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够能力的45个成语

形容不够能力的45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与形容能力不足或不够能力相关。

不学无术

成語拼音

bù xué wú shù

成語解釋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典故出處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成語典故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成語造句

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最终变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张华。张华从小生活优渥,娇生惯养,对学习之事毫无兴趣,整天只知道玩乐享受。 他的父亲见他如此不成器,十分忧心,多次劝他要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和本领,将来才能有出息。然而张华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肆意挥霍着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到了该谋取前程的时候。由于他不学无术,胸无点墨,自然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想凭借家中的财富和关系谋个一官半职,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看不起他,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 一次,张华所在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有人出谋划策来解决。当地的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张华也被邀请参加。在商议过程中,其他人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而张华却呆坐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后,还是一位有学识的官员想出了办法,解决了难题。 这件事情让张华深感羞愧和悔恨,他意识到自己因为不学无术而在关键时刻毫无用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开始学习。 他找来各种书籍,日夜苦读,虚心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张华终于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才能。虽然他起步很晚,但他的努力和改变还是让周围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又有一次机会摆在张华面前。这次,他凭借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为当地百姓做出了贡献。人们也开始渐渐认可他,不再因为他过去的不学无术而轻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没有真才实学,最终会在关键时刻无所适从,被人轻视。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正如古人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以张华的故事为戒,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能力的人。

不舞之鹤

成語拼音

bù wǔ zhī hè

成語解釋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典故出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成語典故

西晋时期,尚书左仆射羊祜家里养了一只白色的丹顶鹤,他十分喜欢这只鹤。鹤在吃饱喝足后尽情狂舞,他向客人夸奖鹤是如何有灵性,客人前去观看,鹤因为有生人在场,怎么也不起舞,让客人大失所望,说这是一只不舞之鹤。

成語造句

那只看起来高傲自大的鸟,就像不舞之鹤,徒有其表却没有真正的本领。

成語故事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人叫羊祜。羊祜出身名门世家,他博学多才、能文能武,而且为人正直善良,在朝中很有威望。 当时,有一个叫王济的人,他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却非常自负,总喜欢炫耀自己。王济有一个朋友,名叫卫玠,长得十分俊美,风度翩翩,被人们誉为“玉人”。 有一次,羊祜看到王济,就对他说:“我听说卫玠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王济听了,心中有些不屑,他说:“哼,卫玠虽然长得好看,但是他就像一只不舞之鹤,徒有其表罢了。” 羊祜听了,皱了皱眉头,说道:“王济啊,你不能这样轻易地评价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更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才华。”王济却不以为然,依然固执地认为卫玠只是个花瓶。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卫玠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有着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他对哲学、文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常常与人探讨各种问题,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后来,卫玠的才华和品德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人们开始意识到,王济对他的评价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 羊祜感慨地说:“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一定要全面、客观,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或者片面的了解就轻易地下结论。否则,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优秀的人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像王济那样,仅凭表面现象就对他人做出贬低和轻视的判断。就像那只不舞之鹤,虽然看起来可能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深入的了解去认识他人,这样才能避免偏见和误解,更好地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眼中那个轻易评价他人的人,要保持谦逊和客观,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人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绠短汲深

成語拼音

gěng duǎn jí shēn

成語解釋

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典故出處

《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从鲁国到齐国去,准备与齐国的国君谈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孔子不放心,子贡问何故,孔子说:“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话‘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颜渊难以做到。”。

成語造句

想要凭我这点微薄的知识去理解如此深奥的理论,实在是绠短汲深啊。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有一次一同去见孔子。子路一脸忧愁地对孔子说:“老师,我常常担心自己能力不足,难以承担重任。就好像用短绳子去从深井里打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孔子听后,微笑着对子路说:“仲由啊,你不必如此忧虑。人的能力确实有大小之分,但重要的是要有不断进取的心。昔日,晋国的中行氏虽然拥有众多贤才,但却不能善加任用,最终走向衰落;卫国的大夫王孙贾虽然地位不高,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说明,一个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起点不高,也能有所成就。” 子贡在一旁听了,也深有感触地说:“老师说得对,我们不能因为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就退缩不前。就像那绠短汲深的情况,我们不能畏惧困难,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孔子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你们要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尝试,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子路和子贡听了孔子的话,心中的忧虑渐渐消散,他们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决心。 在后来的日子里,子路和子贡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他们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都成为了孔子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绠短汲深这个成语,就提醒着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轻易退缩和放弃,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即使自身条件有限,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依然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正如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怀揣着梦想和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绠短汲深的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华而不实

成語拼音

huá ér bù shí

成語解釋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典故出處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成語典故

出处《左传 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ying),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成語造句

他做事总是注重表面功夫,看似精彩,实则华而不实,最终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果。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嬴,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走了,又回来啦?”店主说:“我看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店主接着说道:“我看他外表好看,但内里空虚,华而不实,这样的人怎么能靠得住呢?就像那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和李树一样,看着漂亮,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这个故事后来被总结为成语“华而不实”,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华而不实的例子。比如有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注重表面的政绩工程,而不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对国家和人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而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往往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浮华,而是注重内在的积累和提升。就如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不懈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警惕华而不实的现象,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无论是交朋友还是做事,都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断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实力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花瓶”。

江郎才尽

成語拼音

jiāng láng cái jìn

成語解釋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典故出處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成語典故

出处《南史 江淹传》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故事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成語造句

他曾经才华横溢,可如今却许久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仿佛已经江郎才尽。

成語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江淹的才子。 江淹年少时便以文采出众而闻名,他写的文章常常令人赞叹不已。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在仕途上也颇为顺利。 起初,江淹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都能妙笔生花,意境深远。他的作品常常能够打动人心,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淹的境遇发生了变化。他在官场中逐渐沉迷于权势和名利,心思不再像从前那样纯粹地放在文学创作上。而且,他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不再像以前那样勤奋努力地钻研学问。 有一次,江淹奉命去某地办事,途中夜宿驿站。在睡梦中,他梦见一个名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多年了,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下意识地在怀中摸索,果然摸出一支五彩斑斓的笔,便将其还给了郭璞。从那以后,江淹再提笔写作时,却发现自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以前那样精彩的文章了。 这个变化让江淹感到十分困惑和痛苦,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才华就像那支梦中被拿走的笔一样,已经离他而去。他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和利用自己的才华,而是在功成名就后迷失了自我。 正如《南史·江淹传》中所记载:“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江淹从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变成了一个才思枯竭的人,他的经历成为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由来。 江淹的故事给后人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才华并非永恒不变的,如果我们不持续学习、不断进取,不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那么即使曾经拥有再多的才华,也可能会如江淹一样逐渐失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得以不断绽放光芒,而不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落得个“江郎才尽”的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力不从心

成語拼音

lì bù cóng xīn

成語解釋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典故出處

《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成語典故

出处:《后汉书 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释义: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故事: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至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支世,终年71岁。

成語造句

他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无奈自己能力有限,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将军名叫李猛。李猛自幼习武,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在战场上屡立战功,逐渐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李猛虽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斗中。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李猛奋勇杀敌,丝毫不惧。然而,他渐渐发现,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已大不如前。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李猛带领士兵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挥舞着长剑,左冲右突,但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以前能够轻松应对的招式,现在施展起来却倍感吃力。他看着身边的年轻士兵们一个个充满活力,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无奈。 尽管如此,李猛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拼尽全力指挥战斗。他深知这场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不能有丝毫懈怠。可是,身体的疲惫让他越来越难以支撑。 战争持续进行,李猛的状况越来越差。他常常在战斗结束后,累得气喘吁吁,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体力。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真的是力不从心了,岁月不饶人,曾经的勇猛如今已难以再现。 最终,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李猛因体力不支,被敌军击中。他倒在了战场上,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士兵们悲痛万分,他们敬仰的将军就这样倒下了。李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充满了遗憾和自责,他觉得自己没能为国家做到最后,没能战胜这力不从心的无奈。 李猛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说,他的英勇事迹被人们铭记。而“力不从心”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人们虽有心想做某事,但由于身体或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如愿以偿。就如同李猛,尽管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但终究还是败给了岁月和身体的衰老,让后人感慨万千。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它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时光,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免留下力不从心的遗憾。

