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问的47个成语

关于寻问的47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寻问相关的成语,它们体现了对事情的探究、询问和求索等。

不耻下问

成語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成語解釋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典故出處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語典故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語造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像孔子那样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非常好学且很有才华。尽管他已经在卫国担任了重要的官职,但他依然勤奋钻研,不断追求知识。 有一次,孔圉得到了一本珍贵的书籍,书中记载着许多深奥的学问和治国之道。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 孔圉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羞于向他人请教。他想到了自己的下属,一个年轻而聪明的官员。这个官员虽然职位比他低,但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知识。孔圉毫不犹豫地放下架子,亲自去找那个下属,虚心地向他请教那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下属见孔圉如此诚恳和谦逊,深受感动,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告诉了孔圉。孔圉认真地倾听,不时地点头,还与下属一起探讨,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 经过这件事情后,孔圉的学问更加渊博了,他处理政务也更加得心应手。卫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对孔圉的行为非常赞赏,他说:“孔圉真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啊,他能够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向比他职位低的人请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从此,孔圉不耻下问的故事便在卫国流传开来,人们都对他的这种精神敬佩不已。而“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也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耻下问的事例屡见不鲜。就像孔子,他作为一代圣人,也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展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质。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让我们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因为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而放弃向他人请教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含蓼问疾

成語拼音

hán liǎo wèn jí

成語解釋

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文:“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囚禁了他三年时间,后来放他回国。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对内不顾辛苦,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眼睛疲倦了就口含辛辣的蓼草;对外慰问百姓的疾病,抚慰百姓,终于使国家强大并消灭吴国。

成語造句

他总是热心地关心他人,经常去探望生病的朋友,含蓼问疾,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斗,局势动荡不安。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国家中,有一位仁厚善良的君主。 这位君主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经常亲自到民间去视察民情。有一次,卫国境内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百姓们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君主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带领着大臣们深入灾区。 在灾区,君主看到百姓们缺衣少食,面黄肌瘦,心中满是怜悯。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困难,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 有一天,君主来到了一个贫困的村庄,看到一位老人躺在简陋的茅草屋里,身体虚弱。君主急忙走上前去,关切地询问老人的病情。老人眼中含着泪水,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和无助。君主听后,心情沉重,他立刻吩咐大臣们为老人送去食物和药品,并安排专人照顾他。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君主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努力为百姓们解决困难。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百姓们,大家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在历史的记载中,像这位卫国君主这样关心百姓、含蓼问疾的君主并不多见。这种以民为本、关爱百姓的精神,成为了后世统治者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雨,但这位君主的事迹却一直被人们传颂着。含蓼问疾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君主或上位者关心百姓疾苦,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成语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心怀仁爱,关注弱势群体,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而那位卫国君主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仁政和善良,为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呵壁问天

成語拼音

hē bì wèn tiān

成語解釋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典故出處

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为什么会怀才不遇。

成語造句

那失意之人站在空旷之地,对着天空呵壁问天,仿佛在质问命运为何对他如此不公。

成語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才华横溢,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然而,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奸臣当道,他们嫉妒屈原的才能,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诋毁他。 尽管屈原多次向楚王进谏,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希望能够改变楚国的现状,但却遭到了楚王的冷落和排斥。那些奸臣们更是趁机落井下石,使得屈原在朝廷中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这一切,屈原感到无比的悲愤和无奈。他不明白为何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为何正义在这个黑暗的时代如此难以伸张。他彷徨在宫廷的走廊和庭院中,心中的痛苦和愤懑如潮水般涌来。 有一天,屈原来到了一面墙壁前,他看着墙壁,仿佛那是整个楚国的缩影。他对着墙壁大声地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和不满,质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为何让奸佞当道,让忠臣受苦。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仿佛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抗争。 “呵壁问天”,这四个字成为了屈原心中痛苦和无奈的象征。他的悲愤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控诉,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批判。他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正直之士在黑暗现实面前的挣扎和不屈。 屈原最终还是没能改变楚国的命运,在绝望中投身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的精神和他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他的“呵壁问天”,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成语,提醒着人们在面对不公和困境时,要有勇气去抗争,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像屈原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们的精神却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呵壁问天”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向往,不能停止对不公的抗争。就像屈原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和声音,去呼唤正义,去寻求真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求田问舍

成語拼音

qiú tián wèn shě

成語解釋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典故出處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见胸无大志的好友许汜来拜访,问他有什么时期。许汜说只想谋求田地,购置房产,陈登只是简单招待他,让他睡下床。几年后,许汜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同刘备谈起此事,刘备说:“要是我就会让你睡地上。”。

成語造句

他整日只想着求田问舍,却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实在令人惋惜。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有一个名叫许汜的人,他本也算有些才学,却在这乱世之中迷失了方向。 许汜曾游历至荆州,见到了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刘表以礼相待,与他交谈。在谈话中,许汜对天下局势发表了一些看法,但大多是些求田问舍、只关注自身利益之事。 后来,许汜又遇到了刘备。刘备以其豪爽和仁义闻名于世。当刘备听到许汜谈论的那些琐碎的求田问舍之事时,不禁面露不悦之色。刘备说道:“当今天下大乱,英雄豪杰都在为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而奋斗,你却只关心自己的田宅之事,这岂是大丈夫所为?” 许汜听后,惭愧不已。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乱世之中,目光过于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私利,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像刘备这样心怀天下、志存高远的英雄,才是人们所敬仰和追随的对象。他们为了恢复汉室、安定天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那些只知求田问舍的人,最终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刘备的胸怀和抱负与许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求田问舍这个成语,也由此成为了那些只关注个人私利、缺乏远大志向之人的代名词。它提醒着后人,在面对人生的抉择和挑战时,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广阔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小利益,而应着眼于大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安视膳

成語拼音

wèn ān shì shàn

成語解釋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典故出處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成語典故

商朝末年,周文王为世子时,他特别孝顺父母,每天三次去陪侍父母,早晨公鸡刚打鸣就穿好衣服到父母的寝门外,问侍从昨日父母的就寝情况,然后陪父母早餐,在席间他问父母寒暖情况,饭后问饮食情况。他堪称孝顺父母的楷模。

成語造句

他对父母极其孝顺,每日都会去问安视膳,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皇子名为李明。他的父亲是一国之君,整日忙于朝政。 李明自幼便深知孝道的重要,对父母极为尊敬和孝顺。他每天都会前往父母的寝宫,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有一次,国王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李明心急如焚,日夜守在父亲的床边,亲自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他仔细地询问太医父亲的病情,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医嘱。为了让父亲能够早日康复,他不辞辛劳地为父亲准备各种滋补的食物,像侍奉神明一样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父亲用餐。 在李明的悉心照料下,国王的病情逐渐好转。然而,李明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父亲的照顾。他依然坚持每天问安视膳,时刻关注着父亲的身体变化。他的行为不仅感动了国王,也让整个宫廷的人都对他称赞有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的身体完全康复。他对李明的孝顺深感欣慰和自豪,决定将王位传给李明。在国王看来,一个如此孝顺父母的人,必定能够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关爱百姓。 李明继位后,依然秉持着孝道的理念,将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转化为对百姓的关爱。他以民为本,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他的仁政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国家也日益昌盛。 正如《礼记》中所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李明用他的行动诠释了问安视膳的真正含义,展现了孝道的伟大力量。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子孙学习的典范,提醒着人们要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传承和责任,它让家庭和睦,让社会和谐,让国家繁荣。

问牛知马

成語拼音

wèn niú zhī mǎ

成語解釋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典故出處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成語典故

汉宣帝时期,颍川太守赵广汉十分聪明能干,治理地方军政事务很有一套办法,他叫家仆到牲口市场去买马,并告诉他先问狗、羊、牛价,然后再问马价,把价格进行比较就能够以合适的价钱购买了。家仆十分佩服。

成語造句

通过仔细研究这个项目的细节,我们可以做到问牛知马,从而对类似的项目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国家的国王非常重视农业和畜牧业,认为它们是国家的根基。 有一天,国王决定亲自到乡村去视察农业的发展情况。他骑着马,带着一群大臣,沿着田间小路缓缓前行。一路上,国王看到了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当他们路过一个牧场时,国王看到一群牛在悠闲地吃草。他突然停下马,向牧场主询问这些牛的情况,包括牛的数量、健康状况、产奶量等等。牧场主一一详细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 国王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继续前行。大臣们都感到有些奇怪,不明白国王为什么突然对牛这么感兴趣。 其中一位大臣忍不住问道:“陛下,您为何如此关注这些牛呢?”国王笑了笑,说:“通过询问这些牛的情况,我可以了解到这个牧场的管理水平,进而推断出整个国家畜牧业的发展状况。这就好比通过了解一头牛,我们可以知道一群牛;通过了解一个局部,我们可以推知整体。就如同问牛可以知马一样。” 大臣们听了,恍然大悟,纷纷对国王的智慧和洞察力表示钦佩。 从那以后,“问牛知马”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深入了解,可以推断出其他相关事物的情况,强调了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的智慧和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有智慧的人都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军事上,将领们通过观察敌军的一个小举动,就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战略意图;在政治上,通过了解一个地区的治理情况,就可以推断出整个国家的政治局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问牛知马的思维方式,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事物,而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通过对局部的了解来推断整体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复杂的世界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载酒问字

