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臍何及

成語拼音

shì qí hé jí

噬臍何及成語解釋

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着。比喻後悔也來不及。

典故出處

《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文王向鄧國借道攻打申國,鄧國的國王鄧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親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兒子要父親提防這個外甥,可鄧祁侯不聽,讓楚文王攻打申國,可等他滅了申國後回師途中就進攻鄧國,鄧祁侯真是後悔莫及。

成語造句

做錯事不及時改正,等到後悔時就噬臍何及了。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相互攻伐,戰亂頻繁。當時,楚國的實力較爲強大。 有一次,楚國想要攻打鄭國。鄭國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恐慌,他們深知自己的國力難以與楚國抗衡。鄭國的大臣們紛紛商議對策,有人提議向齊國求救。 於是,鄭國派出使者火速趕往齊國。使者向齊國國君闡述了楚國的威脅以及鄭國面臨的困境,懇請齊國出兵相助。齊國國君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出兵救援鄭國。 齊國的軍隊迅速行動,很快就抵達了鄭國。楚國見齊國出兵,知道這次攻打鄭國不會那麼容易得逞,便暫時退兵了。 然而,鄭國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他們知道楚國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尋找機會再次進攻。鄭國的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對國君說:“我們雖然這次躲過了一劫,但如果不加強自身的實力和防禦,下次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我們不能總是依靠他國的救援,必須要有所行動,否則將來後悔都來不及,真到那時,就如噬臍何及啊!”國君深以爲然,開始大力整頓國內事務,加強軍事力量和國防建設。 幾年後,楚國果然再次興兵攻打鄭國。這一次,鄭國因爲有了之前的準備,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楚國的進攻。他們頑強抵抗,同時積極與齊國等其他國家聯絡,尋求更多的支持。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楚國最終未能攻克鄭國。鄭國也因爲及時的準備和努力,避免了被楚國吞併的命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潛在的危險和挑戰,我們不能抱有僥倖心理,而應該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如果等到危險真正來臨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時可能就像想要用嘴咬自己的肚臍一樣,根本無法做到,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正如《左傳·莊公六年》中所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臍。”所以我們要有遠見卓識,居安思危,才能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立足。

噬臍何及-成語圖片

噬臍何及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