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

成語拼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溫良恭儉讓成語解釋

原意爲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典故出處

《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爲什麼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衆不同的品德。

成語造句

他的爲人處世方式充分體現了溫良恭儉讓,與周圍人相處得非常融洽。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魯國,魯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孔子。孔子以他的博學和高尚品德而聞名於世。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夫子,您覺得君子應該具備哪些品質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說:“君子應該具備溫良恭儉讓的品質。” 子貢對於這個回答有些疑惑,便請求孔子詳細解釋一下。孔子耐心地說:“所謂溫,就是待人溫和,不疾言厲色,讓人如沐春風;良呢,是心地善良,心懷慈悲,對他人有仁愛之心;恭就是恭敬,無論對人對事都保持敬重的態度;儉是節儉,不奢侈浪費,懂得珍惜物力;讓則是謙讓,不與人爭強好勝,謙虛有禮。” 爲了讓子貢更好地理解,孔子還講了一個故事。曾經,魯國的國君要選拔一位官員去管理一個重要的地方。有兩個人都很有才能,他們爲了爭奪這個職位而互相攻擊,用盡各種手段詆譭對方。而另一個人,他一直保持着溫和的態度,認真地準備自己的才能展示,在與他人交流時也非常恭敬和謙讓。最終,魯國國君選擇了這個溫良恭儉讓的人,因爲他看到了這個人的品德和修養。 孔子教導弟子們,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品質。他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無論是對待弟子還是其他的人,他總是那麼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他的行爲舉止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弟子們,也爲後世的人們樹立了典範。 在孔子的影響下,魯國形成了一種崇尚溫良恭儉讓的風氣。人們相互尊重、關愛,社會秩序井然。這種品德的傳承,不僅僅在魯國,還傳播到了其他諸侯國,對整個春秋時期的文化和道德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着時間的推移,溫良恭儉讓這一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教導人們要以善良和寬容的心對待他人,以恭敬和謙遜的態度與人交往,以節儉和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以謙讓和包容的胸懷處理矛盾。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仁人志士都以溫良恭儉讓爲準則,修身立德,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即使到了今天,溫良恭儉讓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更需要這種品德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讓我們都能銘記孔子的教誨,努力踐行溫良恭儉讓,讓這一美好的品德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芒。

溫良恭儉讓-成語圖片

溫良恭儉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