成語拼音

zài jiǔ wèn zì

成語解釋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典故出處

《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成語典故

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扬雄因为生病而退养,后来被任命为大夫。他家十分贫穷,特别馋酒,人们很少登他家门。当时也有未出道的书生慕着他的名气,带着酒菜到他家去求教,他总是耐心教导。刘棻曾经跟从扬雄学作奇字就是一例。

成語造句

他勤奋好学,经常带着酒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可谓是载酒问字的典范。

成語故事

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扬雄的人,他对文字学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 扬雄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痴迷于对古代文字的研究。他常常埋首于典籍之中,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文字的奥秘。当时,很多人都听闻了扬雄在这方面的卓越才能,纷纷前来向他请教。 有一个家境贫寒但却热爱知识的年轻人,他对文字学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为了能够向扬雄请教,他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酒,带着酒来到扬雄的住所。扬雄被这个年轻人的诚意和求知欲所打动,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认真地为他解答各种文字学上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扬雄的博学和慷慨,于是纷纷效仿那个年轻人,带着酒来向扬雄请教问题,这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被人们称为“载酒问字”。 扬雄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这些求学者,他认为知识应该被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在他的教导下,许多人在文字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汉书》中就曾记载了扬雄的事迹以及这段“载酒问字”的佳话。这个成语故事不仅展现了扬雄的高尚品德和渊博学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它告诉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要有真诚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应该尊重那些有知识、有才华的人,虚心向他们学习。即使条件艰苦,只要有一颗热爱知识的心,就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而那些愿意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的人,也将如同扬雄一样,被人们铭记和敬仰。这种对知识的传承和追求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探索、去进取。

采风问俗

成語拼音

cǎi fēng wèn sú

成語解釋

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典故出處

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成語典故

采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輶轩异代求。★柳亚子《题辞》诗之十二

成語造句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位前来考察的学者都会深入民间,认真地采风问俗,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民众的生活百态。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官员叫李明。他被朝廷派往一个偏远的地区去任职。 李明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想要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治理和帮助当地百姓。于是,他一到任就开始了他的采风问俗之旅。 他不带任何随从,独自一人深入到乡村、集市、田间地头,与百姓们亲切交谈。他倾听他们的故事、烦恼和期望,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在一个小村庄里,他遇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向他讲述了当地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历史故事。李明听得津津有味,从老人的话语中,他了解到这个地区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岁月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集市上,李明观察着人们的交易和互动。他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商业习俗和人际交往方式,这些都让他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不断地采风问俗,李明对这片土地有了全面的了解。他发现这里虽然贫穷落后,但百姓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他鼓励农业生产,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他推动商业发展,改善贸易环境,让集市更加繁荣。同时,他也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李明的努力下,这个地区逐渐发生了变化。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李明也充满了感激之情。 后来,李明的事迹传到了朝廷,朝廷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表彰。李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采风问俗的重要意义。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李明通过采风问俗,深入了解了民间的真实情况,为他的施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为百姓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真正走进人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吊死问疾

成語拼音

diào sǐ wèn jí

成語解釋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典故出處

《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他总是心系百姓,亲自深入民间,吊死问疾,尽力为民众解决难题。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君主。他心系百姓,深知民众的疾苦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这位君主常常深入民间,去了解百姓们的生活状况。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遭受了自然灾害的地区。这里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房屋,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困境。君主看到这一幕,心痛不已。 他没有只是简单地视察一番就离开,而是亲自参与到救助百姓的行动中。他组织人力物力,帮助百姓们重建家园,为受灾的人们提供食物和住所。不仅如此,他还仔细询问每一个受灾百姓的情况,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真正做到了“吊死问疾”。 君主的这一举动,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百姓们纷纷传颂着他的仁德,其他地区的人们听闻后,也对这位君主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国家在君主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因为君主对百姓的关爱,使得百姓们更加努力地劳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的经济日益强大,军事力量也不断提升。 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君主和事例。比如,在古代的某些盛世时期,一些贤明的君主都会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障百姓的生活,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推行善政等。正是因为这些君主的“吊死问疾”,才使得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这位君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只有真正关心百姓,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秉持着这种精神,关心弱势群体,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东捱西问

成語拼音

dōng ái xī wèn

成語解釋

指四处探问、打听。

典故出處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四处奔走,东捱西问。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三。李三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小镇上,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李三一直渴望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四处闯荡。他走过了许多地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在一次旅行中,李三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和困惑。他没有熟人可以依靠,也不知道该如何在这里立足。于是,他开始东捱西问。 他向路人打听各种信息,比如哪里有工作机会,哪里的物价比较便宜,哪里可以找到便宜的住所。有时候,他会遇到一些不耐烦的人,对他的问题不屑一顾,但他从不气馁,依旧坚持不懈地询问着。 有一天,李三听说这个城市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他决定去拜访这位老人,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经过一番打听和寻找,他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住所。 李三恭敬地向老人请教,老人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微笑着回答了他的问题。老人告诉他,成功需要努力、坚持和智慧,不能盲目地追求。李三听后深受启发,他开始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机会。 通过不断地东捱西问,李三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利用这些信息,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且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迷茫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勇气去不断探索和询问,就像他当初东捱西问一样。 后来,人们在讲述李三的故事时,总会提到他东捱西问的经历,以此来鼓励那些正在奋斗路上的人们,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去寻求帮助和答案,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个故事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个经典传说,让人们懂得了在面对未知时,勇于探索和询问的重要性。

反躬自问

成語拼音

fǎn gōng zì wèn

成語解釋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典故出處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成語典故

这次事故,你是有责任的,你应该反躬自问。

成語造句

在面对他人的指责时,我们不应一味争辩,而应先静下心来反躬自问,看看自身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官员。他身处要职,手握重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迷失在了权力与欲望之中。 李明开始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对百姓的诉求不闻不问,甚至做出了许多不公正的决策。百姓们怨声载道,然而李明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有一天,国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外敌入侵,国内又灾祸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许多官员纷纷上书,指出国家如今面临的困境与李明的所作所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开始,李明还试图狡辩和推脱责任,但随着局势的日益恶化,他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回想起曾经那个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自己,心中充满了悔恨。 他开始反躬自问,自己怎么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他意识到自己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丧失了初心,忘记了自己为官的职责和使命。 经过一番深刻的自我反省,李明决定痛改前非。他主动向君主请罪,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君主看到他的诚恳和决心,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从那以后,李明重新振作起来,他开始倾听百姓的声音,努力为解决国家的危机出谋划策。他不再追逐私利,而是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和其他官员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逐渐走出了困境,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得到了改善。 李明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典范,提醒着后来的官员们要时刻反躬自问,保持初心,不要在权力与欲望中迷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国家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而“反躬自问”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时刻警示着人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不断完善自我。

访贫问苦

成語拼音

fǎng pín wèn kǔ

成語解釋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典故出處

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介梅见太阳。”

成語典故

他已经不像前一段旅程中那样的沉默了,一直同向导闲谈着,问着这一带庄稼,以及那乡下的家庭生活状况,下像一般工作同志访贫问苦那样。

成語造句

他经常深入偏远山区,真心诚意地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这种访贫问苦的精神令人敬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百姓们的生活贫富差距极大。国家的东部地区是繁华的都市,富人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西部地区则是贫困的乡村,那里的人们常常食不果腹。 有一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官员叫李明。他心怀百姓,一心想要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西部地区访贫问苦。 李明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漫长的旅程。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贫困的景象,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人们,这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当他到达一个小村庄时,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李明连忙上前询问,老人告诉他,因为家里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衣物,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李明听后,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行囊中拿出一些食物和衣物送给老人,并安慰他说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们。 接着,李明又走访了许多贫困家庭,每到一处,他都认真倾听他们的疾苦和诉求。他发现,这里的人们不仅生活贫困,还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于是,他开始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 他回到京城后,向国王详细地汇报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建议。国王被他的真诚和决心所打动,批准了他的建议。 李明开始组织人力和物力,为贫困地区送去了大量的粮食、衣物和药品。他还建立了学校和诊所,让那里的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让百姓们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经过李明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们对李明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将李明视为救命恩人。而李明也因为自己的善举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官员或者有能力的人,应该时刻关注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积极地访贫问苦,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民才能更加幸福。正如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谋福祉,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访贫问苦的意义,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抚躬自问

成語拼音

fǔ gōng zì wèn

成語解釋

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

典故出處

清·昭槤《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今以愚昧,于此获罪,所知为之流涕,路人为之叹息。抚躬自问,为幸多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这次失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抚躬自问自己是否已经全力以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勉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却心怀大志,渴望能有一番作为。 李勉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勉决定踏上仕途,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很快在官场上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职位的不断提升,李勉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有时候,面对一些利益的抉择,他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有一次,李勉负责处理一项重要的政务,其中涉及到一些权贵的利益。那些权贵们纷纷找到他,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影响他的决策。李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不想得罪权贵,给自己招来麻烦;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违背公正和良心。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勉想到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他开始抚躬自问: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踏上仕途?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还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安宁?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李勉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坚持按照公正和原则来处理政务。他的这一行为赢得了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勉始终保持着这种抚躬自问的精神。每当遇到困难和抉择时,他都会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动机,确保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李勉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他的事迹也被人们广为传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担当,也让人们明白了抚躬自问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应该像李勉一样,时刻保持着抚躬自问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坚定自己的信念,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走向成功的彼岸。

