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

成語拼音

zhī bǐ zhī jǐ

知彼知己成語解釋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典故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著書《兵法》,認爲使敵人舉國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個國家就要差一些。要善於運用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過戰鬥而使敵人屈服才高明。

成語造句

在這場競爭中,只有做到像孫子兵法所說的那樣知彼知己,才能真正把握局勢,取得最終的勝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相互對峙,分別是越國和吳國。越國的國王勾踐,是一位有着雄心壯志的君主。 起初,越國在與吳國的交鋒中處於劣勢,曾遭受了重大的失敗。勾踐意識到,要想戰勝強大的吳國,必須要深入瞭解對方。他開始派遣大量的間諜和使者前往吳國,收集關於吳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時,他也沒有忽視對自己國家的審視和反思,不斷地總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勾踐臥薪嚐膽,努力發展越國的實力,積極訓練軍隊,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他深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道理,通過對吳國的深入瞭解,他發現吳國雖然強大,但也存在着一些內部矛盾和弱點。 在充分掌握了吳國的情況後,勾踐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戰略和行動。他利用吳國君主的驕傲自大和輕敵心理,巧妙地設下陷阱。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越國軍隊憑藉着對吳國軍隊戰術的瞭解以及自身的優勢,成功地擊敗了吳國。 隨着時間的推移,越國逐漸佔據了上風,最終實現了對吳國的徹底征服。勾踐的成功,正是因爲他深刻地理解了“知彼知己”的重要性。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瞭解敵人,更是深入地剖析自己,找到了適合自己國家的發展道路和戰略。 在歷史的長河中,“知彼知己”這一理念被無數的軍事家、政治家所重視和運用。例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神機妙算,多次取得戰役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他對敵方和己方都有着極爲深刻的認識。 在當今社會,“知彼知己”的理念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在商業競爭中,還是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只有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和自身的情況,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取得成功。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將“知彼知己”作爲我們行動的指南,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就像勾踐一樣,通過深入瞭解和努力奮鬥,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知彼知己-成語圖片

知彼知己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