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半拖半拉的35个成语

形容半拖半拉的35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与形容半拖半拉的情境或行为有关。

东拉西扯

成語拼音

dōng lā xī chě

成語解釋

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指说话条理斋乱,没有中心。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成語典故

贾宝玉住进大观园后,整天不读书,与黛玉、探春、宝钗等女孩一起玩,贾政只好请私塾先生代儒来教他。他还是忙里偷闲来看黛玉,与她东拉西扯,经常打翻了林黛玉的醋罐子。但只要有几天不见面,各自心中又憋不住。

成語造句

他说话总是没有重点,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简直就是在东拉西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叫做清风村。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叫阿明,他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但他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说话总是东拉西扯,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天,阿明的父亲让他去集市上买些生活用品。阿明兴高采烈地去了集市,一路上遇到熟人就开始东拉西扯地聊天。他一会儿说起村里最近发生的趣事,一会儿又跳到了遥远的传说故事,把原本着急去办事的人也都拉着聊了半天。等他到了集市,已经过了很久。 在集市上,阿明也不着急买东西,而是在各个摊位前闲逛,和摊主们也东拉西扯起来。他和卖布的说昨天看到一只特别漂亮的鸟,和卖菜的讲他小时候的一次冒险经历,完全忘记了自己来集市的主要目的。 就这样,大半天过去了,阿明什么都还没有买。当他突然想起父亲交代的任务时,才匆匆忙忙开始采购。然而,由于他之前东拉西扯浪费了太多时间,有些东西已经卖完了。阿明只好带着不完整的物品回到家中。 父亲看到阿明买回来的东西,又听他讲述了在集市上的经历,不禁皱起了眉头,对阿明说:“阿明啊,你说话做事总是这样东拉西扯,没有重点,会耽误很多事情的。就像《论语》中所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应该说话简洁明了,做事干脆利落,而不是像你这样漫无目的地东拉西扯啊。” 阿明听了父亲的话,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决定要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以后说话做事都更加专注和有条理。从那以后,阿明每次说话前都会先思考一下,避免再东拉西扯。渐渐地,他不仅办事效率提高了,而且也得到了村里人的更多认可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东拉西扯,而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专注地去做事。说话要有重点,避免冗长和混乱,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和完成任务。就像古人所说的“言简意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含义,才能让人印象深刻,也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

裹足不前

成語拼音

guǒ zú bù qián

成語解釋

裹:缠。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

典故出處

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征对秦国四人专权问题去拜见秦昭王。他说自己冒死晋见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如果被杀就会让天下有志于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国的现状头头是道,秦王拜他为相。

成語造句

他总是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白白错失了很多好机会。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安国。安国中有一位年轻的将军叫李明。 李明自幼习武,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当时,安国边境时常受到敌国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李明决心要为国家和百姓挺身而出,驱逐外敌。 一次,敌国再次发动大规模入侵,李明率领军队奋勇抵抗。他们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李明渐渐发现敌军有着非常巧妙的战术布局,这让他感到有些棘手。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李明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他的一些部下开始产生恐惧和犹豫,担心继续前进会遭遇更大的危险。李明心中也有一丝犹豫,他看着眼前复杂的局势,开始思考是否应该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暂时停止进攻。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和百姓们期盼的眼神。他深知,如果此时裹足不前,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国家和百姓也将继续遭受苦难。 于是,李明重新振作起来,他鼓舞士气,让士兵们明白他们战斗的意义和价值。他带领着军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犹豫,再次勇敢地冲向敌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明和他的军队发挥出了超常的勇气和智慧,他们逐渐打破了敌军的战术布局,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最终,他们成功地击退了敌国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这场战争之后,李明成为了安国百姓心目中的英雄。而他也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绝不能因为一时的犹豫和恐惧而裹足不前,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个故事也在安国流传开来,提醒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定信念,勇敢前行,不要被困难轻易吓倒而止步不前。

含含糊糊

成語拼音

hán hán hū hū

成語解釋

含混不清的样子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

成語典故

大观园里人员逐渐在减少,宝钗搬回家,史湘云也回了家。宝玉已经开始去上学,贾母与凤姐等商议把薛宝钗许给宝玉,他们只有背着宝玉偷偷议论。宝玉听不懂她们含含糊糊的对话,就去问袭人。袭人也不知就里,只是安慰他安心读书。

成語造句

他说话总是含含糊糊,让人难以理解他真正的意思。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李四是一个心思细腻,但性格有些优柔寡断的人。 李四生活的村子里,有一次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村子的水源出现了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人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比如去远处寻找新的水源,或者修建蓄水池来储存雨水。然而,李四却总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支持哪种方案。 当别人问他具体的想法时,他要么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既觉得寻找新水源可能很辛苦,又担心修建蓄水池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他在心里不断纠结,却始终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这样,因为李四的含含糊糊,大家的讨论陷入了僵局。时间一天天过去,水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可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案。村里的一位老者看不下去了,他找到李四,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李四啊,你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总是这样含含糊糊。就如同历史上的那些果断决策的人物一样,比如鸿门宴上的刘邦,面对复杂的局势能够当机立断,最终成就大业。而你现在这样,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反而会耽误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啊。” 李四听了老者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自己的含含糊糊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麻烦,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于是,他开始努力克服自己的犹豫和不自信,尝试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在李四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子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水源问题的办法。而李四也从这次经历中明白了,做事不能含含糊糊,要果断明确,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从此以后,李四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含含糊糊了。

举棋不定

成語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成語解釋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成語造句

面对两个工作机会,他显得举棋不定,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骄奢残暴,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后来,卫国的大臣孙林父和宁殖发动政变,将卫献公赶下了台,拥立卫殇公为新的国君。 卫献公被迫逃到了齐国,在那里过起了流亡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卫献公觉得自己不能一直这样流亡下去,他想要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于是,他开始谋划回国复位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卫献公面临着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知道要想成功复位,必须得到国内一些大臣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这些大臣不可靠,会在关键时刻背叛他。他就像一个棋手,在棋盘前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如何落子。 卫献公的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非常着急。其中,有一个名叫公子絷的人,他是卫献公的忠实追随者。公子絷看到卫献公如此纠结,便劝他说:“主公,我们不能再这样犹豫下去了。如果您想要复位,就必须果断地采取行动,否则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卫献公听了公子絷的话,心中依然充满了疑虑。他说:“我也知道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相信谁,该依靠谁。”公子絷回答道:“主公,您应该相信那些一直对您忠心耿耿的人,他们会在关键时刻帮助您的。至于那些曾经背叛过您的人,您就不要再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了。” 在公子絷的劝说下,卫献公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积极地筹备复位的事宜。他首先与国内的一些大臣取得了联系,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然后,他带领着自己的追随者,秘密地回到了卫国。 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卫献公最终成功地复位,重新登上了卫国的王位。回顾这段经历,卫献公深刻地认识到,在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候,不能举棋不定,必须果断地做出决策,否则就会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而“举棋不定”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抉择时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做出决定的样子。就如同卫献公当初那般,在关键的时刻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险些让自己的复位大计落空。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重要选择时,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果断地做出决策,才能把握机遇,走向成功。

模棱两可

成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成語解釋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典故出處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成語典故

唐朝宰相苏味道处世十分圆滑,从不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样不会得罪人,他把这种圆滑的方法说成“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特两端可也。”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苏模棱”。后因犯错而降职到四川眉州。

成語造句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办法,他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让人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成語故事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苏味道。苏味道自小聪颖,以文采出众而闻名。 他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起初官运亨通,一路升迁。然而,随着官职的不断升高,他的行事风格却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官场复杂多变,苏味道为了明哲保身,在处理很多事情时都采取一种不明确表态、含糊其辞的态度。有一次,他对一件重要的政事既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下属们都感到十分困惑,纷纷询问他的意见。苏味道却只是微笑着说:“此事嘛,不要那么着急下结论,模棱两可即可。” 他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所体现。时间一长,大家都对他这种不干脆、不果断的行事方式颇有微词。 这种模棱两可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他避免了一些麻烦,但也让他失去了很多展现真正才能和担当的机会。人们开始质疑他的能力和品德,他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 后来,苏味道的这种行事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批评。史书上也对他这种行为进行了记载,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警示着后人在面对事情时不能含糊其辞、逃避责任,而应该果断明确地表明立场和态度。 “模棱两可”这个成语也就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态度含糊、不明确表态的人或行为。它提醒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不能像苏味道那样为了一时的安稳而失去了原则和担当。在面对抉择时,要勇敢地做出决定,而不是模棱两可地逃避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婆婆妈妈