抚心自问

成語拼音

fǔ xīn zì wèn

成語解釋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典故出處

鲁迅《华盖集·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倘使我看了《闲话》之后,便抚心自问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样?””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对抉择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的初心和追求,抚心自问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时常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 李明自幼聪慧好学,心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渴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贡献,让人们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迷失在了尘世的喧嚣与诱惑之中。 他开始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他结交了一些权贵之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但他却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有一次,国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灾害,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李明负责去灾区发放救灾物资,可是他却在这个过程中中饱私囊,将一部分物资占为己有。 当他做完这些事情后,内心深处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受灾百姓们无助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 突然,他坐了起来,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想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抱负,想到了那些因为他的自私而遭受苦难的百姓。他开始抚心自问:“我究竟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我所做的这些真的是对的吗?我这样做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怎么对得起国家和百姓对我的信任?”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和挣扎,李明终于决定要改变自己。他将自己贪污的物资全部归还,并亲自投身到救灾工作中,尽心尽力地帮助那些受灾的百姓。 从那以后,李明彻底改变了自己。他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的功名利禄,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百姓们的尊重和爱戴。 多年后,当李明回首往事时,他感慨万千。他深知,如果不是那次抚心自问,让他及时悬崖勒马,找回自己的初心,他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人。而正是因为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勇于反思和改变,才让他重新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难免会犯错,会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能够像李明一样,时常抚心自问,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回自己的初心,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

好问决疑

成語拼音

hào wèn jué yí

成語解釋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时,总是刨根问底,不断探索,这种精神体现了好问决疑的求知态度。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叫李明。 李明自幼聪慧好学,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他生活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各种珍贵的典籍和知识。李明常常沉浸在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李明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和现象,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寻求答案的决心。 有一次,李明在阅读一本关于天文历法的书籍时,遇到了一个极为深奥的问题,他苦思冥想了数日,依然无法找到答案。于是,他决定向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请教。那位学者耐心地听李明阐述了问题,然后微笑着说:“年轻人,你的好学精神令人钦佩。不过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我也不能立刻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李明并没有失望,他继续向其他学者和智者请教,不断地收集各种观点和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李明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有些人对他的问题不屑一顾,认为他是在钻牛角尖;有些人则因为自己也不懂而无法给予帮助。但是李明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好问决疑,就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探索,李明终于在一本古老的典籍中找到了关于那个天文问题的线索。他兴奋不已,沿着这条线索继续深入研究,终于彻底弄明白了这个困扰他许久的难题。 这件事情让李明深刻地体会到了好问决疑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他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请教问题,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而他也凭借着这种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学者。 正如《论语》中所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好问决疑的意义。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都应该像李明一样,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不断地提升自己,去探索那无尽的知识海洋。

好问则裕

成語拼音

hào wèn zé yù

成語解釋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典故出處

《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只有积极思考、不耻下问,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为好问则裕。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李明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村庄里来了一位云游的学者。这位学者知识渊博,在村子里讲学。李明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到讲学的地方,认真地聆听学者的讲解。在讲学过程中,李明不断地提出问题,有时候甚至会问到一些非常细节和深入的问题。学者一开始有些惊讶,但看到李明那真诚而执着的眼神,便耐心地为他解答每一个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向这位学者请教,还四处拜访其他有学问的人,不断地好问求知。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了周围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也纷纷效仿李明,开始追求知识。 有一年,村庄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枯萎,河水干涸,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村长和村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李明站了出来。他凭借着自己平日里积累的丰富知识,提出了一个解决旱灾的方案。他建议大家挖掘深井,寻找地下水源,并且合理安排灌溉,以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 村民们一开始有些犹豫,但在李明的耐心解释和鼓励下,最终还是决定尝试他的方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深井成功挖掘,地下水源被找到了。村庄的旱灾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庄稼重新焕发生机,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这件事情让李明在村庄里声名远扬。人们都对他的智慧和博学表示钦佩和赞扬。而李明自己却深知,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问则裕。他明白,只有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追求知识,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在遇到困难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李明离开了村庄,前往更大的城市继续追求他的学问之路。他在那里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与他们交流和探讨。他的知识和见识不断增长,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学者。 李明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了很久,成为了人们教育后代的典范。人们用他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只有保持好问的精神,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正如《尚书》中所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李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的经历也激励着无数的人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记问之学

成語拼音

jì wèn zhī xué

成語解釋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典故出處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满足于记问之学,而应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体系。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明。李明十分勤奋好学,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积累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确实记住了许多知识,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他往往能够凭借着记忆快速地给出答案。然而,他渐渐陷入了一种只注重记忆和回答问题的状态,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有一次,村里的人们在讨论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问题。李明立刻凭借着他的记问之学,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种历史细节和相关的记载。大家一开始都对他的博学感到钦佩,纷纷称赞他。但当有人提出一些深入的疑问,希望他能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时,李明却变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 这时,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了过来。他听完大家的讨论后,语重心长地对李明说:“孩子,你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但这只是记问之学。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记住那些表面的东西,更要去思考、去探究,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就如同《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记忆,而要学会融会贯通。” 李明听了老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过于依赖记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入挖掘。从那以后,李明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记住知识,而是努力去思考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他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遇到问题时,他不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认真思考,寻找最合理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学问变得更加扎实和深刻。 人们再次讨论问题时,李明不再只是简单地回答,而是能够深入地分析和阐述,他的见解让大家都刮目相看。大家纷纷感叹,李明终于从记问之学中走了出来,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记问之学虽然能够让我们积累一定的知识,但要想真正成为有智慧的人,我们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领略到学问的真正魅力。

明知故问

成語拼音

míng zhī gù wèn

成語解釋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典故出處

清·无名氏《绣花鞋》明人何必细说。你也知道是谁,却就是明知故问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的这个问题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简直就是明知故问。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王国,国王非常睿智且善于观察。 王国内有一位大臣,他常常喜欢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提出一些明明自己心里很清楚答案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知故问”。 有一次,国王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国内的众多贵族和大臣。在宴会上,这位大臣又开始了他的表演。当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被端上来时,他故作惊讶地问:“这是什么呀?看起来好美味啊!”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些菜肴的名字和食材。周围的人都对他的这种行为感到有些厌烦,但又不好直说。 还有一次,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关于是否要和邻国开展一项贸易合作。在朝堂上讨论时,这位大臣又明知故问地说:“和邻国贸易会有什么好处呢?”国王听了,心中微微不悦,他知道这位大臣明明对这些情况非常了解,但就是喜欢这样装糊涂。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对这位大臣的行为越来越不满。终于有一天,国王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位大臣。在一次朝会上,国王故意问这位大臣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大臣又如往常一样明知故问。国王严肃地看着他说:“爱卿,你明明知道答案,为何还要这样故作无知地询问?难道你以为这样能显示你的聪明吗?”大臣顿时满脸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 国王接着说道:“真正的智慧不是装作无知,而是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像你这样明知故问,只会让人觉得你虚伪和不真诚。”大臣听了国王的话,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之后,他努力改正自己的这个毛病,不再轻易地明知故问。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明知故问”这种行为有时候会让人反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人,运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这种虚假的方式来引起关注或达到某种目的。正如《论语》中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要以真诚和坦率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盘根问底

成語拼音

pán gēn wèn dǐ

成語解釋

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典故出處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次,诸事并不留心,究竟见闻不广,被小山盘根问底,今日也谈,明日也谈,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对这件事充满好奇,非得把前因后果弄清楚,简直就是盘根问底。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对好友,名叫李华和张宇。李华生性好奇,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张宇则沉稳内敛,做事深思熟虑。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学者。他在镇中心的广场上讲述着各地的奇闻异事,吸引了众多镇民的围观。李华和张宇也在其中。 学者讲到了一个神秘的古城,据说那里隐藏着无数的宝藏和神秘的力量,但古城的位置却无人知晓。李华听到这里,心中的好奇之火瞬间被点燃。 散场后,李华拉着张宇,说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古城的事情。张宇劝他不要过于执着,毕竟只是一个传说。但李华却不罢休,开始四处打听关于古城的线索。 他先是询问了镇上的老人,老人们只是摇摇头,说那不过是个无稽之谈。李华不甘心,又去拜访了附近村落的智者。智者见他如此执着,便告诉他一些零星的传说,但都不足以确定古城的位置。 然而,李华并没有放弃,他继续盘根问底。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去拜访其他地方的学者和旅人。 在这个过程中,张宇多次劝他:“李华,也许这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你这样耗费精力,值得吗?”李华坚定地回答:“我一定要弄个明白,哪怕最后没有结果,至少我努力过。” 经过漫长的探寻和不断的追问,李华终于从一位隐居深山的高僧那里得到了一条重要线索。高僧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告诉他在遥远的北方,有一座形似巨龙的山脉,古城或许就隐藏在山脉之中。 李华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新的征程。虽然最终他是否找到了古城不得而知,但他这种盘根问底的精神,却在小镇上传为了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哪怕历经艰难,也有可能找到答案。而盘根问底的精神,往往能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发现。

