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要求过高与实际不符的47个成语

形容要求过高与实际不符的47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表达了某种要求、期望或标准过高,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意思。

不自量力

成語拼音

bù zì liàng lì

成語解釋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典故出處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成語造句

他居然想凭借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团队,真是不自量力。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叫息国。息国虽然不大,但国君却有着勃勃的野心。 有一次,息国和郑国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息国国君在没有充分考虑双方实力差距的情况下,竟然决定出兵攻打郑国。大臣们听闻这个决定后,纷纷前来劝谏。他们说道:“郑国的国力远在我们之上,我们这样贸然出兵,无疑是自寻死路啊,这简直就是不自量力之举。”然而,息国国君却完全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军队能够战胜郑国。 他带领着息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冲向郑国。郑国国君得知息国来袭,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郑国的大臣们分析了局势后,胸有成竹地制定了作战计划。当息国军队抵达郑国边境时,他们遭遇了郑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郑国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术运用得当,很快就将息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息国国君看着自己的士兵们纷纷溃败,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太晚了。这次战争以息国的惨败而告终,息国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还在诸侯国中丢尽了脸面。而郑国则因为这场胜利,威望大增。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各个诸侯国,其他国家的人都对息国国君的愚蠢行为感到可笑,纷纷议论道:“息国国君如此不懂得衡量自己的实力,盲目出兵,真是可笑之极。”从此,“不自量力”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不懂得正确评估形势的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故事也时刻提醒着后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和对方的实力,不可盲目自大,否则就会重蹈息国国君的覆辙,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保持谦逊和理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痴人说梦

成語拼音

chī rén shuō mèng

成語解釋

痴:傻。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典故出處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也。”

成語典故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成語造句

他总是幻想自己能不劳而获就获得巨大成功,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他整天游手好闲,却总幻想着能一夜暴富。 李四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平日里不务正业,既不愿意踏实劳作,也不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听到有人在谈论远方有一座神秘的金山,只要能找到,就能获得数不尽的财富。李四一听,心中立刻燃起了贪婪的火焰,他仿佛看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大富翁。 回到家后,李四就开始计划着自己的寻金之旅。他完全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固执地认为自己一定能找到那座金山。他没有做任何实际的准备,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幻想和冲动就踏上了旅途。 一路上,李四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而挨饿受渴,因为不熟悉路况而多次迷路,还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和凶猛的野兽。但他依然坚信自己能找到金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传说中金山所在的地方时,却发现那里只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根本没有什么金山。李四顿时傻眼了,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开始在沙漠中疯狂地寻找,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金山一定在这里。路过的商队看到他这副模样,都摇摇头说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最终,李四因为过度疲劳和饥饿,倒在了沙漠中。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财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获得的,而不是仅凭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痴人说梦般的空想是不会带来任何成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正如古人所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不能只羡慕别人的成功和财富,而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努力争取。否则,就会像李四一样,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华而不实

成語拼音

huá ér bù shí

成語解釋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典故出處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成語典故

出处《左传 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ying),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成語造句

他做事总是注重表面功夫,看似精彩,实则华而不实,最终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果。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嬴,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走了,又回来啦?”店主说:“我看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店主接着说道:“我看他外表好看,但内里空虚,华而不实,这样的人怎么能靠得住呢?就像那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和李树一样,看着漂亮,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这个故事后来被总结为成语“华而不实”,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华而不实的例子。比如有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注重表面的政绩工程,而不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对国家和人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而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往往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浮华,而是注重内在的积累和提升。就如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不懈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警惕华而不实的现象,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无论是交朋友还是做事,都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断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实力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花瓶”。

好大喜功

成語拼音

hào dà xǐ gōng

成語解釋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典故出處

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成語典故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成語造句

他总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的故事充满了争议。 汉武帝刘彻,一位极具雄心壮志的统治者。在他统治的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他决心要建立不世功勋,让大汉的威名远扬。他积极开拓疆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为了打击北方的匈奴,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大军深入大漠,历经多次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欲望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他渴望更大的成就,更大的荣耀。 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他不顾国家财力和民力的承受能力,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建设工程。他下令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他的频繁战争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百姓们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但汉武帝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沉浸在自己的宏图伟业中,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荣耀。 然而,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最终还是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内经济面临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汉武帝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劝谏,但他却不以为然。 直到晚年,汉武帝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好大喜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和决心改正的态度。 汉武帝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好大喜功的例子。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强大,但过度追求功绩却让他迷失了方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痛苦。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欲望所驱使,要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到适度、合理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画饼充饥

成語拼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語解釋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典故出處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語造句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一味地画饼充饥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去努力解决问题。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饥荒。百姓们食不果腹,生活苦不堪言。 这个国家的国王名叫路易,他看到子民们遭受饥饿的折磨,心中也十分焦急。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希望能找到解决饥荒的办法。 其中一位大臣建议道:“陛下,我们可以先安抚百姓,给他们一些希望,让他们能够坚持下去。”路易国王觉得有道理,便问道:“那该如何给他们希望呢?”大臣思索片刻后说:“我们可以向百姓们承诺,只要他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大量的食物供应,让他们不再挨饿。” 路易国王听后,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布:“子民们,不要害怕饥荒,只要大家再忍耐一段时间,我们即将迎来丰收,到时候会有吃不完的食物。”百姓们听到国王的承诺,心中燃起了希望,他们咬紧牙关,继续艰难地生活着。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承诺中的食物并没有到来。百姓们依然饿着肚子,生活状况没有丝毫改善。路易国王也开始着急起来,他不断地催促大臣们想办法解决食物问题,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饥荒的持续,百姓们对国王的承诺逐渐失去了信任。他们意识到,国王所谓的承诺只是一个“画饼充饥”的空话,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百姓们开始抱怨,社会也变得动荡不安。 终于,路易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了仅仅靠空洞的承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他开始积极地采取行动,组织人力寻找食物来源,并且实施一系列的救灾措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缓解了饥荒的状况,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能仅仅依靠空洞的承诺和幻想来解决,而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就如同“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只是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要靠真实的食物才能填饱肚子。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避免只说不做,要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些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会许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诺言,但最终却无法兑现,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明白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虚幻的承诺和想象。

刻舟求剑

成語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語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處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語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造句

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过去的方法,就像刻舟求剑一样,完全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有一个年轻人,他叫张华。 有一天,张华和一群朋友一同乘船出游。他们沿着一条宽阔的河流顺流而下,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当船行驶到一处水流湍急的地方时,张华突然发现自己心爱的佩剑从剑鞘中滑落,掉进了河里。张华顿时慌了神,他急忙让船夫停下船。然而,船在湍急的水流中很难立刻停下来,等船好不容易稳住后,那佩剑早已被河水冲得不知去向了。 但张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下了一个记号。朋友们都十分不解,纷纷问他这是在干什么。张华得意地说:“我在这船上刻下记号,等我们船靠岸后,我就从这里下河去找我的佩剑。”朋友们听了,都觉得他的想法太荒唐可笑了,纷纷劝他说:“你这样做简直就是愚不可及啊!船是一直在移动的,而剑已经随着河水漂走了,你在这里刻记号又有什么用呢?” 张华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还引用了古人的例子,说曾经有人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找到了丢失的东西。朋友们见劝不动他,也只能无奈地摇头。 当船靠岸后,张华迫不及待地按照他刻下的记号跳入河中寻找佩剑。他在河里找了很久很久,却始终没有找到他的佩剑。他筋疲力尽地爬上岸,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这时,一位路过的智者看到了这一幕,他笑着对张华说:“年轻人,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只知道一味地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却不懂得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方法。就像这河水是流动的,你的剑不可能还在你刻记号的地方。你这种刻舟求剑的行为,注定是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的。” 张华听了智者的话,这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的固执和愚蠢,让他失去了心爱的佩剑。 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用来警示后人不要拘泥于刻板的方法,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典型例子。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思维和方法去处理事情,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最终只会一无所获。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口出狂言

成語拼音

kǒu chū kuáng yán

成語解釋

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成語典故

隋朝时期,杨广谋取太子之位,在宇文述的鼓动下,借机陷害姓李的人,于是天下姓李的人纷纷逃避。惟独李靖不信邪,他到庙宇求卜,他当众口出狂言想有成为天子的非分之想,可惜卦象显现他只是一个辅臣而已,他只有待时而动了。

