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让人无语的41个成语

形容让人无语的41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容让人无语的情况或状态。

不知所云

成語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成語解釋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成語典故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 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 前,他给刘禅写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 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 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弹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成語造句

他说了一大通莫名其妙的话,让人完全不知所云。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后来,刘备病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对内严明法纪,发展生产;对外积极谋划,准备北伐。 然而,刘禅却宠信一些奸佞之臣,整天沉迷于享乐,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诸葛亮多次上书进谏,苦口婆心,希望刘禅能够振作起来,治理好国家。 有一次,诸葛亮又给刘禅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在奏折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当前的局势和自己的治国方略,希望刘禅能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可是,刘禅看完奏折后,却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诸葛亮在说什么。他找来身边的大臣询问,大臣们也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原来,刘禅平日里根本不学习,也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诸葛亮奏折中的那些政治、军事术语和策略,自然是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对于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毫无概念。 诸葛亮得知刘禅的反应后,不禁长叹一声,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无奈。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刘禅如果不能觉醒,那么蜀汉的前途将十分渺茫。 这件事情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也由此诞生了“不知所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内容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刘禅的昏庸无能,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而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虽然未能挽救蜀汉,但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被后人所敬仰和传颂。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避免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知所措

成語拼音

bù zhī suǒ cuò

成語解釋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典故出處

《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被孙权封为太子太傅。他不满意太子孙和。在孙权死后立即废掉太子,另立10岁的孙亮为皇帝,自己全权执政。他得意洋洋,在写给他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示:“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成語造句

当他突然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时,他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诸侯国。这个国家的君主新即位不久,对于治理国家还处于摸索阶段。 有一天,边境突然传来急报,说邻国率领大军来袭。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这位年轻的君主慌了神,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朝堂之上,大臣们也都面面相觑,一时之间都陷入了混乱。 君主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但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可行的方案。君主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不知所措,心中焦虑万分。 他开始翻阅古籍,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解决办法。在查找过程中,他看到了先辈们面对类似困境时的果敢和智慧。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慌乱下去,必须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局势。 于是,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邻国进攻的目的和自身的优势劣势。他发现,邻国虽然兵力强大,但长途奔袭,必定疲惫不堪。而自己的国家有着坚固的城池和忠诚的百姓。 君主决定采取坚守城池的策略,同时发动百姓共同抵抗外敌。他鼓舞士气,让士兵和百姓们都明白,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斗。 在君主的带领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最终成功击退了邻国的进攻。经过这次事件,君主深刻地认识到,遇到困难不能不知所措,而要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那以后,这位君主不断学习治国之道,遇到问题都能沉稳应对,国家也在他的治理下日益繁荣昌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突发状况或困难时,不能慌乱无措,而要冷静思考,理智应对,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迎来美好的结果。

呆若木鸡

成語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成語解釋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典故出處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語典故

《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个寓言:古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为国王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过了十天,国王问纪渻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麽底气。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国王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再过了十天,纪省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国王于是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

成語造句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子呆若木鸡,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斗鸡训练师。 当时的齐王特别喜欢斗鸡,于是就请纪渻子来为他训练斗鸡。纪渻子接到任务后,便开始全心全意地训练斗鸡。 过了一段时间,齐王很着急地问纪渻子:“斗鸡训练得怎么样了?可以拿去斗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这只鸡现在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凶猛,其实它的内心还是很浮躁,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被惊扰。” 又过了一段时间,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依然说还没好,“它现在还是会被别的鸡的动静所影响,不够沉稳。” 就这样,纪渻子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齐王急于让斗鸡上场的要求,他专心致志地继续训练这只鸡。 经过漫长的时间,当纪渻子终于告诉齐王斗鸡已经训练好了的时候,齐王迫不及待地带着这只鸡去参加斗鸡比赛。到了斗鸡场,齐王将这只鸡放入斗鸡场中,与其他鸡相对。令人惊讶的是,这只鸡站在那里,就像木雕的鸡一样,一动不动,神色淡然。其他的鸡一开始还试图挑衅它,但它毫无反应,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它无关。那些鸡被它的这种气势所震慑,竟然都吓得不敢靠近,最后落荒而逃。 从此,齐王对纪渻子的训练技术更加佩服。而“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原本它是形容一个人镇定自若、不为外界所动的状态。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语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形容人发呆、愚笨的样子。但其实从这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呆若木鸡”所体现的是一种内心的强大和沉稳,是一种经历了长时间磨砺和修炼后所达到的境界。就如同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沉稳和坚定,才是“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最初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噤若寒蝉

成語拼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語解釋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典故出處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成語造句

他平时在领导面前总是噤若寒蝉,不敢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

成語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个名叫杜密的人,他为人厚道,刚正不阿,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杜密曾任北海相,在职期间,他积极举荐贤才,对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则予以严厉惩处。当时有个叫郑玄的人,起初不被人重视,杜密却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才华,大力举荐,使郑玄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后来,杜密因得罪了一些权贵而被罢官。回到家乡后,他依然关心政事,对于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他都会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时,同郡的刘胜也从朝中退居还乡。然而,与杜密不同的是,刘胜回到家乡后,对地方上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整日闭门不出,仿佛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有一次,杜密去拜访刘胜,劝他不要如此消极避世,应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地方上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刘胜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已经退隐,就不应该再插手政事。 不久后,郡太守王昱去拜访杜密,谈到刘胜时,王昱赞叹道:“刘胜真是个高洁之士啊,回到家乡后如同寒蝉一般,闭口不言,不参与任何是非之事。” 杜密听后,严肃地说:“刘胜虽然曾经位居高位,但他如今这种明哲保身、对善恶之事都沉默不语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高洁。像他这样的人,其实是在逃避责任。而我杜密,虽然已经不在官位上,但对于正义之事,我绝不会噤若寒蝉,一定会挺身而出,为国家和百姓尽自己的一份力。” 王昱听后,对杜密的正直和担当深感敬佩。 杜密的言行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他不愿像刘胜那样噤若寒蝉,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为正义发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杜密的这种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形容人因害怕或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它警示着人们,在面对是非善恶时,不应因恐惧或其他原因而保持沉默,而应该像杜密一样,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时至今日,这个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要保持正直和勇敢,不做噤若寒蝉之人。

惊惶失措

成語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成語解釋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典故出處

《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成語典故

南北朝时期,北魏景穆帝的玄孙元晖业为人正直,十分有骨气。北魏被北齐所灭后,齐神武帝将魏孝武帝的皇后嫁给魏孝庄帝的侄子元韶。元晖业当着齐文宣帝痛骂元韶,被齐文宣帝下令处死,同时还有元孝友,孝友吓得惊惶失措。元晖业神色自若从容就义。

成語造句

他突然遇到这个意外情况,一时之间惊惶失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小国家,其国王虽然有一定的治国才能,但性格较为懦弱。 有一年,这个国家的边境突然遭到了敌国的侵犯。敌国的军队来势汹汹,迅速突破了边境防线,直逼王都。消息传到王宫,国王顿时慌了手脚。他在朝堂之上,面对大臣们焦急的目光,完全失去了平日里的镇定,变得惊惶失措。 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建议立刻组织军队抵抗,有的主张与敌国谈判求和。然而,国王却犹豫不决,一会儿觉得应该抵抗,一会儿又觉得求和或许能保住国家。在他的这种摇摆不定中,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 此时,一位智慧的老臣站了出来。他对国王说:“陛下,如今我们面临如此困境,切不可再惊惶失措。昔日越王勾践,面对强大的吴国,也曾陷入绝境,但他没有慌乱,而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实现了复国报仇。我们应当冷静下来,分析局势,果断采取行动。” 国王听了老臣的话,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认真思考应对之策,最终决定采纳大臣们组织军队抵抗的建议。他亲自率领臣民积极备战,全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经过艰苦的战斗,这个国家的军队终于成功击退了敌国的入侵,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国王也从这次经历中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不能惊惶失措,而要保持冷静和坚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此以后,国王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这个国家也在他的治理下日益繁荣昌盛。这个故事也告诫后人,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和困境,都要保持镇定,避免惊惶失措,唯有如此,才能在困难中找到出路,迎来成功和希望。

目瞪口呆

成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成語解釋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成語典故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成語造句