刨根究底

成語拼音

páo gēn jiū dǐ

成語解釋

比喻追究底细。同刨根问底”。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他非得刨根究底,不弄清楚绝不罢休。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正的书生。李正自幼聪慧好学,对世间的种种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凡事总要刨根究底,弄个明白。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李正看着乡亲们愁苦的面容,心中十分焦急。他决定去寻找解决旱灾的办法。 李正四处打听,得知在邻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或许能给他一些启示。他不辞辛劳地赶到邻村,找到了那位老农。老农告诉他,这场旱灾可能与当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关。 李正听了,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继续刨根究底地询问:“那为何水利设施会年久失修呢?”老农叹了口气说:“这说来话长,多年前,村里的一些富户为了自己的私利,侵占了修建水利的资金,导致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后来,官员们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水利设施就破败了。” 李正心中气愤不已,他决定要为村民们讨个公道。他回到村里,向村民们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并号召大家一起向官府申诉。然而,有些村民却打起了退堂鼓,担心会惹上麻烦。但李正不依不饶,他刨根究底的精神再次发挥了作用。 他查阅了大量的典籍和律法条文,找到了相关的依据,终于说服了村民们和他一起前往官府。在官府大堂上,李正据理力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那些被侵占的资金的去向,都一一陈述清楚。 最终,官府被他的执着和详尽的调查所打动,下令严惩了那些富户和不作为的官员,并拨出专款重新修建水利设施。 经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水利设施得以修复,第二年,村里迎来了丰收。村民们对李正的刨根究底、坚持不懈的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而李正也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他始终保持着刨根究底的态度,处理每一件政务,深受百姓的爱戴。

刨根问底

成語拼音

páo gēn wèn dǐ

成語解釋

比喻追究底细。

典故出處

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二一辆汽车碰在一株老树上,并没伤人……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成語典故

你刨根问底,是啥意思?你既不是治安组长,又不是民兵队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

成語造句

他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非得刨根问底弄个明白不可。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人。李正生性聪慧,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 有一年,村庄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李正看着干涸的土地和枯萎的庄稼,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担忧。他决定去寻找解决旱灾的办法。 李正首先拜访了村里最年长、最有经验的老人。老人告诉他,这可能是上天的惩罚,需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祈求雨水。然而,李正并没有轻易接受这个说法,他开始刨根问底,询问为什么祭祀就能带来雨水,有没有其他更实际的解决办法。 老人被他问得有些不耐烦,便不再搭理他。但李正并没有放弃,他离开村庄,前往附近的城镇,寻求更有学问的人的帮助。 在城镇里,李正遇到了一位学者。学者告诉他,旱灾可能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或者水利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李正听后,继续刨根问底,询问气候是如何变化的,水利设施又应该如何修建。 学者被他的求知欲所打动,详细地为他讲解了相关的知识。李正听得入神,不停地提出问题,一定要把其中的道理弄明白。 回到村庄后,李正决定不再依靠祭祀这种虚无缥缈的方法,而是带领村民们一起寻找水源,修建水渠,引河水灌溉农田。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人抱怨太辛苦,有人质疑他的方法是否有效。但李正始终坚持,对于每一个问题,每一个质疑,他都认真对待,刨根问底,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修建了水渠,引来了河水,农田得到了灌溉,庄稼重新焕发生机。 村庄度过了危机,村民们对李正充满了敬佩和感激。而李正刨根问底的精神,也成为了村庄里流传的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未知时,不轻易放弃,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像李正一样,正是因为他不断地刨根问底,才为村庄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勤学好问

成語拼音

qín xué hǎo wèn

成語解釋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总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这种积极探索的态度充分展现了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李明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望。 李明的家乡是一个偏远的小村落,教育资源极为匮乏。村里只有一位年迈的夫子,能教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文字和算数。李明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总是早早地来到夫子的课堂,认真聆听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追求。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县城求学。 在县城的学府里,李明发现身边的同学大多出身富贵之家,他们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书籍。然而,李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或退缩。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很快在众多学子中崭露头角。 每当夫子授课结束,其他同学都匆匆离去,李明却总是主动留下来,向夫子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夫子见他如此勤学好问,也乐于为他答疑解惑。 有一次,夫子在讲解一篇深奥的古文时,大多数同学都听得云里雾里,李明虽然也感到困惑,但他并没有放弃。课后,他再次找到夫子,诚恳地说道:“夫子,学生对今日所讲之文仍有诸多不明之处,还望夫子能再为学生讲解一番。”夫子被他的真诚和好学所打动,耐心地为他重新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和含义。 李明不仅向夫子请教,还时常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他从不因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总是虚心地向同学们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见解。同学们见他如此勤学好问,也都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学。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不断的请教交流,李明终于学有所成。他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才华,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李明为官期间,依旧保持着勤学好问的习惯。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有经验的官员和百姓请教。正因如此,他制定的政策总是能切实地解决百姓的问题,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李明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县城,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他的经历告诉人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不断努力追求知识,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一番事业。

求神问卜

成語拼音

qiú shén wèn bǔ

成語解釋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典故出處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人事不省,十分危笃。吃的药犹如泼在石上,一毫没用。求神问卜,俱说无效。”

成語典故

我与你求神问卜,且自宽心,将息守己。(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南西厢记·莺莺探病》)

成語造句

他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十分迷茫,竟然想要通过求神问卜来决定未来的方向。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赵顺的年轻书生。赵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心怀大志,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然而,赵顺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多次参加乡试,却都名落孙山。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赵顺开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焦虑之中。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下,赵顺渐渐地失去了对自己努力和学识的信心。他不再日夜苦读,而是四处打听所谓的“成功秘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邻村有一位号称能预知未来、指点迷津的神婆。赵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决定前往求神问卜。 他带着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满怀希望地来到了神婆的住处。神婆装模作样地摆弄着一些奇怪的道具,口中念念有词。最后,神婆煞有介事地告诉赵顺,他之所以科举不顺,是因为祖上有未还清的孽债,需要他花费大量的钱财来做法事消灾。赵顺对神婆的话深信不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积蓄全部交给了神婆。 然而,做完法事之后,赵顺的命运并没有丝毫改变。他再次参加乡试,依然榜上无名。此时的赵顺,不仅钱财耗尽,还荒废了学业。 就在赵顺心灰意冷、走投无路之际,他遇到了一位回乡省亲的老官员。老官员听闻了赵顺的遭遇,不禁长叹一声道:“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从未听闻求神问卜能带来真正的成功。你若真心追求功名,当以勤奋学习、积累知识为本,而非寄希望于这些虚无缥缈之事。” 赵顺听后,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他终于明白,求神问卜不过是自欺欺人,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真才实学,才能实现理想。 从此,赵顺重新振作起来,日夜苦读,不断请教有学问的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依赖求神问卜等迷信手段来寻求成功和答案,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拼搏奋斗。

入国问俗

成語拼音

rù guó wèn sú

成語解釋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典故出處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要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古人说的那样,所谓入国问俗,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名为华国。华国的君王英明睿智,百姓安居乐业。 在华国的边境,有一个名叫李贤的年轻商人。李贤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发展,他渴望将生意拓展到更远的地方。 听闻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国家名为西域国,那里物产丰富,市场广阔,有着巨大的商机。李贤心动不已,决定踏上前往西域国的征程。 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李贤终于来到了西域国的边境。他深知,要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顺利开展生意,就必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于是,他没有急于进入城市,而是在边境的小镇上停留下来,向当地的居民请教。 李贤遇到了一位年长者,他恭敬地向其行礼,并诚恳地说道:“老人家,我初来乍到,对贵国一无所知,还望您能指点一二。”那位年长者见李贤态度谦逊,便热情地与他交谈起来。 年长者告诉李贤,西域国的人民大多信奉一种独特的宗教,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此时所有的商业活动都要停止。而且,西域国对于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违反,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李贤认真地聆听着,将这些重要的信息一一铭记在心。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情况后,李贤进入了西域国的都城。 他发现这里的市场热闹非凡,但与华国的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交易过程中,他始终遵循着当地的习俗和规定,尊重每一位顾客和合作伙伴。 有一次,李贤的一位合作伙伴在交易中试图违背当地的价格规定,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李贤坚决地制止了他,并说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必须入国问俗,遵守当地的规矩,这样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由于李贤的诚实守信和对当地习俗的尊重,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赢得了西域国人民的信任和尊重,还与当地的许多商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最终,李贤带着丰厚的财富回到了华国。他的经历成为了华国商人的典范,大家纷纷效仿他,在开展对外贸易时,首先做到入国问俗,从而促进了华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李贤那样,因为入国问俗,才能在西域国获得成功。