成語拼音

pó pó mā mā

成語解釋

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典故出處

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人》:“上海下层社会中也有不少喜欢议论别人的婆婆妈妈。”

成語典故

秦钟上学给姐姐秦可卿惹事,害得她大病一场,王熙凤带贾宝玉等前去看望秦可卿。秦可卿说了一些悲观的话,宝玉在那里泪流满面,凤姐骂宝玉太婆婆妈妈了,这样会给病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贾蓉立即过来解围,并拉宝玉去会芳园玩。

成語造句

他做起事来总是犹犹豫豫,一点都不干脆,婆婆妈妈的,让人着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阿强的年轻人。阿强性格温和,但做起事来却总是有些犹豫不决,缺乏果断。 一天,阿强的父亲让他去集市上买些生活用品。阿强来到集市后,在一个摊位前挑选着物品。他拿起这个看看,又拿起那个比比,心里总是拿不定主意到底该选哪个。摊主看着阿强这副模样,忍不住说道:“你能不能快点决定啊,别这么婆婆妈妈的。”阿强听了,脸一下子红了,他也意识到自己这样确实不太好。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改变多少。有一次,村里组织大家一起修建一条灌溉水渠,阿强也参与其中。在分配任务时,他又开始纠结到底该负责哪一部分工作。一会儿觉得这个太累,一会儿觉得那个太难,迟迟不能确定。其他村民们都已经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他还在那里思前想后。村长见状,走过来说道:“阿强啊,男子汉大丈夫,做事要果断些,不要总是这么婆婆妈妈的,大家都在等着你呢。”阿强这才不好意思地随便选了一个任务去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强意识到自己这种婆婆妈妈的性格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不少麻烦。他决定要改变自己。他开始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果断,遇到事情不再过度犹豫。 他开始学习历史上那些果断坚毅的人物。比如,他了解到古代的将军霍去病,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毫不犹豫,果断出击,带领士兵们取得了一次次胜利。还有那西楚霸王项羽,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阿强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激励自己。 渐渐地,阿强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再遇到需要做决定的事情时,他会迅速思考,权衡利弊,然后果断地做出选择。他的这种改变也让他在村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认可。 从阿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婆婆妈妈的性格可能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勇于改变,培养果断的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走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不能总是在一些小事上犹豫不决,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应该像那些果敢的人一样,勇敢地迈出每一步,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首鼠两端

成語拼音

shǒu shǔ liǎng duān

成語解釋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

典故出處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成語典故

西汉武帝时,王太后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田蚡。他靠着王太后的势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权。田蚡是个卑鄙阴险、骄横自私的人物,因为有王太后这座靠山,加之汉武帝当时还年轻,所以他胡作非为,骄横奢侈,营私舞弊,随意诬陷自己所不快的人。田蚡向窦婴要城南田,窦婴不给,又听说灌夫也替窦婴抱不平,由此跟灌夫和窦婴结了怨(窦婴和灌夫都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了功的大臣)。又因为灌夫掌握着田蚡贪污受贿的事,所以田蚡欲将他和窦婴置之死地。  有一次,田蚡结婚,王太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下了诏书,吩咐诸侯、宗室、大臣们都到丞相府去祝贺。窦婴和灌夫也去了。酒席上,灌夫因向客人敬酒遭到冷遇,气得破口大骂起来。为此,田蚡拘捕了灌夫。此事闹到了武帝那里,武帝便召集大臣们来研究。窦婴坚决反对对灌夫治罪,有的大臣则赞成治罪,有的惧伯田蚡的威势,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御史大夫韩安国说:“灌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了大功,虽说酒后闹事,但没有死罪。可丞相说他不对,也有道理,究竟如何处置,请皇上定吧!”  罢朝以后,在皇宫门外,田蚡招呼韩安国坐他的车子,而且很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付(窦婴)这个秃老头子,你为何迟疑不决(首鼠两端)?”  后来,田蚡想法害死了窦婴和灌夫。不久,他自己因内心恐惧惊吓而死。

成語造句

在面对是否要辞职创业的选择时,他总是犹豫不决,首鼠两端,无法做出果断的决定。

成語故事

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灌夫的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他对那些行事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人非常看不惯。 当时,丞相田蚡权势滔天。有一次,田蚡想要娶燕王的女儿为妻,太后下了诏令,让列侯和宗室都去祝贺。灌夫也前往参加婚礼。在婚宴上,大家纷纷向田蚡敬酒祝贺。轮到灌夫敬酒时,他却发现临汝侯灌贤正和程不识将军在私下交谈,对他不理不睬。灌夫顿时大怒,他不顾场合,上前斥责灌贤说:“你平时就像个孽子一样,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怎么能和别人交头接耳,对丞相不敬呢!” 田蚡见灌夫如此无礼,十分生气,就说:“程不识将军和李广将军都是东西宫的卫尉,你在公众场合辱骂他,这像什么话!”灌夫毫不退缩,反驳道:“今天就是要杀我的头,我也不怕,我就是看不惯那些首鼠两端的人!” 灌夫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首鼠两端”这个成语,正是形容那些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迟疑不定,像老鼠出洞时一样,时而探出脑袋,时而缩回去的人。灌夫认为灌贤在面对田蚡时,态度暧昧,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是一种懦弱和虚伪的表现。 然而,灌夫的直率和刚猛最终也给他带来了灾祸。田蚡因为这件事对灌夫怀恨在心,后来找机会诬陷灌夫,导致灌夫被下狱处死。 历史上,像灌夫这样敢于直言不讳的人并不多见,而那些首鼠两端的人却常常存在。他们在面对抉择时,缺乏果断和勇气,总是在不同的利益和立场之间徘徊,试图两边讨好,结果往往是两边都不讨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在工作中,面对上级的不同意见时,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希望能不得罪人;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朋友之间的矛盾,不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话,而是左右逢源,试图保持表面的和谐。这些都是首鼠两端的表现。 我们应该学习灌夫的直率和勇敢,在面对重要问题时,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判断,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要首鼠两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首鼠两端的人,不要被他们的表面所迷惑,要看到他们内心的懦弱和虚伪,避免受到他们的影响和伤害。

畏首畏尾

成語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成語解釋

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典故出處

《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成語典故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成語造句

他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结果错失了很多好机会。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申无畏的人。他是楚国的大臣,为人忠诚且有智慧。 当时,楚国的国君想要攻打郑国,便派申无畏去出使齐国,让齐国也一起参与这场战争。申无畏深知此去齐国路途遥远,且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旅程。 在经过宋国的时候,按照当时的礼节,使者应该向宋国借道。可是,申无畏却没有这样做,他直接穿过了宋国的领土。宋国的太宰华元得知后,非常生气,他觉得申无畏这是对宋国的不尊重和蔑视。 华元派人拦住了申无畏,质问他为何不借道就擅自通过宋国。申无畏却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我是奉了楚王的命令去出使齐国,时间紧迫,来不及借道。”华元听了更加愤怒,他觉得申无畏这是在找借口,于是下令将申无畏处死。 消息传到楚国,楚王大怒,他立刻决定出兵攻打宋国。楚国的大臣们纷纷劝谏楚王,说攻打宋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宋国的实力不容小觑,而且战争会给楚国带来巨大的损失。然而,楚王此时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大臣们的劝谏,他坚持要出兵攻打宋国。 楚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宋国进发,宋国也积极备战,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在战争中,楚国虽然一开始占据了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的军队也逐渐疲惫不堪。 这时,楚国的一位将领对楚王说:“大王,我们现在已经陷入了困境,继续打下去恐怕对我们不利。我们应该尽快撤军,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楚王听了,心中犹豫不决。他既不想放弃攻打宋国,又担心继续打下去会真的失败。 就在楚王畏首畏尾、举棋不定的时候,宋国的军队趁机发动了反击,楚国的军队顿时阵脚大乱,最终不得不狼狈撤军。 这场战争让楚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也让楚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后悔当初没有听大臣们的劝谏,过于冲动地决定攻打宋国。从此以后,楚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智。 而“畏首畏尾”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做事顾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缺乏果断和勇气的人。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的决策时,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而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有勇气去承担决策带来的后果,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否则最终可能会错失良机,导致更加糟糕的结果。

