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

成語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以逸待勞成語解釋

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典故出處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成語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徵西大將軍馮異,前去佔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佔枸邑‘已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衝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爲“以逸待勞”。

成語造句

我們先按兵不動,養精蓄銳,等敵人疲憊不堪時再出擊,這是以逸待勞的好策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一位智慧非凡的將領名叫李牧。 當時,李牧奉命鎮守北方邊境,抵禦匈奴的侵擾。他深知匈奴騎兵機動性強,來勢洶洶,不可貿然出擊。於是,李牧採取了一系列與衆不同的策略。 他精心訓練士兵,加強防禦工事,但卻從不輕易主動出戰。匈奴每次前來挑釁,李牧總是命令士兵們堅守城池,不得出戰。時間一長,匈奴人以爲李牧膽怯,開始輕視他和他所率領的軍隊。 然而,李牧心中早有盤算。他知道長期的奔波作戰會讓匈奴疲憊不堪,而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等待着最佳的時機。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李牧一直按兵不動,以逸待勞。 終於,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李牧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當匈奴再次大規模來襲時,李牧率領着早已養足精神、士氣高昂的士兵們突然出擊。匈奴人完全沒有料到這一着,被打得措手不及。李牧指揮軍隊奮勇殺敵,一舉擊潰了匈奴的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一戰,讓李牧威名遠揚。他以逸待勞的策略,成爲了後世軍事家們學習的典範。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李牧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策略,讓自己的軍隊在最佳狀態下出擊,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在歷史的長河中,以逸待勞的智慧不斷被傳承和發揚,成爲了戰爭和其他領域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它提醒着人們,有時候耐心等待,積蓄力量,反而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取得最終的成功。

以逸待勞-成語圖片

以逸待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