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內皆兄弟

成語拼音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四海之內皆兄弟成語解釋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

典故出處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成語典故

出處《論語 顏淵》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釋義“四海”指天下,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故事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後,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子夏聽了安慰他說:“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成語造句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秉持着真誠和友善,要知道四海之內皆兄弟,大家都可以成爲朋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曾向孔子請教如何成爲一個君子。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我沒有。”孔子安慰他道:“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本是宋國貴族,其兄桓魋在宋國專橫跋扈,甚至想要謀害宋景公,司馬牛對其兄的行爲深感不恥,多次勸說無果後,便毅然離開了宋國。他孤身一人來到魯國,拜在孔子門下。雖然遠離了家族的紛爭,但失去親人與熟悉環境的司馬牛時常感到孤獨和失落。 孔子深知司馬牛內心的痛苦,便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來開導他。意思是說,只要一個人能夠做到敬愛他人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且合乎禮節,那麼天下的人都可以成爲他的兄弟。孔子告訴司馬牛,不必過於執着於血緣關係上的兄弟,真正的君子能夠以高尚的品德和真誠的態度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誼,從而在廣闊的天地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如同兄弟般的情誼。 司馬牛聽了孔子的教誨後,深受啓發。他開始努力修身養性,更加註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和行爲舉止。他以恭敬的態度對待他人,樂於助人,與同門師兄弟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漸漸地,司馬牛不再爲沒有親生兄弟而感到孤獨和悲傷,他明白了在這四海之內,有着許多如同兄弟般的朋友可以相互扶持、相互鼓勵。 在孔子的教導下,司馬牛最終成爲了一位有德行的君子。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傳頌,“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句成語也流傳開來,成爲了鼓勵人們廣結善緣、珍視友誼的名言警句。它提醒着人們,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上,不要侷限於狹隘的血緣關係或地域觀念,而應該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只要秉持着真誠和善良,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度過人生的喜怒哀樂。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英雄豪傑和文人墨客都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結交朋友、闖蕩天下。他們跨越了種族、階級和地域的界限,共同追求着理想和目標。這種博大的胸懷和友愛的精神,不僅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時至今日,這句成語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激勵着我們在生活中以友善和包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四海之內皆兄弟-成語圖片

四海之內皆兄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