成語造句

他平时总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没想到今天竟然在众人面前口出狂言,让人十分诧异。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张华家境普通,但他却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有一次,张华所在的村子要举办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纷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然而,张华却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起来。他大放厥词,说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的言语引起了周围人的惊讶和不满,但张华却丝毫不在意,依旧口出狂言。 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听到张华的话后,摇摇头叹息道:“年轻人,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不可如此狂妄自大啊。”但张华却不屑地回应道:“您懂什么?我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些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我的志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依旧我行我素,到处宣扬自己的所谓“伟大抱负”。他甚至在一些场合对村里的长辈也毫不尊重,言语放肆。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的智者。智者听闻了张华的事情后,决定找他谈一谈。智者见到张华后,温和地说:“年轻人,我听闻你口出狂言,对自己充满了极大的信心。但你可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狂妄自大而最终一事无成。”张华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和那些人可不一样,我有真本事。”智者笑了笑,继续说道:“昔日赵括纸上谈兵,自以为熟读兵书就能统领千军万马,结果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导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这就是狂妄带来的后果啊。”张华听后,沉默了片刻,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傲慢的神情。 智者见状,知道张华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便不再多说,转身离去。而张华依然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继续在村子里口出狂言。 然而,命运却给了张华一个沉重的打击。由于他的傲慢和不务实,他在一次重要的事情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导致整个村子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此时的张华,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狂妄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白了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随意口出狂言。 从那以后,张华变得低调谦逊起来,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开始脚踏实地地做事,不再夸夸其谈。虽然他最终没有成为他曾经口出狂言所说的那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谦逊,不可口出狂言,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空中楼阁

成語拼音

kōng zhōng lóu gé

成語解釋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典故出處

《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成語典故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成語造句

他不切实际地幻想一步登天,却不付诸行动,最终只能拥有如空中楼阁般虚幻的梦想。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人,他非常富有但却有些不切实际。 有一天,这位富人突发奇想,想要建造一座独特的楼阁。他找来工匠,向他们描述自己心中的楼阁:这座楼阁要精美绝伦,与众不同,而且要建在半空中,仿佛悬浮着一般。工匠们听了都面面相觑,觉得这个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纷纷劝富人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说在坚实的地面上建造楼阁才是可行的办法。然而富人却固执己见,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于是,工匠们无奈之下开始尝试按照富人的要求去建造这座所谓的“空中楼阁”。他们努力地搭建着楼阁的框架,试图让它在空中稳固。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楼阁始终无法真正地悬浮在空中,总是摇摇欲坠,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时间一天天过去,富人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和精力,但这座楼阁却始终未能建成。周围的人都开始嘲笑富人的愚蠢行为,说他一心追求虚幻的东西,却忽略了现实的基础。富人在众人的嘲笑声中,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就如同《百喻经·三重楼喻》中所记载的那个愚人,他只想要第三层楼,却不想要第一层和第二层,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这个富人想要的空中楼阁一样,脱离了实际,最终只能是一场泡影。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去追求目标和理想,而不是像这位富人一样,妄图建造一座虚幻的空中楼阁,否则只会落得个白费力气和钱财的下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否则只会一事无成。空中楼阁终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立足于现实,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名不副实

成語拼音

míng bù fù shí

成語解釋

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典故出處

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成語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成語造句

他这个人看起来很有本事,实际工作中却漏洞百出,完全是名不副实。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官员名叫张华。张华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一些手段,在仕途上一路攀升,很快就身居高位。他在众人面前总是表现得非常有才能和智慧,吹嘘自己有着非凡的治国理政之能。 起初,人们对他充满了期待,认为他真的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福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在处理政务时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他常常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策,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和一些政策的失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也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反而总是试图推卸责任或者寻找借口。 有一次,国家面临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张华被委以重任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在朝堂上夸下海口,说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能够缓解旱灾。可是,当他真正去实施所谓的抗旱措施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只是在那里胡乱指挥,最终旱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百姓们对他怨声载道,纷纷指责他名不副实,空有其名却无其实。 与此同时,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官员看到张华的所作所为,纷纷上书进谏,指出他的种种不足之处。然而,张华却利用自己的权势打压这些官员,试图掩盖自己的无能。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张华的真实面目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他的声誉也一落千丈。 最终,国王也察觉到了张华的问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和惩处。张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他的事例成为了一个典型,警示着后人不要只是徒有其表,而要真正具备与之相符的能力和品质,否则终将落得名不副实的下场,被历史所唾弃。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名声和实际能力应该相匹配,只有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南辕北辙

成語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成語解釋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出處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成語典故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成語造句

他明明想要去北方,却一直往南方走,这完全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一直渴望去楚国游玩。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要踏上这趟旅程。 他收拾好行装,牵出一匹骏马,套上一辆华丽的马车,便兴高采烈地上路了。一路上他哼着小曲,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 然而,当他遇到路人询问他要去哪里时,他却自信满满地回答:“我要去楚国!”路人一听,十分惊讶,连忙提醒他:“你走错方向了,楚国在南边,你这是往北走啊!”这人却不以为然,还固执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路人摇摇头,叹息着离开了。 这人继续赶着马车前行,又遇到了另一个人。那个人也指出他走的方向不对,告诉他应该掉头往南走。可他依然坚信自己能到达楚国,还说:“我带的盘缠多,足够支撑我到达目的地。”就这样,他不顾众人的劝告,一直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离楚国越来越远,可他却丝毫没有察觉。他还在幻想着自己到达楚国后的情景,全然不知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荒唐的境地。 在历史上,这样南辕北辙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比如在战争中,有些将领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结果导致战争的失败。就如同赵括纸上谈兵,虽然他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际作战中却不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应变,最终导致了赵国的大败。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却因为固执己见或者没有正确的方法,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避免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 这个一心想去楚国的人,最终也没能到达他心中的目的地。他的行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就如同这个南辕北辙的人一样,只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蚍蜉撼树

成語拼音

pí fú hàn shù

成語解釋

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典故出處

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成語典故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成語造句

他妄想凭借自己一人之力去改变整个局势,简直就是蚍蜉撼树。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国,其国王野心勃勃却又不自量力。这个国家与一个强大的邻国相比,无论是兵力、资源还是国力都相差甚远。 然而,这位国王却一心想要扩张领土,妄图挑战邻国的权威。他整日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凭借着勇气和决心就能战胜一切。他完全不顾大臣们的劝谏,执意要发动一场战争。 战争的号角吹响,小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冲向邻国边境。邻国得知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派出了少量的精锐部队前去迎战。 当两军交锋时,小国的军队才真正意识到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他们的攻击就如同蚍蜉撼树一般,丝毫无法撼动邻国坚固的防线。邻国的士兵作战勇猛,战术高超,很快就将小国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国王看着自己的军队一败涂地,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绝望。他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最终,这场战争以小国的惨败而告终,国王也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就如同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事件一样,警示着人们不要轻视对手,更不要妄图以微弱的力量去挑战强大的存在。正如古人云:“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评估自己和对方的实力,避免做出蚍蜉撼树般的愚蠢举动。否则,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取得真正的成功。

守株待兔

成語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成語解釋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典故出處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成語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成語造句

他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就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只知道傻等好运降临,却不努力去创造机会。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每天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耕耘,虽然并不富裕,但也能维持生计。 有一天,农夫像往常一样在田地里劳作。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天气炎热无比,农夫便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就在这时,一只兔子突然从草丛中窜出,惊慌失措地向前奔跑。也许是这只兔子跑得太急了,竟然一头撞在了农夫休息的那棵大树的树干上,当场就晕了过去。农夫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等他反应过来,发现兔子已经死了。他高兴极了,心想:“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只兔子。”农夫满心欢喜地捡起兔子,回到家中,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那以后,农夫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专心种地了。他整天想着还会有兔子主动撞到树上,然后他就可以不劳而获。于是,他每天都守在那棵大树下,幻想着能再次捡到兔子。他甚至连田地里的庄稼都懒得去管了,任由它们荒废。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再也没有等到兔子撞树,而他田地里的庄稼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照料,收成变得很差。他的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多次劝说他回到田地里好好种地,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依然固执地守在树下。 邻居们知道了农夫的事情,都纷纷摇头叹息,说他太愚蠢了。他们对农夫说:“你不能只想着不劳而获,靠偶然的运气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劳动,才能真正获得收获。”然而,农夫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一定还能等到兔子。 最终,农夫因为长期不劳作,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笑柄。这个故事也被人们传颂开来,警示后人不要像这个农夫一样,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妄图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获得成功。正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说:“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我们应该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寄希望于偶然的幸运降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螳臂当车

成語拼音

táng bì dāng chē

成語解釋

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典故出處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成語典故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é),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其太子蒯瞆(kuǎi guì)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是个有凶德的人,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贤者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有好处,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并进一步说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成語造句