入国问俗-成語圖片

入国问俗

入境问禁

成語拼音

rù jìng wèn jìn

成語解釋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典故出處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出门在外,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切不可肆意妄为,正所谓“入境问禁”。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赵良的商人。赵良常年行走于各国之间,贩卖各种珍贵的货物,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 有一次,赵良听闻邻国的丝绸价格颇高,利润丰厚,于是决定带着大批丝绸前往那个国家贩卖。在出发之前,他的好友劝告他:“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规矩和禁忌,你此番前往,一定要多加了解,以免遭遇麻烦。”但赵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不会有问题。 当赵良踏入邻国的领土后,他一心想着尽快找到买家,卖出丝绸,赚取丰厚的利润。他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律法和习俗。 很快,赵良在闹市中摆开了他的丝绸摊位。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这个国家,未经官府许可,在闹市私自贩卖货物是被严格禁止的。没过多久,当地的官府差役就来到了他的摊位前,将他的丝绸全部没收,并把他关押了起来。 在狱中,赵良懊悔不已。他想起了好友出发前的劝告,意识到自己太过鲁莽,没有做到“入境问禁”。 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有不少因不了解他国风俗律法而遭遇困境的记载。就如同《礼记·曲礼上》中所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先了解那里的禁令;到了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那里的风俗;到了人家的家门,就要先问清人家的忌讳。 赵良的经历让人们深刻地明白了,无论是经商还是出行,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规矩和禁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最终,经过一番周折,赵良缴纳了巨额的罚款,才得以被释放,带着满心的悔恨回到了家乡。从此,他每次出行前,都会仔细地打听和了解目的地的各种情况,再也不敢重蹈覆辙。

入门问讳

成語拼音

rù mén wèn huì

成語解釋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典故出處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到别人家拜访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的禁忌和习俗,就像古人所说的“入门问讳”,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成語故事

在古代,礼仪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各种礼节和规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修养和道德准则。 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书生,他饱读诗书,心怀壮志,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京城谋求发展。一路上,李明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京城。他听闻京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王夫子,其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李明心生敬仰,决定登门拜访,希望能得到王夫子的指点。 当他来到王夫子的府邸门前,正巧遇到一位管家出来。李明恭敬地上前说明来意,管家见他态度诚恳,便让他稍等,自己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管家出来说道:“公子,老爷有请。”李明跟着管家走进府中,心中满是期待。 进入客厅,只见王夫子正端坐在正位上,李明连忙上前躬身行礼。王夫子微笑着示意他坐下,然后开始询问他的家乡、家世以及求学经历。 李明一一作答,言谈之间,尽显谦逊和诚恳。然而,当他说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时,却没有注意到王夫子的脸色渐渐变得有些不悦。 原来,李明在兴奋之余,未曾考虑到王夫子家族中的一些忌讳之事,无意间提及了一些让王夫子感到不快的话题。好在王夫子修养极高,并未当场发作,但心中对李明的印象已大打折扣。 拜访结束后,李明离开了王夫子的府邸。他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再次得到王夫子的召见,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任何消息。 李明感到十分困惑,便向一位在京城久居的友人请教。友人听完他的叙述,摇头叹道:“你呀,初次拜访王夫子这样的大家,竟不懂得入门问讳。王夫子家族中有一些过往之事是不愿被提及的,你却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这怎能不让他心生不满呢?” 李明这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虽然饱读诗书,却在为人处世的细节上疏忽大意,犯了如此严重的错误。 经过这次教训,李明痛定思痛,更加注重学习礼仪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巧。他明白,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面对德高望重之人,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忌讳和喜好,做到入门问讳,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从此以后,李明在京城的发展之路虽然依旧充满挑战,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不断改进的为人处世之道,逐渐获得了许多人的赏识和帮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入门问讳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投石问路

成語拼音

tóu shí wèn lù

成語解釋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进入新的投资领域之前,他先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尝试,其实这就是一种投石问路。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暗中较劲。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名叫张子衡,他效命于一位雄心勃勃的诸侯。 当时,邻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微妙,战争的阴影时刻笼罩着。这位诸侯意图扩张领土,却对周边国家的真实实力和态度捉摸不定。 张子衡向诸侯进言道:“主公,如今局势未明,我们不可贸然行动。不如先派一小股兵力前往边界试探,犹如投石问路,以察敌方虚实。”诸侯觉得此计甚妙,便依计行事。 这小股兵力在边境地带故意制造了一些小的冲突和摩擦,观察邻国的反应。邻国迅速做出回应,派出军队前来对峙。然而,他们的军队规模、装备以及将领的指挥风格,都在这次冲突中有所暴露。 张子衡通过细作收集到的情报,认真分析了邻国的应对策略。他发现邻国虽然反应迅速,但军队的装备陈旧,而且将领在指挥时略显犹豫不决,似乎内部存在分歧。 于是,张子衡再次向诸侯献策:“主公,依臣之见,此次投石问路已探出邻国不过外强中干。我们可抓住时机,果断出兵,必能大获全胜。”诸侯采纳了他的建议,集结大军,一举进攻邻国。 由于事先通过投石问路掌握了敌方的情况,诸侯的军队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势如破竹。最终,成功地占领了邻国的大片领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投石问路的策略被多次运用。就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他先派遣少量精兵试探敌军的部署和士气,从而为后续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又如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采用类似的方法,对项羽的兵力分布进行摸底,最终成就了大汉的霸业。 由此可见,投石问路这一策略,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常常成为智者洞察局势、把握时机的重要手段。

问长问短

成語拼音

wèn cháng wèn duǎn

成語解釋

问询问。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五回王夫人更不用说拉着甄宝玉问长问短,觉得比自己家的宝玉老成些。”

成語典故

另外有许多人却挤着庄寿香,问长问短,寿香手舞足蹈的讲给他们听。(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

成語造句

他对待朋友总是关怀备至,朋友生病时他会在一旁悉心照料,嘘寒问暖,问长问短。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对兄弟,哥哥叫大刚,弟弟叫小刚。他们的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 大刚年长几岁,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每日辛勤劳作在田间,只为能让弟弟过上温饱的日子。而小刚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深知哥哥的辛苦,总是尽力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有一天,大刚在田里劳作时不小心扭伤了腰。他强忍着疼痛回到家中,脸色苍白。小刚见哥哥的模样,心中十分担忧,赶忙上前问长问短。 “哥哥,你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小刚急切地问道。 大刚咬着牙,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弟弟,别担心,只是不小心扭了一下。” 小刚哪里肯信,他围着哥哥转来转去,不停地追问:“哥哥,到底伤到哪里了?严不严重?” 大刚被弟弟的关心所感动,他轻轻拍了拍小刚的肩膀说:“真的不碍事,休息几天就好了。” 然而,小刚却不放心,他四处打听治疗扭伤的方法。有人告诉他山上有一种草药有奇效,小刚二话不说,背起竹篓就往山上跑去。山路崎岖难行,小刚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找到草药治好哥哥的伤。 终于,小刚找到了那种草药。他满心欢喜地回到家,按照别人告知的方法熬药给哥哥喝。在小刚的悉心照料下,大刚的伤渐渐好了起来。 这件事情过后,兄弟俩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们依旧相互扶持,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共同面对各种困难。而小刚对哥哥问长问短的那份关切,也成为了村子里的美谈。人们都称赞小刚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兄弟俩的情谊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正如古人云:“兄友弟恭,宜家宜室。”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大刚和小刚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珍贵和温暖。

问道于盲

成語拼音

wèn dào yú máng

成語解釋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典故出處

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成語典故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成語造句

对于这种专业问题,他居然去请教一个外行人,这无异于问道于盲,怎么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呢?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李明。李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勤奋好学,心怀大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 李明十分刻苦,日夜攻读经典书籍,期望能够领悟其中的深刻道理。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和困惑,这些问题让他感到迷茫和无助。 有一天,李明听说城外的山上住着一位号称博学多才的隐士。他满怀希望地前往寻找这位隐士,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启发。 当李明历经艰辛终于见到这位隐士时,却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李明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但又不甘心就此离去,还是决定向这位老人请教自己心中的疑问。 老人听完李明的问题,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说道:“年轻人,你向我这个盲人请教,无异于问道于盲啊。我虽然曾经读过一些书,但双目失明后,很多知识都已渐渐遗忘,又如何能为你解答如此深奥的问题呢?” 李明听了,心中顿时感到一阵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荒唐,盲目地寻求帮助,却没有考虑到对方是否真的有能力解答。 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有些人在关键时刻,病急乱投医,不去寻找真正有能力、有见识的人请教,而是随意向他人求助,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就像战国时期,赵国在面临秦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时,赵王误信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这正是因为赵王问道于盲,没有任用真正有军事才能的廉颇等将领。 李明深深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明白,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不能盲目,要善于分辨,寻找真正的智者和权威。 告别了盲人隐士,李明回到家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他更加勤奋努力,广泛结交有识之士,虚心向他们请教。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李明终于学有所成,在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找准方向,向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人请教,切不可问道于盲,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问鼎轻重

成語拼音

wèn dǐng qīng zhòng

成語解釋

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典故出處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这场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各个企业都在暗中较量,试图问鼎轻重,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局势动荡不安。 当时,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日益强盛。楚庄王野心勃勃,妄图称霸中原。有一次,楚庄王率领大军北伐,兵临洛水,直逼周天子所居的洛阳城。周定王惶恐不安,赶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竟毫无敬畏之意,向他询问周王室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九鼎乃是大禹治水后所铸,象征着九州,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此问,无疑是对周室权威的公然挑衅。 王孙满深知楚庄王的心思,但他临危不惧,义正词严地回答道:“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从前夏桀昏庸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也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也轻得容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这番话,自知理亏,也意识到周室虽然衰微,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时还不是公然夺取天下的时候。于是,他便打消了夺取九鼎的念头,班师回朝。 然而,“问鼎轻重”这一事件,却成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不再尊崇周室的权威,纷纷追求自身的强大和霸权。 在后世的历史中,“问鼎轻重”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企图篡夺政权或觊觎最高权力的人。它警示着人们,权力的争夺应当遵循道义和伦理,否则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和人民的反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在这种欲望驱使下所产生的种种争斗和权谋。