他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后,一下子变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位名叫李三的年轻人。李三平日里勤劳善良,靠种地为生。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奇人。这位奇人据说知晓许多世间罕见的奇闻轶事和神秘技艺。李三听闻后,十分好奇,便去拜访这位奇人。 奇人见到李三,便决定展示一项自己的特殊技艺。只见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后,里面居然飞出一只色彩斑斓的小鸟。小鸟在空中盘旋几圈后,竟开始口吐人言,讲述起了遥远地方的故事。李三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景象,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小鸟,仿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这时,奇人笑着对李三说:“世间之大,无奇不有。这不过是小小的技艺罢了。”李三回过神来,连忙向奇人请教这其中的奥秘。奇人却神秘地笑了笑,并不作答。 李三回到家中,对白天的所见所闻久久不能忘怀。他开始思考,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么广阔,还有多少自己从未见过、无法想象的奇妙事物。从那以后,李三不再满足于仅仅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渴望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经过努力,李三终于有机会走出村子,踏上了自己的旅程。一路上,他见识到了许多让他再次目瞪口呆的景象。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涛汹涌的大海、繁华热闹的都市,每一处都让他惊叹不已。 李三明白了,不能总是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有勇敢地走出去,才能领略到更多的精彩。而那只神奇的小鸟和奇人的技艺,也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时刻提醒着他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正如《后汉书·班固传》中所说:“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我们应当像李三一样,勇于去探索未知,不要因为眼前的平凡而忽视了外面广阔天地中的奇妙,不要在遇到新奇事物时只是目瞪口呆,而要努力去追寻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

面面相觑

成語拼音

miàn miàn xiāng qù

成語解釋

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典故出處

明·张岱《海志》:“舟起如簸,人皆瞑眩,蒙被僵卧,懊丧此来,面面相觑而已。”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机攻占曹操的兖州和濮阳,曹操挥师保家,与吕布在濮阳城外大战,曹操听取于禁建议,攻占吕布的西寨,吕布率援军赶到,曹军人困马乏,面面相觑,幸亏典韦英勇奋战,夏侯率军解围。

成語造句

大家对这个突发情况都毫无头绪,一时之间只能面面相觑。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陈国和蔡国。陈国的国君陈庄公和蔡国的国君蔡桓侯,两人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 有一年,陈国和蔡国因为边界领土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都不甘示弱,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陈庄公决定派遣一支精锐的军队前往边境,试图以武力解决争端。蔡桓侯得知后,也迅速集结了本国的军队,严阵以待。 在边境上,陈军和蔡军相遇了。双方士兵们个个神情紧张,手持兵器,互相对峙着。陈军将领和蔡军将领在阵前碰面,一时间,两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面面相觑。他们心里都清楚,一旦开战,必将带来巨大的伤亡和损失,可谁也不愿意先退让一步。 就在这时,一位智慧的老者出现在阵前。他对双方将领说道:“两国交兵,受苦的是百姓。你们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却要让无数人失去生命,这值得吗?《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为何不尝试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呢?” 陈军将领和蔡军将领听了老者的话,陷入了沉思。他们回想起历史上那些因为战争而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心中渐渐有了动摇。最终,在老者的劝说下,双方决定暂时放下武器,进行和平谈判。 经过艰苦的谈判,陈国和蔡国终于达成了协议,和平解决了边界争端。两国的百姓也因此避免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从那以后,陈国和蔡国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人们也更加明白了和平的珍贵。而“面面相觑”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或不知所措的情况时,互相看着,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它提醒着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盲目冲动,而应该冷静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期期艾艾

成語拼音

qī qī ài ài

成語解釋

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典故出處

《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成語典故

据《史记》记载:汉初有个将军叫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为泗水卒史,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因为周昌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口吃,但应对巧妙。他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有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老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呀?”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个凤。”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成語造句

他说话的时候总是结结巴巴,期期艾艾的,半天也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

成語故事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周昌的大臣。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深受汉高祖刘邦的敬重。 有一次,刘邦想要废黜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这一举措引起了朝廷上下的轩然大波,许多大臣都纷纷进言反对,但刘邦却不为所动。周昌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决定亲自面见刘邦,阐明自己的观点。 周昌本就有些口吃,当他急匆匆地赶到刘邦面前时,由于情绪激动,更是变得结结巴巴。他努力地想要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臣……期期不奉诏。”刘邦看到周昌如此着急又口吃的样子,不禁被逗笑了,暂时打消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时光流转,到了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邓艾的将领。邓艾出身贫寒,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邓艾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他多次率领魏军取得重要胜利。然而,邓艾也有一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说话有些口吃。在一次汇报军情时,邓艾因为紧张,说话变得更加不顺畅,他磕磕绊绊地说道:“艾……艾……艾以为此事可行。”周围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偷笑。 后来,人们将周昌的“期期”和邓艾的“艾艾”结合起来,形成了“期期艾艾”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口吃的样子。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即使是像周昌和邓艾这样有才能的人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和成就。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他人,不要轻易嘲笑别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差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正如周昌和邓艾,尽管他们口吃,但他们的忠诚和才华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无可奈何

成語拼音

wú kě nài hé

成語解釋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典故出處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成語典故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成語造句

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个结果。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严明,楚国的官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子文有个侄子叫子玉,虽然很有才能,但性格有些骄傲自负。 有一次,楚国要出兵攻打宋国,子文极力推荐子玉为将领。可是另一位大臣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子玉虽然有才能,但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然而,子文却坚持己见,最终子玉还是被任命为将领率领楚军出征。 战争的过程并不顺利,子玉在战场上多次出现失误,导致楚军陷入了困境。虽然子玉也努力试图挽回局面,但最终还是未能取得胜利。楚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子文得知战争的结果后,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坚持是错误的,因为自己的偏爱而让国家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再看看如今的局面,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自己虽然在楚国有着很高的威望,但面对这样的结果,也只能无可奈何。他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其他人的意见,没有更全面地考虑子玉的性格问题。 这件事情之后,子文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意识到,即使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而应该更加客观地分析和权衡各种因素。 从那以后,子文更加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做决策时也更加谨慎。而“无可奈何”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那种无力和无奈的心情。就如同子文面对楚国战争的失败,尽管他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往,但在这一刻,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的发展,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懊悔。这也提醒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地做出每一个决定,以免将来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

无计可施

成語拼音

wú jì kě shī

成語解釋

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刘协,曹操和袁绍起兵反对,董卓挟献帝至长安,自任太师。董卓残暴与专权,引起朝中文武大臣的不满,但又无计可施。司徒王允把府中的美女貂禅许给吕布,然后再献董卓,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最后竟然无计可施。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叫李明。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多次为国家解决难题,深受国王的器重。 有一年,这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国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李明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抗旱措施,比如兴修水利、合理分配水资源等。国王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国上下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然而,尽管大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旱灾的情况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日子一天天过去,水源越来越少,百姓们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国王也变得越来越焦虑。 李明更是心急如焚,他绞尽脑汁,试图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但却始终无计可施。他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四处走访有经验的人,可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就在众人陷入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来自远方的智者来到了王宫。他听闻了这个国家的困境后,表示自己有办法解决。国王和李明等人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急忙请教智者。智者说:“在遥远的山上,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的汁液可以带来雨水。” 李明听后,心中燃起了希望。他立刻带领一队人马,踏上了寻找这种神奇植物的征程。一路上,他们历经艰难险阻,穿越了荒无人烟的沙漠,翻过了陡峭的山峰。 终于,他们找到了智者所说的那种植物。李明小心翼翼地将它带了回来,按照智者的指示进行了一番操作。果然,没过多久,天空中乌云密布,一场久违的大雨倾盆而下。 旱灾终于得到了解决,百姓们欢呼雀跃,对李明和智者充满了感激。而李明也深刻地意识到,即使自己再聪明,也会有遇到难题无计可施的时候。但只要不放弃希望,就有可能在最困难的时刻迎来转机。 从那以后,李明更加谦逊地对待每一个问题,他知道在未知的困难面前,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个国家也因为这次经历,更加懂得了居安思危的道理,在发展中不断积累应对各种危机的智慧和力量。

笨嘴笨舌

成語拼音

bèn zuǐ bèn shé

成語解釋

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典故出處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平时能言善辩,可一见到喜欢的人就变得笨嘴笨舌,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阿木。阿木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人,但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笨嘴笨舌。 阿木生活的村子里有一个集市,人们经常在那里交换物品、交流信息。有一次,阿木带着自己辛勤种植的蔬菜去集市售卖。一位老妇人来到他的摊位前,询问蔬菜的价格。阿木紧张得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半天也没说清楚价格。老妇人有些不耐烦了,摇摇头就走了。阿木感到非常沮丧,他知道是自己的笨嘴笨舌让他失去了这笔生意。 村里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叫阿亮,他能说会道,很善于与人沟通。阿亮经常嘲笑阿木的笨嘴笨舌,还在众人面前拿他开玩笑。阿木虽然心里很难过,但他生性善良,也从不与阿亮计较。 有一年,村子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村长决定组织大家一起去寻找水源,解决用水问题。阿木和阿亮都积极地参与了这次行动。 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有一天,他们在山中发现了一个疑似水源的地方,但需要有人下去查看。阿亮自告奋勇地要下去,他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夸夸其谈,说自己一定能找到水源并解决问题。然而,当他下去后不久,就遇到了危险,被一块滚落的石头砸伤了腿。阿木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他虽然笨嘴笨舌,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阿亮的关心和帮助。 阿木艰难地把阿亮背了上来,然后又默默地去寻找水源。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水源,并成功地引出了水,解决了村子的用水危机。从那以后,村民们对阿木刮目相看,他们不再嘲笑他的笨嘴笨舌,而是敬佩他的善良和勇敢。 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春秋时期的介之推。介之推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辞,但他对晋文公忠心耿耿。在晋文公流亡在外时,介之推不离不弃,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虽然他不像其他臣子那样能言善辩,但他的忠诚和奉献最终赢得了晋文公的敬重和感激。 阿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是否能说会道,而在于他的内心品质和实际行动。笨嘴笨舌也许会在某些时候让我们感到尴尬和不自在,但只要我们拥有真诚、善良和勇气,依然可以在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光芒,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就像阿木一样,虽然他不善言辞,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勇敢。