犹豫不决

成語拼音

yóu yù bù jué

成語解釋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處

《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秦军围困赵都邯郸,赵孝成王派人向魏安厉王求援。魏将晋鄙屯兵汤阴,派人见平原君要赵孝成王同意秦王称帝,平原君犹豫不决,齐国谋士鲁仲连请平原君告诉魏国使者辛垣衍不要让秦称帝的理由,必须共同抗秦。

成語造句

面对多个工作机会,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抉择。这个国家的国王收到了两个不同的建议,一个是与邻国结盟,共同开拓新的领土;另一个则是专注于国内的发展,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国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犹豫不决,无法立刻做出决定。 国王召集了他的大臣们,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启示。一些大臣力主与邻国结盟,他们引用历史上的例子,说曾经有两个国家通过结盟实现了强大和繁荣。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然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国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此时不应该分心去参与外部的事务。他们以过去一些国家因为过度扩张而导致衰落的例子来劝说国王。 国王在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他一会儿觉得结盟的好处很多,一会儿又担心国内的稳定受到影响。时间一天天过去,国王依然没有做出决定。而邻国见这个国家迟迟没有回应,开始产生了不满和疑虑。 国内的民众也察觉到了国王的犹豫不决,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安的情绪。一些人担心国家会因为国王的迟疑而错失发展的良机,而另一些人则害怕战争会带来破坏和苦难。 在这种情况下,国王的一位睿智的谋士站了出来。他对国王说:“陛下,您的犹豫不决已经让国家陷入了困境。我们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了,必须果断地做出选择。无论是结盟还是专注国内发展,都有其利弊,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做决定。” 国王听了谋士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历史上那些果断决策的君主,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当机立断,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最终,国王决定先专注于国内的发展,提升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派遣使者向邻国解释了自己的决定,并表示希望在未来有合适的时机再考虑结盟的事情。 邻国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理解了这个国家的选择。随着国王决策的下达,国内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开始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抉择时,犹豫不决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困扰。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选择,分析利弊,果断地做出决策,才能推动事情的发展,走向成功的道路。就像这位国王最终克服了犹豫不决,为国家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瞻前顾后

成語拼音

zhān qián gù hòu

成語解釋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典故出處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在官场上屡遭排斥,楚怀王对他的提议置之不理,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只有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在《离骚》中他写道:“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成語造句

他做事情总是过于谨慎,以至于常常瞻前顾后,错失很多机会。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 李明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一步步踏入仕途。然而,随着官职的升高,他面临的抉择也越来越复杂。 一次,国家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决策。是要与邻国开战,争夺一片富饶的土地,还是选择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朝堂之上,众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李明心中明白战争会带来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但同时他又担心如果不战,会被人指责懦弱无能。他在心中反复权衡,瞻前顾后,始终难以做出决定。 在犹豫不决之际,李明想起了历史上的诸多事例。他想到了古代一位名将,在面对艰难抉择时果断出击,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又想到另一位因过度谨慎而错失良机的人物,导致了悲惨的结局。他深知自己此刻的决定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命运。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依旧在瞻前顾后,无法下定决心。而邻国见此情形,误以为这个国家软弱可欺,态度愈发强硬。国内的民众也开始对朝廷的决策感到不满,纷纷指责李明等大臣的优柔寡断。 终于,在巨大的压力下,李明决定抛开一切顾虑,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认为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争取利益。他的建议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国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那片土地,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战争。 经此一事,李明深刻地认识到,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不能一味地瞻前顾后,而要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果断地做出选择。过度的犹豫只会错失良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从此,李明在处理政务时,更加注重权衡利弊,但也不再犹豫不决。他的明智决策使得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口中的典范,提醒着人们在面对抉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盲目冲动,也不能过于瞻前顾后。

装模作样

成語拼音

zhuāng mó zuò yàng

成語解釋

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典故出處

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计三气周瑜。周瑜病倒,不久就一命呜呼。诸葛亮代表刘备前去吊唁,在周瑜灵前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装模作样的,认为诸葛亮心胸豁达,不计前嫌。鲁肃也认为周瑜心胸狭隘。

成語造句

他平时总是装模作样地表现出很努力的样子,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付出多少。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叫李四,他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李四是一个非常懒惰且喜欢投机取巧的人。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新的官员。这位官员为了了解镇民的生活状况,决定在镇中心举办一场集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李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想这是一个可以出风头的好机会。 到了集会那一天,李四特意穿上了一身看起来很庄重的衣服,摆出一副很严肃认真的样子。在集会上,他第一个站出来发言,装模作样地说了一大堆看似很有道理的话,其实都是些空话套话。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很关心镇民、很有见识的人。 然而,这位新官员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在之前的地方任职时,就遇到过很多像李四这样装模作样的人。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李四,发现他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对镇民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在集会结束后,官员暗中派人去调查李四的真实情况。结果发现李四平日里根本就不关心他人,只是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他经常做一些表面功夫,以博取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官员了解到这些后,决定找个机会揭穿李四的真面目。不久后的一次会议上,官员故意提出了一个关于镇民实际问题的讨论,然后点名让李四发表意见。李四顿时慌了神,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之前那些装模作样的本事此时也派不上用场了。 最终,李四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的虚伪和装模作样也被大家所看穿。从此之后,人们都对李四敬而远之,不再相信他的那些花言巧语和表面功夫。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装模作样或许能够得逞一时,但终究会被识破。就如同《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虚伪的政客,虽然一时风光,但最终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真诚待人,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生活,而不是靠装模作样来获取利益或名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暧昧不明

成語拼音

ài mèi bù míng

成語解釋

暧昧含糊,不清楚。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形容态度不明朗,关系不鲜明。

典故出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的愧悔无地!”

成語典故

武汉国民政府和当权军人对于这叛变采取了暧昧不明的态度,办求化大事为小事”。★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成語造句

这段关系让人感到十分纠结,始终暧昧不明,既不像友情,又达不到爱情。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年事渐高,决定在他的几个儿子中挑选一位继承人。 大王子英勇善战,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二王子聪慧过人,擅长治理国家事务;三王子则温文尔雅,颇得民心。国王对这几个儿子都很喜爱,一时之间难以抉择。 在这种情况下,宫廷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局面。一些大臣开始在几位王子之间摇摆不定,态度暧昧不明。他们既不想过早地得罪任何一位王子,又希望能在未来的新君面前获得青睐。 大王子对于这种情况感到非常不满,他认为这些大臣应该明确地支持自己,毕竟他的战功是有目共睹的。于是,他开始对那些态度暧昧的大臣施加压力。 二王子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试图通过更加巧妙的手段来拉拢那些大臣。他经常与大臣们交谈,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但从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意图。 三王子看到这种局面,心中明白局势的复杂性。他没有像大王子那样强硬地要求大臣们表态,也没有像二王子那样隐晦地拉拢。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民众,努力为百姓做事。 然而,国王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宫廷中的局势变得越来越暧昧不明。大臣们的态度也越发让人捉摸不透,整个国家仿佛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就在这时,国家边境遭到了外敌的入侵。大王子主动请缨,带领军队出征。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英勇,连连获胜。 二王子则留在国内,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三王子则组织民众,为前线的军队提供物资和支持。 最终,大王子成功击退了外敌,带着赫赫战功回到了国内。国王看到大王子的表现,心中有了决定。他认为大王子既有勇又有谋,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于是,国王正式宣布大王子为继承人,宫廷中的暧昧不明的局面终于结束。国家也在新的继承人的带领下,继续稳步向前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抉择时,暧昧不明的态度往往会带来混乱和迷茫。只有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目标,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半推半就