问鼎中原

成語拼音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成語解釋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典故出處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各方豪强都怀有野心,企图问鼎中原,建立不世之功。

成語故事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其主角是楚庄王。 当时,周王室虽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实力已日渐衰微。各诸侯国纷纷崛起,争夺霸权。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楚庄王雄心勃勃,欲图称霸天下。他率领楚军,南征北战,征服了众多小国,使楚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然而,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有一次,楚庄王亲率大军,逼近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周定王惶恐不安,赶忙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见到王孙满,竟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开口就问周王室所藏的九鼎大小轻重如何。 要知道,这九鼎乃是大禹治水后所铸,象征着九州,是周王室统治天下的合法性象征。楚庄王询问九鼎,其意图不言而喻,就是想取周而代之,成为天下新的霸主。 王孙满是个聪慧且有胆略之人,他面对楚庄王的咄咄逼人,不卑不亢地回答道:“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往昔夏朝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决定的。如今周王室的德行虽然衰微,但天命尚未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这番义正词严的话,知道周王室虽衰,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若此时强行夺取九鼎,必然会引起天下诸侯的群起而攻之。于是,他暂时打消了夺取九鼎、称霸中原的念头,率军撤回了楚国。 但楚庄王的问鼎中原之举,充分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楚国的强大实力。此后,楚国继续发展壮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而“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以形容人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和企图。

问寒问暖

成語拼音

wèn hán wèn nuǎn

成語解釋

形容关怀体贴备至。

典故出處

康濯《我在乡下》他短不了上我屋里来拉扯个时事,还常常问寒问暖问吃问住,亲热的不行。”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社区里,志愿者们总是积极关心那些孤寡老人,对他们的生活关怀备至,不仅时常送去生活必需品,还总是问寒问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家境殷实的富商李家,另一户则是普通的农户张家。 李家虽富有,但家中子弟多纨绔,只知挥霍享受。而张家虽不富裕,却父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张家本就靠着那几亩薄田为生,这下日子瞬间变得艰难起来。为了生计,张家的男主人不得不外出寻找活计,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家中苦苦支撑。 而此时的李家,因为提前储备了足够的粮食,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李家的小儿子李公子,平日里游手好闲,从不关心他人疾苦。然而,在这场旱灾中,他偶然间看到了张家孩子那瘦弱的身影和无助的眼神,心中竟泛起了一丝从未有过的怜悯。 从那一天起,李公子开始悄悄地关注张家的情况。他看到张家的妻子为了让孩子吃饱,自己常常忍饥挨饿,心中不禁动容。于是,他瞒着家人,时不时地给张家送去一些粮食和衣物,还会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问寒问暖。 起初,张家对李公子的帮助感到十分惊讶和警惕,以为他别有居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感受到了李公子的真诚。渐渐地,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 李公子的这一转变,引起了李家上下的不满。他们认为李公子与张家这样的穷苦人家交往,有失李家的身份。但李公子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 在李公子的帮助下,张家终于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当旱灾过去,张家重新耕种土地,迎来了丰收。而李公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关心他人,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后来,小镇上又遭遇了一次洪水灾害。这一次,李公子挺身而出,组织大家一起抗洪救灾。他不再是那个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而是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依靠。 经过这次灾难,李家也意识到了李公子的成长和改变。他们开始支持李公子的行为,并积极参与到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来。 从此,小镇上的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过上了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而李公子问寒问暖的善举,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流传至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心的关怀和帮助他人,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改变。

问柳寻花

成語拼音

wèn liǔ xún huā

成語解釋

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妓女,故指狎妓。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整日不务正业,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到处问柳寻花,实在令人不耻。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繁华都市中,有一位名叫赵生的富家公子。他生得英俊潇洒,却生性风流,整日无所事事,只知在街头巷尾游荡。 赵生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他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然而,他并未将这份幸运用于正途,而是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一日,赵生如往常一样在闹市中闲逛。春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他身着华丽的衣裳,手摇折扇,目光游离于街头的各色女子。每见一位稍有姿色的女子,他便上前搭讪,言语轻佻,举止轻浮。 不久,赵生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家族长辈的注意。他们多次劝诫赵生,应当收敛心性,专注于学业或家族生意,莫要再这般荒唐度日。可赵生却把这些忠告当作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 时光荏苒,赵家的生意逐渐受到了影响。由于赵生的不务正业,家族中的一些合作伙伴对赵家失去了信任,纷纷选择了其他合作对象。赵家的经济状况开始走下坡路。 然而,赵生对此浑然不觉,依旧穿梭于花街柳巷,问柳寻花。他以为家族的财富能够永远支持他这样放纵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赵家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商业危机。由于资金链断裂,家族的产业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此时的赵生,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荒唐行为给家族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他想要挽救家族的生意,却发现自己平日里结交的那些所谓的朋友,在关键时刻没有一个愿意伸出援手。曾经对他笑脸相迎的女子们,也纷纷对他避而远之。 赵生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后悔不已。从此,他洗心革面,努力学习经商之道,重新挽回了家族的声誉和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切不可像赵生那般沉迷于问柳寻花的放纵生活,而应珍惜时光,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情,莫等失去一切才追悔莫及。

问心无愧

成語拼音

wèn xīn wú kuì

成語解釋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典故出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做人做事,只要我们秉持着正直和善良,哪怕面对再多的困难与质疑,也能做到问心无愧。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农夫。李正为人正直善良,勤劳朴实,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家的农田,对待邻里也极为友善。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村民都陷入了困境,甚至有人开始外出乞讨以求生存。李正家的情况也不乐观,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 为了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李正决定去城里寻找工作。他历经艰辛,终于在一家大户人家谋得了一份杂役的工作。他每日辛勤劳作,从不偷懒耍滑,主人家对他的工作表现十分满意。 然而,就在李正努力工作的时候,府里发生了一件贵重物品失窃的事件。主人家怀疑是府里的下人所为,于是开始逐一调查。李正因为平时表现出色,本不在怀疑之列,但有人嫉妒他受主人家的器重,便诬陷他是小偷。 主人听闻后十分生气,将李正叫来质问。李正面对主人的质疑,坦然自若,他坚定地说道:“主人,我李正做事向来问心无愧。自从来到府上,我一心只想好好干活,从未有过非分之想。我相信清者自清,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 主人见他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心中也产生了一丝疑惑。于是决定再仔细调查一番。经过多日的追查,终于找出了真正的小偷,原来是府里一个惯偷的仆人。真相大白后,主人对李正深感愧疚,同时也更加赞赏他的正直和坚定。 李正如往常一样继续在府上工作,他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人们都对他的品行称赞有加。 多年后,李正带着积攒的钱财回到了家乡。他用这些钱买了种子和农具,分给了村里的乡亲们,带领大家一起重新开垦农田,恢复生产。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李正一生光明磊落,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误解,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做到问心无愧。他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要秉持正直善良之心,行事为人只求问心无愧。

问羊知马

成語拼音

wèn yáng zhī mǎ

成語解釋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典故出處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要像那些善于推理的智者一样,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才能做到问羊知马,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睿智且公正的官员名叫李巡。 李巡所处的时代,社会秩序尚不稳定,各种案件频发,冤假错案也不在少数。李巡深知自己肩负着维护正义、保障百姓安宁的重任,因此对待每一个案件都极为审慎。 有一次,城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家富户报案称家中贵重财物被盗,损失惨重。李巡接案后,立即着手调查。他首先来到富户家中,仔细勘查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然而,现场留下的痕迹十分有限,一时间案件陷入了僵局。 李巡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决定从周边的居民入手展开调查。他挨家挨户地询问,耐心倾听每一个人的陈述。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有几户人家在回答问题时眼神闪烁,言辞含糊。 李巡心中有了初步的判断,但他没有急于下结论。他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决定采用迂回战术。他故意在与居民的交谈中提及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最近的物价、市场的行情,甚至是关于养殖牛羊的情况。 当他问到关于羊群的养殖和管理时,有一户人家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熟悉和热衷,对答如流,还详细地讲述了许多养羊的经验和技巧。而当话题转回到案件相关时,这户人家却又变得沉默寡言,神色紧张。 李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心中更加确定这户人家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审讯,最终真相大白。原来,正是这户人家见财起意,实施了盗窃。 李巡通过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养羊之事,巧妙地推断出了案件的真相,这种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获取关键信息,最终解决难题的智慧,正体现了“问羊知马”的精髓。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李巡这样善于通过巧妙的方法探寻真相的事例屡见不鲜。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他正是通过洞悉司马懿的心理,以看似冒险的空城布局,成功吓退了敌军。这也如同问羊知马一般,从看似不可能的表象中,找到了致胜的关键。 问羊知马,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能拘泥于直接的线索和表象,而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思维和巧妙的方法,从侧面入手,迂回探寻,方能洞察真相,解决难题。