一只小小的螳螂,居然妄图用它那细小的臂膀去阻挡滚滚向前的车轮,这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虽然不大,但其中有一位自命不凡的勇士。 这位勇士力大无穷,却常常过于自负。一天,他在自己的国家中听到了关于邻国的一些传闻。邻国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军事行动,其军队的规模和装备都让周边国家感到紧张。然而,这位勇士却对此不屑一顾,他觉得自己的力量足以对抗任何敌人。 当邻国的军队逐渐逼近时,这位勇士竟然主动请缨,要独自一人去阻挡敌军。众人纷纷劝阻他,告诉他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军的强大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抗衡的。但他却坚信自己的能力,执意要去尝试。 于是,他站在了敌军必经的道路上,摆出一副英勇无畏的姿态。当敌军庞大的队伍出现在他眼前时,他毫不退缩,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冲向了那如潮水般涌来的士兵。 可是,他的力量在庞大的敌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就如同螳臂当车一般,他的努力根本无法阻止敌军前进的步伐。敌军轻易地就将他包围起来,他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敌军击败。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用来告诫那些不自量力,妄图以微弱的力量去对抗强大势力的人。正如《庄子·人间世》中所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我们应当认清自己的实力和处境,避免做出像这位勇士一样愚蠢的行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自知之明,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盲目地以卵击石。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够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那些妄图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局势的人,往往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以更加明智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望尘莫及

成語拼音

wàng chén mò jí

成語解釋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典故出處

《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汉书·赵咨传》:“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成語典故

东汉时期,敦煌太守赵咨推荐曹暠任荥阳县令,赵咨调往东海任职经过荥阳时,曹暠等在路口迎候,想请他在荥阳暂住。赵咨不想惊动别人就没有停留,车子很快就过去。曹暠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可追到长亭,赵咨的车子早就望尘莫及。

成語造句

他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如此卓越,其他人只能望尘莫及。

成語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臣名叫赵咨。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时,敦煌地区经常遭受匈奴等外族的侵扰,当地的官员们却束手无策。朝廷决定派遣赵咨前往敦煌担任太守,希望他能够解决那里的问题。 赵咨接到任命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敦煌的路途。他一路上马不停蹄,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敦煌。 到了敦煌后,赵咨立刻展开了工作。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积极组织百姓进行防御,加强军事力量。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在赵咨的努力下,敦煌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的治理才能和卓越表现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有一次,赵咨被召回京城述职。他骑着马缓缓而行,一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在途中,赵咨遇到了一个车队,这个车队装饰豪华,排场极大。赵咨的随从们都以为是某位高官的车队,便提醒赵咨避让一下。 然而,赵咨却不为所动,依然慢悠悠地骑着马前进。当车队靠近时,赵咨发现原来是一个富商的车队。这个富商平日里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横行霸道,目中无人。 富商看到赵咨没有避让,心中十分不悦,便大声呵斥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挡我的路!” 赵咨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是敦煌太守赵咨。” 富商一听,顿时傻眼了。他没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赵咨。他连忙下马,向赵咨赔礼道歉,并表示愿意献上丰厚的礼物。 赵咨微微一笑,说道:“我身为朝廷官员,为百姓做事是我的职责,怎么会接受你的礼物呢?”说完,便继续骑着马向前走去。 富商看着赵咨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慨。他意识到自己与赵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自己虽然有钱,但在品德和才能方面,却远远望尘莫及。 从此以后,这个富商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学着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而赵咨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赵咨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那些只注重外在的人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成語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成語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典故出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語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成語造句

在炎热的沙漠中行走时,他想起了前方不远处有片绿洲,就好像望梅止渴一般,给自己增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曹操率领着大军出征。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烈日高悬,酷热难耐,士兵们在漫长的行军路上疲惫不堪,又渴又饿。 由于长时间没有找到水源,大家的士气逐渐低落,行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焦急。他深知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士兵们口渴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这次出征的进程和结果。 正在曹操苦思冥想之际,他突然灵机一动。他骑着马来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对士兵们大声说道:“将士们,你们看!前方不远处有一片梅林,那里的梅子酸甜可口,挂满了枝头。只要我们加快脚步,很快就能到达那里,尽情享受梅子的美味,解解渴。” 士兵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象着那片梅林中满是酸甜的梅子,口中不由得分泌出唾液,似乎一下子就不那么渴了。于是,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步伐也变得轻快起来,加快速度向前行进。 就这样,曹操通过这个巧妙的办法,成功地鼓舞了士气,带领大军继续前进。最终,他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出征的任务。 后来,人们就用“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来比喻用空想来自我安慰。这个成语故事也体现了曹操的机智和领导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能够迅速想出办法来激励和鼓舞士兵,让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正如《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当我们无法立即改变现状时,不妨学学曹操,通过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巧妙的方法来鼓舞自己和他人,保持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望洋兴叹

成語拼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成語解釋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典故出處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成語典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 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成語造句

面对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我只能望洋兴叹,感慨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边上有一个叫河伯的人。河伯一直生活在黄河边,他从未见过大海,以为黄河就是天下最大、最壮观的水域了。 有一天,河伯心血来潮,决定沿着黄河顺水而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一路漂流,经过了许多地方,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 当河伯第一次看到大海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辽阔无垠的海面,波涛汹涌,一眼望不到尽头。与大海相比,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黄河简直是微不足道。河伯瞪大了眼睛,望着那浩渺的大海,心中充满了震撼和感慨。 他不禁长叹一声:“唉,我以前真是太自以为是了,以为黄河就是一切。如今看到这大海,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知啊!”河伯站在海边,久久地凝视着大海,心中充满了对自己的反思。 就如同《庄子·秋水》中所记载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河伯在见识到大海的广阔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只能望洋兴叹。 从那以后,河伯不再骄傲自满,他明白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自己所知道的仅仅是沧海一粟。他开始谦逊地学习,努力去了解更多的未知事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因为自己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或者见识就沾沾自喜。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至于像河伯一开始那样,只能对着更广阔的天地望洋兴叹。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要勇于去面对和接纳新的事物和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以卵击石

成語拼音

yǐ luǎn jī shí

成語解釋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典故出處

《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成語典故

出处《墨子 贵义》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成語造句

敌人妄想凭借那微不足道的力量来对抗我们强大的军队,这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国力与邻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个弱小国家的国王却有着一颗极为自大的心。 有一天,这位国王听闻邻国得到了一些稀有的宝物,心中顿时燃起了嫉妒和贪婪的火焰。他不顾大臣们的苦苦劝谏,执意要发动一场对邻国的战争,妄图抢夺那些宝物。大臣们纷纷摇头叹息,他们深知以自己国家的实力去挑战邻国,无异于以卵击石。 邻国的国王得知这个弱小国家的挑衅后,只是微微一笑,他觉得这简直是荒谬至极。他派出了自己强大的军队,迎击前来侵犯的敌人。 当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时,弱小国家的士兵们看到邻国那整齐的军阵、精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心中已然打起了退堂鼓。而他们自己的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远远不及对方。 战斗一触即发,邻国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了弱小国家的士兵。瞬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弱小国家的士兵们在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国王此时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决定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他后悔不已,想起了历史上那些以卵击石最终惨败的例子。就如同春秋时期的息国,不自量力地攻打郑国,结果被打得大败,最终亡国。而自己如今的行为,不正是重蹈覆辙吗? 然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场战争以弱小国家的惨败而告终。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宝物,还失去了许多士兵的生命,国家也陷入了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切不可盲目自大,做出以卵击石般愚蠢的行为。要学会审时度势,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否则,就会像这个弱小国家的国王一样,为自己的鲁莽和无知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以更加明智和稳健的方式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揠苗助长

成語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成語解釋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典故出處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成語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成語造句

农民伯伯种地要遵循自然规律,切不可像那个宋人一样揠苗助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宋国人,他以种地为生。 这一年春天,他满怀希望地在田地里播下了稻苗的种子,然后每天都精心地照料着这些幼苗,期待着它们能够茁壮成长,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日子一天天过去,稻苗虽然在生长,但是他总觉得它们长得太慢了。他心中十分焦急,天天到田地里去查看,恨不得这些稻苗能一下子就长成高高的稻子。 有一天,他在田边走来走去,苦苦思索着如何能让稻苗快速生长的办法。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如果我把稻苗拔高一些,它们不就长得快了吗?”他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起来。 他弯下腰,一棵一棵地把稻苗往上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稻苗,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场景。 回到家后,他得意洋洋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让稻苗一下子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地里去查看。然而,当他看到那些被拔高的稻苗时,却发现它们全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已经开始枯萎了。 原来,稻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条件。这个人急于求成,违背了自然规律,采用了揠苗助长的错误方法,最终导致了稻苗的死亡。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秦朝末年,秦二世和赵高急于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措施,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就像培养人才一样,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如果违背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持耐心和冷静,用正确的方法和努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收获。

缘木求鱼

成語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成語解釋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成語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齐宣王觉得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