滥竽充数

成語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成語解釋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典故出處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語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成語造句

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却在那个团队里滥竽充数,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听竽的合奏。他觉得众多竽一起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气势磅礴,十分动听。 于是,齐宣王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竽乐队,经常让他们在宫廷中演奏。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许多善于吹竽的人都纷纷来到齐国,希望能加入乐队,享受优厚的待遇。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其实他根本不会吹竽,但是他看到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就动起了歪脑筋。他心想:“这么多人一起吹竽,我只要装装样子,应该不会被发现。”于是,南郭先生也跑去应聘。 当齐宣王面试他的时候,南郭先生装作很专业的样子,拿着竽比划着动作,还摆出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齐宣王看到他这副模样,就误以为他是个技艺高超的乐师,毫不犹豫地让他加入了乐队。 从此,南郭先生就混在乐队里,跟着大家一起演奏。每次演奏时,他都假装很卖力地吹着竽,实际上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靠着滥竽充数,在宫廷里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他与父亲不同,他更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下令让乐队的乐师们一个一个地单独为他演奏。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慌了神。他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吹竽,一旦单独演奏,肯定会露馅。他整天提心吊胆,思考着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终于,在要单独演奏的那一天,南郭先生实在没有办法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继续滥竽充数下去,只好悄悄地收拾行李,趁着夜色逃离了齐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它告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真才实学,不能靠欺骗和伪装来获取利益。就如同《礼记·中庸》中所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们应该踏实努力,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成功,而不是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蒙混过关。否则,最终只会像南郭先生一样,落得个狼狈逃窜的下场。

黔驴技穷

成語拼音

qián lǘ jì qióng

成語解釋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典故出處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成語典故

很久以前,在中国贵州没有驴子这种动物,大家都不知道驴子长什么样子。有一天,有一个人从别的地方运了一头驴子到贵州,他把驴子放在山脚下,山里的老虎远远看到驴子在叫,心想:“这是哪来的怪物呀!看它的样子好像很厉害,我还是离他远一点比较安全!”过了一段时间,老虎看到驴子每天就是走来走去、偶而叫几声!老虎心里又想:“这个家伙个子是很大,不晓得会些什么,我来试试它!”老虎就偷偷地走到驴子身边,故意碰了驴子一下,驴子被碰了以后非常生气:“你干嘛碰我呀!”说完就举起脚来踢老虎,一次、二次,三次,每次都没踢中,老虎这才发现:“这个驴子只会用脚踢人,根本没什么本事嘛!”于是,老虎就张大嘴要把驴子吃掉,驴子吓的大叫:“你不要靠过来喔!我会踢人喔!”老虎大笑说:“你会的不过就是踢人,我还会吃人呢!”老虎说完就把驴子给吃到肚子里去了!后来,大家就把这只贵州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事变成“黔驴之技”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的点子、方法都很普通,没有特殊的地方!另外,也有人把这句成语说成“黔驴技穷”!。

成語造句

它一开始还张牙舞爪,但几招过后就明显黔驴技穷了,再也没有什么新花样。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贵州地区本没有驴子。有一天,一个好事之人用船运了一头驴进入贵州。这头驴子初来乍到,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 起初,驴子被放置在山脚下。老虎见了这么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便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见驴子没什么特别的举动,只是偶尔走动一下,便小心翼翼地走出来,逐渐靠近驴子。驴子忽然大叫一声,老虎被吓得远远地跑开了,以为驴子要吃了它。 然而,经过多次观察,老虎发现驴子除了那声大叫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本事。于是,老虎又一次靠近驴子,在驴子周围挑衅。驴子生气了,就用蹄子去踢老虎。老虎这下可高兴了,心想:“原来你就这点本事啊!”于是,老虎猛地扑上去,咬断了驴子的喉咙,饱餐了一顿驴肉。 这个故事正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说:“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起初对蔺相如不服气,但在了解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能够知错就改。而这头驴子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在面对老虎的试探时,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全部本领,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可能会像这头驴子一样,一开始看似很有气势或者很有能力,但在真正遇到挑战时,却无法展现出更多的应对之策,最终陷入困境。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保持谦逊和警惕,不要轻易地暴露自己的全部实力,以免像那头黔驴一样,到了关键时刻却“技穷”了。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像老虎一样,通过不断地试探和了解,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体不勤

成語拼音

sì tǐ bù qín

成語解釋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典故出處

先秦·孔子《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历卫、陈、蔡等国的碰壁后,从叶邑出来迷了路,子路前去问路,回来后发现不见了孔子,就问地里耕种的农夫,农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发现遇到德高的隐者,只好自己寻找。

成語造句

他整天无所事事,过着四体不勤的生活,完全不知道努力和奋斗的意义。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李明。 李明从小生活优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知道劳作的辛苦。他家有大片的田地和众多的仆人,他每日只是游手好闲,四处玩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长大,可他依然整天无所事事,对家中的事务毫不关心,更别提去农田里劳作了。他的父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担忧,多次劝说他要学会勤劳,不能一直这样四体不勤。然而,李明却总是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父亲决定带李明去农田里体验一下农民们的辛苦生活。他们来到田间,看到农民们顶着烈日在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父亲对李明说:“你看看这些农民,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劳作,才有了我们的粮食和生活。而你呢,整天只知道享受,却不知道付出。”李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虽有一丝触动,但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勤劳的重要性。 不久后,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李明的肩上。可他毫无经验,又不懂得如何管理家业,仆人们见他如此无能,也渐渐开始懈怠。家里的产业开始逐渐衰败,田地也因为缺乏管理而收成大减。 李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已经为时过晚。他想要努力改变现状,可是长期的懒惰让他力不从心。他想要去农田劳作,却发现自己连基本的农活都不会做,真的是应了那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勤劳的意义。他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父亲的话,没有养成勤劳的好习惯。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总是四体不勤,否则当困难来临时,将会无所适从。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收获美好的生活和未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养成勤劳的好习惯,不断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价值。

尸位素餐

成語拼音

shī wèi sù cān

成語解釋

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典故出處

《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成語典故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积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成語造句

某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简直就是尸位素餐,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官员名叫贾庸。贾庸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谋得了一个官职,但他整日无所事事,只知贪图享乐。 贾庸上任后,从不去关心百姓的疾苦,也不处理政务。每天不是在官署中呼呼大睡,就是与一些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对于上级交代的任务,他总是敷衍了事,能拖则拖。 时间一长,百姓们怨声载道,很多地方的事务都因为贾庸的不作为而变得混乱不堪。一些有正义感的官员看不下去,多次向他提出建议和批评,但贾庸却根本不当一回事,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这个国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陷入了困境。其他官员都积极地想办法抗旱救灾,而贾庸却依然无动于衷,甚至还在这个时候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终于,国君得知了贾庸的种种劣迹,大为震怒。他召集众臣,严厉地斥责贾庸:“你身为官员,却尸位素餐,不务正业,对国家和百姓毫无贡献,简直就是国家的耻辱!”国君下令罢免了贾庸的官职,并将他赶出了朝堂。 贾庸的事例成为了这个国度的一个反面教材,警示着后来的官员们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切不可如贾庸一般尸位素餐。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官员们应当不断进取,积极作为,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而不是空占着职位却不做事。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最终都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五谷不分

成語拼音

wǔ gǔ bù fēn

成語解釋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典故出處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历卫、陈、蔡等国的碰壁后,从叶邑出来迷了路,子路前去问路,回来后发现不见了孔子,就问地里耕种的农夫,农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发现遇到德高的隐者,只好自己寻找。

