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幟樹幟

成語拼音

bá zhì shù zhì

拔幟樹幟成語解釋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典故出處

見“拔趙幟易漢幟”。

成語典故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着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成語造句

在商業競爭中,他總是能夠巧妙地運用策略,做到拔幟樹幟,從而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成語故事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段充滿智謀與勇氣的故事。 那時候,項羽和劉邦爲爭奪天下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劉邦手下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韓信。一次,韓信奉命率領軍隊攻打趙國。趙軍憑藉着有利的地形和衆多的兵力,嚴陣以待。 韓信深知正面強攻難以取勝,於是想出了一個極爲巧妙的計策。他挑選了兩千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紅旗,在深夜悄悄地繞到趙軍營地的後方。而他自己則帶領主力部隊在河邊列陣,佯裝要渡河進攻趙軍。 趙軍見韓信擺出渡河的架勢,以爲漢軍要強行渡河,便傾巢而出,準備迎擊。韓信見趙軍中計,便命令主力部隊佯裝敗退,將趙軍引離營地。趙軍一路追擊,漸漸遠離了自己的營地。 就在這時,那兩千輕騎按照韓信的指示,迅速衝進趙軍營地,拔掉了趙軍的旗幟,插上了漢軍的紅旗。當趙軍發現自己的營地已經被漢軍佔領,旗幟都已更換時,頓時大亂。韓信此時帶領主力部隊殺了個回馬槍,趙軍在驚慌失措中潰敗而逃。 韓信通過這一“拔幟樹幟”的計策,成功地擾亂了趙軍的軍心,以少勝多,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這一策略展現了韓信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靈活應變的智慧。 在歷史的記載中,這樣類似的智慧運用屢見不鮮。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兵者,詭道也”,戰爭不僅僅是兵力的較量,更是智謀的博弈。韓信的這一舉措,爲劉邦的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成爲了軍事史上的經典範例。後人在面對困境和挑戰時,也常常會借鑑這樣的策略,以智慧和勇氣去突破難關,實現自己的目標。 “拔幟樹幟”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善於打破常規,運用巧妙的方法去改變局勢,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可能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但只要我們能像韓信一樣,運用智慧和勇氣,就一定能夠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拔幟樹幟-成語圖片

拔幟樹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