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如雞肋

成語拼音

wèi rú jī lèi

味如雞肋成語解釋

雞肋:雞的肋骨,沒有肉,比喻無多大意味而又不忍捨棄的東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來沒有多大好處。

典故出處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成語典故

公元217年,劉備派兵進攻漢中。經過激戰,終於殺死守將夏侯淵,拿下了漢中。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曹操立即率領大軍前往漢中。但大軍開到漢中城外時,發現那裏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黃忠等搶佔,一時難以取勝。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曹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飯,發現菜中有一碗是雞肋骨做的湯。他注視着雞肋,若有所思。正好這時他的親信夏侯淳來請示當夜口令,普操隨口說了“雞肋”二字。夏侯淳聽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詢問,照原話傳達下去。在營中辦理文章、事務的主薄楊修聽到“雞肋”的口令後,馬上收拾行裝,準備動身。大家見他這樣,都問他怎麼知道將要退軍。楊修回答說:“你們都知道,雞肋這東西丟棄它可惜,但喫起來又沒有什麼肉。以它來比喻漢中,不攻下來可惜,但攻起來又不那麼容易。 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軍了。”衆人聽了將信將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師,大家這纔信服。

成語造句

這道菜喫起來味如雞肋,實在是讓人提不起興趣。

成語故事

在三國時期,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漢中。劉備也派遣軍隊前來抵抗,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當時,曹操的軍隊在長期征戰後已經疲憊不堪,而且糧草供應也出現了問題。曹操心中猶豫不決,不知道是該繼續進攻還是撤軍。 一天,曹操正在思考戰略時,夏侯淳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夏侯淳雖然感到有些奇怪,但還是按照命令傳達了下去。 楊修,這位曹操麾下以聰慧著稱的謀士,聽到這個口令後,立刻開始收拾行李。周圍的人都十分不解,紛紛詢問他爲何如此。楊修解釋道:“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今我們在這裏進攻也難以取得大的成果,撤軍又有些不甘心,就如同雞肋一般。我猜主公這是有了撤軍的心思啊。” 果然,沒過多久,曹操就決定撤軍了。他深知此時繼續僵持下去對自己不利,於是選擇了放棄攻打漢中。 楊修的聰明才智在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能夠通過曹操的一個口令,就準確地分析出曹操的心思。然而,他的過於聰慧也引起了曹操的忌憚。後來,曹操還是找了個理由將楊修處死了。 “味如雞肋”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像雞肋一樣,沒有什麼價值但又捨不得丟棄的事物或情況。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事情和決策都面臨着類似雞肋的困境,讓人左右爲難。但正如曹操在這場戰爭中所做的決策一樣,有時候需要果斷地做出選擇,放棄那些看似重要實則無益的東西,以便更好地前進。而楊修的故事也提醒着我們,在展現自己才華的同時,也要懂得適度,避免因過於張揚而給自己招來禍端。

味如雞肋-成語圖片

味如雞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