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

成語拼音

sì tǐ bù qín

四體不勤成語解釋

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典故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微子》:“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經歷衛、陳、蔡等國的碰壁後,從葉邑出來迷了路,子路前去問路,回來後發現不見了孔子,就問地裏耕種的農夫,農夫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子路發現遇到德高的隱者,只好自己尋找。

成語造句

他整天無所事事,過着四體不勤的生活,完全不知道努力和奮鬥的意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富家子弟,名叫李明。 李明從小生活優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知道勞作的辛苦。他家有大片的田地和衆多的僕人,他每日只是遊手好閒,四處玩樂。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漸漸長大,可他依然整天無所事事,對家中的事務毫不關心,更別提去農田裏勞作了。他的父親看到他這個樣子,十分擔憂,多次勸說他要學會勤勞,不能一直這樣四體不勤。然而,李明卻總是把父親的話當作耳旁風,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父親決定帶李明去農田裏體驗一下農民們的辛苦生活。他們來到田間,看到農民們頂着烈日在辛勤勞作,汗水溼透了他們的衣衫。父親對李明說:“你看看這些農民,他們每天都在努力勞作,纔有了我們的糧食和生活。而你呢,整天只知道享受,卻不知道付出。”李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雖有一絲觸動,但還是沒有真正意識到勤勞的重要性。 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家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李明的肩上。可他毫無經驗,又不懂得如何管理家業,僕人們見他如此無能,也漸漸開始懈怠。家裏的產業開始逐漸衰敗,田地也因爲缺乏管理而收成大減。 李明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此時已經爲時過晚。他想要努力改變現狀,可是長期的懶惰讓他力不從心。他想要去農田勞作,卻發現自己連基本的農活都不會做,真的是應了那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明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他終於深刻地體會到了勤勞的意義。他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聽父親的話,沒有養成勤勞的好習慣。然而,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總是四體不勤,否則當困難來臨時,將會無所適從。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收穫美好的生活和未來。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養成勤勞的好習慣,不斷努力,爲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的價值。

四體不勤-成語圖片

四體不勤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