成語拼音

bàn tuī bàn jiù

成語解釋

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典故出處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成語典故

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成語造句

她面对他的邀请,态度有些暧昧,看似不情愿,却又没有坚决拒绝,颇有点半推半就的意思。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慧娘生得美丽动人,性情温婉。 一日,镇上来了一位富家公子,名叫俊逸。俊逸对慧娘一见钟情,便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慧娘心中对俊逸也有几分好感,但出于女子的矜持,她总是表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态度。 俊逸多次邀请慧娘一同出游、参加聚会,慧娘有时会答应,有时又会委婉拒绝。这让俊逸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他并不气馁,依旧坚持不懈地追求着慧娘。 随着时间的推移,慧娘对俊逸的感情也逐渐加深。然而,她依然没有完全放下那份矜持,在面对俊逸的爱意时,还是会半推半就。 有一次,俊逸精心准备了一场浪漫的约会,他在美丽的花园中摆满了鲜花,还准备了珍贵的礼物。慧娘到达后,看到这一切心中十分感动,但表面上依然表现得有些犹豫和羞涩。俊逸深情地看着慧娘,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慧娘红着脸,没有明确地答应,但也没有拒绝。 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曾记载过类似女子这种半推半就的心理。这种态度既包含着内心的真实情感,又有着对传统礼教的顾虑。就如同《诗经》中所描绘的一些女子,她们在面对爱情时,也会有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 最终,经过俊逸的不懈努力和慧娘内心的挣扎,慧娘终于放下了矜持,全心全意地接受了俊逸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小镇上的一段佳话,人们在谈论起他们时,都会感慨慧娘最初的半推半就,正是她内心纠结与情感交织的体现。而这段爱情也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变得更加珍贵和深厚。他们携手走过了许多岁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与力量。

藏头露尾

成語拼音

cáng tóu lù wěi

成語解釋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典故出處

元·张可久《点绛唇·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成語典故

况一挂上人家的假招牌,便有许多面子来拘束你,使你不得不藏头露尾;寻欢作乐,如何能称心适意!★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成語造句

他说话做事总是遮遮掩掩,让人觉得神秘莫测,好像在藏头露尾,不敢把真实情况全部展现出来。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 张华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县学中谋得了一个职位。一天,张华接到一个任务,要去调查一起离奇的案件。据说在一个深夜,有一个神秘的身影出现在县城的街头巷尾,行踪飘忽不定,人们只看到这个身影藏头露尾,难以看清全貌。 张华决心要查清这个神秘身影的真相。他开始四处走访,寻找线索。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一番艰苦的调查,张华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原来,这个藏头露尾的身影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有一伙不法之徒,妄图利用夜色的掩护,进行一些非法的勾当,他们故意藏头露尾,就是为了不让人发现他们的真实目的。 张华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决定要将这伙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这伙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在关键时刻,张华毫不畏惧,挺身而出,最终成功地揭露了这伙不法之徒的阴谋,将他们全部抓获。 张华的勇敢和智慧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认可,他也因此而声名远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不能藏头露尾,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应该像张华一样,做一个光明磊落、勇敢无畏的人。

迟徊不决

成語拼音

chí huái bù jué

成語解釋

犹言迟疑不决。

典故出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为朝廷计,与其迟徊不决以启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纲以箝党人之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总是思前想后,迟徊不决,最终错过了不少好机会。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重大的抉择。 这个国家的国王年事渐高,而他的几个儿子都对王位虎视眈眈。其中大王子和二王子最为突出,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势力和支持者。 在一次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决策中,国王需要在两个重要的方案中做出选择。一个方案能够带来短期的繁荣和利益,但可能会为未来埋下隐患;另一个方案则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但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艰难和努力。国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犹豫之中,迟迟不能做出决定。 大王子性格急躁,他不断地催促国王尽快选择那个能带来短期利益的方案,认为这样可以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他甚至在朝堂上多次直言进谏,试图影响国王的决策。而二王子则相对沉稳,他深知长远方案的重要性,也多次向国王进言,阐述其中的利弊。 然而,国王在这两个方案之间迟徊不决,日复一日,国家的局势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各自支持不同的王子和方案,宫廷中充满了争论和争吵。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国王始终未能下定决心。而周边的国家却趁着这个机会逐渐发展壮大,对这个国家构成了威胁。 终于,有一位智慧的老臣站了出来,他引用了历史上的诸多事例,向国王说明了犹豫不决所带来的危害。他说:“陛下,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迟徊不决,未能果断除掉刘邦,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如今国家面临如此重要的抉择,我们不能再继续拖延下去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国王听了老臣的话,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犹豫下去了,必须果断地做出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国王最终选择了二王子所主张的长远方案。 虽然在实施这个方案的初期,国家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而国王也因为他的果断决策而受到了百姓和大臣们的敬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抉择时,不能迟徊不决,否则可能会错失良机,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像那位国王最终所做的那样,果断地做出决策,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迟回观望

成語拼音

chí huí guān wàng

成語解釋

犹言迟疑观望。

典故出處

《清史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对是否要投资这个新项目时,他一直拿不定主意,始终在迟回观望,导致错失了最佳时机。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下,局势变幻莫测。赵国的一位将领名叫李牧,他智勇双全,镇守边疆,多次成功抵御了匈奴的入侵。 有一次,秦国见赵国与匈奴交战频繁,国内兵力有所分散,便想趁机对赵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消息传到赵国朝廷,众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立刻集结兵力全力对抗秦国,有的则认为应当先观察局势,再做决定。李牧在边疆得知此事后,也陷入了沉思。 此时的赵国,就如同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李牧深知秦国的强大,草率出兵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如果只是迟回观望,也可能会错失抵御的最佳时机。他一边密切关注着秦国军队的动向,一边整顿自己的兵马,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 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开始变得犹豫不决。他们既担心与秦国交战会损失惨重,又害怕不采取行动会被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迟回观望的态度,使得赵国在决策上陷入了僵局。 然而,时间不等人。秦国的军队逐渐逼近赵国边境,形势越发危急。李牧意识到不能再继续犹豫下去,他果断地向朝廷上书,陈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并请求朝廷给予支持。最终,在李牧的坚决主张和精心策划下,赵国决定奋起抵抗秦国。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赵国虽然损失不小,但成功地击退了秦国的进攻,暂时保住了国家的安全。而那些曾经迟回观望的大臣们,也从这次事件中深刻地认识到,在关键时刻必须要有果断的决策和行动,不能一味地犹豫和观望。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和复杂局势时,迟回观望可能会错失良机,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应当像李牧一样,在充分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勇敢地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

迟疑不决

成語拼音

chí yí bù jué

成語解釋

形容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處

《宋史·侯益传》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成語典故

我做了她的俘虏,她反而有点迟疑不决了。★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成語造句

面对是否要接受这份工作的邀请,他思前想后,始终迟疑不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重大的决策。国王年事渐高,需要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来继承王位。 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英勇善战,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小儿子则聪慧过人,足智多谋,善于处理国家政务。这让国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迟迟无法决定究竟该将王位传给谁。 朝堂上的大臣们也为此争论不休,有的支持大儿子,认为他的勇武可以带领国家开疆拓土;有的则拥护小儿子,觉得他的智慧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国王为此事日夜忧愁,始终迟疑不决。 一日,国王决定微服出巡,去民间听听百姓的意见。他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位智慧的老者,便向他请教这个难题。老者听完后,微笑着说:“陛下,您不妨看看您的两个儿子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真正的王者,不仅要有外在的勇武,更要有内在的智慧和决断力。” 国王回宫后,开始暗中观察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武力直接去解决,但有时会缺乏深思熟虑;小儿子则会仔细分析各种情况,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决策,但偶尔会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境发生了一场冲突,敌国入侵。国王决定借此机会考验两个儿子。大儿子毫不犹豫地带领军队出征,奋勇杀敌,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他在追击敌军时过于冒进,中了敌人的圈套,陷入了困境。 小儿子得知兄长被困后,冷静地分析局势,制定了救援计划。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成功地解救了大儿子和被困的军队。 经此一事,国王终于明白了,王位的继承人不仅需要勇武,更需要智慧和决断力。他不再迟疑不决,最终宣布将王位传给小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抉择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迟疑不决,而应该全面地分析情况,权衡利弊,果断地做出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握机遇,走向成功。迟疑不决往往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陷入困境。正如《史记》中所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们要学会在关键时刻勇敢地做出选择,才能开启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迟疑未决