笨嘴拙舌

成語拼音

bèn zuǐ zhuō shé

成語解釋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典故出處

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喜欢的人面前,总是显得十分紧张,说话都磕磕绊绊的,仿佛平时那个能言善辩的自己消失了,完全成了一个笨嘴拙舌之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阿木。阿木心地善良,勤劳肯干,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笨嘴拙舌。 阿木生活的村子里经常会举行一些聚会和活动。每当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高谈阔论的时候,阿木总是默默地坐在一旁,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却总是不知如何开口,说出来的话也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有一次,村子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人们都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和口才。轮到阿木的时候,他紧张得满脸通红,站在众人面前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后只能尴尬地走下台去。这件事让阿木感到非常沮丧,他觉得自己因为这笨嘴拙舌的毛病总是被人忽视和嘲笑。 然而,阿木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开始努力地学习,阅读各种书籍,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词汇量。他还经常一个人练习说话,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天,村子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都快要枯萎了。大家都非常着急,纷纷讨论着解决办法。阿木虽然心中有一些想法,但他还是有些犹豫,担心自己说不好。但当他看到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他鼓起勇气站了出来。 一开始,他还是有些结巴,但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灌溉方案,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 在阿木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旱灾的问题。大家对阿木刮目相看,不再因为他笨嘴拙舌而轻视他。从那以后,阿木变得更加自信,他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能力。 就如同历史上的晏婴,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外交和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阿木也明白了,口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智慧。只要勇敢地去尝试,努力地去改变,即使曾经笨嘴拙舌,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阿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让大家明白不要轻视那些看似有缺陷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被发掘。

不可理喻

成語拼音

bù kě lǐ yù

成語解釋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典故出處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成語典故

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巴金《家》八

成語造句

他的行为简直让人无法接受,完全不讲道理,简直不可理喻。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 张华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城镇里,他聪明好学,饱读诗书。然而,在这个城镇上还有一个名叫李虎的人,此人蛮横无理,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经常欺负弱小。 有一天,张华在集市上看到李虎正在强行抢夺一位老人的财物。张华心中的正义感油然而生,他立刻上前制止李虎,说道:“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怎么能欺负老人呢?”李虎却恶狠狠地瞪着张华,大声吼道:“关你什么事,少在这里多管闲事!”张华据理力争,试图让李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是李虎根本不听,他觉得张华是在故意找他的麻烦,于是对张华大打出手。张华虽然身体不如李虎强壮,但他依然顽强抵抗。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摇头叹息,都说李虎简直是不可理喻,明明自己做错了事,还如此蛮横。 张华被李虎打伤后,心中十分气愤。他决定将李虎的恶行告到官府,让官府来惩治他。官府接到报案后,立刻派人将李虎捉拿归案。在公堂上,李虎依然不知悔改,还狡辩说自己没有做错。 官员看着李虎那嚣张跋扈的样子,不禁怒道:“你这般行径,还如此蛮横,简直不可理喻!”最终,官府依据律法对李虎进行了严惩。 这件事情过后,人们对张华的勇敢和正义深感敬佩,而李虎则成为了人们口中不可理喻的典型。这个故事也在城镇中流传开来,提醒着人们要明辨是非,不要像李虎那样蛮横无理,不可理喻,否则终究会自食恶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不可理喻的人并不少见。例如,在某些朝代,一些权贵仗着自己的权势胡作非为,不顾百姓的死活,他们的行为也被后世所诟病。而那些坚守正义、敢于和不可理喻之人作斗争的人,则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对象。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努力做一个讲道理、明是非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瞠目结舌

成語拼音

chēng mù jié shé

成語解釋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典故出處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成語典故

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邹韬奋《经历》

成語造句

他讲述的那段离奇经历,让在场的众人都瞠目结舌。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奇国。这个国家的国王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总喜欢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有一年,国王突发奇想,决定要建造一座无比华丽的宫殿。他召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建筑师,给他们下达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和期限。工匠们日夜赶工,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随着工程的推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国王的要求过于离谱,许多设计根本无法实现,材料的耗费也远超预期。 负责工程的大臣们忧心忡忡,他们多次向国王进谏,希望国王能够调整计划,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国王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完美的,甚至对大臣们的进谏感到十分恼火。 终于,到了预定完工的日子,国王兴冲冲地前来视察宫殿。然而,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座尚未完工,且处处透着问题的建筑。有些地方结构不稳,有些地方装饰残缺不全。国王瞪大了眼睛,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他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大臣们站在一旁,也是面面相觑,他们不知该如何向国王解释。国王在宫殿中走来走去,看着这混乱不堪的景象,心中的愤怒和震惊交织在一起,让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过了许久,国王才回过神来,他对着大臣和工匠们大声斥责:“你们就是这样办事的?这简直就是胡闹!”大臣们和工匠们都吓得低下头,不敢言语。 此时的国王,可谓是瞠目结舌,他原本满心期待的宏伟宫殿,如今却成了一个笑话。这件事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在历史上,类似这样因为盲目行事而导致瞠目结舌结果的事例并不少见。比如秦朝末年,赵高指鹿为马,试图混淆视听,结果却弄得人心惶惶,最终导致秦朝的覆灭。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引以为戒,避免因为冲动和盲目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脚踏实地去做事,才能避免陷入瞠目结舌的尴尬境地。

词不达意

成語拼音

cí bù dá yì

成語解釋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典故出處

《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成語典故

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

成語造句

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常常逻辑混乱,让人感觉他的话词不达意。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书生。李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一心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四勤奋好学,整日埋头苦读,然而,他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表达能力欠佳。每次与人交流时,他总是很难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次,李四参加了一场文人聚会。在聚会上,大家纷纷畅谈自己对诗词、文学的见解。当轮到李四发言时,他心中明明有着诸多深刻的感悟,可是说出来的话却颠三倒四,让人完全无法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众人看着李四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的样子,纷纷摇头叹息,这让李四感到十分羞愧和沮丧。 回到家中,李四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缺点将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发展。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从那以后,李四更加刻苦地读书,他不仅学习知识,还注重学习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他开始模仿那些善于表达的文人的言辞和表达方式,并且不断地练习。他会将自己的想法先在脑海中整理清楚,然后再慢慢地说出来。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李四的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不再是那个词不达意的书生,而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终于,李四凭借着自己扎实的知识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功名。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词不达意可能会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带来困扰和阻碍,但只要我们有决心去改变,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就能够克服这个困难,走向成功的道路。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我们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内涵,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惑不解

成語拼音

dà huò bù jiě

成語解釋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典故出處

《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成語典故

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土偶》

成語造句

对于他突然做出的这个决定,大家都感到十分意外,也大惑不解,完全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名叫子明。 子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一天,子明偶然间听闻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据说在遥远的南方有一种鸟,其形态和习性都极为独特。这引起了子明极大的兴趣,他决定亲自前往南方去探寻这种神秘的鸟。 经过漫长的旅途,子明终于来到了传说中这种鸟经常出没的地方。他在那里苦苦寻觅了许久,却始终没有发现这种鸟的踪迹。就在他感到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天傍晚,他在树林中偶然看到了一只外形奇特的鸟。这只鸟羽毛绚丽多彩,叫声悦耳动听,与他之前所听闻的描述十分相符。 子明兴奋不已,他开始仔细观察这只鸟的一举一动。然而,随着观察的深入,他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这只鸟的一些行为让他大惑不解,比如它有时会突然对着天空长时间鸣叫,有时又会在树枝上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子明试图从自己所学的知识中去寻找答案,但始终无法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 他回到郑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心中的困惑告诉了其他学者和朋友们。大家也都纷纷表示对此感到大惑不解,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子明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开始查阅各种古籍文献,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 在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后,子明终于在一本古老的典籍中发现了一些关于这种鸟的记载。原来,这种鸟有着独特的习性和行为方式,它对着天空鸣叫可能是在与同类进行交流,而那些奇怪的动作则可能与它的求偶或领地意识有关。 子明恍然大悟,他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通过这次经历,子明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面对未知和困惑时,不能轻易放弃探索和思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逐渐解开那些让人大惑不解的谜题,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这个关于子明探寻神秘之鸟的故事,也在郑国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提醒着人们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呆头呆脑