成語造句

他整天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事稼穑,以至于五谷不分。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子路。子路从小养尊处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有一次,子路奉父亲之命前往郊外的农庄视察自家的田地。他身着华丽的衣裳,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到了农庄,子路看着那一片片广阔的田地,却根本不知道那些农作物是什么。 农夫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子路走过去,好奇地问一个农夫:“这地里长的都是些什么呀?”农夫惊讶地看着他,回答道:“这是麦子呀,公子。”子路又指着另一片地问:“那这个呢?”农夫无奈地说:“那是稻谷呀。”子路一脸茫然,他根本分不清这些农作物。 农夫们私下议论纷纷:“这个富家公子真是五谷不分呀,连这些常见的作物都不认识。”子路听到了这些议论,感到十分羞愧。他意识到自己虽然生活富足,但对于生活最基本的常识却如此缺乏。 回到家中,子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古代的贤人们,他们不仅博学多才,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子路决心改变自己,他开始主动学习农业知识,经常到农庄去和农夫们交流,亲身体验农耕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路逐渐摆脱了五谷不分的状态,他对农作物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件事情让子路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虚荣,而应该注重实际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培养。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子路这样五谷不分的人并不少见。《论语》中就曾记载:“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不事生产,对基本的农事都不了解。而子路的经历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避免成为一个只知享乐、五谷不分的人。只有真正了解生活的本质和基础,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稳健。

无可奈何

成語拼音

wú kě nài hé

成語解釋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典故出處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成語典故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成語造句

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个结果。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严明,楚国的官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子文有个侄子叫子玉,虽然很有才能,但性格有些骄傲自负。 有一次,楚国要出兵攻打宋国,子文极力推荐子玉为将领。可是另一位大臣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子玉虽然有才能,但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然而,子文却坚持己见,最终子玉还是被任命为将领率领楚军出征。 战争的过程并不顺利,子玉在战场上多次出现失误,导致楚军陷入了困境。虽然子玉也努力试图挽回局面,但最终还是未能取得胜利。楚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子文得知战争的结果后,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坚持是错误的,因为自己的偏爱而让国家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再看看如今的局面,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自己虽然在楚国有着很高的威望,但面对这样的结果,也只能无可奈何。他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其他人的意见,没有更全面地考虑子玉的性格问题。 这件事情之后,子文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意识到,即使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而应该更加客观地分析和权衡各种因素。 从那以后,子文更加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做决策时也更加谨慎。而“无可奈何”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那种无力和无奈的心情。就如同子文面对楚国战争的失败,尽管他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往,但在这一刻,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的发展,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懊悔。这也提醒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地做出每一个决定,以免将来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

无计可施

成語拼音

wú jì kě shī

成語解釋

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刘协,曹操和袁绍起兵反对,董卓挟献帝至长安,自任太师。董卓残暴与专权,引起朝中文武大臣的不满,但又无计可施。司徒王允把府中的美女貂禅许给吕布,然后再献董卓,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最后竟然无计可施。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叫李明。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多次为国家解决难题,深受国王的器重。 有一年,这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国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李明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抗旱措施,比如兴修水利、合理分配水资源等。国王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国上下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然而,尽管大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旱灾的情况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日子一天天过去,水源越来越少,百姓们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国王也变得越来越焦虑。 李明更是心急如焚,他绞尽脑汁,试图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但却始终无计可施。他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四处走访有经验的人,可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就在众人陷入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来自远方的智者来到了王宫。他听闻了这个国家的困境后,表示自己有办法解决。国王和李明等人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急忙请教智者。智者说:“在遥远的山上,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的汁液可以带来雨水。” 李明听后,心中燃起了希望。他立刻带领一队人马,踏上了寻找这种神奇植物的征程。一路上,他们历经艰难险阻,穿越了荒无人烟的沙漠,翻过了陡峭的山峰。 终于,他们找到了智者所说的那种植物。李明小心翼翼地将它带了回来,按照智者的指示进行了一番操作。果然,没过多久,天空中乌云密布,一场久违的大雨倾盆而下。 旱灾终于得到了解决,百姓们欢呼雀跃,对李明和智者充满了感激。而李明也深刻地意识到,即使自己再聪明,也会有遇到难题无计可施的时候。但只要不放弃希望,就有可能在最困难的时刻迎来转机。 从那以后,李明更加谦逊地对待每一个问题,他知道在未知的困难面前,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个国家也因为这次经历,更加懂得了居安思危的道理,在发展中不断积累应对各种危机的智慧和力量。

一事无成

成語拼音

yī shì wú chéng

成語解釋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典故出處

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成語典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成語造句

他整天浑浑噩噩,不努力上进,到头来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小李。小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有所成就,光宗耀祖。 然而,小李却整日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他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知识和技能,总是沉迷于玩乐之中。时光匆匆流逝,小李逐渐长大成人,但他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朋友们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有的成为了出色的工匠,有的做起了小买卖,生活都过得有滋有味。而小李却还是一事无成,只能依靠父母的接济度日。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小李要努力奋斗,但他总是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 有一天,小李遇到了一位智慧的长者。长者看着他懒散的样子,摇摇头说道:“年轻人,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人生短暂,你不能就这样荒废了。”小李却满不在乎地回答:“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长者叹息道:“古往今来,多少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你却如此颓废,将来必定会后悔的。” 长者给他讲了许多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比如匡衡凿壁偷光,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相;车胤囊萤夜读,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成就了非凡的人生。这些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都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小李听了这些故事,心中有所触动,但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又过了一段时间,小李的父母因为年老体衰,卧病在床。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小李的身上,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 为了给父母治病,小李开始四处寻找工作。然而,由于他没有一技之长,处处碰壁。他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的一事无成所带来的后果。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后,小李终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他开始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不怕辛苦,不怕劳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小李终于掌握了一门手艺,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状况。 虽然小李最终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常常懊悔自己年轻时的虚度光阴。他感慨地说:“如果我能早点醒悟,早点努力,或许我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能虚度,我们要有目标和追求,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如果我们一直浑浑噩噩,最终只会落得一事无成的下场。我们应该珍惜时光,不断学习和进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有名无实

成語拼音

yǒu míng wú shí

成語解釋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典故出處

《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成語典故

出处《国语,晋语八》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成語造句

他虽然担任着那个重要职位,但实际上只是有名无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设计陷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为了躲避祸乱,纷纷出逃。 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历经艰难险阻。他曾饿到向村民讨饭,也曾受到过许多诸侯的冷遇和轻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心怀复国的志向。 在重耳流亡到卫国时,卫国国君对他很不礼貌,甚至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接待和帮助。重耳一行只能继续前行,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把宗室之女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他渐渐沉迷于这种安逸之中,甚至有了不再奔波复国的念头。 他的随从们却深知,这种表面的安逸只是有名无实。虽然他们在齐国暂时有了容身之所,但重耳的身份和使命不能被遗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重耳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晋国也将陷入混乱。 于是,重耳的随从们商量着如何唤醒重耳。他们设计将重耳灌醉,然后悄悄地带着他离开了齐国。重耳酒醒后,虽然一开始很生气,但在随从们的劝说下,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安于现状,必须继续奋斗。 重耳又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登上了君位,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从重耳的经历可以看出,有名无实的安逸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要追求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目标。只有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收获真正的成就。就像重耳一样,虽然曾在齐国享受了一时的安逸,但如果他一直沉迷其中,那么他最终也只是一个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流亡公子,而不是被后世传颂的晋文公。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未来。

志大才疏

成語拼音

zhì dà cái shū

成語解釋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典故出處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成語典故

东汉时期,孔融竭力维护汉献帝的利益,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为节约粮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则写文章大吹喝酒的好处,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结果被曹操杀头。后人评说他是志大才疏的人,办不成大事。

