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戰之地

成語拼音

sì zhàn zhī dì

四戰之地成語解釋

指四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受攻擊的地方。

典故出處

《史記·樂毅列傳》:“趙,四戰之地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後漢書·荀彧傳》:“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爲兵衝。”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上將軍樂毅爲燕昭王擴大疆土,攻佔齊國70多座城池,被封爲昌國君。燕惠王中了齊國人田單的反間計,樂毅受到誣陷,逃到趙國去。齊國趁機修復失地,燕惠王問樂毅的兒子能否攻趙,樂閒認爲趙國是四戰之地不宜攻。

成語造句

這個地方周圍強敵環伺,處於四戰之地,形勢十分複雜和危險。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片土地,它身處要衝,成爲了各方勢力競相爭奪的焦點,它便是那四戰之地。 在古代,有一個名爲鄭國的諸侯國。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爲特殊,它位於中原地區的核心地帶,周圍強國環繞,是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也正因爲如此,鄭國時常面臨着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和攻擊。 周王室衰微之際,諸侯紛爭不斷。鄭國一方面要應對東邊強大的齊國,齊國覬覦鄭國的土地和財富,多次試圖侵犯其邊境。鄭國的將士們不得不時刻保持警惕,在邊境線上嚴陣以待,以防齊國軍隊的突然來襲。 而在南邊,楚國也對鄭國虎視眈眈。楚國地大物博,實力雄厚,一直妄圖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鄭國成爲了他們向北進軍的重要阻礙,於是楚國頻繁發動對鄭國的戰爭。鄭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既要承受戰爭帶來的痛苦,又要努力重建家園。 西邊的晉國同樣對鄭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晉國作爲中原的傳統強國,自然不甘示弱,也將鄭國視爲必須爭奪的目標。晉鄭之間的戰爭此起彼伏,雙方互有勝負,但鄭國始終處於緊張的防禦狀態。 在北邊,還有其他諸侯國時不時地對鄭國發起攻擊。鄭國就如同處於風暴中心的一葉扁舟,在四戰之地的困境中艱難前行。 鄭國的國君和大臣們爲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絞盡腦汁。他們一方面努力發展國內的經濟和軍事,加強自身的實力;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外交上的支持和聯盟,以抵禦各方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鄭國涌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將領和政治家,他們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這四戰之地中努力守護着國家的尊嚴和安全。 然而,儘管鄭國的人民和將士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長期的戰爭消耗下,鄭國還是逐漸走向了衰落。最終,鄭國在歷史的塵埃中逐漸消失,但它作爲四戰之地的故事卻被後人銘記。 這片曾經充滿戰火和紛爭的土地,見證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崛起與隕落,也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它讓我們明白,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處於四戰之地是多麼艱難的命運。但同時,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激勵着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勇敢地去抗爭,去拼搏,去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四戰之地-成語圖片

四戰之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