追殺,趙軍大敗。這場戰役中,韓信巧妙地運用了“拔旗易幟”這一策略,不費吹灰之力就瓦解了趙軍的鬥志,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一計策充分展現了韓信的軍事智慧和膽略。他能夠洞察敵軍的心理弱點,通過出其不意的行動,給敵軍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說:“兵者,詭道也。”韓信正是運用了這種詭詐之道,以奇制勝。 “拔旗易幟”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它不僅代表着在戰爭中通過巧妙手段改變局勢,更寓意着在各種競爭和挑戰中,能夠靈活運用策略,打破舊有格局,從而取得成功。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英雄豪傑都曾運用類似的策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而韓信的這一經典戰例,也讓後人對他的軍事才能欽佩不已,成爲了軍事史上的一段佳話。

拔旗易幟-成語圖片

拔旗易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