成語拼音

dāi tóu dāi nǎo

成語解釋

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典故出處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走红尘九千里。”

成語典故

小凤仙的脾气,人家说她不合时宜,其实她也是呆头呆脑,不惯作妓女腔,与人不合。★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

成語造句

他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模样看上去呆头呆脑,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阿憨的青年。阿憨长得高大壮实,但平日里总是一副愣愣的样子,人们都觉得他呆头呆脑的。 阿憨家境贫寒,靠给镇上的富户做工维持生计。一天,富户让阿憨去集市上买些生活用品。阿憨到了集市后,东看看西瞧瞧,被各种新奇的玩意儿吸引住了。他在一个摊位前驻足良久,摊主见他傻愣愣的样子,便心生一计,故意抬高价格把一件普通的物品卖给了他。阿憨拿着东西乐呵呵地回去了,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被坑了。 回到富户家后,富户一看就知道阿憨买贵了,便数落了他一番。可阿憨只是挠挠头,嘿嘿傻笑,并不在意。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阿憨依旧做着各种活计,虽然时常因为呆头呆脑闹些笑话,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 有一次,小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河水瞬间上涨,眼看就要淹没一些房屋。人们都惊慌失措地忙着转移财物,阿憨看到这种情况,也着急起来。他突然想起富户家有一些重要的东西还放在低处,便急忙跑去帮忙转移。阿憨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东西,累得气喘吁吁。 最终,在阿憨的努力下,富户家的重要物品都被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富户十分感动,他意识到阿憨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但心地善良且有着一股执着的劲头。从那以后,富户对阿憨更加友好,还教给他一些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憨慢慢成长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犯傻。他明白了做事情要多思考,不能只凭直觉。虽然他依旧没有其他人那么机灵聪慧,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善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后来,小镇上发生了一场火灾,火势凶猛。阿憨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帮助被困的人们逃生。他的勇敢行为感动了所有人,大家纷纷称赞他是个英雄。 阿憨的故事渐渐传开,人们不再只是把他看成那个呆头呆脑的青年,而是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是否聪明伶俐,而在于他的内心和行为。虽然他曾经因为呆头呆脑闹过不少笑话,但正是这种单纯和执着,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那些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人,他们也许有着我们未曾发现的闪光点。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以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去看待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匪夷所思

成語拼音

fěi yí suǒ sī

成語解釋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典故出處

《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成語典故

孙莱山入枢廷,是在意中,乌少云则匪夷所思了。★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成語造句

他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那样的举动,实在是匪夷所思。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这个国度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到十分奇怪和难以理解的事情。 当时,国度中有一位智慧超群的大臣名叫李明。李明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然而,国王却听信了一些奸臣的谗言,开始对李明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有一天,国王突然宣布要对李明进行一项奇特的考验。他命人在王宫前放置了一个巨大的箱子,箱子上有一把复杂的锁。国王要求李明在三天之内打开这个箱子,否则就要将他治罪。 李明面对这个莫名其妙的考验感到十分困惑,但他还是决定全力以赴。他日夜研究这个箱子和锁的结构,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都毫无进展。 就在李明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奇怪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老人告诉他,这个箱子的钥匙其实就在王宫的花园里,但具体位置需要他自己去寻找。李明虽然对老人的话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去花园碰碰运气。 他在花园中仔细寻找,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花丛下,他发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当他拿起石头时,发现石头的底部竟然刻着一把钥匙的形状。李明恍然大悟,他拿着石头迅速回到王宫前,将石头插入锁孔,果然,箱子缓缓打开了。 然而,当箱子打开后,里面的东西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箱子里竟然只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一行字:“考验你的并非开锁,而是你的智慧和勇气。” 这件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匪夷所思,他们不明白国王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个奇怪的考验。但李明却明白了国王的深意,国王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仅仅依靠常规的方法,而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那以后,李明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的智慧和勇气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扬。而这个神秘国度中发生的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流传的一段佳话,提醒着后人要勇于面对未知,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含糊其辞

成語拼音

hán hú qí cí

成語解釋

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典故出處

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成語典故

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辞,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沙汀《短篇小说集·后记》

成語造句

在面对重要的决策时,他总是不能给出明确的意见,而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来回应,含糊其辞,让人摸不着头脑。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华的官员。 李华身处朝堂,却有着自己的私心和盘算。当时,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决策,关乎民生和国家的未来走向。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大臣们纷纷就一项关键政策发表意见。有的大臣直言不讳,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为国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然而,当轮到李华发言时,他却含糊其辞起来。他既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只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来敷衍。 当其他大臣追问他具体的想法时,他顾左右而言他,总是避开关键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心里想着,若是明确表态,日后若出现问题,自己可能会受到牵连;若是不表态,就可以左右逢源,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在之后的许多事情上都有所体现。国家遭遇外敌入侵,需要制定战略时,他同样含糊其辞,不肯明确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和担忧,他们认为李华的做法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忠诚直言的臣子,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于直言进谏,而李华的行为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含糊其辞让国家错失了一些重要的机会,也让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的行为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诟病。百姓们也对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感到失望。最终,国家因为决策的延误和混乱而陷入了困境。李华也因其含糊其辞的行事作风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的事情和决策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而不是含糊其辞、逃避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结巴巴

成語拼音

jiē jiē bā bā

成語解釋

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典故出處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一紧张,说话就变得结结巴巴,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流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年轻人。 李四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于是决定去学习一门技艺。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去学习木工手艺。 刚开始学习木工的时候,李四因为对各种工具和技巧都很陌生,经常会犯错。他在向师傅请教问题或者与其他学徒交流时,总是会紧张得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其他学徒有时候会笑话他,这让李四感到非常苦恼和自卑。 但是李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于是更加刻苦地练习。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开始钻研木工技艺,晚上也常常挑灯夜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四的手艺逐渐变得精湛起来。 有一次,城里的一位富商要建造一座豪华的府邸,四处寻找手艺高超的木工。李四所在的木匠作坊得到了这个消息,决定推荐李四去试试。李四得知这个机会后,既兴奋又紧张。他害怕自己到时候又会因为紧张而结结巴巴,错失这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当他真正面对富商的时候,尽管内心依旧紧张,但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详细地向富商介绍了自己的手艺和经验,虽然过程中还是有些结结巴巴,但富商却被他的真诚和专业所打动,决定将府邸的木工活交给他负责。 李四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建造府邸的过程中,他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富商和其他人的高度赞赏。府邸建成后,李四的名声大噪,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木工师傅。 从那以后,李四再也不是那个会因为紧张而结结巴巴的年轻人了。他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他的故事也激励着许多和他一样曾经自卑的人。李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即使一开始会有不足之处,即使说话会结结巴巴,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暂时表现而轻视他,每个人都有成长和进步的空间。就像李四一样,虽然曾经说话结结巴巴,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多给他人一些机会和鼓励,相信他们能够在不断地磨练中变得更加优秀。

哭笑不得

成語拼音

kū xiào bù dé

成語解釋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典故出處

元·高安得《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成語典故

否则咬着了辣椒,哭笑不得的时候,我不能负责。★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

成語造句

他做的那些荒唐事,常常让人感到十分无奈,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人。李三头脑灵活,但有时候却过于冲动和鲁莽。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表演。李三听闻后,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表演十分精彩,其中有一个杂耍节目更是让观众们喝彩不断。李三看得十分投入,完全沉浸在了欢乐的氛围中。 表演结束后,李三突发奇想,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模仿那些杂耍艺人,在镇上来一场属于自己的表演。于是,他兴冲冲地开始准备各种道具,还在镇中心摆起了场子。 然而,李三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他的表演漏洞百出。一会儿是道具掉了,一会儿又是自己摔倒了,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围观的人们先是哄堂大笑,后来看到李三那狼狈的样子,又觉得有些同情。 就在这时,一位路过的老先生看到了这一幕。老先生摇头叹息道:“此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啊!”他走上前去,对李三说:“年轻人,做事不可如此莽撞。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啊。”李三听了,满脸通红,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忙收拾起东西,灰溜溜地走了。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镇上传开了,人们每当提起李三,都会笑着说他那次让人哭笑不得的表演。而李三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冲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李三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晋书·阮籍传》中记载的阮籍,他时常做出一些不拘礼法的行为,让人既觉得他的行为荒诞可笑,又对他的真性情有所敬佩。这些故事都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静,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从容和精彩。

