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

成語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

土崩瓦解成語解釋

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製成圓筒形,分解爲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典故出處

《鬼谷子·抵山戲》:“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成語典故

出處:《淮南子 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釋義:“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徹底垮臺或潰敗。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爲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爲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爲兵士不願意爲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着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着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成語造句

戰爭過後,敵人的防線就如同被洪水衝擊的堤壩一般土崩瓦解。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它曾經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國家開始出現了種種問題。 國王逐漸變得昏庸無道,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他任用奸臣,任由他們搜刮民脂民膏,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同時,國家的軍事力量也因爲長期缺乏訓練和管理而變得薄弱。 在邊境地區,敵國看到了這個國家的衰敗跡象,開始頻繁地發動侵略。由於軍隊戰鬥力低下,這個國家在戰場上連連失利,失地不斷增加。 國內的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一些有識之士看到國家的現狀,心急如焚,紛紛向國王進諫,希望他能採取措施挽救國家。但國王卻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 終於,百姓們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軍迅速壯大,他們如潮水般涌向首都。 而朝廷內部,那些奸臣們見大勢已去,紛紛開始爲自己尋找退路,不再爲國王效力。國王此時才如夢初醒,但已經爲時太晚。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這個曾經輝煌的國家就如同遭遇了一場巨大的風暴,瞬間土崩瓦解。百姓們推翻了昏庸的國王,建立了新的政權。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秦朝末年,由於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昏庸,導致民怨沸騰。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最終強大的秦朝在短短几年內就土崩瓦解。又如隋朝,隋煬帝的好大喜功和奢侈殘暴,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也難逃土崩瓦解的命運。 這些歷史事件都深刻地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以民爲本,不能保持政治的清明和穩定,不能有效地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那麼就很容易走向土崩瓦解的結局。我們應當從這些歷史中吸取教訓,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穩定,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土崩瓦解-成語圖片

土崩瓦解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