成語拼音

chí yí wèi jué

成語解釋

形容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處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内心纠结,思考了很久,仍是迟疑未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重要的抉择。 这个国家的边境时常受到邻国的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王为此忧心忡忡,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应对之策。大臣们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 一派大臣主张主动出击,他们认为应该集结全国的兵力,给予邻国迎头痛击,以彻底解决边境问题,永绝后患。而另一派大臣则力主和谈,他们觉得战争会带来巨大的伤亡和损失,通过和平谈判,也许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生灵涂炭。 国王在这两个方案之间犹豫不决,迟迟未能做出决定。他一会儿觉得主动出击的方案很有气势,能展现国家的威严;一会儿又觉得和谈的方案更为稳妥,能减少伤亡。 时间一天天过去,国王依旧迟疑未决。边境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邻国的侵扰愈发频繁,百姓们怨声载道。 有一位智慧的老臣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决定向国王进谏,他对国王说:“陛下,如今形势危急,我们不能再迟疑下去了。就如同历史上的那些关键时刻,果断的决策往往能改变局势。昔日,越王勾践面对强大的吴国,也曾迟疑过,但最终他果断决定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才得以报仇雪耻,成就霸业。而如今我们若再迟疑,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啊。” 国王听了老臣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犹豫,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定。最终,国王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决定先尝试和谈,如果和谈不成,再考虑出兵。 当国王做出决定后,大臣们立刻行动起来。和谈的队伍被派出,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与邻国达成了协议,边境得以恢复平静。百姓们对国王的决策纷纷称赞,国家也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抉择时,迟疑未决可能会导致错失良机,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像那位智慧的老臣所说的,借鉴历史经验,果断地做出决策,才能把握命运的走向,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迟疑未决-成語圖片

迟疑未决

哼哼唧唧

成語拼音

hēng hēng jī jī

成語解釋

形容说话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也形容生病时的呻吟声。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

成語典故

凤姐姐带病哼哼唧唧的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五回

成語造句

他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整天哼哼唧唧,没有一点坚强的样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位名叫阿明的年轻人。 阿明生性有些懦弱,遇到事情总是犹豫不决,还常常哼哼唧唧,拿不定主意。有一年,村子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村长决定组织大家一起去寻找新的水源,以解决用水问题。阿明也被选入了寻找水源的队伍中。 他们沿着山脉一路寻找,历经艰辛。有一天,他们在一处山谷中发现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溪流。大家都兴奋不已,然而,当要决定如何顺着溪流找到更稳定的水源时,阿明又开始哼哼唧唧起来。有人提议沿着溪流溯源而上,可能会找到更大的水源地;有人则觉得应该顺着溪流的方向往下探索,说不定能找到容易取水的地方。阿明听着大家的意见,自己却无法做出选择,只是在一旁哼哼唧唧。 时间在阿明的哼哼唧唧中慢慢流逝,大家都焦急地等待他表态。最后,村长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严厉地对阿明说:“阿明,你不能总是这样哼哼唧唧,毫无主见!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关乎整个村子生存的大事,你必须要勇敢地做出决定!”阿明被村长的话惊醒,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他鼓起勇气,认真思考了一番,然后坚定地说:“我们应该溯源而上,虽然会更艰难,但可能会找到更可靠的水源。”大家听从了阿明的决定,开始沿着溪流艰难地攀爬。经过漫长的努力,他们果然找到了一处丰富的水源,解决了村子的用水危机。 从那以后,阿明不再哼哼唧唧,变得更加果断和勇敢。他明白了在关键时刻,必须要坚定地做出决定,不能再犹豫不决。而这个小村庄也因为有了水源,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抉择时,不能总是哼哼唧唧、畏首畏尾,而要勇敢地面对,果断地做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前进,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就如同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凭借着果断和勇敢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摒弃哼哼唧唧的软弱,展现出坚定和勇敢的品质。

假惺惺

成語拼音

jiǎ xīng xīng

成語解釋

假心假意的样子。

典故出處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别假惺惺了,除了眼中钉,尽着你们去乐吧。”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人前表现得关怀备至,实际却是假惺惺,背后尽说坏话。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李四平日里总是表现出一副温和善良、乐于助人的样子,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隐藏着虚伪和狡黠。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名叫王五的老人,他是一个孤苦无依的流浪汉。李四看到王五后,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关心,假惺惺地嘘寒问暖,还主动提出要帮助王五找一个安身之所。王五被李四的热情所打动,对他充满了感激。 然而,李四这么做并不是出于真心,他其实有着自己的盘算。原来,李四得知王五身上有一件祖传的宝贝,价值不菲。他心想,如果能得到这件宝贝,自己就能发一笔大财。于是,他表面上对王五关怀备至,背地里却在策划着如何从王五手中骗到那件宝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四更加殷勤地照顾王五,让王五对他越发信任。终于,李四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假惺惺地对王五说:“王五大爷,您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如把您的宝贝交给我保管吧,我一定会好好替您保管的。”王五听了,有些犹豫,他虽然信任李四,但那件宝贝毕竟是他祖传之物,意义非凡。 李四见王五有些迟疑,立刻装出一副伤心的样子说:“王五大爷,您难道还不相信我吗?我对您可是一片真心啊,我只是担心您一个人保管宝贝不安全,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怎么办呢?”王五被李四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最终还是把宝贝交给了李四。 李四拿到宝贝后,立刻露出了真面目。他不再理会王五,甚至还把王五赶出了家门。王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四一直都是假惺惺地对他好,只是为了得到他的宝贝。王五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愤怒,但却无可奈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被那些假惺惺的人所蒙蔽。那些表面上装作善良、友好的人,可能内心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以免受到伤害。正如古人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以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但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不被那些虚伪的人所利用。

矫揉造作

成語拼音

jiǎo róu zào zuò

成語解釋

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典故出處

《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

成語典故

他们原是好好妇人,却要装作男人,可谓矫揉造作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成語造句

她在舞台上的表演本应自然流畅,可不知为何却显得矫揉造作,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慧娘生得花容月貌,但她的心思却并不单纯。 慧娘一心想要过上富贵的生活,于是她总是刻意地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她说话时总是拿捏着一种奇怪的腔调,走路也故作优雅,一举一动都显得格外矫揉造作。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家公子。慧娘得知后,觉得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她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富家公子面前,用尽各种手段来吸引他的注意。她故意在走路时不小心摔倒,等着富家公子来扶她;她还会在富家公子面前吟诗作画,可那水平实在是平庸,却硬要装作很有才华的样子。 富家公子一开始被慧娘的美貌所吸引,但很快就发现了她的矫揉造作。他开始对慧娘感到厌烦,觉得她太过虚伪。然而,慧娘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 在一次宴会上,慧娘又故技重施,想要引起富家公子的注意。她穿着华丽却不合时宜的衣服,在宴会上扭捏作态。众人看到她的样子,都在暗地里偷笑。富家公子实在忍无可忍,当众指出了慧娘的矫揉造作,让她颜面扫地。 慧娘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她开始反思自己,想要改变自己。但她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已经很难改掉了。 正如《论语》中所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慧娘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想要真正改变却并非易事。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最终,慧娘离开了小镇,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她明白了,真正的美丽和魅力不是通过矫揉造作来展现的,而是源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只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矫揉造作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成功。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和自然,用自己的真诚去对待他人和生活。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否则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黏皮带骨