哭笑不得-成語圖片

哭笑不得

愣头愣脑

成語拼音

lèng tóu lèng nǎo

成語解釋

形容言行鲁莽冒失。

典故出處

余秋雨《文化苦旅·狼山脚下》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做事情总是不考虑后果,就那样横冲直撞,一副愣头愣脑的样子。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叫小李,他生性直率,做事情常常不加思索,给人一种愣头愣脑的感觉。 在小李生活的村子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天,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大家都在纷纷讨论该如何解决。小李听到后,也凑过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直接说出了一个很直白甚至有些鲁莽的办法,引得众人一阵惊愕。 老人看着小李,微微摇了摇头,他语重心长地对小李说:“孩子啊,做事不能总是这样愣头愣脑的。就如同历史上的张飞,虽勇猛无比,但有时过于鲁莽行事。想当年长坂坡之战,他一人吓退曹军,那是何等的威风。可是他也因为性子太急,常常在一些事情上考虑不周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做事要多思考,不能仅凭一时冲动。” 小李听了老人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决定要改变自己。从那以后,他开始努力让自己变得沉稳一些,遇到事情不再立刻就做出反应,而是先冷静思考。 有一次,村子里的一群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引发了一场小火。大家看到火都慌了神,有人提议赶紧用水去浇,有人则准备去叫大人。就在这时,小李站了出来,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盲目行动。他先观察了一下火势和周围的环境,然后迅速组织大家用沙子去灭火,而不是用水,因为他想到用水可能会导致火势蔓延。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火被成功扑灭了,也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经过这件事,大家对小李刮目相看,小李也真正明白了做事不能愣头愣脑,要多思考、多权衡的道理。他不再是那个莽撞的年轻人,而是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愣头愣脑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爽快,但只有学会思考和谨慎行事,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理屈词穷

成語拼音

lǐ qū cí qióng

成語解釋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典故出處

《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成語典故

并不等候答复,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理屈词穷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沙汀《呼嚎》

成語造句

在激烈的辩论中,他渐渐地露出破绽,最终面对对方的犀利质问,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甲国和乙国。这两个国家时常因为领土和资源的问题产生纷争。 有一次,甲国的一位大臣出使乙国,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一些双方存在的矛盾。这位大臣能言善辩,自认为可以在谈判桌上占据上风。 当双方开始谈判时,甲国大臣一开始滔滔不绝地阐述着甲国的立场和观点,试图让乙国做出让步。然而,乙国的谈判代表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据理力争,用事实和道理一一反驳了甲国大臣的观点。 随着谈判的深入,甲国大臣渐渐发现自己的论据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的立场,他开始变得有些慌乱,言辞也不再像开始时那么犀利。乙国代表们则抓住机会,进一步提出了更多有力的证据和观点。 甲国大臣努力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已经无话可说,他搜肠刮肚,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和言辞。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最终,这位甲国大臣陷入了理屈词穷的境地。他不得不承认,在这场谈判中,乙国的观点和立场更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论和谈判中,仅仅依靠口才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坚实的事实和道理作为支撑。否则,就很容易像那位甲国大臣一样,陷入理屈词穷的尴尬局面。正如《论语》中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正有智慧和品德的人,不会仅仅依靠华丽的言辞来取胜,而是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做到有理有据,不被他人轻易驳倒。

六神无主

成語拼音

liù shén wú zhǔ

成語解釋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典故出處

汉·张衡《髑髅赋》五内皆还,六神皆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成語典故

那里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朱自清《笑的历史·笑的历史》

成語造句

他在突然得知这个坏消息后,整个人变得手足无措,仿佛六神无主一般。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当时,郑国的邻国卫国对郑国虎视眈眈,时常侵扰郑国边境。郑庄公为了应对卫国的威胁,日夜操劳,费尽心思。一天,郑庄公收到了一封急报,说是卫国联合了其他几个国家,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联军,准备大规模进攻郑国。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郑庄公顿时陷入了焦虑之中。他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心中思绪万千,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他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对策,但大臣们也都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拿不出一个好的主意。 郑庄公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六神无主。他担心郑国的百姓会遭受战火的摧残,担心国家的命运会从此走向衰落。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名叫祭仲的大臣站了出来。 祭仲冷静地分析道:“主公,如今局势危急,但我们不能慌乱。我们应当冷静思考,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要加强国内的防守,组织百姓和军队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其次,我们可以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共同对抗卫国联军。” 郑庄公听了祭仲的话,犹如醍醐灌顶,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开始有条不紊地部署防御工作,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国家寻求援助。在郑庄公和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郑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最终,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郑国成功地击退了卫国联军,保卫了自己的国家。郑庄公也从这次危机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六神无主,而要保持冷静和理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此以后,郑庄公更加注重国家的治理和发展,郑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六神无主”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们在遇到重大事情或突发状况时,心慌意乱、不知所措的状态。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像郑庄公一开始那样六神无主,而是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驴唇不对马嘴

成語拼音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成語解釋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典故出處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转饶你从朝。”

成語典故

一段话说了个乱糟糟,驴唇不对马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

成語造句

他说的话和我们讨论的主题完全不相关,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荣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两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是个机灵聪慧的人,但有时候过于急功近利。李四则是个沉稳踏实的人,只是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国王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辩论会,让全国的智者都来参加,张三和李四也在受邀之列。辩论会上,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精彩纷呈。张三凭借着他的机灵,在辩论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赢得了阵阵掌声。 然而,当轮到李四发言时,他因为紧张,说话变得结结巴巴,条理也不太清晰。他原本想要表达的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但说出来的话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和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搭边。 张三看到李四的表现,心中暗喜,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于是,他在李四发言结束后,立刻站起来对李四进行反驳,言辞犀利。可李四因为自己刚才的表现不佳,一时之间竟无法有力地回应张三。 就这样,这场辩论会在一种有些混乱的局面中结束了。国王在听完两人的辩论后,皱起了眉头,他觉得李四的话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而张三虽然表现出色,但也有些过于咄咄逼人。 最终,国王并没有立刻宣布谁是胜者,而是让他们回去好好反思。张三觉得自己肯定会赢,便没有把国王的话放在心上。李四则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所在。 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再次召集他们。这次,李四经过充分的准备,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众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而张三却因为过于自负,没有新的见解,表现反而不如上次。 这时,国王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切中要害,不能像上次李四那样驴唇不对马嘴,也不能像张三那样骄傲自满。只有真正有内涵、有深度且能准确表达的人,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从那以后,张三和李四都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和有意义。而“驴唇不对马嘴”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提醒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时要避免出现类似的混乱和错误,要让自己的言语和思想相符,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和沟通。

莫名其妙

成語拼音

mò míng qí miào

成語解釋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典故出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成語典故

躲懒的人念成潭拓寺”,那更是莫名其妙了。(朱自清《潭拓寺和戒坛寺》)

成語造句

他突然对我发脾气,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一位学者,他名叫李明。李明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天,李明在研究古籍时,偶然间发现了一段关于一个神秘地方的记载。据说在遥远的边境之地,有一处被迷雾笼罩的山谷,那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神奇的力量。李明被这个记载深深吸引,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前往那神秘山谷的旅途。一路上,他历经艰辛,穿越了荒无人烟的沙漠和崎岖难行的山脉。终于,他来到了那片被迷雾笼罩的山谷前。 当他踏入山谷的那一刻,一种奇怪的感觉涌上心头。四周弥漫着的迷雾让他感到迷茫和困惑,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他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着,试图寻找那传说中的秘密。 在山谷中,他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现象。有时候,他会看到一些发光的物体在空中飞舞;有时候,他会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这些奇异的景象和声音让他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随着深入山谷,李明越发觉得这里充满了神秘和诡异。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也不知道这些奇怪的现象意味着什么。然而,他的好奇心驱使他继续前进。 终于,在山谷的深处,他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文字,他努力地想要解读这些内容,但却始终不得其解。就在他绞尽脑汁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大作,迷雾瞬间消散,他发现自己竟然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 他环顾四周,感到莫名其妙。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这里的,也不知道该如何离开。在迷茫和困惑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这次冒险之旅。他意识到,有时候过度的好奇心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最终,经过一番艰难的探索和尝试,李明终于找到了离开这个地方的方法。他带着满心的感慨和教训回到了自己的国度。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轻易被好奇心驱使而陷入莫名其妙的困境之中。 从此以后,李明更加专注于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诫身边的人,要谨慎对待那些看似神秘而诱人的事物,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而他的这段奇妙冒险,也成为了这个国度里人们口中的一段传奇故事。