成語造句

他想通过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来达成目标,简直就是缘木求鱼,最终必然会失败。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他非常贪婪且急功近利。有一次,他听大臣说在远方的山林中藏有无数的珍宝,只要能得到这些珍宝,国家就能变得无比富强。 国君心动不已,立刻召集了一批士兵,准备去山林中寻找珍宝。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个极为荒唐的方法,那就是让士兵们爬到树上去寻找。士兵们虽然觉得这个方法很奇怪,但又不敢违抗国君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他们来到山林,纷纷爬上了大树,在树枝间苦苦寻觅,期望能找到传说中的珍宝。可是,在树上怎么可能找到埋在地下或者藏在山洞里的珍宝呢?时间一天天过去,士兵们疲惫不堪,却依然一无所获。 这时,一位贤明的大臣得知了此事,他赶紧进宫面见国君。大臣诚恳地对国君说:“大王啊,您这样做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啊!鱼生活在水中,爬到树上怎么可能找到鱼呢?同理,珍宝在山林的深处或者隐蔽之处,而不是在树上。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计划,派遣有经验的人去仔细探寻,而不是采用这种荒唐可笑的方法。”国君听了大臣的话,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这样盲目行事最终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战争中,将领们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而是一味地蛮干,结果导致军队遭受重大损失。正如缘木求鱼这个成语所警示的,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必须要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否则只会是白费力气,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行事,都不能被欲望冲昏头脑,不能盲目地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问题,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原则,才能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像那位在树上寻找珍宝的国君一样,成为人们的笑柄。我们应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言过其实

成語拼音

yán guò qí shí

成語解釋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成語造句

他总是喜欢夸大其词,很多时候他所说的情况往往言过其实。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马谡的人。马谡自幼聪慧,喜好谈论兵法,常常能发表一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见解,因此在蜀汉阵营中也小有名气。 诸葛亮对马谡颇为器重,认为他是可造之材。然而,马谡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常常会夸大其词,所说的话往往超出实际情况。 建兴六年,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在出征前,对于镇守街亭这一重要战略据点的人选,诸葛亮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马谡信誓旦旦地向诸葛亮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马谡带领军队来到街亭后,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臆想,执意要将大军驻扎在山上。他的部下曾多次劝阻他,提醒他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但马谡却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计策万无一失。 当魏军大将张郃率军前来时,看到马谡驻扎在山上,立刻大喜过望。他迅速切断了马谡军队的水源和粮道,将马谡困在了山上。马谡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为时晚矣。 蜀军在山上无水无粮,陷入了绝境,最终溃败而逃。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大计遭受重大挫折。 事后,诸葛亮对马谡的行为极为失望和愤怒。他意识到马谡虽然言辞犀利、观点新奇,但却言过其实,真正到了实战中,他的那些夸夸其谈根本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只是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情况。言过其实的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和真实的能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言语上的夸大来获取关注和认可。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志大才疏

成語拼音

zhì dà cái shū

成語解釋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典故出處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成語典故

东汉时期,孔融竭力维护汉献帝的利益,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为节约粮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则写文章大吹喝酒的好处,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结果被曹操杀头。后人评说他是志大才疏的人,办不成大事。

成語造句

他总是眼高手低,想法很多却不切实际,典型的志大才疏,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名叫赵括。 赵括自幼便对兵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埋头苦读各类兵书,谈起军事战略来头头是道,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仿佛自己已是一代军事奇才。他心怀远大的志向,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正酣。廉颇作为赵国的名将,采取了稳健的防守策略,使得秦军一时间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然而,赵王却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认为廉颇太过保守,不利于战事的进展。 这时,赵括进入了赵王的视线。赵王觉得赵括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丰富,一定能带领赵国军队取得胜利。于是,赵王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统领大军。 赵括走马上任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转而积极主动地向秦军发起进攻。他以为凭借自己从兵书中所学的知识,就能轻松战胜秦军。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实战与理论有着天壤之别。 秦军将领白起敏锐地察觉到了赵括的弱点,他巧妙地布置了陷阱,一步步引诱赵括进入圈套。赵括却浑然不觉,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为胜利在望。 最终,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赵括的军队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尽管他努力指挥军队突围,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一切都无济于事。赵国的军队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 赵括就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人。他空有远大的志向和满腹的兵法理论,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才能和经验。他的失败不仅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自己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赵括“纸上谈兵”,却无法在真正的战场上取得胜利。这个故事也告诫着后人,仅有志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才能,否则只会落得个志大才疏、一事无成的下场。我们应当以史为鉴,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沉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纸上谈兵

成語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解釋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出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成語造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夸夸其谈,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聪慧好学,对兵法研读极深,每每与人谈论军事战略,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常常能将众人说得信服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括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像他父亲一样出色的将领。然而,赵奢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不是仅凭纸上的理论就能取胜的。 有一次,赵奢对妻子说:“括儿虽然熟读兵法,但他从未真正经历过战场的洗礼,不懂得灵活应变,将来若是让他领军,恐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不久后,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将,采取了坚守的策略,使得秦军久攻不下。但是赵王却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认为廉颇太过保守,不利于战争的进展。 在众人的推荐下,赵王决定任用赵括为将,替换下廉颇。赵括接到任命后,信心满满地带着大军出征了。他按照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然而,秦军的将领白起可不是一般人,他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当他得知赵国换了赵括为将后,心中便有了计策。 白起先是佯装败退,引得赵括轻敌冒进。赵括以为秦军不过如此,便率领大军一路追击。殊不知,这正是白起设下的陷阱。 当赵括带领的赵军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后,白起立刻下令出击,将赵军分割包围。赵括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赵军在包围圈中苦苦挣扎,粮草断绝,士兵们士气低落。尽管赵括竭尽全力想要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战斗中被杀。这场战役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力大损。 “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满腹的兵法理论,却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和能力,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切不可仅凭书本上的知识就盲目自信,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种种复杂情况。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智慧,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去应对。

自不量力

成語拼音

zì bù liàng lì

成語解釋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典故出處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即将被消灭,原因是他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成語造句

他竟然妄图挑战世界冠军,这简直就是自不量力。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国家名叫卫。卫国虽然不大,但国内有一位年轻气盛的将军,名叫庞葱。 这一年,卫国的国君打算派遣一位大臣到邻国去办事,庞葱自告奋勇地请求前往。然而,国君却有些犹豫,因为他担心庞葱在邻国久了,会被人离间,从而失去国君的信任。庞葱深知国君的担忧,他思考了一番后,对国君说:“大王,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国君点了点头。 庞葱开始讲述:“从前,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有一个人看到一辆马车停在路边。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马车,于是便走过去,围着马车转了好几圈,越看越觉得这马车了不起。突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他想要推动这辆马车。可是他完全没有估量自己的力量,就用尽全身力气去推那马车,结果马车纹丝未动,而他自己却累得气喘吁吁。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哈哈大笑起来,嘲笑他自不量力。大王,您说这个人是不是很可笑呢?”国君听后,也不禁笑了起来。 庞葱接着说:“大王,我此去邻国,就如同那想要推动马车的人。我虽然一心为国效力,但难免会有小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就像那个人不自量力地去推马车一样,到时候大王您可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谣言啊。”国君明白了庞葱的用意,点头答应道:“我明白了,爱卿放心去吧。” 然而,当庞葱离开卫国后,果然如他所料,一些嫉妒他的人开始在国君面前说他的坏话。起初,国君还能想起庞葱临行前的故事,并不相信那些谣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国君渐渐开始动摇了。 等庞葱办完事情回到卫国后,国君对他的态度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了。庞葱心中无奈,但也知道这是自己预料之中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要像那个自不量力的人一样,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难堪和失败。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言语所左右,以免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对于那些不自量力的行为,我们应该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白日做梦

成語拼音

bái rì zuò mèng

成語解釋

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典故出處

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成語典故

换抠三县鬼迷心窍妄想回头!明摆着的,是你抠三县白日做梦。★谌容《万年青》五十七

成語造句

他总想着一夜暴富,却从不付出努力,这纯粹是白日做梦。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小李。他整天不务正业,却总幻想着能够一夜暴富,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小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家里的条件也很一般。他看到别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住着宽敞的大房子,心里就充满了羡慕和渴望。于是,他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努力工作,而是把时间都花在了做白日梦上。 他常常幻想自己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一大笔钱,或者遇到了一个贵人,带他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有一天,他听说隔壁的村子里有人挖到了宝藏,一下子变得非常富有。他就开始幻想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运,于是每天都跑到村子附近的山上到处挖掘,期望能找到隐藏的宝藏,然而却一无所获。 他的父母和朋友都劝他要务实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生活,但他根本听不进去。他坚信自己的好运一定会到来,继续沉浸在他的白日梦中。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李依然一事无成。而那些和他一起长大的人,通过辛勤的工作和不断地学习,都逐渐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有一次,小李看到一本古籍中记载着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也和他一样整天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幻想能够不劳而获。然而,最终这个人在贫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小李看到这个故事,心中有了一丝触动,但很快他又安慰自己,觉得自己和那个人不一样,自己的好运肯定会来的。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的家庭状况变得越来越差,父母也因为他的不作为而忧心忡忡。终于,小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明白了,白日做梦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不再沉迷于那些虚幻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去工作,去奋斗。 从那以后,小李开始努力找工作,认真学习技能。虽然一开始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李的生活慢慢变得越来越好。他终于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而那些曾经的白日梦,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教训,提醒他要永远保持脚踏实地的态度。