成語拼音

nián pí dài gǔ

成語解釋

比喻拖沓,不洒脱。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处理问题总是拖泥带水,黏皮带骨,让人难以忍受。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人。他为人贪婪且自私,总是想尽办法占别人的便宜。 李三与邻里之间的相处也并不融洽,他时常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人争执不休,而且总是揪着别人的一点过错就不依不饶,仿佛要把对方的骨头都给黏住一般。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商人,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货物。李三见此,心中的贪欲顿时被勾了起来。他开始想方设法地接近这位商人,试图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好处。商人一开始并未察觉李三的心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的行为越来越过分,让商人也感到十分厌烦。 然而,李三却不以为意,依旧死缠烂打。他就像一块黏皮带骨的膏药,紧紧地黏着商人不放。商人无奈之下,只得向当地的官府求助。官府了解情况后,对李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但李三根本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他依然我行我素。 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邻居不小心弄坏了李三家的一个物件,李三立刻不依不饶起来,非要邻居赔偿高额的钱财。邻居觉得李三的要求太过分了,便与他理论。但李三却死死抓住这个事情不放,甚至开始在邻居家门口大闹,闹得整个小镇鸡犬不宁。 周围的人们都对李三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纷纷指责他。可李三却依然如故,继续他那黏皮带骨的行事作风。 后来,小镇上发生了一场灾难,许多人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灾难,唯有李三却还在想着如何从别人那里获取好处。他的行为最终引起了众怒,大家一致决定不再容忍他的所作所为。 人们联合起来,将李三赶出了小镇。李三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他独自在荒野中徘徊,反思着自己的过往,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贪婪和自私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从此,李三开始改过自新,努力改变自己那黏皮带骨的性格,重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李三这样过于贪婪和自私,总是黏着别人不放,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应该学会与人为善,以真诚和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收获真正美好的人生。

扭扭捏捏

成語拼音

niǔ niǔ niē niē

成語解釋

行走时身体故意左右扭动亿。形容举止言谈不爽快,不大方或故做姿态和。

典故出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那般娇娇啻啻,扭扭捏捏,就象那老怪的行动。”

成語典故

难为你说的齐全,别象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成語造句

他在众人面前发言,总是不能大大方方,反倒扭扭捏捏,让人着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男子名叫阿俊,女子名叫阿秀。阿俊生得英俊潇洒,心地善良,且勤劳能干;阿秀则容貌秀丽,心灵手巧,温柔贤惠。两人自幼相识,一起长大,彼此心中都有着特殊的情感。 随着时光的推移,阿俊和阿秀都到了适婚的年龄。阿俊心中早已认定阿秀就是他此生想要相伴的人,而阿秀对阿俊亦是情根深种。然而,每当阿俊想要向阿秀表白自己的心意时,总是犹豫不决,内心纠结万分。 他害怕自己的表白太过唐突,会让阿秀感到不适;又担心阿秀心中并没有像他一样的深情,害怕遭到拒绝后的尴尬与失落。于是,每次话到嘴边,阿俊都欲言又止,行为举止显得扭扭捏捏。 而阿秀这边,虽然心中期待着阿俊能勇敢地向她表明心意,但见阿俊总是这般犹豫不定,心中也不免有些失落和疑惑。她不明白阿俊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退缩,难道他对自己的感情并非真心? 阿俊的这种扭扭捏捏的态度,不仅让他自己备受煎熬,也让阿秀陷入了不安和迷茫之中。就在这时,镇上来了一位富家公子,对阿秀一见钟情,随即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这位公子出手阔绰,常常送各种珍贵的礼物给阿秀。 阿俊见此情景,心中愈发焦急。他深知如果再这样扭扭捏捏下去,很可能会永远失去阿秀。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阿俊鼓起勇气,决定不再犹豫,不再扭捏,要向阿秀倾诉自己的真心。 当他来到阿秀的面前,阿秀正望着窗外的明月,神情落寞。阿俊深吸一口气,说道:“阿秀,我心中一直有你,这份感情已经在我心中藏了很久很久。我之前总是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向你表白,如今我不想再错过你。”阿秀听到阿俊这番真诚而直接的话语,眼中泛起泪光,说道:“我一直在等你说出这番话。” 从此,阿俊和阿秀终于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阿俊也从这次经历中明白,面对真心喜欢的人和事,应当勇敢坚定,切不可扭扭捏捏,否则很可能会错失良机,留下终生的遗憾。

牵丝攀藤

成語拼音

qiān sī pān téng

成語解釋

比喻东拉西扯地攀附。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做事情就应该干脆利落,别总是犹犹豫豫、牵丝攀藤,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和机会。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一户姓王。张家有个儿子名叫张宇,王家有个女儿名叫王悦。张宇和王悦自幼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 随着年岁渐长,两人心中互生情愫。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张宇家道中落,而王家则逐渐兴旺。王悦的父母一心想为女儿寻一门富贵亲事,对于张宇,他们是百般看不上。 尽管面临重重阻碍,张宇和王悦却不愿放弃彼此。张宇多次鼓起勇气前往王家求亲,可王悦的父母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一会儿说要再观察观察张宇的品行,一会儿又说要等王悦再长大些。 张宇明白,王家父母不过是在敷衍他,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与王悦的感情。于是,他又托了许多能说会道的人去王家说情。这些人在王家费尽口舌,可王家父母仍旧态度暧昧,既不明确拒绝,也不应允这门亲事,总是牵丝攀藤,让人摸不着头脑。 王悦也是心急如焚,她多次试图说服父母成全自己和张宇,可每次都被父母以各种理由驳回。她深知父母嫌弃张宇家境贫寒,但她坚信张宇有才华,有抱负,将来必定能有所成就。 就在张宇和王悦陷入绝望之时,镇上突然遭遇了一场灾难。洪水泛滥,冲毁了许多房屋和田地,王家也未能幸免。在这危难时刻,张宇挺身而出,不仅帮助王家转移财物,还积极参与抗洪救灾,组织镇上的人们一起修复家园。 经过这场灾难,王家父母终于看到了张宇的善良和担当,他们不再牵丝攀藤,同意了张宇和王悦的婚事。最终,张宇和王悦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感情和困难时,不应犹豫不决、牵丝攀藤,而应果断地做出决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吞吞吐吐

成語拼音

tūn tūn tǔ tǔ

成語解釋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典故出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成語典故

至于新作,现在可是难了,较好的简直无处发表,但若做得吞吞吐吐,自己又觉无聊。(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成語造句

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欲言又止,给人的感觉吞吞吐吐,让人着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明。他们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 阿强为人直率豪爽,心里从来藏不住事儿。而阿明则心思细腻,性格较为内向,做事总是瞻前顾后。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带来了一批珍贵的货物,准备寻找合作伙伴一起经营。阿强和阿明都看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阿强毫不犹豫地找到了富商,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果敢。富商对阿强的直率和勇气颇为欣赏。 而阿明呢,心里虽然也极度渴望能够与富商合作,但他在富商面前却总是吞吞吐吐。一会儿说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会儿又担心会出现各种问题。富商看着阿明那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样子,渐渐失去了耐心。 最终,富商选择了阿强作为合作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强在与富商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积累了不少财富。 阿明看到阿强的成功,心中懊悔不已。他反思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阿强那样勇敢果断地表达自己,而是吞吞吐吐,白白错失了良机。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面对各种艰难抉择时,能够果断决策,勇往直前;而项羽在关键时刻,常常犹豫不决,错失了多次打败刘邦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应当学习阿强和刘邦的果断勇敢,切忌像阿明和项羽那样吞吞吐吐、优柔寡断,否则可能会让成功的机会从指缝间溜走。

拖泥带水

成語拼音

tuō ní dài shuǐ

成語解釋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典故出處

宋《碧岩录》卷一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宋·释道元《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成語典故