莫衷一是

成語拼音

mò zhōng yī shì

成語解釋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典故出處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成語典故

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成語造句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终还是莫衷一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荣的国度。这个国度的国王年事渐高,需要确定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来继承王位。 国王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各有才能和优点。大儿子英勇善战,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二儿子足智多谋,常常能想出奇妙的策略;三儿子则心地善良,深受百姓爱戴。 国王为了选出最合适的继承人,决定举行一场比试。他让三个儿子分别去治理一个地区,看谁能把那个地区治理得最好。 大儿子到了自己负责的地区后,采取了强硬的手段,他严厉打击犯罪,加强军事力量,使得该地区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儿子则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投资,地区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三儿子则把重心放在了民生上,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解决他们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让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一段时间后,国王召集大臣们来讨论三个儿子的表现。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大儿子的强硬手段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应该选他;有的则觉得二儿子的智慧能让国家更加富强,应该选他;还有的坚持三儿子的善良和对百姓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应该选他。一时间,朝堂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国王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君主,有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有的以智慧治国理政,有的则以仁爱赢得民心。他意识到,每一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很难简单地做出决定。 就在国王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睿智的老臣站了出来。他对国王说:“陛下,三位王子都有其过人之处,难以轻易评判高下。但我们不妨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大儿子的英勇固然重要,但过于强硬可能会引发民怨;二儿子的智慧能带来繁荣,但也需要关注民生;三儿子的善良能得民心,但也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各种挑战。我们可以综合考虑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治理国家,这样或许能让国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国王听了老臣的话,豁然开朗。他决定不再纠结于选择一个单独的继承人,而是让三个儿子共同治理国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国度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百姓们安居乐业。 而“莫衷一是”这个成语,也从此流传开来,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和众多的意见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默默无言

成語拼音

mò mò wú yán

成語解釋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当他独处时,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默默无言。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平日里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不太善于与人交流。 阿明家境贫寒,但他勤劳善良,每天都会去田里辛勤劳作,努力维持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尽管他的付出很多,却总是默默地,从不宣扬自己的辛苦和努力。 有一年,村子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阿明看着大家受苦,心中十分难受。他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默默地开始寻找解决办法。他四处寻找水源,翻山越岭,不辞辛劳。 有一天,阿明在山中偶然发现了一处隐藏的泉眼,泉水清澈甘甜。他兴奋不已,立刻跑回村子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然而,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相信他,甚至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但阿明没有因此而生气或放弃,他依然默默地带着一些人再次前往山中,让他们亲眼看到了泉眼。 在阿明的努力下,村民们开始利用这处泉眼,解决了饮水问题,并且慢慢恢复了生产。阿明依然默默地帮助大家,他会主动帮忙挑水,会指导大家如何更好地种植庄稼。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逐渐恢复了生机和繁荣。而阿明的默默付出也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村民们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佩,纷纷称赞他的善良和无私。 后来,有一位路过村子的学者听闻了阿明的事迹,深受感动。他感慨地说道:“阿明此人,默默无言却心怀大义,其品德高尚令人敬仰。”从此,阿明的故事在附近的村子里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默默无言地付出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要用心去做,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就像阿明一样,他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行动却胜过千言万语,为大家带来了希望和美好的未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像阿明这样,默默无言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木头木脑

成語拼音

mù tóu mù nǎo

成語解釋

形容呆板、迟钝。

典故出處

沈虎根《小师弟》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成語典故

他有点木头木脑的。

成語造句

他思考问题时总是反应迟钝,那模样看起来简直木头木脑。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叫阿木。阿木是个心地善良但头脑有些简单的人,大家有时会觉得他有点木头木脑的。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的智者。智者见阿木虽然愚钝但品性纯良,便有心引导他。智者对阿木说:“阿木啊,这世间的道理和智慧需要你自己去领悟和探寻。”阿木虽然不太明白智者的话,但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不久后,村子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都快要干死了,村民们都非常着急。阿木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也很想帮忙。他想到村子不远处有一条小河,便决定去挑水来浇灌庄稼。他每日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小河和农田之间,累得气喘吁吁。然而,他的方法成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旱灾问题。 智者看到阿木的努力,笑着对他说:“阿木,你这样的蛮干是不行的。你要学会思考,寻找更好的办法。”阿木挠挠头,一脸茫然。智者便启发他:“你想想,水是怎么流动的呢?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灌溉农田呢?”阿木听后,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经过几天的琢磨,阿木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带领着村民们一起挖沟渠,将小河的水引到农田里。这样一来,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庄稼也渐渐恢复了生机。村民们都对阿木竖起了大拇指,阿木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运用智慧的力量。 从那以后,阿木不再只是一味地凭借蛮劲做事,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动脑筋。虽然他有时候还是会显得木头木脑的,但他已经逐渐在成长和进步。 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阿木通过这次经历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虽然他一开始的表现有些愚笨,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和努力,逐渐变得更加聪明和能干。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遇到像阿木这样看起来木头木脑的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和进步的空间,只要给予他们机会和引导,他们也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让我们以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去看待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泥塑木雕

成語拼音

ní sù mù diāo

成語解釋

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

典故出處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对突然出现的状况,他呆立在原地,宛如泥塑木雕一般,不知所措。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擅长用泥土和木材进行创作,能将普通的材料变成栩栩如生的雕像。 这位工匠有一个徒弟,名叫阿明。阿明非常勤奋好学,但有时候却过于死板。有一次,师傅让阿明独立完成一件木雕作品。阿明便日夜不停地雕刻,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然而,当作品完成时,师傅看了却微微摇头,说:“阿明啊,你虽然雕得很细致,但却缺少了一份灵动。”阿明很是困惑,不明白师傅的意思。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的智者。智者看到工匠的作品,赞叹不已,同时也注意到了阿明的困惑。智者对阿明说:“你可知为何你的作品虽精美却无神韵?因为你只专注于技艺的展现,却忽略了对生活、对万物的观察和感悟。真正的艺术,不应只是泥塑木雕般的生硬呈现,而应赋予其灵魂和生命力。”阿明听后,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阿明不再只是埋头苦干,他开始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他观察鸟儿的飞翔,鱼儿的游动,人们的喜怒哀乐。他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渐渐地,他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阿明离开了师傅,独自闯荡。他的作品因为充满了灵动和生命力而备受推崇。人们都说,阿明的雕像仿佛有了生命,不再是那泥塑木雕的死物。 时光流转,阿明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他的作品被摆放在各种重要的场合,成为了人们欣赏和赞美的对象。而阿明也始终记得智者的教诲,他明白,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去感悟生活,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地活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像泥塑木雕一样呆板、毫无生气。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懂得灵活应变,赋予事物内在的灵魂,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如同艺术创作,只有当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融入,才能让作品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只是机械地去做事,而应带着热情和创造力,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前言不搭后语

成語拼音

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

成語解釋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讲述事情的时候思维混乱,让人感觉云里雾里,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位叫李甲,一位叫王乙。 李甲是个生性机灵,但却心思不定的人。他时常有着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却往往难以付诸实践。一天,他听闻邻镇有一桩赚钱的买卖,便兴冲冲地准备前往。一路上,他向遇到的每个人描述着这桩买卖的美好前景,说得天花乱坠。然而,当别人细问其中的细节时,他却支支吾吾,回答得含混不清,前后说法常常相互矛盾。 王乙则是个老实憨厚的人,一直在家乡勤勤恳恳地务农。李甲回来后,找到王乙,绘声绘色地讲述起自己在邻镇的所见所闻,还声称要拉着王乙一起去做那所谓的大买卖。王乙本就心地善良,容易相信他人,听着李甲的描述,心中也不禁有些动摇。 可当王乙向李甲进一步询问具体的计划和步骤时,李甲一会儿说要先筹集大量的资金,一会儿又说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无需资金也能成功;一会儿说要与当地的权贵合作,一会儿又说要避开权贵以免被剥削。王乙越听越觉得糊涂,心中也开始怀疑起来。 终于,王乙忍不住说道:“李甲,你这说的话前言不搭后语,让我如何能信你?这买卖究竟靠不靠谱,你自己心里怕是都没个准数吧!”李甲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混乱,无法自圆其说。 此事过后,王乙依然安心务农,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而李甲则继续四处寻找所谓的发财机会,却因为总是说话没有条理,计划混乱,始终未能有所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要有条理、有逻辑,切不可前言不搭后语,否则难以让人信服,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古人云:“言有序,悔亡。”意思是说话有条有理,就不会有懊悔的事情。我们应当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

