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擊虛
成語拼音
- bì shí jī xū
避實擊虛成語解釋
-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迴避要害。
典故出處
- 《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成語典故
- 公元前623年,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採用避實就虛的作戰方法,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先令其下軍向楚右軍進攻,因爲楚右軍是由陳、蔡兩國軍隊組成的弱勢部隊,一舉取勝。晉軍主將狐毛又用計誘殲了楚左軍,最終取得重大勝利。
成語造句
- 在戰場上,將軍巧妙地運用戰術,避實擊虛,成功突破了敵人的防線。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一位極具智慧的將領叫李牧。
當時,李牧奉命鎮守邊疆,抵禦外敵的入侵。敵國的軍隊實力強大,兵強馬壯,且來勢洶洶。
面對如此強敵,李牧並沒有貿然出擊,而是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敵軍的情況。他發現敵軍雖然整體強大,但也存在一些弱點,比如他們的補給線過長,而且在某些地區的防守相對薄弱。
於是,李牧決定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他一方面佯裝堅守不出,讓敵軍誤以爲他膽小怯戰,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另一方面,他暗中挑選精銳士兵,組建了一支奇兵。
在一個夜晚,李牧率領這支奇兵悄悄地繞過敵軍的主力,直擊他們防守薄弱的補給線。敵軍完全沒有料到這一着,補給線瞬間被李牧的軍隊切斷。失去了補給的敵軍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
李牧抓住這個機會,帶領主力部隊發起了全面的攻擊。敵軍首尾不能相顧,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這場戰役的勝利,讓李牧聲名遠揚。他巧妙地運用避實擊虛的策略,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牧這樣善於運用智慧和策略,懂得避實擊虛的將領還有很多。他們憑藉着這種戰術思想,在戰場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戰績。
而“避實擊虛”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成爲了軍事策略中的經典之一,提醒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強敵時,不要盲目硬拼,而是要善於尋找對方的弱點,靈活運用策略,從而達到以弱勝強、以巧取勝的目的。
避實擊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