这篇文章拖泥带水,读起来索然无味。

成語造句

做事情就应该干脆利落,不能像他那样总是拖泥带水,导致效率低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战场上,有一位名叫李勇的将领。李勇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身的英勇和智慧,在军中逐步崭露头角。 当时,国家边境时常受到外敌侵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朝廷决定派遣大军出征,抵御外敌,李勇也在此次出征的队伍之中。 在与敌军的初次交锋中,李勇所在的部队由于战术不当,陷入了困境。敌军来势汹汹,攻势凌厉,而李勇的战友们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指挥作战的将领在下达命令时也拖泥带水,导致军队行动迟缓,错失了许多反击的良机。 李勇心急如焚,他深知这样下去,不仅无法战胜敌军,还可能会让更多的士兵失去生命。于是,他挺身而出,向将领进言,指出作战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果断明确的作战方案。 然而,那将领却对李勇的建议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指挥依旧拖泥带水。最终,这场战斗以失败告终,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李勇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在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积极与其他有识之士交流。不久之后,朝廷再次组织兵力对抗敌军,李勇因其出色的表现和清晰的战略头脑,被赋予了一定的指挥权。 这一次,李勇深知作战指挥绝不能拖泥带水。他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详细了解敌军的情况,制定了严谨的作战计划。战斗打响后,李勇果断地下达命令,指挥士兵们迅速行动,毫不迟疑。他的指挥风格简洁明了,让士兵们能够迅速领会意图,从而有效地执行战术。 在李勇的英明指挥下,士兵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成功击退了敌军,保卫了国家的边境,为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经此一役,李勇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对他的果敢和坚决称赞不已。而他那绝不拖泥带水的指挥风格,也成为了后世将领们学习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生活中,做事都应该果断坚决,避免拖泥带水,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机,取得成功。

惺惺作态

成語拼音

xīng xīng zuò tài

成語解釋

惺惺虚伪的样子。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形容虚伪不老实。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他偏偏爱惺惺作态。

成語造句

他在众人面前的那番表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惺惺作态,毫无真诚可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一位名叫李崇的官员。他出身名门,凭借家族的势力和自己的一些手段,在官场中平步青云。 李崇为官初期,倒也做出了一些看似为民着想的举措,获得了不少百姓的称赞。然而,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他的真实面目逐渐暴露。 在一次地方发生洪灾之时,朝廷拨下了大批的救灾钱粮。李崇负责监管这批物资的发放。百姓们翘首以盼,以为终于能得到救助,度过难关。 可李崇却在此时动了歪心思,他先是故意拖延救灾物资的发放,让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苦苦等待。然后在发放物资的过程中,惺惺作态。他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忧心忡忡、为民操劳的模样,甚至还挤出几滴眼泪,声称自己为了百姓的苦难夜不能寐。 但实际上,他暗地里却将大部分的救灾钱粮中饱私囊,只拿出极少的一部分来敷衍了事。百姓们虽然得到了一点救助,但远远不足以弥补他们所遭受的损失。 当地有一位名叫张正的书生,他为人正直,对李崇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怒在心中。他决定收集证据,向朝廷告发李崇的罪行。 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张正终于将李崇贪污救灾钱粮的证据呈递给了朝廷。朝廷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即派遣官员前来调查。 在证据确凿面前,李崇再也无法惺惺作态,他的罪行被一一揭露。最终,李崇被革职查办,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百姓们也终于从李崇的压迫中解脱出来。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那些惺惺作态的人,或许能一时蒙蔽众人的眼睛,但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他们的恶行也必将受到惩处。

虚情假意

成語拼音

xū qíng jiǎ yì

成語解釋

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典故出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儿好习弓马,采猎为生。’”

成語典故

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成語造句

他表面上对朋友关怀备至,实际上只是虚情假意,一遇到利益冲突,就立马露出真面目。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辉。阿强家境贫寒,但为人勤劳善良,真诚待人;阿辉则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强和阿辉在集市上相遇。阿辉看到阿强在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心生一计。他故意走上前去,对阿强的手艺赞不绝口,并表示愿意与阿强成为朋友,一起合作做生意。阿强听到这番话,心中十分高兴,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辉总是在阿强面前表现得十分热情友好,不断地说着一些好听的话,让阿强对他深信不疑。然而,实际上,阿辉只是想利用阿强的手艺为自己谋取利益。他在背后悄悄地与其他商人勾结,压低阿强手工艺品的价格,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当阿强发现自己的辛勤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生活越发艰难时,他开始对阿辉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暗中调查,最终发现了阿辉的真面目。原来,阿辉对他的所有友好和关心都是虚情假意,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伪装出来的。 阿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他想起了古人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表面上说得好听,装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往往内心并不善良。他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阿辉的真面目,被他的虚情假意所迷惑。 经过这次教训,阿强明白了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真诚。而阿辉的所作所为也最终被人们所知晓,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他的生意也因此一落千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情假意或许能暂时蒙骗他人,但终究会被揭穿,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优柔寡断

成語拼音

yōu róu guǎ duàn

成語解釋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典故出處

《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成語典故

他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成語造句

面对抉择时,他总是思前想后,无法迅速做出决定,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错失了不少好机会。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信陵君的人物。信陵君魏无忌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而闻名于世。 当时,秦国大军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遣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往救援。然而,秦王却发出威胁,称若魏国出兵救赵,秦国灭赵之后必将转而攻打魏国。魏王心生恐惧,急忙下令让晋鄙驻军观望,不得进兵。 信陵君深知赵国一旦沦陷,魏国也将唇亡齿寒。他多次劝说魏王下令进军,但魏王始终优柔寡断,顾虑重重,既害怕得罪秦国,又担心魏国自身的安危。信陵君心急如焚,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赵国。 他先是通过魏王的宠妃如姬,盗出了调兵的虎符。然后前往晋鄙军中,欲假传魏王命令让晋鄙出兵。晋鄙见信陵君孤身前来,且魏王之前的命令与此相悖,心中生疑,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信陵君身旁的大力士朱亥,当机立断,用铁锤击杀了晋鄙,夺取了军权。 信陵君迅速整顿军队,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没料到魏军会突然出击,仓促应战,最终被击退,赵国之围得以解除。 信陵君的果敢和决断,与魏王的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魏王在关键时刻不能果断决策,才使得局势一度陷入危急。而信陵君的英勇和果断,不仅拯救了赵国,也为魏国赢得了喘息之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领导者因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导致国家衰败、人民受苦。而那些能够当机立断、果敢决策的人,往往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把握机遇,成就一番伟业。所以,我们应当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在面对抉择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勇气,切不可优柔寡断,以免误事。

欲言又止

成語拼音

yù yán yòu zhǐ

成語解釋

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典故出處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我面前显得神情异样,几次张嘴,却欲言又止。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对好友,分别叫李明和张华。他们自幼一同长大,一起读书识字,一起嬉戏玩耍,感情十分深厚。 随着年岁渐长,李明决定赴京赶考,以求谋取功名,光宗耀祖。张华则因家中事务繁多,无法一同前往。李明怀揣着梦想和希望,踏上了漫长的赶考之路。 数月过去,李明终于抵达京城,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一时间,他成为了京城的风云人物,许多达官贵人都对他表示赏识,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 然而,就在李明春风得意之时,他收到了家乡传来的消息。原来,张华的父亲突然病重,家中为了治病已经倾尽所有,张华四处借债,却依然无法凑齐所需的费用。李明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想要立刻伸出援手,帮助张华度过难关。 于是,李明在京城四处活动,试图为张华筹集资金。他向那些曾经对他表示赏识的达官贵人求助,可是每当他刚要开口提及此事时,看到对方那冷漠的眼神,或者想到官场的复杂关系,话到嘴边却又咽下,欲言又止。 在经历了多次这样的挫折后,李明感到无比的沮丧和无奈。他深知,在这个充满利益和权谋的世界里,想要真心帮助一个朋友是如此之难。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他决定变卖自己的一些财物,凑齐了一笔钱,寄回了家乡给张华。 当张华收到这笔钱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李明为了帮助他,在京城一定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 多年后,李明在官场上历经风雨,始终保持着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而张华在家乡努力经营,重振了家业。他们的友情也因为这段经历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欲言又止,但真正的友情和善良的初心,会促使我们克服一切障碍,去做正确的事情。

支支吾吾

成語拼音

zhī zhī wú wú

成語解釋

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典故出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成語典故