傻头傻脑

成語拼音

shǎ tóu shǎ nǎo

成語解釋

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这么说起来,比头里竟明白多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做起事来总是毛毛躁躁,缺乏思考,那模样让人觉得傻头傻脑。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阿憨的年轻人。阿憨家境贫寒,但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老实。 阿憨的父母早逝,他独自一人靠着给镇上的富户打些零工来维持生计。他干活儿总是勤勤恳恳,从无怨言。然而,他的为人处世却常常让镇上的人感到无奈和好笑。 有一次,镇上的一位富商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需要很多人手帮忙准备。阿憨也被招募其中。富商让阿憨去市场采购一些新鲜的食材,阿憨欣然领命。到了市场,阿憨面对着琳琅满目的摊位和讨价还价的商贩,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个狡猾的商贩看到阿憨傻头傻脑的样子,故意抬高了价格,还把一些不新鲜的食材卖给了他。阿憨却丝毫没有察觉,还满心欢喜地付了钱,以为自己买到了好东西。 回到富商家中,厨师一看阿憨买回来的食材,气得直跺脚,把阿憨狠狠数落了一番。阿憨这才明白自己上了当,他懊悔不已。 还有一回,阿憨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乞丐可怜巴巴地向他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阿憨听得眼泪汪汪,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几枚铜钱都给了乞丐。旁边的人看到这一幕,纷纷摇头,说阿憨傻头傻脑,太容易被人骗了。 然而,阿憨的傻头傻脑并非一无是处。有一年,小镇遭遇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富商们为了自保,纷纷囤积粮食,高价出售。阿憨看到百姓们挨饿的惨状,心中十分不忍。他决定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一点微薄积蓄,去外地购买粮食,然后平价卖给镇上的百姓。 阿憨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富商们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想要阻止阿憨。但阿憨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阿憨的善举感动了一位路过的官员。官员对阿憨的行为大加赞赏,并上报朝廷。朝廷为了表彰阿憨的义举,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并下令严惩那些囤积居奇的富商。 经过这件事,镇上的人们对阿憨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嘲笑阿憨的傻头傻脑,而是称赞他的善良和正直。阿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有时候看似傻头傻脑的行为,实则蕴含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闪烁其辞

成語拼音

shǎn shuò qí cí

成語解釋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典故出處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成語典故

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辞,更未可定。★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成語造句

他在回答问题时,总是不能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而是闪烁其辞,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想法。

成語故事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 有一个名叫苏代的谋士,他以其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闻名于世。当时,赵国正在谋划攻打燕国,燕国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担忧。于是,燕王派遣苏代前往赵国,试图说服赵王放弃攻燕的计划。 苏代见到赵王,并未直接提及两国交战之事,而是先讲述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故事。他说:“我在来赵国的途中,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这时,一只鹬鸟飞了过来,想要啄食蚌肉。蚌迅速合上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死蚌。’蚌回答道:‘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你就会变成死鹬。’它们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松口。就在这时,一个渔夫走了过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都捕获了。” 赵王听完这个故事,若有所思。苏代接着说道:“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战争一旦爆发,双方都会疲惫不堪。其他国家就如同那渔夫,会趁机从中得利。而且,战争带来的灾难会让百姓苦不堪言,国力也会因此损耗。” 赵王皱起眉头,问道:“那依你之见,应当如何?”苏代却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的建议,而是闪烁其辞地说:“大王您英明睿智,想必心中已有定夺。只是这其中的利弊,还需您仔细权衡。” 赵王反复思量苏代的话,最终意识到攻打燕国并非明智之举,于是放弃了攻燕的计划。 苏代正是凭借着他巧妙的言辞和含蓄的表达方式,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战争,也让“闪烁其辞”这个成语在后世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形容说话隐晦、不直截了当的经典表述。

束手无策

成語拼音

shù shǒu wú cè

成語解釋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成語典故

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成語造句

面对孩子突然的厌学情绪,家长们想尽办法却依然毫无头绪,感到束手无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朴实的百姓。这个小镇原本宁静祥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不知从何时起,小镇周边的山林中出现了一群凶猛的野兽。这些野兽时常在夜晚袭击小镇,不仅毁坏庄稼,还伤害了不少百姓和家畜。镇里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镇里的长者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有人提议组织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狩猎队,进入山林捕杀野兽。于是,一支勇敢的狩猎队迅速组建起来,他们带着弓箭和长矛,满怀信心地进入了山林。 然而,这些野兽异常狡猾,它们熟悉山林的地形,总能巧妙地避开狩猎队的追捕。狩猎队多次出击,却始终一无所获,反而有几名队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受了重伤。 接着,又有人提出在小镇周围筑起高墙,以防野兽入侵。大家纷纷响应,齐心协力地开始筑墙。可是,当高墙还未建成时,野兽又趁着夜色冲破了防线,再次给小镇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失败,镇里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沮丧和焦虑,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却依旧束手无策。 就在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位云游四海的智者路过此地。听闻了小镇的遭遇后,智者决定帮助他们。智者仔细观察了小镇周边的环境和野兽的行动规律,然后说道:“野兽之所以如此猖獗,是因为它们在山林中没有了天敌,数量不断增加。我们不能只想着对抗,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智者建议在山林中设置陷阱,同时引入一些能够克制这些野兽的动物。镇里的人们按照智者的建议去做,果然,没过多久,野兽的数量逐渐减少,它们再也不敢轻易靠近小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不能盲目地尝试各种方法,如果不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可能会束手无策。但只要冷静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战胜困难。

吞吞吐吐

成語拼音

tūn tūn tǔ tǔ

成語解釋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典故出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成語典故

至于新作,现在可是难了,较好的简直无处发表,但若做得吞吞吐吐,自己又觉无聊。(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成語造句

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欲言又止,给人的感觉吞吞吐吐,让人着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明。他们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 阿强为人直率豪爽,心里从来藏不住事儿。而阿明则心思细腻,性格较为内向,做事总是瞻前顾后。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带来了一批珍贵的货物,准备寻找合作伙伴一起经营。阿强和阿明都看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阿强毫不犹豫地找到了富商,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果敢。富商对阿强的直率和勇气颇为欣赏。 而阿明呢,心里虽然也极度渴望能够与富商合作,但他在富商面前却总是吞吞吐吐。一会儿说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会儿又担心会出现各种问题。富商看着阿明那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样子,渐渐失去了耐心。 最终,富商选择了阿强作为合作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强在与富商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积累了不少财富。 阿明看到阿强的成功,心中懊悔不已。他反思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阿强那样勇敢果断地表达自己,而是吞吞吐吐,白白错失了良机。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面对各种艰难抉择时,能够果断决策,勇往直前;而项羽在关键时刻,常常犹豫不决,错失了多次打败刘邦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应当学习阿强和刘邦的果断勇敢,切忌像阿明和项羽那样吞吞吐吐、优柔寡断,否则可能会让成功的机会从指缝间溜走。

哑口无言

成語拼音

yǎ kǒu wú yán

成語解釋

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典故出處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成語典故

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成語造句

面对确凿的证据,他顿时变得理屈词穷,最后哑口无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位颇有名望的学者,一位叫李贤,一位叫王博。 李贤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常常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深受人们的敬仰。而王博则相对内敛,平日里沉默寡言,但他的思考深邃,见解独到。 有一天,小镇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学术辩论会,邀请了众多学者参与。李贤和王博自然也在其中。辩论的主题是关于治国之道,众人各抒己见,场面十分热烈。 李贤率先发言,他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言辞华丽,逻辑严密,引得在场众人频频点头称赞。他认为治国应当以严刑峻法为主,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才能让百姓敬畏法律,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 王博静静地听着,等到李贤说完,他缓缓起身,不紧不慢地说道:“严刑峻法或许能在短期内起到震慑作用,但长此以往,只会让百姓心生恐惧与怨恨。真正的治国之道,应是以德化民,让百姓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 王博接着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因严刑峻法而导致国家衰落的例子,又讲述了一些施行仁政而使国家繁荣昌盛的典故。他的话语虽然平实,却句句在理,让人无法反驳。 李贤原本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的观点无可挑剔,没想到王博的一番话让他陷入了沉思。他试图反驳王博,然而每一次开口,都发现自己的论据在王博的论述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最终,李贤竟哑口无言,他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存在着缺陷,而王博的见解更为深刻和全面。这场辩论会让众人对王博刮目相看,也让李贤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从此以后,李贤不再盲目自信,而是更加虚心地学习和思考。而王博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他的以德化民的观点也在小镇上广泛传播,为人们所推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流和辩论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以免在遇到更有说服力的观点时哑口无言。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真正有力量的观点往往不是靠华丽的言辞,而是靠扎实的论据和深刻的思考。

语无伦次

成語拼音

yǔ wú lún cì

成語解釋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典故出處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成語典故