问一答十

成語拼音

wèn yī dá shí

成語解釋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无论别人问什么,他都能做到问一答十。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小明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小明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皆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竭尽全力支持小明去私塾读书。在私塾中,小明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先生授课时,他总是全神贯注,认真聆听。 有一次,先生讲解一篇经典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其他同学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回答得磕磕绊绊,而小明不仅对答如流,而且先生每问一个问题,他都能举一反三,回答出更多相关的内容,真可谓是问一答十。 此事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人们对小明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小明并未因此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所学不过是沧海一粟,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他去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长大成人。恰逢朝廷举办科举考试,他决定踏上征程,一展抱负。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子。他们一同交流学问,小明的博学和敏捷的思维再次让众人折服。 考试中,小明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应变能力,顺利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入朝为官后,小明依旧保持着勤奋好学的品质。每当皇帝询问政事,他总能迅速给出准确而详尽的回答,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可行的建议。他的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官职也不断晋升。 在一次边疆战事吃紧的关键时刻,皇帝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众大臣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而小明经过深思熟虑,清晰地分析了敌我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皇帝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战事取得了胜利,国家转危为安。 小明的一生,因他的聪慧和勤奋,成就了一番辉煌的事业。他问一答十的能力,不仅源于天赋,更离不开他多年来的刻苦学习和不断积累。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努力进取,追求知识的海洋。

问诸水滨

成語拼音

wèn zhū shuǐ bīn

成語解釋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典故出處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成語典故

若夫昭王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成語造句

这件事十分复杂,责任难以界定,不能简单地问诸水滨,而要深入调查分析。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 在当时,有两个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分别是晋国和郑国。郑国在晋楚两国的争霸中,时常左右摇摆,试图寻找生存的空间。 有一次,晋国准备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抵抗,争论不休。 在这关键时刻,郑国的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说:“晋国此次兴师动众前来攻打我们,气势汹汹。但我们不能轻易屈服,应该积极寻求外援。”于是,郑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楚国求救。 楚国国君对于是否出兵援助郑国,也犹豫不决。他担心与晋国交战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楚国的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出兵,认为不能坐视郑国被晋国吞并,否则楚国的势力范围将会受到威胁;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保持观望,避免卷入这场战争。 就在楚国君臣举棋不定的时候,晋国的军队已经兵临郑国城下。郑国的守军拼死抵抗,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郑国的城池岌岌可危。 此时,楚国终于决定出兵援助郑国。楚国的军队迅速赶到战场,与晋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晋国的将领见此情况,心中十分焦虑。他认为继续僵持下去对晋国不利,于是决定撤军。然而,晋国国君对于这次撤军非常不满,他质问将领为何放弃攻打郑国。将领无奈地回答:“此次作战,局势复杂多变,我们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如今楚国出兵相助郑国,形势对我们不利。若强行进攻,胜负难料,责任不应由我来承担,问诸水滨吧。”意思是,要追究责任的话,就去问问河边的神灵吧。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在面对复杂局势和不利结果时的无奈,也体现了当时各国之间权力争斗和利益权衡的复杂性。“问诸水滨”这个成语后来常被用来比喻不可推诿责任,或者表示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试图寻求外部力量或超自然的解释。

兴师问罪

成語拼音

xīng shī wèn zuì

成語解釋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典故出處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成語典故

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蒋光慈《田野的风》

成語造句

我只是稍微迟到了一会儿,他就大发脾气,仿佛要兴师问罪一般。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当时,有两个相邻的诸侯国,分别是甲国和乙国。甲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但其国君却野心勃勃,妄图扩张领土。乙国相对弱小,但百姓安居乐业,国君也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与民休息。 有一年,甲国遭遇了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甲国国君不想着如何救灾安民,反而打起了乙国的主意,企图通过侵略乙国来获取资源,缓解国内的危机。 于是,甲国国君未经任何正当理由,便派遣大军进攻乙国边境。乙国国君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但他并没有慌乱。他迅速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纷纷表示要坚决抵抗甲国的侵略。 乙国国君深知自己国家的实力与甲国相差悬殊,但他决定凭借智慧和勇气来保卫国家和人民。他一方面组织军队加强边境防御,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其他诸侯国,寻求援助。 在战争初期,由于甲国军队来势汹汹,乙国边境的一些城池相继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甲国国君得意洋洋,以为胜券在握。 然而,乙国国君并没有放弃。他亲自登上城楼,鼓舞士气,与士兵们同仇敌忾。同时,其他诸侯国在接到乙国的求援后,纷纷对甲国这种无端侵略的行为表示谴责,并派出援兵支援乙国。 随着局势的发展,甲国军队陷入了困境。他们在乙国境内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后勤补给也出现了问题。而此时,其他诸侯国的援兵也陆续抵达,对甲国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甲国国君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撤军。但乙国国君和其他诸侯国却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率领联军,一路追击甲国军队,直逼甲国都城。 甲国国君此时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的鲁莽行为。但为时已晚,联军兵临城下,甲国国君不得不出城求和。 乙国国君义正言辞地指责甲国国君的侵略行径,质问他为何无端挑起战争,让两国百姓遭受苦难。这便是“兴师问罪”的场景。 最终,甲国国君为自己的贪婪和鲁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向乙国和其他诸侯国赔礼道歉,并承诺不再侵犯他国。这场战争也让各国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无端侵略必将遭到惩罚。

寻根问底

成語拼音

xún gēn wèn dǐ

成語解釋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同寻根究底”。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想方设法去探究,非要寻根问底不可。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人。李正生性聪慧,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学者。他在村子里讲学,讲述着各地的奇闻异事和古老的传说。李正被学者的博学所吸引,每场讲学都必定到场,听得津津有味。 在一次讲学结束后,学者提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据说那里隐藏着巨大的宝藏,但具体的位置却无人知晓。学者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然而李正却把这个信息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回到家中,李正满脑子都是关于那个神秘宝藏的事情。他开始向村里的长辈们打听,可大家都只是摇头,说那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李正并没有放弃,他决定自己去寻找线索。 他翻遍了村里的古籍,寻找任何可能与宝藏有关的记载。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模糊的线索,似乎指向了村庄附近的一座古老山脉。 李正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山脉的征程。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恶劣的天气、崎岖的山路,都没有让他退缩。 在山脉中,他四处探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终于,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他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文字,李正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解开宝藏之谜的关键。 他带着石碑回到村子,四处请教有学识的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一位年老的秀才认出了石碑上的文字,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李正再次出发,沿着线索不断追寻。经过漫长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宝藏。 李正的寻根问底,不仅为自己带来了财富,也让村子变得富裕起来。他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寻根问底的精神,不轻易放弃,就有可能解开谜团,实现目标。就如同古代的许多学者,为了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才有了后来的诸多伟大发现和成就。

寻花问柳

成語拼音

xún huā wèn liǔ

成語解釋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典故出處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处。”

成語典故

只等的红雨散,绿云收,我那其间寻花问柳,重到岳阳楼。(元·谷子敬《城南柳》楔子)

成語造句

他整天不务正业,在外边到处游荡,心思都放在寻花问柳上,根本不顾及家庭和责任。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繁华都市,有一位名叫李生的富家公子。李生家境殷实,自小备受宠爱,养成了骄纵任性的性格。 随着年岁渐长,李生对读书进学毫无兴趣,每日只知与一群狐朋狗友在街头巷尾游荡。起初,他们不过是斗鸡走狗,惹些小麻烦。然而,时间一长,李生在朋友们的影响下,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城中有几处烟花柳巷,那里灯红酒绿,佳人如云。李生听闻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第一次踏入了那充满诱惑的地方。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常常寻花问柳,流连忘返。 李生的父母得知他的荒唐行径后,痛心疾首,多次劝诫他要回归正途,专心学业,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李生哪里听得进去,他觉得父母的教诲迂腐陈旧,根本不理会。 一日,李生在柳巷中遇到了一位名叫香菱的女子。香菱生得娇艳动人,能歌善舞,李生对她一见倾心,为她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然而,香菱不过是逢场作戏,她看重的只是李生的财富。 李生为了香菱,不惜与家中断绝关系,整日与她厮混在一起。不久,李生的钱财挥霍一空,香菱也离他而去,另攀高枝。此时的李生,身无分文,昔日的朋友也对他避而远之。 走投无路的李生,想起了父母的关爱和曾经温暖的家。他懊悔不已,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荒唐和无知。想起昔日因寻花问柳而荒废的时光,他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历经磨难的李生,决定重新做人。他回到家中,向父母认错,并发誓痛改前非。在父母的支持下,李生刻苦攻读,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金榜题名,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切不可沉迷于寻花问柳的放纵生活,否则终将自食恶果。只有坚守正道,努力进取,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寻消问息

成語拼音

xún xiāo wèn xī

成語解釋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典故出處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一直对那件事格外上心,四处打听,寻消问息,只为了解更多的情况。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城镇,有一位名叫李华的年轻书生。李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心怀远大的抱负。 李华成年后,离开家乡赴京城赶考。然而,此次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他名落孙山。失落的他没有选择即刻返乡,而是留在京城,希望能寻找更多的机会。 在京城的日子里,李华结识了一位名叫王诚的富家公子。王诚为人豪爽仗义,与李华一见如故,两人成为了挚友。 一日,王诚突然告知李华,他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他的父亲在生意场上遭遇了竞争对手的恶意打压,家族产业面临巨大危机。王诚心急如焚,却又不知从何处着手解决。 李华听闻此事,决定帮助好友。他四处奔走,寻消问息,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 他拜访了京城中许多商界的前辈,虚心请教,仔细聆听他们的经验和建议。每到一处,他都礼貌有加,详细地询问有关王诚家族生意的情况以及可能的应对之策。 经过多日的努力,李华终于从一位退隐的商界巨贾口中得到了重要的消息。原来,王诚父亲的竞争对手暗中勾结了一些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打压王家。 李华凭借着这一关键信息,为王诚出谋划策。他们收集证据,向朝廷的正直官员申诉。最终,正义得以伸张,王家的危机得以解除。 经过这件事,王诚对李华感激涕零,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而李华也因其热心助人、机智聪慧的品质,在京城渐渐声名远扬。 后来,李华再次参加科举,一举高中,踏上了仕途。他始终保持着寻消问息、积极探究的精神,为百姓谋福祉,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