白日做梦-成語圖片

白日做梦

闭门造车

成語拼音

bì mén zào chē

成語解釋

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典故出處

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成語典故

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严复《救亡决论》

成語造句

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参考他人的意见和实际情况,那就如同闭门造车,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里有一位工匠,他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东西。 这位工匠住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他有一个自己的小作坊,整天都在里面忙碌着。他不喜欢与外界交流,也不愿意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象来制造物品。 有一天,国王发布了一个命令,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最好的马车。这位工匠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技艺的好机会,于是他立刻开始动手制作马车。 他关起门来,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想象,精心地打造着马车。他选用了最好的木材,制作了精美的车轮和车架,还在马车上雕刻了许多华丽的图案。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辆自认为完美无缺的马车。 当他兴高采烈地拉着马车去献给国王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他的马车虽然外观精美,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车轮的尺寸与道路不太匹配,导致行驶起来颠簸不稳;车厢的设计也不太合理,乘坐起来不太舒适。 其他的工匠们也纷纷献上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虽然外观不如他的马车那么华丽,但在实用性和合理性方面却远远超过了他的。国王最终选择了一辆综合性能最好的马车,并对那位闭门造车的工匠提出了批评。 这件事情让这位工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了仅仅依靠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外界交流,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工匠交流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就如同《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而应该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事,而要广泛地收集信息,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决策和行动。

不切实际

成語拼音

bù qiē shí jì

成語解釋

指不符合实际。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在确定销售计划之前,应先进行市场调查,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

成語造句

他总是幻想一些一步登天的事情,想法简直不切实际。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张华。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一心想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事业。 张华整日埋头苦读,他读了许多的书籍,心中渐渐萌生出了各种宏伟的想法和抱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想法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他常常幻想自己能够一夜之间功成名就,拥有无尽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努力和付出。 有一次,张华听说京城有一个重要的考试,只要通过这个考试就能获得高官厚禄。他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准备情况。一路上,他还不断地向别人吹嘘自己将会如何在考试中一鸣惊人,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辉煌的未来。 到了京城后,张华才发现考试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其他考生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精心准备,而他却只是凭借着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可想而知,张华在考试中一败涂地,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 但是,张华并没有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依然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继续做着那些遥不可及的美梦。他开始四处寻找捷径,试图找到一种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方法。 周围的人看到张华的样子,都纷纷摇头叹息,有人好心地劝他要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然而,张华却根本听不进去,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 就这样,张华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越陷越深,最终一事无成。他浪费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也辜负了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期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梦想和追求,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只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的道路。正如古人所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而要着眼于当下,通过实际行动来让梦想照进现实。

痴心妄想

成語拼音

chī xīn wàng xiǎng

成語解釋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谁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颠梦倒,分明是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

成語典故

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成語造句

他没有任何基础和准备,就想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顶尖,这纯粹是痴心妄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明。李明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但他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李明总是幻想自己能够过上无比富贵、受人敬仰的生活,然而他却不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他每天都做着不切实际的梦,期望着好运能够从天而降。 有一天,李明听说在远方的一座山上藏有无尽的宝藏,只要能找到,就能瞬间成为巨富。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寻找宝藏的旅程。一路上,他历经艰辛,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心中的那个幻想始终支撑着他前进。 当他终于到达那座传说中的山时,他兴奋不已,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实现梦想了。他开始疯狂地在山上寻找宝藏,不分昼夜,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寻找,都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宝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陷入了困境。他带去的食物和水都已经耗尽,身体也变得极度虚弱。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荒唐。他想起了村子里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过着平实而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却因为这痴心妄想,差点丢了性命。 最终,李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村庄。他终于明白,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如同空中楼阁,永远无法成为现实。只有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 正如古人所云:“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痴心妄想之中,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那些不劳而获的想法,终究只是黄粱一梦,醒来后只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从此,李明改过自新,不再痴心妄想,而是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大言不惭

成語拼音

dà yán bù cán

成語解釋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典故出處

《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成語典故

严知孝听他这个得意的学生大言不惭的说着,脸上的愁闷就散开了。★梁斌《红旗谱》四二

成語造句

他明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却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所谓“丰功伟绩”,真是大言不惭。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赵括的人,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常常夸夸其谈,周围的人都对他的军事才能深信不疑,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对自己这个儿子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明白实际作战与纸上谈兵有着天壤之别。赵奢曾多次告诫赵括,不要总是高谈阔论,而要脚踏实地去积累经验。但赵括却对父亲的话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的军事理论无人能及。 后来,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爆发了一场大战。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将,采取了坚守的策略,与秦军相持不下。秦国见久攻不下,便使用了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胆小怕事,不敢出战,而赵括才是真正能够带领赵国取得胜利的将领。赵王听信了谣言,不顾众人的反对,决定撤下廉颇,让赵括担任主将。 赵括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改变了廉颇的作战策略,他自大地认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完全可以一举击败秦军。他带领着赵军盲目地出击,完全不顾实际情况。而秦军将领白起早已看透了赵括的弱点,设下了重重陷阱。赵括带领的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经过一番激战,赵军损失惨重,四十多万士兵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的失败,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赵括也因为自己的大言不惭和盲目自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只是空谈理论,而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能力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得来的,而不是靠夸夸其谈就能获得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轻易地大言不惭,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正如《论语》中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而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大。

浮而不实

成語拼音

fú ér bù shí

成語解釋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他办事总是浮而不实的。

成語造句

在工作中,那种只追求表面功夫,不注重实际效果的做法,往往是浮而不实的,最终很难取得真正的成绩。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子虚的人。子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一心渴望出人头地,渴望能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子虚头脑灵活,能言善辩,然而他却常常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他喜欢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计划,总是给人一种他无所不能的假象。 有一次,子虚所在的国家准备与邻国进行一场重要的贸易谈判。国王召集了国内的众多贤能之士,希望他们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子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积极地参与其中,他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看似完美无缺的策略,把前景描绘得无比美好。他的言辞华丽,让许多人都为之动容,甚至国王都对他的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真正开始实施这些计划时,子虚却暴露出了他浮而不实的本质。他所提出的那些看似精彩的点子,在实际操作中却漏洞百出,根本无法实现。许多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人都大失所望,国家也因为他的空谈而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但子虚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依然热衷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继续用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久而久之,人们渐渐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不再相信他的那些夸夸其谈。 历史上,像子虚这样浮而不实的人并不少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赵括,也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典型例子。他熟读兵书,却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战争中,最终导致了赵国的惨败。这些例子都警示着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假的荣耀,而应该脚踏实地,注重实际效果和成果。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浮而不实的人和事所迷惑。要学会分辨真正的才能和虚假的表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我们不能像子虚一样,只知道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能力,最终只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

高瞻远瞩

成語拼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成語解釋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典故出處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成語典故

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成語造句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具备像那些成功企业家一样的眼光和格局,能够高瞻远瞩,提前布局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当时,这个国家的君王年事渐高,而他的几个儿子都对王位虎视眈眈。 在这些王子之中,有一位与众不同。他平日里勤奋好学,喜欢钻研治国之道和历史典籍。当其他王子都忙于争权夺利、拉拢势力时,他却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有一次,国家的边境遭到了邻国的侵扰。其他王子们都主张立刻出兵回击,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国家的威严。然而,这位王子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君王进言:“父王,如今我们不能贸然出兵。我们应该先分析局势,了解邻国的真实意图和他们的实力。如果我们仓促应战,可能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我们需要从长远考虑,制定出更加周全的战略。” 君王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他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王子接着说道:“我们可以先通过外交途径与邻国沟通,尝试和平解决争端。同时,我们要加强国内的建设,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这样,即使未来再有冲突,我们也有足够的实力应对。” 君王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通过外交努力,边境的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而王子也因为他的远见卓识和智慧,赢得了君王和大臣们的赞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王子展现出了越来越多高瞻远瞩的决策。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当君王最终决定将王位传给他时,没有人感到意外。 在这位高瞻远瞩的新君王的治理下,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他不仅带领人民抵御了外敌的入侵,还积极拓展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周边国家效仿的榜样。 历史上,像这位王子一样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嬴政,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汉武帝刘彻,他积极开拓疆土,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些伟大的人物,正是因为有着超越常人的远见和格局,才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高瞻远瞩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和品质。它需要我们具备广阔的视野、深入的思考和坚定的决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和国家的发展中不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沽名钓誉

成語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成語解釋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典故出處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成語典故

我只道你只不过是沽名钓誉,却不道长他的志气,灭我的威风。★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

