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賢嫉能

成語拼音

dù xián jí néng

妒賢嫉能成語解釋

妒、嫉: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

典故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嫉能,御下蔽之。”

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與羣臣總結自己取勝的經驗,高起王陵說:項羽妒賢嫉能,把有功勞的部下殺害,有賢德的人不用,自己剛愎自用,所以失敗。劉邦立即補充說他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作戰不如韓信,只是善於用人罷了。

成語造句

他這個人總是心胸狹隘,在工作中妒賢嫉能,容不得別人比他優秀,所以一直也沒什麼大的成就。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才華橫溢的臣子名叫李明。 李明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仕途上步步高昇。他心懷壯志,一心想要爲國家和百姓做出更大的貢獻。然而,他的出衆才能卻引來了朝中一位權臣張華的嫉妒。 張華本就是一個心胸狹隘、妒賢嫉能之人。看到李明如此受器重,光芒漸漸蓋過了自己,他心中便生出了怨恨。張華開始在各種場合中故意刁難李明,試圖抹黑他的聲譽。 一次,國家面臨一個重大決策,李明提出了一個極爲合理且具有遠見的方案。這本該得到衆人的讚賞和支持,但張華卻在朝堂上歪曲事實,對李明的方案進行無端指責和詆譭。由於張華在朝中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一些官員爲了不得罪他,選擇了沉默。最終,李明的方案未能被採納。 儘管遭遇了這樣的挫折,李明依然沒有放棄,他繼續努力爲國家出謀劃策。然而,張華卻變本加厲地對他進行迫害。他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誣陷李明有謀反之心。皇帝一開始並不相信,但張華不斷地編造各種證據,使得皇帝也漸漸起了疑心。 在張華的陰謀算計下,李明最終被皇帝疏遠,甚至被革職查辦。李明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不明白爲何自己一心爲國,卻遭到如此不公的對待。而張華卻因爲除掉了眼中釘而洋洋得意。 但歷史總是公正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種種惡行逐漸被揭露。人們看清了他妒賢嫉能的醜惡嘴臉,而李明的冤屈也終於得到了平反。後來的君主認識到了李明的價值,重新啓用了他,而張華則遭到了人們的唾棄,遺臭萬年。 正如《史記·高祖本紀》中所記載的那樣:“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張華的行爲與項羽如出一轍,他們都因爲自己的狹隘和嫉妒,最終害人害己。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要以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他人的才能,而不是心生嫉妒,否則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損失。

妒賢嫉能-成語圖片

妒賢嫉能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