成語造句

他总是眼高手低,想法很多却不切实际,典型的志大才疏,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名叫赵括。 赵括自幼便对兵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埋头苦读各类兵书,谈起军事战略来头头是道,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仿佛自己已是一代军事奇才。他心怀远大的志向,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正酣。廉颇作为赵国的名将,采取了稳健的防守策略,使得秦军一时间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然而,赵王却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认为廉颇太过保守,不利于战事的进展。 这时,赵括进入了赵王的视线。赵王觉得赵括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丰富,一定能带领赵国军队取得胜利。于是,赵王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统领大军。 赵括走马上任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转而积极主动地向秦军发起进攻。他以为凭借自己从兵书中所学的知识,就能轻松战胜秦军。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实战与理论有着天壤之别。 秦军将领白起敏锐地察觉到了赵括的弱点,他巧妙地布置了陷阱,一步步引诱赵括进入圈套。赵括却浑然不觉,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为胜利在望。 最终,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赵括的军队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尽管他努力指挥军队突围,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一切都无济于事。赵国的军队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 赵括就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人。他空有远大的志向和满腹的兵法理论,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才能和经验。他的失败不仅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自己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赵括“纸上谈兵”,却无法在真正的战场上取得胜利。这个故事也告诫着后人,仅有志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才能,否则只会落得个志大才疏、一事无成的下场。我们应当以史为鉴,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沉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百无一能

成語拼音

bǎi wú yī néng

成語解釋

能能力,胜任。什么都不会做。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生活中似乎总是遭遇挫折,干啥啥不行,仔细想想,还真是百无一能。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张三。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他学什么都学不好,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各种技艺,他都显得极为笨拙。他去学木工,却总是把木材弄坏,做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他去学画画,画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不忍直视;他去学种地,却连基本的播种都做不好。 就这样,张三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许多年,几乎尝试了各种事情,但没有一件事情是他能够真正做好的。人们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都说他百无一能。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智者,听到大家对张三的评价后,便决定去见见他。智者见到张三后,并没有直接对他表示嫌弃或批评,而是和他聊起了天。通过聊天,智者发现张三虽然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表现不佳,但他内心其实有着善良和热情。 智者对张三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才能,也许你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就自暴自弃。”张三听了智者的话,深受感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 从那以后,张三不再盲目地去尝试各种事情,而是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内心。终于,他发现自己对帮助他人有着特别的热情。于是,他开始主动去关心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张三却做得非常用心和认真。渐渐地,村里的人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大家不再嘲笑他百无一能,而是开始赞扬他的善良和热心肠。 张三终于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拥有多么高超的技能或才能上,而是可以体现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上。他虽然在很多方面能力有限,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百无一能,也依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即使看起来似乎百无一能,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地方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给予他们机会去发现和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我们自己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或他人的评价而放弃努力,要相信自己终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和价值。

笨嘴拙舌

成語拼音

bèn zuǐ zhuō shé

成語解釋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典故出處

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喜欢的人面前,总是显得十分紧张,说话都磕磕绊绊的,仿佛平时那个能言善辩的自己消失了,完全成了一个笨嘴拙舌之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阿木。阿木心地善良,勤劳肯干,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笨嘴拙舌。 阿木生活的村子里经常会举行一些聚会和活动。每当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高谈阔论的时候,阿木总是默默地坐在一旁,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却总是不知如何开口,说出来的话也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有一次,村子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人们都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和口才。轮到阿木的时候,他紧张得满脸通红,站在众人面前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后只能尴尬地走下台去。这件事让阿木感到非常沮丧,他觉得自己因为这笨嘴拙舌的毛病总是被人忽视和嘲笑。 然而,阿木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开始努力地学习,阅读各种书籍,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词汇量。他还经常一个人练习说话,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天,村子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都快要枯萎了。大家都非常着急,纷纷讨论着解决办法。阿木虽然心中有一些想法,但他还是有些犹豫,担心自己说不好。但当他看到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他鼓起勇气站了出来。 一开始,他还是有些结巴,但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灌溉方案,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 在阿木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旱灾的问题。大家对阿木刮目相看,不再因为他笨嘴拙舌而轻视他。从那以后,阿木变得更加自信,他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能力。 就如同历史上的晏婴,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外交和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阿木也明白了,口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智慧。只要勇敢地去尝试,努力地去改变,即使曾经笨嘴拙舌,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阿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让大家明白不要轻视那些看似有缺陷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被发掘。

不胜其任

成語拼音

bù shèng qí rèn

成語解釋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典故出處

《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餸,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被安排负责这项艰巨的任务,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快就显现出能力不足,完全不胜其任。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大梁。大梁国的国王想要任命一位将军去镇守边疆,抵御外敌的入侵。 经过一番挑选,国王最终选定了一位名叫赵括的年轻人。赵括出身名门,自幼便熟读兵书,对兵法理论可谓是了如指掌,常常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展现出自己对军事的“高深见解”。 然而,朝中的一些老臣却对此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赵括虽然理论丰富,但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恐怕难以担当如此重任。其中一位老臣便进宫面见国王,诚恳地说道:“陛下,赵括虽有才华,但从未真正上过战场,此次镇守边疆事关重大,切不可贸然任用啊。”但国王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赵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坚信他能够胜任这一职务。 就这样,赵括带着国王的期望和重托,率领大军奔赴边疆。一开始,他凭借着自己从兵书中所学的知识,指挥军队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这让他更加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就是天生的将才。 但好景不长,敌军见赵括如此年轻气盛,便设下了一个圈套。赵括不知是计,贸然带领大军深入敌军腹地。结果中了敌军的埋伏,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赵括这时候才发现,战场上的情况远比兵书中所写的要复杂得多,自己所学的那些理论根本无法应对眼前的困境。 士兵们在敌军的攻击下死伤惨重,赵括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他拼命地想要指挥军队突围,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终,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在战斗中丢了性命。 这场战役的失败,给大梁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国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草率,自己错用了赵括这个不胜其任的人。他后悔不已,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用人才时,不能仅仅看重理论知识和表面的才华,更要注重实际的能力和经验。否则,就如同大梁国的国王一样,可能会因为任用了不胜其任的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如《汉书·外戚传下》中所记载的:“夫小往大来,暑往寒来,四时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理也。事之不可强者,虽强之,弗能保其成也。”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面对重要的事情和决策时,要谨慎选择真正有能力担当的人,避免重蹈覆辙。

才薄智浅

成語拼音

cāi bó zhì qiǎn

成語解釋

形容人的才智浅薄。自谦的说法。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我在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自己才薄智浅,实在难以想出周全的解决方案。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 然而,尽管李明非常努力,但他似乎总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表现得力不从心。他常常发现自己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思维不够敏捷,知识储备也不够丰富。 有一次,李明所在的村庄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村民们都心急如焚,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李明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试图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可是,当他听到其他村民们提出的各种巧妙的方案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的幼稚和浅显。 村里的一位长者看着李明沮丧的样子,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孩子,你不必太过自责。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你的才学和智慧或许还需要时间去积累和成长。”李明听了长者的话,虽然心里还是有些难过,但也开始反思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依然保持着勤奋学习的态度,他不断地阅读各种书籍,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慢慢地,他的见识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有一年,村里举行了一场知识竞赛。李明犹豫再三后决定参加。在竞赛中,他遇到了很多强劲的对手,他们个个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李明竭尽全力地发挥着自己的水平,但最终还是只获得了一个中等的成绩。 尽管如此,李明并没有气馁。他深知自己才薄智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继续努力着,不断地充实自己。 多年后,李明成为了村里一位备受尊敬的人。虽然他可能不是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但他的坚持和努力让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成长和进步。他也明白了,一个人的能力或许有限,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才薄智浅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不断努力的精神。就像古人所说:“勤能补拙”,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奋斗,就能够逐渐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薄智浅-成語圖片

