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指棄薪

成語拼音

shì zhǐ qì xīn

噬指棄薪成語解釋

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典故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周磐傳》:“順少孤,養母,嚐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

成語典故

東漢時期,汝南安成人蔡順以孝聞名天下,他從小失去父親,靠母親扶養他成人。一次他外出打柴,家裏來了客人找他,蔡母左等右盼不見他回來,就咬自己的手指頭,蔡順心有所感,立即丟掉柴禾跑回家問母親有什麼事。

成語造句

他爲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毅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這種噬指棄薪的勇氣令人欽佩。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曾參的人。曾參自幼勤奮好學,十分注重品德的修養。 有一天,曾參在山中砍柴,家中突然來了一位客人。由於曾參不在家,他的母親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團團轉。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時代,無法及時通知曾參回家。焦急之中,曾參的母親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她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說來也神奇,正在山中砍柴的曾參,突然感覺心頭一陣劇痛,他心中莫名地涌起一股不安的感覺,彷彿家中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情。曾參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計,匆匆忙忙往家趕。 當他回到家中,看到母親安然無恙,這才鬆了一口氣。母親告訴他,因爲有客人來訪,自己又找不到他,所以才咬手指讓他知曉。曾參聽後,對母親的智慧和深情深感敬佩。 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鄉里,人們都對曾參的孝道和母子之間的深厚情感讚歎不已。曾參也因此更加註重對父母的孝順和對家庭的責任。 後來,曾參成爲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學者和思想家。他的品德和行爲成爲了人們學習的榜樣。“噬指棄薪”這個成語也就由此而來,它生動地體現了母子之間那種緊密相連的情感紐帶,以及子女對父母那種深深的牽掛和孝順之情。正如古人云:“百善孝爲先。”曾參對母親的這份孝順之情,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着溫暖的光芒,提醒着後人要珍視親情,時刻不忘對父母的感恩與關愛。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也要像曾參一樣,保持對家庭的責任和對父母的敬重。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人類情感中最爲珍貴的財富。

噬指棄薪-成語圖片

噬指棄薪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