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而同

成語拼音

bù móu ér tóng

不謀而同成語解釋

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典故出處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關中地區大亂,軍閥混戰,韓遂與馬騰各自爭霸,曹操派鍾繇去監督他們,命他們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質。後來馬超韓遂等惶惶不安,決定共同對付曹操,推舉韓遂爲都督。韓遂的部將閻行反對起兵:“現在關中各將不謀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成語造句

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竟然不謀而同,都認爲應該採取這樣的解決方案。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兩個諸侯國,分別是鄭國和衛國。鄭國的一位大臣叫子產,他聰慧過人,極具政治智慧;衛國則有一位賢士叫端木賜,以能言善辯和足智多謀聞名。 有一年,兩國都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子產爲了解決鄭國的困境,積極組織百姓抗旱救災,他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合理分配水資源、組織人力挖井等。同時,他還大力提倡節儉,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以保障救災物資的充足。 端木賜在衛國也同樣心繫百姓,他向衛國國君進言,建議採取一些緊急措施來緩解旱災的影響。他主張開倉放糧,救助災民,並且鼓勵百姓開展自救行動。 雖然子產和端木賜身處不同的國家,但是他們都懷着一顆爲百姓謀福祉的心。在面對旱災這個共同的挑戰時,他們都沒有過多地考慮個人的利益和榮譽,而是全心全意爲百姓着想。 最終,鄭國和衛國在子產和端木賜的努力下,都成功地度過了旱災危機。百姓們對他們二人充滿了感激和敬意。 後來,人們在談論起這件事情時,都紛紛感嘆子產和端木賜的行爲,說他們雖然沒有事先商量,但卻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和行動,這種不謀而同的默契實在是令人欽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心懷天下、爲人民着想的人,即使身處不同的環境和位置,在面對重大問題時,也往往會有着相似的思考和行動。不謀而同這個成語,正是對這種默契和共識的生動寫照。就如同歷史上諸多的仁人志士,他們或許未曾謀面,但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爲了國家的繁榮、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無論身處何地,都要以大局爲重,爲了共同的目標而攜手奮進。

不謀而同-成語圖片

不謀而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