才薄智浅

才短思涩

成語拼音

cái duǎn sī sè

成語解釋

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典故出處

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这道复杂的数学题,我绞尽脑汁,仍毫无头绪,真可谓才短思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渴望,但他似乎总是在学习和思考上遇到困难。 李明非常努力地读书,试图理解各种复杂的概念和理论,然而,他常常感到自己的思维像是被什么阻塞住了一样,难以流畅地运转。尽管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才短思涩,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一次,村里举行了一场知识竞赛。李明满心期待地参加了,他希望能够在这次竞赛中证明自己的实力。然而,当面对一道道难题时,他的脑子就像突然失灵了一样,明明平时熟悉的知识,此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变得慌乱而不知所措。 赛后,李明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那个天赋,是不是永远也无法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决定更加努力地去克服自己的这个弱点。 他四处拜访村里有学问的长辈,向他们请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其中一位老人告诉他:“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李明铭记于心,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思维。 他学会了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不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他还经常与其他有学识的人进行讨论和交流,从他们的观点中汲取灵感和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才短思涩了。 有一天,村里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都束手无策。李明勇敢地站了出来,运用自己经过长期训练而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的思维,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他也终于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足。 从那以后,李明更加坚定地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前行,他不再因为曾经的才短思涩而自卑,而是将其视为自己成长的动力。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村里的其他人,让大家明白,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都曾面临过类似李明的困境,但正是他们不放弃、持续努力,才最终突破自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短思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放弃追求和进步。只要我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才疏学浅

成語拼音

cái shū xué qiǎn

成語解釋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典故出處

《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成語典故

在下虽有此志,只是才疏学浅,年纪又轻,经练更少。★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成語造句

我面对这复杂的难题,感到束手无策,实在是才疏学浅,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他勤奋好学,努力地汲取着各种知识,然而,或许是天赋所限,又或许是缺少良师的引导,他在学业上的进展总是较为缓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开始意识到自己与那些学富五车的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他看到别人能够轻松地理解深奥的学问,出口成章,而自己却常常在一些问题上感到困惑和吃力。尽管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但心中难免会有些失落和沮丧。 有一次,李明参加了一个文人聚会。在聚会上,大家高谈阔论,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和学识。当轮到李明发言时,他紧张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他的话语并不流畅,也没有什么深度,与其他人的侃侃而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聚会结束后,李明感到非常羞愧和自责。 回到家中,李明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意识到自己虽然努力,但终究是才疏学浅。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最终取得成就的人,比如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学识的人。 李明决定不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四处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认真地钻研每一个知识点。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李明虽然没有成为一代大儒,但他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才疏学浅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不断努力,就能够不断进步。 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李明始终保持着这份谦逊和努力,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才疏学浅而放弃追求知识和进步的脚步,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才疏志大

成語拼音

cái shū zhì dà

成語解釋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典故出處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成語典故

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宋·陆游《大风登城》诗

成語造句

他总想着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没考虑到自身能力有限,实在是才疏志大,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有一个名叫孔融的人。孔融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孔融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见识,他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深入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渴望能在这个乱世中有所作为,一展自己的雄心壮志。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他所愿。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孔融虽然有着满腔的热忱和远大的理想,但在实际的政治事务中却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和阻碍。 他多次向当时的统治者进言献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却往往得不到重视和采纳。他空有满腹经纶和宏大的志向,却在现实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尽管如此,孔融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然而,他的才学和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显得有些单薄,无法与那些老谋深算、手段高明的政客们相抗衡。 最终,孔融的命运令人惋惜。他的一生,可谓是才疏志大的典型写照。虽然他有着高远的志向和宏大的抱负,但由于自身才能的局限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就如《后汉书·孔融传》中所记载的孔融的事迹,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才疏志大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提醒着人们,仅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才能和实力,否则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脚踏实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避免陷入才疏志大的困境之中。

力不胜任

成語拼音

lì bù shèng rèn

成語解釋

胜任能担当得起。能力担当不了。

典故出處

《周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成語典故

如不具限状,即系才力不能胜任,立予撤参,不使恋栈贻误。★清·林则徐《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情形片》

成語造句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他虽全力以赴,但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力不胜任,无法圆满完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三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时常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 张三自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身手。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机会,被任命为一个重要地区的官员。 然而,当张三真正开始履行职责时,他才发现自己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这个地区局势复杂,各种问题堆积如山,需要非常高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处理得当。 张三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但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力不从心。面对繁重的政务和棘手的难题,他常常感到焦虑和无助。他试图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似乎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一次,当地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灾害,百姓们受灾严重,急需救援和安置。张三竭尽全力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助,可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应对策略,救助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百姓们依然生活在困苦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物,对比之下,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在这种力不胜任的痛苦和挣扎中,张三最终选择了向朝廷上书,坦诚地说明自己的困境和不足,请求朝廷另派贤能之人来接替他的职位。朝廷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同意了他的请求,派来了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官员。 在新官员的带领下,这个地区的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发展,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而张三经过这次经历,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他明白了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追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他决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等待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再次来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我们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去承担那些自己力不胜任的任务,否则不仅无法取得好的结果,还可能给他人带来损失。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及时寻求帮助和改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力所不及

成語拼音

lì suǒ bù jí

成語解釋

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典故出處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平生所未见之文,公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成語典故

力所不及的事情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做。

成語造句

这件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以我目前的能力实在是力所不及。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阳的年轻人。李阳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有一天,村庄附近的山上出现了一只凶猛的野兽,经常下山骚扰村民,毁坏庄稼,搞得人心惶惶。村长决定召集村里的青壮年男子,组成一支狩猎队伍,去捕杀这只野兽。李阳听闻此事,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他们进入山林,四处寻找野兽的踪迹。经过几天的艰难搜寻,终于发现了野兽的身影。众人立刻围拢过去,试图将其制服。然而,这只野兽异常凶猛,力大无穷,轻易地就冲破了众人的包围。李阳见状,奋勇向前,想要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拦住野兽。 可是,当他真正与野兽正面交锋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那野兽的攻击如狂风暴雨般袭来,李阳竭尽全力抵挡,但依然渐渐力不从心。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独自应对这只强大的野兽,这超出了他能力所及的范围。 在关键时刻,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及时赶到。他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野兽的弱点,成功地将其制服。李阳看着老猎人轻松解决了自己力所不及的难题,心中既敬佩又感慨。 经过这次事件,李阳深刻地认识到,人不能盲目自信,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有些事情,仅凭自己的热情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从此,李阳更加勤奋努力地提升自己,他明白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更加从容不迫。而这次经历也让他懂得,在遇到力所不及的事情时,要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团队的力量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就如同历史上许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靠的并非个人的绝对力量,而是众人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去克服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 这件事也让村庄的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保持谦逊和自知之明,不要轻易去尝试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情,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和损失。同时,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样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和安宁。

碌碌无能

成語拼音

lù lù wú néng

成語解釋

碌碌平庸、无能的。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典故出處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宋·吴箕《常谈》卷八上书昭王,切而不迫;君臣纵谈,观得色变,此岂碌碌无能之人?”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表现得毫无头绪,做事杂乱无章,最终被大家认定为碌碌无能之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李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从小就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才能或天赋。 李四长大后,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希望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去学过手艺,但总是笨手笨脚,学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成果;他又尝试去做生意,却因为缺乏商业头脑而屡屡失败。周围的人渐渐对他有些失望,觉得他似乎做什么都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四依然碌碌无为,没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他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有所作为,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茫。他也曾试图努力改变,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有一天,李四遇到了一位智慧的老人。老人看出了李四的困惑和沮丧,便对他说:“年轻人,不要灰心丧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道路,也许你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你的方向。”李四听了老人的话,若有所思。 然而,李四并没有因此而立刻改变。他继续在生活中徘徊,依旧碌碌无能地过着每一天。直到有一次,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村子附近的山林突然燃起了大火,火势凶猛,迅速蔓延开来。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李四看到这一幕,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勇气。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带领着大家一起灭火。在他的努力下,火势逐渐得到了控制。 经过这次事件,李四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自己没有过人的才能,但只要有勇气和决心,依然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从那以后,李四不再自怨自艾,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他虽然依旧没有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用自己的努力为身边的人带来了温暖和帮助。他不再是那个碌碌无能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即使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平凡甚至平庸,也不代表一生都将碌碌无能。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和付出,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意义。就像李四一样,从看似毫无希望的人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碌碌无为