以口问心

成語拼音

yǐ kǒu wèn xīn

成語解釋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典故出處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谁!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

成語典故

[杨佥宪]以口问心,计较已定,踱将出厅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成語造句

每当面临重大抉择时,他总会陷入沉思,反复斟酌,仿佛在以口问心,寻求最真实的答案。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华的年轻人。李华家境贫寒,但他却胸怀大志,一心想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李华自幼勤奋好学,每日刻苦攻读诗书,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为百姓谋福祉。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屡次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李华的内心开始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他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是否真的有价值,自己所追求的道路是否正确。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对着明月,以口问心。 他回想起曾经的同窗好友,有的早已放弃科举之路,转而从商,如今已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的则凭借家族的关系,在当地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事。而自己,依旧在这漫漫科举之路上艰难前行,前途未卜。 李华也曾想过放弃,去跟随他人的脚步,选择一条看似更加轻松的道路。但每当这个念头在心中升起,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便会让他打消这个念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华结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老者听闻了他的遭遇和困惑,便对他说道:“年轻人,人生之路本就充满坎坷,切莫因一时的挫折而迷失了方向。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他们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你如今以口问心,正是反思和成长的契机,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终有成功的一天。” 老者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李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他想起了古代的圣贤,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虽历经艰辛,却从未动摇;又如孟子,为了宣扬仁政思想,不辞辛劳,四处奔走。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正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 从此,李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他继续埋头苦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 李华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小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励志典范。他的经历告诉人们,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和困惑时,不妨以口问心,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心问心

成語拼音

yǐ xīn wèn xīn

成語解釋

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典故出處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道‘有计了。’”

成語典故

[翰林]以心问心,跌足道‘一二十年的事,三四千里的路,有甚查帐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成語造句

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他陷入沉思,反复权衡,最后决定以心问心,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它诠释了“以心问心”的真谛。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宋就的官员。他被派往魏国的一个边县担任县令。这个县与楚国相邻,两国的边民都以种瓜为生。 魏国这边的边民十分勤劳,他们精心照料瓜田,瓜长得又大又甜。而楚国边民相对懒散,他们的瓜田收成不佳。楚国的边民心生嫉妒,于是在夜间偷偷越过边界,破坏魏国的瓜田。魏国的边民发现后,愤怒不已,纷纷要求宋就允许他们也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作为报复。 宋就听到了民众的诉求,他没有立刻应允,而是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如果以怨报怨,两国边民之间的矛盾将会不断升级,最终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于是,宋就决定以心问心,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耐心地对魏国的边民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我们也去破坏他们的瓜田,那么楚国边民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会变本加厉地报复我们。这样一来,双方的仇恨会越来越深,永无宁日。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接下来,宋就让魏国的边民在夜间偷偷去楚国的瓜田浇水。楚国的瓜因此长得越来越好。起初,楚国边民感到十分疑惑,后来他们发现是魏国边民在暗中相助,不禁感到羞愧和懊悔。 从此,楚国边民不再破坏魏国的瓜田,两国边民的关系也变得和睦起来。 宋就以心问心的智慧之举,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纷争,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与安宁。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当面对他人的误解、伤害或者挑衅时,我们是选择以牙还牙,还是像宋就一样以心问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寻找更加和平、友善的解决方式呢?“以心问心”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内心,才能化解矛盾,赢得尊重和友谊,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有问必答

成語拼音

yǒu wèn bì dá

成語解釋

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有问必答。

成語造句

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问题,他总是能够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做到有问必答。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明的书生。李明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李明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堂。在学堂里,李明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学生,无论是先生授课还是同窗讨论,他都全神贯注,用心倾听。 有一天,镇上的一位富商举办了一场知识竞赛,邀请了众多学子参加。竞赛的题目涵盖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李明也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比赛中,李明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一路过关斩将。然而,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一本极为罕见的古籍中的内容,在场的学子们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李明却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在脑海中迅速搜索着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籍和积累的知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终于给出了一个准确而精彩的答案。富商对他的表现大为赞赏,问道:“你是如何知晓这等生僻知识的?”李明谦逊地回答:“我平日里读书,无论遇到何种问题,都力求弄明白,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惑之处。所以,面对各种问题,我都会尽力思考,努力给出答案。” 从此,李明“有问必答”的名声就在镇上传开了。人们遇到难题,无论是关于农事、商事,还是文学、艺术,都会来找李明请教。而李明也总是耐心倾听,认真思考,给出让人们满意的答案。 后来,李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高中。在官场上,他依旧保持着“有问必答”的作风,为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重。 李明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地区,成为了人们教育子女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典范。他的“有问必答”不仅体现了他渊博的知识,更展现了他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明这样“有问必答”的人物不在少数。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面对刘备的请教和咨询,总是能够给出明智的策略和建议,最终帮助刘备成就了帝业。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勇于面对挑战,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

质疑问难

成語拼音

zhì yí wèn nàn

成語解釋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典故出處

《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

成語典故

我们数学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常常采用质疑问难和方法。

成語造句

在学术交流会上,大家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对报告人的观点质疑问难,气氛十分热烈。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书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无尽的渴望。 李明在成长的过程中,师从一位德高望重的夫子。这位夫子学富五车,教导学生时严谨而又耐心。然而,李明却不同于其他唯师命是从的学生,他总是充满了思考,敢于向夫子质疑问难。 有一次,夫子在讲解一篇经典文章时,对其中一句的解释让李明心生疑惑。夫子说:“此句之意,当为这般理解,乃是千古定论。”其他学生纷纷点头称是,唯有李明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起身恭敬地向夫子行礼说道:“夫子,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学生认为此句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不知学生能否阐述自己的观点?”夫子先是一愣,随后微笑着点头应允。 李明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引经据典,从其他相关的典籍中找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夫子认真倾听后,微微颔首,说道:“李明,你能如此深入思考,敢于提出疑问,实乃难得。为师之前的解释或许有所局限,你的观点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质疑问难的习惯不仅没有让夫子感到厌烦,反而让夫子对他更加器重。在科举考试临近之时,夫子特地为李明等学生进行最后的辅导。当夫子讲到一篇重要的策论时,李明再次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其中的一个观点在当下的社会形势中可能存在不妥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夫子大为赞赏,鼓励他将这种精神保持下去。 最终,李明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敢于质疑问难的精神,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为官之后,他依旧保持着这种习惯,面对各种政务难题,从不盲目跟从旧例,总是深入研究,质疑问难,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百姓谋得了诸多福祉,成为了一方百姓爱戴的好官。 李明的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质疑问难并非是对权威的挑战,而是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敢于质疑问难,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前行。

追根问底

成語拼音

zhuī gēn wèn dǐ

成語解釋

追究底细。同追根究底”。

典故出處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充满好奇,非要追根问底弄个明白不可。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诚的年轻人。李诚生性聪慧,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凡事都喜欢追根问底。 有一年,村子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大家纷纷祈求上苍降雨,可雨却迟迟未下。李诚看到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旱灾?是上天的惩罚,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李诚决定去拜访村里最有学问的老者,希望能从他那里找到答案。老者听闻李诚的来意,捋了捋胡须说道:“这旱灾或许是因为我们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这个回答并没有让李诚满意,他继续追根问底:“那我们到底是如何破坏了平衡?又该如何恢复呢?”老者被他问得一时语塞,只能无奈地摇头。 李诚没有放弃,他开始四处查阅古籍,寻找有关旱灾的记载和解决方法。在一本陈旧的史书中,他发现了一些端倪。书中提到,过度的开垦和砍伐森林可能会影响气候,导致旱灾的发生。李诚犹如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曙光,他决定沿着这个线索继续探究。 他走访了周边的村庄和城镇,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产方式。他发现,一些地方因为过度开垦,土地变得贫瘠,水源也逐渐干涸。而那些注重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地方,却能在灾害面前保持相对的稳定。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思考,李诚终于明白了,这次的旱灾并非单纯的天灾,更是人祸。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破坏了生态环境,才导致了这场灾难。 李诚回到村子,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村民们,并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然,恢复生态。一开始,有些村民不以为然,觉得李诚是在危言耸听。但李诚并没有气馁,他不断地向大家解释,追根问底地阐述其中的道理。 最终,村民们被他的坚持和执着所打动,纷纷响应他的号召。大家开始植树造林,合理规划农田,节约用水。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子的环境逐渐改善,终于迎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李诚追根问底的精神,不仅帮助村子解决了旱灾的问题,也让大家明白了,面对困难和疑惑,只有不断地探寻真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追根问底-成語圖片

追根问底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