成語造句

他为了获得所谓的荣誉,不择手段地做事,其实就是在沽名钓誉。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王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却一心渴望着出人头地,获得世人的敬仰和赞誉。 王玄自小就很机灵,也颇具口才,他深知要想成名,就必须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于是,他开始频繁地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不管这些观点是否真的有价值,只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就行。 有一次,城中发生了一场火灾,许多房屋被烧毁,百姓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王玄看到这个机会,立刻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表示要为受灾的百姓募捐重建家园。他在街头巷尾大声宣扬自己的善举,让很多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个有爱心的好人。然而,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拿出多少财物来帮助灾民,大部分的捐款都是其他人出于同情而贡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玄的名声越来越大,但他所做的事情却往往只是为了表面的风光,而没有真正实质性的意义。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声,不断地寻找新的机会来表现自己。 有一年,当地发生了旱灾,粮食歉收,百姓们生活困苦。王玄又一次跳了出来,宣称自己要组织人力去寻找水源,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他四处奔走,看似十分忙碌和努力。但当人们真正去了解情况时,却发现他所谓的寻找水源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存在诸多问题。他更多的是在享受人们对他的赞扬和吹捧,而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王玄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和质疑。其中有一位智者名叫李贤,他看穿了王玄的沽名钓誉之举。李贤当众指出王玄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不是真正为了百姓的利益。他引用历史上那些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贤能之士的例子,如海瑞等,说明真正的善举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名。 人们开始逐渐觉醒,对王玄的行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王玄的名声也因此一落千丈,他再也无法通过那些虚假的手段来获得赞誉了。最终,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懊悔之中,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沽名钓誉之人或许能在一时得逞,获得表面的风光,但终究无法长久。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做事情,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誉,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应该以真诚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虚名。

海底捞月

成語拼音

hǎi dǐ lāo yuè

成語解釋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典故出處

唐·释元觉《永嘉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成語典故

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底捞月。★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成語造句

水中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可伸手去捞,无疑是海底捞月,根本无法实现。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一群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的人们。 有一天,一位名叫阿明的年轻人听闻了一个传说。据说在遥远的山林深处,有一口神奇的水井,每逢月圆之夜,水井中会映出一轮明月,仿佛可以伸手捞起。阿明对这个传说充满了向往,他决心去寻找这口神奇的水井,尝试那传说中的海底捞月。 他踏上了漫长的旅程,一路上历经艰辛。他穿越茂密的森林,翻越陡峭的山峰,终于找到了那口传说中的水井。当他来到水井边时,正值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洒在水井中,真的形成了一轮清晰的月影。阿明兴奋不已,他迫不及待地伸出手去,试图捞起那水中的月亮。 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那月影始终在水中摇曳,根本无法捞起。他尝试了各种方法,甚至找来长长的树枝去拨动水面,但都无济于事。阿明感到非常沮丧,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却始终无法达成目标。 这时,一位路过的智者看到了阿明的举动,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你可知道这水中的月亮只是虚幻的影子,它并非真实存在,你这样的举动就如同海底捞月,是不可能实现的。”阿明听了智者的话,恍然大悟。 他意识到自己被传说冲昏了头脑,一味地追求那看似美好却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正如历史上有许多人,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落得个空手而归的下场。 就如同那想要凭借一根羽毛就飞上天的愚人,不切实际的幻想终究会破灭。阿明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不再执着于那水中的月亮,而是带着从这次经历中获得的智慧,踏上了新的旅程。 他开始懂得,在追求梦想和目标时,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能被虚幻的表象所迷惑,要认清现实,脚踏实地去努力。虽然这次的海底捞月之旅以失败告终,但却让阿明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从那以后,“海底捞月”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实现的行为或想法,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陷入虚幻的幻想之中,以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而阿明的故事也在这个国度里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引以为戒的经典。

好高骛远

成語拼音

hào gāo wù yuǎn

成語解釋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典故出處

《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成語典故

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画蛋·练功》

成語造句

他做事情总是不切实际,一味地追求那些难以实现的目标,完全是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张华从小就对各种知识充满了好奇,他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渐渐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他总是渴望能够一下子就取得巨大的成就,常常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 有一天,张华在集市上听到人们谈论着远方一个神秘的国度,据说那里充满了无尽的财富和荣耀。张华听后,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渴望,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那个神秘的国度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匆匆踏上了旅程。一路上,张华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也没有合适的装备和工具。但他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回头。 张华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那个神秘的国度。然而,他发现这里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天堂。这里同样充满了竞争和挑战,而且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想要在这里立足谈何容易。 张华开始感到迷茫和无助,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鲁莽和轻率。他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努力,而是一味地好高骛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张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想起了古人的智慧,想起了那些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的例子。他明白了,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于是,张华决定重新开始。他放下了自己的高傲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他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积极地与当地人交流和合作。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去面对每一个挑战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华终于在这个国度里站稳了脚跟。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是他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换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成功迈进。

镜花水月

成語拼音

jìng huā shuǐ yuè

成語解釋

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典故出處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成語典故

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何其芳《梦中道路》

成語造句

人生中的许多功名利禄看似诱人,实则常常只是镜花水月,难以捉摸和长久拥有。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华。李华生活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他一心渴望着功成名就和无尽的财富。 李华每日忙碌于追逐各种看似美好的机会,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与成功失之交臂。一天,他偶然间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老人看着李华那迷茫又急切的眼神,微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你所追求的很多东西,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李华并不理解老人的话,他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于是,李华继续奔波着。他听闻远方有一座藏满宝藏的岛屿,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寻找宝藏的旅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当他终于到达那座传说中的岛屿时,却发现那里只是一片荒芜,所谓的宝藏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只是人们口中虚幻的传说。李华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他这才开始反思老人的话。 在失落中,李华回到了家乡。他开始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他看到那些为了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他看到那些曾经看似风光无限的人,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奈。李华渐渐明白,很多自己曾经拼命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如同镜中的花、水中的月,看似美好,却根本无法真实拥有。 李华开始改变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那些虚幻的目标。他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上,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和有意义,他也收获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正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物,很多不过是虚幻不实的景象。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镜花水月的虚幻追求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幸福。李华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学会取舍,不要执着于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夸夸其谈

成語拼音

kuā kuā qí tán

成語解釋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典故出處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唂唂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同坐下。”

成語典故

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成語造句

他看似胸有成竹,实则在众人面前总是夸夸其谈,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张华。张华生得相貌堂堂,且能说会道,常常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展示自己的口才和见识。 张华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对各种事情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不管遇到什么话题,都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仿佛无所不知。一开始,人们被他的口才所吸引,觉得他很有才华,对他的话也颇为信服。 有一次,村子里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张华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表现的机会,他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提出了许多看似完美的方案和想法。他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一时间觉得他的办法肯定可行。然而,当真正开始实施这些方案时,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和不切实际的地方。最终,这些方案都以失败告终。 还有一次,邻村遭遇了灾难,大家商量如何去帮助邻村。张华又一次夸夸其谈,说自己有多么伟大的计划,可以完美地解决邻村的困境。但当需要他真正去付诸行动时,他却找各种借口推脱,完全没有了之前夸下海口时的气势。 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发现张华只是嘴上功夫厉害,实际行动能力却很欠缺。大家开始对他的夸夸其谈感到厌烦,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他的话。 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赵括,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夸夸其谈。然而,当他真正上了战场,却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和真正的能力,导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张华的故事告诉我们,光会夸夸其谈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实际的行动和能力,只有将言语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我们不能像张华一样,只满足于在口头上表现自己,而应该脚踏实地去做事,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就会像张华一样,最终成为众人眼中只会空谈而无实际作为的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努力成为一个既有见识又有行动力的人。

狂妄自大

成語拼音

kuáng wàng zì dà

成語解釋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

典故出處

《旧唐书·皇甫榑传》执谊,叔文乘时多僻,而欲斡运六合,斟酌万几;……而狂妄之甚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总是目中无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殊不知这种狂妄自大的态度让他在众人眼中失去了信任和尊重。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阳。李阳家境富裕,自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也让他逐渐养成了一种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性格。 李阳平日里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来都是不屑一顾。他常常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才华,觉得自己远超其他人。 有一次,李阳所在的地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诗会。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都前来参加,展示自己的诗作。李阳自然也不例外,他信心满满地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诗会,准备大显身手。 在诗会上,其他人都谦逊地互相交流、学习,分享着彼此的创作心得。然而李阳却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言语中充满了轻蔑。当轮到他展示自己的诗作时,他更是趾高气扬地大声朗诵起来,仿佛自己的作品就是天下第一。 可是,在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却看出了李阳诗作中的不足之处。这位学者委婉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李阳能够加以改进。然而,李阳却当场翻脸,对着学者大声呵斥道:“你懂什么?我可是这世间最有才华的人,我的作品完美无瑕,不需要你的指指点点!”学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阳的狂妄自大越发严重。他开始四处挑衅他人,试图证明自己的厉害。有一次,他竟然公然向一位武林高手发起挑战。这位武林高手本不想理会李阳的无理取闹,但李阳却不依不饶,不断地用言语刺激他。 无奈之下,武林高手只好应战。结果,在比试中,李阳被武林高手轻易地击败。然而,即使如此,李阳仍然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污蔑武林高手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和唾弃。 李阳的父亲得知了他的所作所为后,非常痛心。他找来李阳,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儿啊,你不能再这样狂妄自大下去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要学会谦虚,才能不断进步。”但李阳根本听不进去父亲的话,依然我行我素。 最终,李阳因为他的狂妄自大而众叛亲离,没有人愿意再和他交往。他曾经拥有的一切也渐渐离他而去。这时,他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狂妄自大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品质。就如同历史上的项羽,自恃武力高强,不把刘邦放在眼里,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徒劳无功