成語拼音

lù lù wú wéi

成語解釋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典故出處

《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瞻,何暇论绳墨之外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终其一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努力,结果落得碌碌无为的下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明。 李明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他每日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他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不想付出太多的努力去追求什么。每天,他只是跟着村里的其他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李明渐渐长大成人。看着周围的同龄人有的出去闯荡,有的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他却依然在村子里,做着最普通的农活,过着最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智者。智者看到李明,便与他交谈起来。智者问李明有没有什么梦想和追求,李明却茫然地摇摇头,说自己觉得这样平平淡淡地生活也挺好。智者叹了口气,对他说:“年轻人,人生在世,若总是如此碌碌无为,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大好时光?你应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寻找自己真正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 李明听了智者的话,心中虽然有所触动,但他还是害怕改变,害怕面对未知的挑战。于是,他继续选择留在村子里,过着他那看似安逸却毫无意义的生活。 时光飞逝,转眼间多年过去。村子里发生了一些变故,生活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而李明,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积累下什么财富,日子过得越发艰难。他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听从智者的话,没有勇敢地去尝试和努力。 当他回首往事,才发现自己这一生竟然如此碌碌无为,没有留下任何值得骄傲和回忆的事情。他想起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被后人铭记和敬仰。而自己,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白白度过了一生。 李明在懊悔和自责中度过了他的余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村里人的一个教训。人们明白,不能像李明一样,只贪图眼前的安逸,而不去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勇敢地去拼搏,去奋斗,才能避免碌碌无为,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我们应当以李明的故事为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庸庸碌碌中荒废了宝贵的时光,要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束手无策

成語拼音

shù shǒu wú cè

成語解釋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成語典故

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成語造句

面对孩子突然的厌学情绪,家长们想尽办法却依然毫无头绪,感到束手无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朴实的百姓。这个小镇原本宁静祥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不知从何时起,小镇周边的山林中出现了一群凶猛的野兽。这些野兽时常在夜晚袭击小镇,不仅毁坏庄稼,还伤害了不少百姓和家畜。镇里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镇里的长者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有人提议组织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狩猎队,进入山林捕杀野兽。于是,一支勇敢的狩猎队迅速组建起来,他们带着弓箭和长矛,满怀信心地进入了山林。 然而,这些野兽异常狡猾,它们熟悉山林的地形,总能巧妙地避开狩猎队的追捕。狩猎队多次出击,却始终一无所获,反而有几名队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受了重伤。 接着,又有人提出在小镇周围筑起高墙,以防野兽入侵。大家纷纷响应,齐心协力地开始筑墙。可是,当高墙还未建成时,野兽又趁着夜色冲破了防线,再次给小镇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失败,镇里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沮丧和焦虑,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却依旧束手无策。 就在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位云游四海的智者路过此地。听闻了小镇的遭遇后,智者决定帮助他们。智者仔细观察了小镇周边的环境和野兽的行动规律,然后说道:“野兽之所以如此猖獗,是因为它们在山林中没有了天敌,数量不断增加。我们不能只想着对抗,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智者建议在山林中设置陷阱,同时引入一些能够克制这些野兽的动物。镇里的人们按照智者的建议去做,果然,没过多久,野兽的数量逐渐减少,它们再也不敢轻易靠近小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不能盲目地尝试各种方法,如果不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可能会束手无策。但只要冷静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战胜困难。

无能为力

成語拼音

wú néng wéi lì

成語解釋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典故出處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成語典故

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无能为力,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史阁部书》

成語造句

面对如此复杂艰难的局面,他纵使竭尽全力,最终也感到无能为力。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对夫妻,丈夫叫李正,妻子叫林氏。他们勤劳善良,过着虽不富裕却平静安稳的日子。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份宁静。有一年,蝗灾肆虐,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了整个小镇的农田。李正和其他农夫们心急如焚,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试图驱赶蝗虫,保护庄稼。他们敲锣打鼓,制造噪音想要吓走蝗虫;他们点燃火把,想要烧死这些害虫。可是,蝗虫的数量实在太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李正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蝗虫啃食得一干二净,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知道,今年的收成算是彻底没了,全家都将面临饥饿的威胁。林氏也在一旁默默流泪,她心疼丈夫的付出化为泡影,更担忧一家人未来的生计。 为了生存,李正不得不四处寻找工作。他去镇上的大户人家谋求一份短工,却发现因为蝗灾,许多人都失去了田地,纷纷出来找活干,工作机会变得极为稀缺。李正跑遍了整个镇子,都没能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无奈之下,李正只能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去投靠远方的亲戚。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孩子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生病,李正和林氏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终于到了亲戚家,可亲戚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只能给他们提供暂时的容身之所和少量的食物。李正深知不能长久依赖亲戚,他再次踏上寻找出路的征程。 他听闻京城有招工的机会,便决定前往京城碰碰运气。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京城后,却发现这里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对于他这样一个来自偏远小镇、没有什么特殊技能的人来说,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简直难如登天。 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李正感到深深的无能为力。他曾努力奋斗,曾想尽办法改变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贫困和饥饿的威胁。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某些强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有时即便拼尽全力,也会感到无能为力。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和努力,因为每一次的抗争,都有可能为未来的转机埋下伏笔。

心余力绌

成語拼音

xīn yú lì chù

成語解釋

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够。

典故出處

宋·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他虽全力以赴,却仍心余力绌,难以按时完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卫鞅的人。他心怀壮志,决心要在秦国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 卫鞅的变法举措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开始推行得还算顺利,秦国的国力也逐渐增强。 然而,随着变法的深入,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旧贵族们因自身利益受损,对变法百般阻挠。他们在朝中结党营私,试图破坏变法的进程。 卫鞅深知,要想让变法成功,就必须坚决打击这些反对势力。于是,他毫不留情地对旧贵族进行了惩处,一时间,秦国的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在这个关键时刻,卫鞅的一位好友前来劝他,说变法之事已经引起了太多人的怨恨,不如适可而止,以免引火烧身。但卫鞅却坚定地表示,变法乃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即便困难重重,也决不能半途而废。 然而,局势的发展逐渐超出了卫鞅的掌控。反对变法的势力不断暗中谋划,甚至有人企图刺杀卫鞅。 尽管卫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但他也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变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反对派的阴谋诡计,卫鞅心余力绌。 最终,在秦孝公去世后,反对派迅速得势,卫鞅被诬陷谋反,最终惨遭车裂之刑。 卫鞅的变法虽然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他个人的命运却令人唏嘘。他在变法过程中,尽管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但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反对力量,最终还是心余力绌,未能善终。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改革之路往往充满艰辛与挑战,即便有着满腔热忱和宏伟抱负,也可能会因各种因素而陷入困境,感到心余力绌。