指导员觉得黄金宝有点反常,两只眼映着灯闪光,好像含着泪,问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明说。★杨朔《熔炉》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时,眼神闪躲,说话结结巴巴,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好友,名叫李明和张华。他们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听闻此地有一处宝藏的传说,便悬赏重金,寻找能够为他找到宝藏的人。李明和张华听闻这个消息后,心动不已,决定一同去寻找宝藏。 经过一番探寻,他们终于在一个隐秘的山洞中发现了一些线索。然而,就在这时,他们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伙强盗。强盗们也觊觎着这笔宝藏,逼迫他们交出线索。 李明性格较为懦弱,面对强盗的威胁,他顿时慌了神,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强盗们见状,愈发凶狠,扬起手中的大刀,威胁说如果不说出线索,就要了他们的性命。 张华则相对镇定,他深知此时若全盘托出,不仅宝藏会落入强盗之手,他们二人也性命难保。于是,他灵机一动,编造了一些虚假的线索,试图先稳住强盗。 强盗们半信半疑,决定先按照张华所说的去寻找。趁此机会,张华拉着李明迅速逃离了山洞。 回到镇上后,李明对自己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感到十分羞愧。他对张华说:“兄弟,当时我真是没用,面对强盗竟支支吾吾,差点害了咱们俩。”张华安慰他道:“莫要自责,那种危急时刻,害怕也是人之常情。好在我们最终安然无恙。” 经过这次事件,李明痛定思痛,决心改变自己懦弱的性格。他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后来,他们再次踏上寻找宝藏的征程,这一次,李明不再像上次那般支支吾吾,而是勇敢地与各种困难和危险作斗争。最终,他们成功找到了宝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勇敢坚定,不能支支吾吾、犹豫不决,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装疯卖傻

成語拼音

zhuāng fēng mài shǎ

成語解釋

故意装成疯疯癫癫,傻里傻气。

典故出處

王愿坚《三张纸条》那是国民党白鬼子的天下嘛,我就给他个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为了逃避责任,总是想出各种招数,这次竟然装疯卖傻,让人哭笑不得。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以独特的方式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求得生存,这个人便是朱棣的谋士姚广孝。 明朝初期,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深感诸位藩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政权,于是决定削藩。这一举措,使得诸位藩王人人自危。 当时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然而,面对朝廷的削藩压力,朱棣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起兵反抗,便是谋逆大罪;若坐以待毙,藩王之位乃至身家性命都将难保。 就在朱棣犹豫不决之时,姚广孝出现了。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他极力劝说朱棣起兵,但朱棣顾虑重重,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 为了消除朱棣的顾虑,姚广孝决定采取一种非常手段。他在燕王府中装疯卖傻,时而在大街上奔跑呼喊,时而披头散发,胡言乱语。一时间,燕王府上下都被他的怪异举动搞得人心惶惶。 然而,这看似疯癫的行为,实则是姚广孝的精心谋划。他深知,朱棣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视之下,只有通过装疯卖傻,才能麻痹朝廷的眼线,为朱棣暗中筹备起兵事宜争取时间。 在姚广孝装疯卖傻的掩护下,朱棣暗中招募兵马,打造兵器。终于,在准备充分之后,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这场战争中,姚广孝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最终,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的永乐皇帝。 姚广孝的装疯卖傻,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一种大智慧。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帮助朱棣在艰难的局势中寻得了一线生机,并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这也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境时,有时候需要运用非常之手段,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应对,方能化险为夷,达成目标。

装聋作哑

成語拼音

zhuāng lóng zuò yǎ

成語解釋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典故出處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成語典故

自己的事为甚么要让旁人摆布,自己还装聋作哑!★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成語造句

面对他人的求助,他居然不闻不问,就像装聋作哑一般,这种冷漠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邻里,分别是张老汉和李老汉。他们本是多年的好友,却因为一场意外的纠纷,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一块相邻的土地归属问题。张老汉认为那块地一直是自家祖辈传下来的,而李老汉却坚持说有一部分是属于他家的。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争论在小镇上传得沸沸扬扬。众人纷纷前来劝解,可两人都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 就在这时,小镇上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听闻了此事,决定出面调解。老者先去了张老汉家,张老汉一见老者,立刻大倒苦水,诉说自己的委屈和理由。老者只是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张老汉以为老者认同他的观点,心中暗自高兴。 接着,老者又来到李老汉家中。李老汉同样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看法,老者依旧沉默不语,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当老者把两人召集到一起时,张老汉和李老汉都期待着老者能站在自己这边。然而,老者却缓缓说道:“你们争论不休,我在你们各自面前,你们都只顾着自己说,却没有真正倾听对方的话。我不发表意见,你们就以为我是支持你们,可这不过是你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老者继续说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对他人的意见装聋作哑。就像你们,只觉得自己有理,却不肯静下心来听听对方的道理,这样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两人听了老者的话,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确实过于固执,只想着让别人听从自己,而对对方的话充耳不闻。 最终,张老汉和李老汉相互道歉,重新划分了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友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味地装聋作哑,忽视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只有相互倾听、理解,才能化解矛盾,和谐共处。

装腔作势

成語拼音

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成語解釋

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这种装腔作势,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读。

成語造句

他在众人面前总是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其实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是个家境殷实的商人,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不少财富。然而,他内心却极度空虚,总渴望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和敬仰。 李四则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每日辛勤劳作,虽生活平淡却内心充实,深受邻里的喜爱和尊重。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官员,张三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表现机会。当官员在镇中视察时,张三刻意穿着华丽的服饰,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身边的人指手画脚,大声呵斥,试图引起官员的注意。 官员见到张三如此做派,心中不禁产生了疑惑。他向旁人打听张三的情况,旁人告知他张三平日里并非如此,只是今日为了在官员面前表现才这般装腔作势。 官员微微一笑,并未对张三加以理会。 相反,当官员看到李四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却依然面带微笑,充满干劲,官员不禁走上前去与李四交谈。李四面对官员,不卑不亢,真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官员对李四的质朴和真实赞赏有加。 此事过后,张三的装腔作势成为了镇里人们的笑柄,而李四的真诚勤劳则更加受到大家的尊重。 正如古人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诚自然才是最可贵的品质,那些装腔作势之人,或许能在一时之间吸引他人的目光,但终究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就像历史上那些靠谄媚和伪装获取权势的人,往往在真相大白之后身败名裂。我们应当以真诚待人,以踏实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真心和尊重,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趑趄不前

成語拼音

zī jū bù qián

成語解釋

趑趄迟疑不敢前进。形容犹豫畏缩不敢前进。

典故出處

《周易·夬》臀无肤,其行次且。”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成語典故

不由自主的便上了包车,仍回到鸿仁里,望着自己门口,倒有点趑趄不前之态。(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七回)

成語造句

面对眼前的困难与挑战,他显得犹豫不决,趑趄不前,白白错过了很多好机会。

成語故事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有一个小国,名为卫。卫国的君主虽然心怀壮志,想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但却总是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当时,卫国的周边强国虎视眈眈,卫国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寻求出路,卫国的大臣们纷纷进谏,提出了各种策略。其中,有一位大臣建议卫国与邻国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强国的侵略。这一策略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明智且可行的。 然而,当卫国君主面对这一建议时,却显得趑趄不前。他既看到了联盟可能带来的好处,能够增强卫国的实力和安全感;但又担心联盟会引发强国的不满,从而给卫国带来更大的灾难。他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在他犹豫不决的这段时间里,强国察觉到了卫国的动摇和内部的分歧,趁机发动了进攻。由于卫国没有及时做好防御准备,也没有与邻国达成联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卫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卫国君主才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趑趄不前是多么致命的错误。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统治者和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袁绍,在官渡之战中,面对谋士们的建议,也是优柔寡断、趑趄不前,最终错失了战胜曹操的机会,导致自己的势力逐渐衰落。 而那些能够果断决策、勇往直前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伟业。例如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果断决策,毫不迟疑地实施各种战略,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霸业。 所以,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我们不能像卫国君主那样趑趄不前,而应该当机立断,勇敢地迈出前进的步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趑趄不前-成語圖片

趑趄不前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