成語拼音

tú láo wú gōng

成語解釋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典故出處

《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成語典故

博洛兴师动众,旷费时日,徒劳无功。★华而实《汉衣冠》七

成語造句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去解决那个难题,结果却是徒劳无功,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赵国的国家。赵国的国君雄心勃勃,想要扩张领土,增强国家的实力。 当时,赵国的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时常侵扰赵国的边境,掠夺百姓的财物和粮食。赵国国君决定派遣大军出征,一举消灭这个部落,以绝后患。 于是,他任命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着数万精锐士兵,浩浩荡荡地向北方进发。军队一路奔波,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游牧民族部落的所在地。 然而,当他们准备发起进攻时,却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这个游牧民族部落非常熟悉当地的地形,他们利用山川、河流等自然屏障,巧妙地躲避着赵国军队的攻击。而且,他们的骑兵行动迅速,灵活多变,赵国的军队很难捕捉到他们的踪迹。 赵国的将领为了能够取得胜利,制定了各种作战计划。他命令士兵们修筑营寨,试图围困敌人;又多次派出先锋队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就这样,日复一日,赵国的军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粮草也逐渐匮乏。 可是,尽管赵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始终无法对游牧民族部落造成实质性的打击。最终,赵国国君不得不下令撤军,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赵国此次出征,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谓是徒劳无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充分了解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否则很可能会像赵国军队一样,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一无所获。正如《管子·形势》中所说:“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徒有虚名

成語拼音

tú yǒu xū míng

成語解釋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业界被传得神乎其神,可接触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不过是徒有虚名。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孟良的人。 孟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自小就胸怀大志,渴望出人头地,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他头脑聪慧,能言善辩,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一些小聪明,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随着名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孟良充满期待,认为他必定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智慧,能够为大家带来福祉和改变。一些权贵也听闻了他的名声,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将他招揽到自己的麾下。 然而,当孟良真正获得机会去施展才华时,问题却逐渐暴露了出来。面对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他常常束手无策,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所擅长的只是夸夸其谈,嘴上功夫了得,真正需要付诸行动和实践时,却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有一次,当地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权贵们指望孟良能够想出应对之策,帮助百姓度过难关。可孟良却只是空口说白话,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未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又有一回,国家边境受到外敌侵扰,军队急需一位有智谋的将领出谋划策。孟良被委以重任,众人都期待着他能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策略。然而,战场上的他惊慌失措,根本无法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导致军队节节败退。 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孟良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他虽然名声在外,看似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但在关键时刻,却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为国家和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曾经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们都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 这个故事警示着我们,虚名往往不可靠,真正的才能和实力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名声所迷惑,而应该注重一个人的实际行动和成果。只有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解决问题的人,才值得我们尊敬和信赖。

望穿秋水

成語拼音

wàng chuān qiū shuǐ

成語解釋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典故出處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成語典故

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嗑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清·蒲松龄这《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成語造句

我等待着他的归来,每日翘首以盼,那种煎熬的心情,仿佛已经望穿秋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阿秋的姑娘。阿秋生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是村里众多青年男子倾慕的对象。 然而,阿秋的心中早已有了所属,那是一位名叫阿水的年轻书生。阿水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志向高远,阿秋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和抱负所吸引。 阿水为了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决定赴京赶考。离别之时,阿秋和阿水在村头的小河边互诉衷肠。阿秋泪眼朦胧地对阿水说:“此去路途遥远,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会在这里等你归来。”阿水紧紧握住阿秋的手,坚定地说:“放心吧,等我金榜题名,定风风光光地回来娶你。” 阿水走后,阿秋每天都会来到村头的小河边,望着远方,盼望着阿水早日归来。春去秋来,花开花落,阿秋始终没有等到阿水的消息。村里的人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阿水可能已经在京城另攀高枝,忘了阿秋;有的说阿水可能在赶考的路上遭遇了不测。但阿秋坚信阿水不会辜负自己的承诺。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秋的容颜渐渐憔悴,但她望穿秋水的目光从未改变。终于,有一天,一个从京城回来的商人带来了阿水的消息。原来,阿水在京城的考试中一举高中,被朝廷任命为官员。但由于一些事务缠身,他一直未能脱身回来。 得知这个消息后,阿秋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她继续每天在村头等待,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远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正是阿水,他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官服,向村庄赶来。 阿秋和阿水终于团聚,他们相拥而泣,诉说着分别以来的思念和牵挂。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阿秋望穿秋水的等待,也成为了村里流传的一段佳话,让人们懂得了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想入非非

成語拼音

xiǎng rù fēi fēi

成語解釋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典故出處

《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成語典故

当下想入非非,一头说一头要弄计赚骗缪寄萍的书。★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二回

成語造句

他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脑子里尽是些想入非非的念头,完全不切实际。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书生。李明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李明每日刻苦攻读,常常在油灯下苦读到深夜。他的才华在小镇上渐渐传开,人们都对他寄予厚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幻想自己功成名就后的种种荣耀与富贵,想象着自己身着华丽的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回到家乡。他常常沉浸在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无法专心学习。 一次,科举考试临近,其他学子都在紧张地复习备考,李明却依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遨游。他想入非非,想象着自己在考场上一挥而就,文章惊艳众人,皇帝亲自召见他,赐予他高官厚禄。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来,李明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但当他看到试卷上的题目时,却发现自己因为长时间的幻想而荒废了学业,很多题目都不知如何作答。最终,他名落孙山。 回到家乡后,李明遭到了人们的嘲笑和冷落。他这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想入非非是多么的愚蠢和有害。 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唐玄宗后期,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想入非非地追求享乐,不理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入非非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失去奋斗的动力。只有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梦想。李明经历了这次挫折后,痛定思痛,重新振作起来。他摒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学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心高气傲

成語拼音

xīn gāo qì ào

成語解釋

心比天高,气性骄傲。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

成語典故

他到任之后,靠着自己内有奥援,总有点心高气傲。(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成語造句

他初入职场,因为没有丰富的经验却总是急于表现自己,对同事的建议不屑一顾,如此心高气傲的态度导致他在团队中渐渐被孤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林风的年轻人。林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识字的能力远超同龄人。 林风在成长的过程中,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堂里总是名列前茅。他的内心渐渐地滋生出一种强烈的自信,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风开始参与镇上的一些活动。每当有讨论或者决策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为正确和高明的。然而,他的这种态度却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有一次,镇上遭遇了一场旱灾,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灌溉农田的问题。林风提出了一个复杂且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方案,众人觉得不太实际,纷纷提出了更加简便和有效的办法。但林风却坚决不肯让步,认为其他人目光短浅,不懂他的宏图大略。最终,大家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实施了方案,成功地缓解了旱灾,保住了庄稼。 此事过后,林风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是众人不识好歹,不能理解他的高明之处。他依旧我行我素,心高气傲。 后来,林风决定离开小镇,前往京城谋求发展。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定能在京城出人头地。 初到京城,林风参加了一场文人聚会。在聚会上,他高谈阔论,对他人的诗词文章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他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在场许多文人的不满。 不久之后,京城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林风信心十足地走进考场,觉得自己必定能够金榜题名。然而,考试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名落孙山。 林风不甘心,他四处打听,想要知道自己为何落榜。最终,一位考官告诉他:“你的文章虽有才华,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心高气傲,让人难以欣赏。为官者,当有谦逊之德,能纳他人之言,方能成大事。” 林风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心高气傲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变自己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磨砺,林风终于学会了谦逊和包容,他的才华也终于得到了赏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高气傲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保持谦逊,虚心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虚无缥缈