眼高手低

成語拼音

yǎn gāo shǒu dī

成語解釋

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总是想得很多,做得很少,这种眼高手低的态度让他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熟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李明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对自己有着极高的期望。他看到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功勋卓著,便立志要超越他们。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李明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他在求学时,对于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常常不屑一顾,觉得太过简单,毫无挑战性。每当老师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实践练习时,他总是草草应付,认为这些都是小儿科,不足以展现他的才华。 有一次,村里组织了一场诗词比赛。李明自信满满地参加了,他在心中构思了无数华丽的词句,觉得此次比赛冠军非他莫属。可当比赛开始,真正要落笔成章时,他却发现自己的思绪混乱,那些原本在脑海中构思的美妙诗句,竟无法顺畅地表达出来。最终,他的作品空洞无物,辞藻堆砌却毫无真情实感,在比赛中名落孙山。 这之后,李明又听闻邻村有一位富商正在招募谋士,以助其拓展商业版图。李明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前往应聘。在与富商交谈时,李明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许多宏大的商业理念和策略,听得富商频频点头。富商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先制定一个具体的商业计划。 李明接下任务后,起初兴致勃勃,可当真正着手去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数据、考虑实际操作细节时,他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发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和理论,却缺乏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和耐心。最终,他提交的商业计划漏洞百出,不切实际,富商只能失望地将他辞退。 经过这一系列的挫折,李明开始反思自己。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眼高手低,只追求高远的目标和华丽的构想,却忽略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和实践。 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伟大的成就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李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他放下了浮躁和自负,开始虚心学习,注重实践,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明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实现了当初的抱负。

一无可取

成語拼音

yī wú kě qǔ

成語解釋

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典故出處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成語典故

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并不是一无可取,他也有许多长处值得大家学习。

成語造句

他这个人身上的毛病太多,行为举止让人难以接受,仔细分析下来,简直一无可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分别叫李甲和张乙。 李甲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的父母对他百般宠爱,使得他养成了骄纵任性的性格。长大后,他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与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不是饮酒作乐,就是赌博斗鸡。他对于读书学习毫无兴趣,认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对于家族的生意,他更是不屑一顾,觉得太过辛苦劳累。 张乙则出身贫寒,家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他勤奋好学,白天帮助父母劳作,晚上则在微弱的灯光下刻苦读书。他深知知识的力量,不断地充实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甲的家族因为他的挥霍无度和不思进取而逐渐衰败。家里的财产被他消耗殆尽,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也纷纷离他而去。他没有一技之长,无法找到一份正经的工作来维持生计,最终陷入了贫困潦倒的境地。 而张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官员。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得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 当人们谈起李甲时,无不摇头叹息,认为他一无是处,一无可取。曾经的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他的懒惰、放纵和无知让他失去了一切。而张乙则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榜样,他的勤奋、坚持和智慧让他走向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没有努力奋斗的精神,没有真才实学,那么他终将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变得一无可取。相反,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正如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应当以李甲为戒,以张乙为榜样,用自己的双手去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一无所长

成語拼音

yī wú suǒ cháng

成語解釋

没有一点儿专长。

典故出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那日记当中,提到他那位叶妹夫,便说他年轻而纨裤习气太重,除应酬外,乃一无所长,又性根未定,喜怒无常云云。”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尝试了许多领域之后,发现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自我怀疑之中。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李四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辛勤劳作,只为了能让他过上安稳的日子。 李四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改变家庭的命运。然而,李四在读书方面却显得颇为愚钝,无论先生如何教导,他总是难以理解书中的深意,学业上毫无进展。 眼见读书这条路走不通,李四的父母又想着让他学一门手艺。于是,李四先后被送去木匠、铁匠、裁缝等师傅那里当学徒。 在木匠师傅那里,李四连最基本的锯木头都做得歪歪扭扭,更别说打造精致的家具了。到了铁匠铺子,他挥锤的力度总是掌握不好,烧炼的火候也一窍不通,打造出来的铁器不是残次品就是根本没法用。去裁缝师傅那里,他裁剪的布料不是尺寸不对,就是针脚歪七扭八。 时间匆匆而过,李四已经长大成人,可他却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掌握一技之长。他看着周围的同龄人,有的凭借学识入朝为官,有的靠着精湛的手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自己却依旧一事无成。 村里的人们谈起李四,都不禁摇头叹息。有人说:“这李四啊,干啥啥不行,真是一无所长。” 面对众人的议论和父母失望的眼神,李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迷茫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落到这般田地,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去学习和钻研一件事情,总是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 痛定思痛之后,李四决定重新开始。他选择了自己相对感兴趣的陶艺,每日起早贪黑,刻苦钻研。从最基础的揉泥、拉坯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哪怕双手磨出了血泡,他也不曾放弃。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四终于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陶艺师傅。他制作的陶器精美实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四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哪怕曾经一无所长,但只要能够痛改前非,专注努力,终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一无所成

成語拼音

yī wú suǒ chéng

成語解釋

一点没有成就。

典故出處

清·黄遵楷《跋》读先兄病笃之书,谓平生怀抱,一无所成,惟近古体诗能自立耳。”

成語典故

而又在外游荡着,一无所成,将如何的伤了祖母、母亲、岳父以及一切亲友的心呢。★郑振铎《离别》

成語造句

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到头来一无所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辛勤劳作,只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机会。 李明自幼聪慧,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盼望他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家庭的命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却逐渐迷失了方向。 他在学堂里读书时,起初还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功课。但时间一长,他就被外界的种种诱惑所吸引。每当同学们相约去玩耍,他总是第一个放下书本,参与其中。上课时,他的心思也常常不在课堂上,不是望着窗外发呆,就是偷偷与邻桌交头接耳。 后来,李明长大成人,父母劝他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他一开始也是信誓旦旦,准备好好读书备考。但没坚持几天,就觉得读书太过辛苦枯燥,又放弃了。 看到村里有人经商赚了钱,李明心动不已,决定投身商海。可是他既没有深入了解市场,也没有制定周全的计划,盲目地投入资金,结果生意以失败告终,还欠下了不少债务。 遭受挫折的李明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又想着去学一门手艺。他先后尝试了木工、铁匠等多种手艺,但都是三分钟热度,学到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不再深入钻研。 岁月匆匆,转眼间李明已步入中年。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他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无论是学业、仕途还是经商、学艺,没有一样是成功的。他曾经的同窗好友,有的金榜题名,入朝为官;有的经商有道,富甲一方;有的凭借精湛的手艺,闻名乡里。而他自己,却依旧贫困潦倒,一无所有。 李明懊悔不已,他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一无所成,就是因为没有坚定的目标,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他想起了古人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明白了成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然而,此时明白已经太晚,他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成为了人们口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型。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终将一无所成。

一无所能

成語拼音

yī wú suǒ néng

成語解釋

什么能耐也没有。

典故出處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定数》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成語典故

在那里面的都是坏种或低能儿,他们除任意摧残外,一无所能,其实文章也看不懂。(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

成語造句

他总是眼高手低,不肯踏实努力,到头来一无所能,连一份简单的工作都无法胜任。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子虚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父母辛勤劳作,只为能让一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 子虚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父母希望他能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改变家庭的命运。然而,子虚在读书方面却毫无天赋,他总是无法理解书中的深意,文章写得也是一塌糊涂。 长大后,子虚看到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去学习手艺,他也跟着去了。先是学木工,师傅教他如何锯木、刨木,可他不是把木头锯歪了,就是把手弄伤了,学了许久也未能掌握木工的基本技巧。 接着他又去学铁匠,铁匠师傅让他拉风箱、打铁,他力气不够,打出来的铁器不是形状怪异,就是质量低劣。 后来,子虚还尝试过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种地,别人的庄稼总是丰收,而他种的地杂草丛生,收成微薄;去做生意,他不是算错账,就是进错货,赔得血本无归。 在漫长的岁月里,子虚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每一件都以失败告终。他渐渐地失去了信心,变得意志消沉。 村里的人们在谈论起子虚时,都不禁摇头叹息,说他一无所能。子虚听到这样的评价,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有一年,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子虚看着大家受苦,心中十分焦急。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子虚突然想到,虽然自己在各种技能方面一无所能,但他有一颗善良且愿意付出的心。于是,他主动组织村民们一起去寻找水源,翻山越岭,不辞辛劳。 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子虚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坚持,鼓励着大家不要放弃。最终,他们找到了一处隐藏在山谷中的清泉,解决了村里的用水问题。 经过这次事件,人们对子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或许有大小之分,但只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愿意为大家付出,同样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子虚也终于明白,自己并非一无所能,只是之前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从此以后,他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为村里做出更多的贡献。

