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趙幟易漢幟

成語拼音

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拔趙幟易漢幟成語解釋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典故出處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爲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

成語典故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着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他成功地運用策略,做到了拔趙幟易漢幟,將原本屬於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一舉奪到了自己手中。

成語故事

在秦末漢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 當時,項羽和劉邦爲爭奪天下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劉邦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叫韓信。有一次,韓信奉命攻打趙國。趙軍憑藉着有利的地形和堅固的防線,與漢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韓信深知正面強攻難以取勝,於是他心生一計。他派出一支奇兵繞到趙軍的後方,將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了漢軍的旗幟。當趙軍在戰場上鏖戰正酣時,突然發現自己身後的旗幟不知何時變成了漢軍的旗幟。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趙軍士兵們大驚失色,他們以爲自己的營地已經被漢軍佔領,頓時軍心大亂。 韓信趁機率領漢軍主力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趙軍在驚慌失措中節節敗退,最終全線崩潰。這一戰,韓信憑藉着“拔趙幟易漢幟”的巧妙計策,成功地擊敗了強大的趙軍,爲劉邦的霸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韓信此計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智慧。這一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成爲了形容用一種勢力取代另一種勢力,或者在競爭中巧妙地改變局面的經典表達。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事例都驗證了這種策略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其他領域的競爭中,善於運用智慧和謀略,出其不意地改變局面,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拔趙幟易漢幟”這個成語,也將永遠銘記着韓信那精彩絕倫的軍事智慧和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拔趙幟易漢幟-成語圖片

拔趙幟易漢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