成語拼音

xū wú piāo miǎo

成語解釋

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

典故出處

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成語典故

这都是虚无缥缈的事,那里有甚么神仙鬼怪!我却向来不信这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

成語造句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是虚无缥缈的,很难成为现实。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名叫盛华国。这个国家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但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盛华国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名叫李逸。李逸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心怀远大的抱负。他渴望能够入朝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李逸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失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逸结识了一位自称能知晓未来的神秘道士。道士告诉李逸,他之所以一直未能成功,是因为他的命运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束缚,只有通过修炼一种特殊的法术,才能打破这种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逸被道士的话深深吸引,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毫不犹豫地跟随道士走进了深山,开始修炼那种虚无缥缈的法术。日复一日,李逸沉浸在这种虚幻的追求中,逐渐疏远了家人和朋友。 他的父母为他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疾首,多次劝他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到现实中重新努力。但李逸却坚信,只要修炼成功,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时光荏苒,几年过去了,李逸依然没有修炼成功。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身体也因为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而变得虚弱不堪。此时的他,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通过不懈努力和勤奋学习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伟人。他们没有依靠虚无缥缈的法术,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李逸意识到,自己一直追求的所谓法术,不过是一场空幻的梦。 最终,李逸幡然醒悟,他告别了道士,回到了家乡。他重新拿起书本,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逸终于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所迷惑,只有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眼高手低

成語拼音

yǎn gāo shǒu dī

成語解釋

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总是想得很多,做得很少,这种眼高手低的态度让他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熟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李明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对自己有着极高的期望。他看到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功勋卓著,便立志要超越他们。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李明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他在求学时,对于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常常不屑一顾,觉得太过简单,毫无挑战性。每当老师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实践练习时,他总是草草应付,认为这些都是小儿科,不足以展现他的才华。 有一次,村里组织了一场诗词比赛。李明自信满满地参加了,他在心中构思了无数华丽的词句,觉得此次比赛冠军非他莫属。可当比赛开始,真正要落笔成章时,他却发现自己的思绪混乱,那些原本在脑海中构思的美妙诗句,竟无法顺畅地表达出来。最终,他的作品空洞无物,辞藻堆砌却毫无真情实感,在比赛中名落孙山。 这之后,李明又听闻邻村有一位富商正在招募谋士,以助其拓展商业版图。李明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前往应聘。在与富商交谈时,李明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许多宏大的商业理念和策略,听得富商频频点头。富商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先制定一个具体的商业计划。 李明接下任务后,起初兴致勃勃,可当真正着手去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数据、考虑实际操作细节时,他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发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和理论,却缺乏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和耐心。最终,他提交的商业计划漏洞百出,不切实际,富商只能失望地将他辞退。 经过这一系列的挫折,李明开始反思自己。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眼高手低,只追求高远的目标和华丽的构想,却忽略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和实践。 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伟大的成就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李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他放下了浮躁和自负,开始虚心学习,注重实践,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明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实现了当初的抱负。

异想天开

成語拼音

yì xiǎng tiān kāi

成語解釋

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典故出處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这可谓异想天开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总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简直是异想天开。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年轻人。李三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过着简单而平凡的日子。 李三却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头脑灵活,充满了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然而,他的这些想法在村民们眼中,常常被视为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荒唐。 有一天,李三看到村外的那条河流,水流湍急,却只是白白地流淌而去。他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在河边建造一座水车,利用水流的力量来带动磨坊,那不是能大大提高村里磨面的效率吗?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民们时,大家都哄堂大笑,纷纷说他是异想天开。 “这怎么可能实现?水流那么急,怎么可能控制得住?”一位老者摇着头说道。 “就是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别瞎折腾了。”众人附和着。 但李三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嘲笑和质疑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开始四处寻找资料,研究水车的构造和原理。白天,他在田间劳作之余,就拿着树枝在地上比划着设计图;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他翻阅着从邻村借来的几本破旧的书籍,努力汲取着相关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李三决定动手建造水车。他找来一些木材和工具,独自一人在河边忙碌起来。起初,他的尝试并不顺利,搭建的水车框架总是在水流的冲击下散架。 这时候,村里的风言风语更多了。“早就说他是异想天开,这下好了,白费了那么多力气。” 然而,李三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他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水车成功地转动起来了!它带动着磨坊的石磨,快速而平稳地运转着。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村民们纷纷来到河边,看着那神奇的水车,惊叹不已。曾经嘲笑他异想天开的人们,此时都对李三竖起了大拇指。 李三的成功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坚持不懈,说不定就能成为改变生活的伟大创新。正如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最初的时候,也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正是那些敢于挑战常规、坚持梦想的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竹篮打水

成語拼音

zhú lán dá shuǐ

成語解釋

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典故出處

唐·寒山《诗》之二○八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阿福的农夫。阿福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但他总是梦想着能够一夜暴富,过上富裕舒适的生活。 有一天,阿福听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座神秘的矿山,据说那里藏有无尽的宝藏。这个消息让阿福心动不已,他立刻决定放下手中的农活,踏上寻找宝藏的征程。 经过漫长的旅途,阿福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矿山。矿山周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个人都满怀希望地在挖掘着宝藏。阿福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挖掘,累得腰酸背痛,但心中的财富梦想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阿福始终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宝藏。他的钱也快花光了,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但阿福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归,他想着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发现宝藏。 就在这时,一个狡猾的商人出现在阿福面前。商人对阿福说:“我有一种神奇的药水,只要把它洒在矿山上,就能让隐藏的宝藏显现出来。但这药水价格昂贵。”阿福被商人的话迷惑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了那瓶所谓的神奇药水。 阿福满怀期待地将药水洒在矿山上,然后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宝藏的出现。可是,等了很久很久,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不仅失去了所有的积蓄,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阿福无奈地回到了家乡,他发现由于自己长时间不在家,农田里长满了杂草,庄稼颗粒无收。他的家人也因为生活的困苦而饱受折磨。此时的阿福懊悔不已,他一心追求那不切实际的财富,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正如《红楼梦》中所说:“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阿福的经历正是如此,他被虚幻的财富梦想冲昏了头脑,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平静和安宁。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切不可贪图不切实际的东西,否则就会像阿福一样,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自高自大

成語拼音

zì gāo zì dà

成語解釋

自以为了不起。

典故出處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成語典故

人要是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就不能进步。

成語造句

他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完全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眼里,这种自高自大的态度让他失去了很多朋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甫的年轻人。李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慧过人,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诗词文章都能信手拈来。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他在年少时便崭露头角,常常在各种比赛和考试中名列前茅,引得周围的人对他称赞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甫在众人的夸赞声中渐渐迷失了自我。他开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人能及。他不再像从前那般勤奋努力,而是沉迷于自己过往的成就之中。 一次,国家举办了一场重要的文学赛事,李甫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比赛过程中,他依旧怀着满满的自信,认为冠军非他莫属。然而,这次比赛中,其他选手也都实力不凡,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还付出了比李甫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比赛结果公布,李甫名落孙山。但他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反而认为是评委有失公允,没有识得他的才华。他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指责比赛的不公。 他的好友试图劝他反思自己的不足,重新努力。可李甫却听不进去,认为好友是嫉妒他的才能。就这样,他身边的朋友逐渐离他而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李甫依旧自高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想要入朝为官,却因他的傲慢态度,令朝中的官员对他颇为不满,无人愿意举荐他。 最终,李甫一事无成,只能在家族的庇佑下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教训,让后人明白,自高自大者往往难以成就真正的大业,只有保持谦逊,不断进取,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若总是自以为是,便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失去进步的机会。

自命不凡

成語拼音

zì mìng bù fán

成語解釋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典故出處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在团队合作中从不听取他人意见,这种自命不凡的态度最终让他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赵启的书生。赵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对于读书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情。 在学堂里,赵启总是能够迅速掌握先生所传授的知识,他的文章也常常被先生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渐渐地,赵启在周围人的夸赞声中开始变得骄傲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启顺利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一名秀才。这一小小的成就让他更加坚信自己与众不同,是命中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开始不屑与其他秀才交流,认为他们的才学远远不如自己。 有一次,镇上举行了一场诗会,众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赵启也受邀参加,他满心以为自己会在诗会上大放异彩,让众人折服。然而,诗会上的情况却并非如他所愿。 其他文人所创作的诗词,或意境深远,或情感真挚,或构思巧妙。而赵启的诗作虽然也有一定的文采,但相比之下,却显得有些浮华空洞。可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在心中暗自埋怨评判不公。 后来,赵启决定赴京赶考。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必定能够金榜题名。在前往京城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同样赶考的书生,名叫孙明。孙明为人谦逊有礼,与赵启交流学问时,态度诚恳。但赵启却对孙明的观点嗤之以鼻,觉得孙明太过迂腐,根本不懂真正的学问。 到了京城,考试如期举行。考场上,赵启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尽情展现。然而,当榜单公布时,赵启却名落孙山,而孙明却高中进士。 赵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认为这其中一定有猫腻。于是,他四处打听,想要申诉。在这个过程中,他偶然看到了孙明的答卷,那文章逻辑严密,引经据典,言之有物,确实比自己的优秀许多。 此时的赵启,终于开始反思自己。他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都太过自命不凡,没有真正虚心地学习和进步,只是沉浸在他人的夸赞和自己的幻想中。 经过这次打击,赵启痛定思痛,放下了曾经的骄傲和自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更加谦逊的态度钻研学问。最终,他也在之后的科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切不可自命不凡,要时刻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自命不凡-成語圖片

自命不凡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