庸庸碌碌

成語拼音

yōng yōng lù lù

成語解釋

庸平庸。指平凡无奇。

典故出處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卿等居持衡秉鉴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成語典故

若有变动,吾与兄正好扬眉吐气,干一番事业。难道还要庸庸碌碌的过活?★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

成語造句

他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回首往事,竟发现自己庸庸碌碌地度过了这么多年,毫无出彩之处。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福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户家庭,父母辛勤劳作,只为了能让一家人温饱度日。 李福自幼便没有展现出过人的聪慧或特殊的才能,在学堂里的表现也是平平无奇。随着年岁渐长,他既没有胸怀大志去考取功名,也没有习得一门精湛的手艺谋求发展。 成年之后,李福子承父业,继续在田间劳作。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却单调乏味。他不曾尝试去开拓新的农田,也未曾思考如何改进农耕之法以提高收成。 同村的一些年轻人有的外出闯荡,有的拜师学艺,逐渐都有了自己的一番作为。而李福却总是安于现状,不愿做出任何改变。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旱灾,庄稼收成锐减。许多农户纷纷想办法寻找水源、补种耐旱的作物,努力减少损失。可李福却只是唉声叹气,坐等老天降雨,结果他家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 岁月匆匆,李福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他的生活没有丝毫的起色,家庭依旧贫困,子女也因贫困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直到有一天,李福在与一位回乡探亲的旧友交谈时,听闻旧友在外经商,如今已家财万贯,衣锦还乡。看着旧友意气风发的模样,再想想自己这毫无成就、平淡无奇的一生,李福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庸庸碌碌,让他错失了无数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此时的悔恨已然太晚,人生已过大半,再也无法重来。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切不可如李福一般庸庸碌碌,虚度光阴,而应积极进取,勇于尝试,方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有心无力

成語拼音

yǒu xīn wú lì

成語解釋

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

典故出處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义解·竺法旷》贫道必当尽诚上答,正恐有心无力耳。”

成語典故

李惠翁,你既然有这门路,就赶快去找保人罢,兄弟是有心无力,对不起。★茅盾《多角关系》

成語造句

我很想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但面对复杂的状况,我却有心无力。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一位名叫赵贤的官员。 赵贤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他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入官场时,赵贤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县城担任县令。那里的百姓生活困苦,税收沉重,治安混乱。赵贤到任后,立刻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一些富商与官员勾结,垄断了市场,欺压百姓。他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还百姓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些富商和与之勾结的官员在当地势力庞大,根基深厚。赵贤每一次试图推行新的政策,都会遭到他们的百般阻挠和破坏。他们在背后使绊子,散布谣言,甚至向上级官员诬告赵贤。 尽管赵贤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但面对如此强大的阻力,他渐渐感到有心无力。他手中的权力有限,无法与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相抗衡。他的改革措施常常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夭折,百姓们的生活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赵贤为此夜不能寐,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百姓的期望,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曾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希望能得到支持,但上级官员要么敷衍了事,要么被收买,对他的诉求置之不理。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赵贤身心俱疲。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不公之事继续发生,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终,他因忧思过度,积劳成疾,病倒在任上。 在他病重之时,百姓们纷纷前来探望,他们眼中满是感激和同情。赵贤望着这些质朴的百姓,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他说:“我有心为大家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奈何力不从心啊。” 赵贤的故事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令人感慨的传说,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单凭个人的一腔热血和正义之心,有时确实会有心无力。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更多的有志之士,在追求公平和正义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畏艰难险阻。

智穷才尽

成語拼音

zhì qióng cái jìn

成語解釋

智能与才能已经穷尽。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经过几番与诸葛亮较量的失败,周瑜已是智穷才尽了。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这个复杂的难题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最终智穷才尽,无奈放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乱世之中,有一位名叫李逸的谋士。 李逸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对兵法谋略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心怀壮志,渴望在这动荡的时代中一展抱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起初,李逸投靠了一位地方诸侯,凭借着他的智谋为诸侯出谋划策,屡立战功。诸侯对他十分器重,封他为军师,凡事皆听从他的建议。在李逸的辅佐下,诸侯的势力不断扩张,声名远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野心愈发膨胀,他不再满足于现有的领地和权力,企图一举称霸天下。李逸深知此时的诸侯实力尚未成熟,如此贸然行动,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他极力劝阻诸侯,希望他能稳扎稳打,巩固现有根基。但诸侯却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对李逸的忠告置若罔闻。 无奈之下,李逸只能硬着头皮为诸侯制定作战计划。可诸侯的一意孤行,使得局势变得极为复杂和危险。敌军的实力远超他们的预料,而且战术运用得当,让李逸的种种谋略都无法奏效。 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李逸绞尽脑汁,试图想出破敌之策。但无论他如何思考,都找不到能够扭转战局的方法。曾经那个智计百出的李逸,如今却感到智穷才尽,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最终,这场战役以诸侯的惨败告终。诸侯的势力土崩瓦解,他也在战乱中丢了性命。而李逸,虽然侥幸逃脱,但他的名声和声誉却一落千丈。 回顾自己的一生,李逸感慨万千。他曾经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乱世中崭露头角,风光无限。可最终,却因为无法阻止主公的疯狂举动,导致自己智穷才尽,落得如此下场。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切不可盲目冲动。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即使再有智慧和才华的人,也可能会有智穷才尽的时刻,所以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以应对未知的挑战。

拙口钝腮

成語拼音

zhuō kǒu dùn sāi

成語解釋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典故出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说话。”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面对众人的提问,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简直是拙口钝腮。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憨的农夫。李憨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肯干,整日在田间辛勤劳作,只为能让家中的妻儿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李憨有一个很大的困扰,那就是他不善言辞,每次与人交流,总是结结巴巴,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村里的人们在聚会聊天时,大家都能谈笑风生,唯独李憨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也因为表达不畅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旱灾,庄稼收成锐减。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这场灾难。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去邻村借粮,有的说要向官府求助。轮到李憨发言时,他心里明明有着许多切实可行的想法,可一开口,却变得磕磕绊绊:“我……我觉得……我们可以……”众人等了半天,也没听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渐渐失去了耐心。 后来,村里组织了一次祭祀活动,祈求上天降雨,保佑庄稼丰收。祭祀仪式上,需要一位村民代表向神灵表达大家的心愿。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落在了李憨身上。李憨心里明白,这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可他又担心自己拙口钝腮,说错了话冒犯神灵。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李憨硬着头皮走上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磕磕绊绊地说道:“神……神灵在上,我们……我们村子今年遭受旱灾,粮食歉收,大家生活艰难。希望您能……能降下甘霖,拯救我们。”他的声音颤抖着,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祭祀结束后,李憨满心愧疚,觉得自己没有把大家的心愿好好传达给神灵。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天空中竟然真的飘起了细雨,渐渐地,雨越下越大,缓解了旱情。 村民们都欢呼雀跃,纷纷说这是神灵听到了大家的祈求。只有李憨心里清楚,也许神灵看中的并不是他华丽的言辞,而是他那颗真诚的心。 从那以后,李憨虽然依旧拙口钝腮,但他不再为此过分自卑。他知道,行动往往比言语更有力量。他继续默默地为村子付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村民们也渐渐理解了他,不再因为他不善言辞而轻视他,反而更加尊重他的真诚和勤劳。

拙口钝腮-成語圖片

拙口钝腮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