他语无伦次地向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成語造句

他紧张得说话都磕磕绊绊,让人感觉语无伦次。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一位名叫张三的书生,心怀大志,渴望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贡献。 张三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然而,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想要凭借学问谋取一官半职并非易事。 有一天,张三听闻当地的太守正在招募贤才,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决定前往太守府自荐。当他终于站在太守面前时,心情异常紧张。太守端坐在堂上,目光威严地审视着他。 张三原本准备好的一番说辞,此刻却变得杂乱无章。他试图阐述自己对于治理地方的见解,以及如何改善民生的想法,可话一出口,却毫无条理,前言不搭后语。他一会儿说要加强农业生产,一会儿又跳到军事防御,接着又说起教育的重要性,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 太守听着张三语无伦次的陈述,眉头逐渐紧皱,脸上露出不满的神情。最终,太守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张三退下。 张三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归。他深知自己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懊悔不已。回到家中,他反思自己的表现,意识到是因为过度紧张和急于求成,才导致了自己的失态。 此后,张三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磨练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他明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和沉稳,才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遇,实现自己的抱负。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三终于学有所成。在又一次的机缘巧合下,他得到了向一位更有威望的官员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一次,他沉着冷静,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终得到了赏识,踏上了实现理想的道路。 张三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重要的场合,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维是多么重要。若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很可能会错失良机。但只要能够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终有成功的一天。

张口结舌

成語拼音

zhāng kǒu jié shé

成語解釋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典故出處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他转头一看,大惊失措,张口结舌。”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听到这个出乎意料的消息,一时之间竟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应。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一位名叫李智,另一位唤作王勇。 李智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且能言善辩。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他在小镇上渐渐有了些名声。而王勇呢,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傲慢自大的性格,虽读过一些书,却常常自以为是,与人争论时从不肯退让。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云游的学者。这位学者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众人对他都十分尊敬。李智和王勇听闻了学者的到来,都想要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者在镇中的广场上开始讲学,讲述着历史的兴衰、人生的哲理以及各地的奇闻异事。众人听得如痴如醉,李智更是全神贯注,不时提出一些深刻而独到的问题,与学者相互探讨,其见解让学者也不禁频频点头称赞。 然而,王勇却在一旁心生嫉妒,他觉得李智不过是在哗众取宠,便贸然打断讲学,想要与李智一较高下。王勇凭借着自己的一些书本知识,开始夸夸其谈,言辞激烈,试图压倒李智。 李智并未被王勇的气势所吓倒,他先是耐心倾听,然后有条不紊地针对王勇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反驳。他引经据典,从古代的典籍到当今的时事,论述清晰,逻辑严密。王勇起初还能强词夺理地回应几句,但随着李智的论述越发深入和有力,王勇渐渐发现自己的观点漏洞百出,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到最后,王勇面对李智有理有据的反驳,竟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对。他原本的傲慢与自大此刻消失无踪,只觉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而众人在一旁也看清了王勇的肤浅和李智的真才实学。 从此,王勇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收起了那份傲慢,努力学习,虚心求教。而李智则因为他的才华和谦逊,受到了更多人的尊敬和赞赏。这个故事也在小镇上传为美谈,提醒着人们,做人应当谦逊好学,切不可自以为是,否则在真正的智慧面前,很容易就会张口结舌,陷入尴尬的境地。

支支吾吾

成語拼音

zhī zhī wú wú

成語解釋

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典故出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成語典故

指导员觉得黄金宝有点反常,两只眼映着灯闪光,好像含着泪,问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明说。★杨朔《熔炉》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时,眼神闪躲,说话结结巴巴,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好友,名叫李明和张华。他们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听闻此地有一处宝藏的传说,便悬赏重金,寻找能够为他找到宝藏的人。李明和张华听闻这个消息后,心动不已,决定一同去寻找宝藏。 经过一番探寻,他们终于在一个隐秘的山洞中发现了一些线索。然而,就在这时,他们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伙强盗。强盗们也觊觎着这笔宝藏,逼迫他们交出线索。 李明性格较为懦弱,面对强盗的威胁,他顿时慌了神,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强盗们见状,愈发凶狠,扬起手中的大刀,威胁说如果不说出线索,就要了他们的性命。 张华则相对镇定,他深知此时若全盘托出,不仅宝藏会落入强盗之手,他们二人也性命难保。于是,他灵机一动,编造了一些虚假的线索,试图先稳住强盗。 强盗们半信半疑,决定先按照张华所说的去寻找。趁此机会,张华拉着李明迅速逃离了山洞。 回到镇上后,李明对自己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感到十分羞愧。他对张华说:“兄弟,当时我真是没用,面对强盗竟支支吾吾,差点害了咱们俩。”张华安慰他道:“莫要自责,那种危急时刻,害怕也是人之常情。好在我们最终安然无恙。” 经过这次事件,李明痛定思痛,决心改变自己懦弱的性格。他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后来,他们再次踏上寻找宝藏的征程,这一次,李明不再像上次那般支支吾吾,而是勇敢地与各种困难和危险作斗争。最终,他们成功找到了宝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勇敢坚定,不能支支吾吾、犹豫不决,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拙口笨腮

成語拼音

zhuō kǒu bèn sāi

成語解釋

嘴巴笨拙。指不善于言辞。

典故出處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成語典故

俺这拙口笨腮说不过你。★章振荣《借驴》

成語造句

他平时能说会道,可一到关键场合就变得拙口笨腮,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个名叫阿憨的年轻人。阿憨生性憨厚老实,心地善良,可却有着一张拙口笨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阿憨的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靠着给村里的富户打些短工勉强维持生计。然而,他内心深处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学习一门手艺,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手艺精湛的木匠师傅。阿憨听闻后,立刻跑到木匠师傅面前,想要拜师学艺。可是,当他站在木匠师傅面前时,那拙口笨腮的毛病又犯了,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木匠师傅见他如此笨拙,起初并不愿意收他为徒。 但阿憨并没有放弃,他每天早早地来到木匠师傅的门前,默默地帮忙干一些杂活,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决心。终于,木匠师傅被他的坚持所打动,同意收他为徒。 阿憨跟着师傅学习木工手艺,他十分勤奋努力,可在与师傅和其他学徒交流时,仍然常常因为拙口笨腮而闹笑话或者引起误会。有一次,师傅让他给大家讲解一个制作家具的关键步骤,他憋得满脸通红,手忙脚乱地比划着,嘴里却吐不出一句完整清晰的话。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阿憨感到十分羞愧。 然而,阿憨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便在闲暇时间努力练习表达,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模拟各种场景下的对话。同时,他在木工手艺上更加刻苦钻研,力求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经过多年的努力,阿憨的木工手艺日益精湛。他制作的家具不仅工艺精良,而且独具匠心。渐渐地,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村庄,甚至周边的城镇也有人慕名而来,求购他制作的家具。 当人们看到他精美的作品时,再也没有人嘲笑他拙口笨腮。相反,大家都对他的坚持和努力表示敬佩。 阿憨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一个人可能在言语表达上有所欠缺,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出众的才华,依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就如同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虽讷于言却敏于行,最终成为儒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又如三国时期的邓艾,口吃严重,但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所以,我们不应因拙口笨腮而自卑,而应努力发掘自身的闪光点,用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拙口钝腮

成語拼音

zhuō kǒu dùn sāi

成語解釋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典故出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说话。”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面对众人的提问,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简直是拙口钝腮。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憨的农夫。李憨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肯干,整日在田间辛勤劳作,只为能让家中的妻儿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李憨有一个很大的困扰,那就是他不善言辞,每次与人交流,总是结结巴巴,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村里的人们在聚会聊天时,大家都能谈笑风生,唯独李憨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也因为表达不畅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旱灾,庄稼收成锐减。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这场灾难。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去邻村借粮,有的说要向官府求助。轮到李憨发言时,他心里明明有着许多切实可行的想法,可一开口,却变得磕磕绊绊:“我……我觉得……我们可以……”众人等了半天,也没听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渐渐失去了耐心。 后来,村里组织了一次祭祀活动,祈求上天降雨,保佑庄稼丰收。祭祀仪式上,需要一位村民代表向神灵表达大家的心愿。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落在了李憨身上。李憨心里明白,这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可他又担心自己拙口钝腮,说错了话冒犯神灵。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李憨硬着头皮走上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磕磕绊绊地说道:“神……神灵在上,我们……我们村子今年遭受旱灾,粮食歉收,大家生活艰难。希望您能……能降下甘霖,拯救我们。”他的声音颤抖着,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祭祀结束后,李憨满心愧疚,觉得自己没有把大家的心愿好好传达给神灵。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天空中竟然真的飘起了细雨,渐渐地,雨越下越大,缓解了旱情。 村民们都欢呼雀跃,纷纷说这是神灵听到了大家的祈求。只有李憨心里清楚,也许神灵看中的并不是他华丽的言辞,而是他那颗真诚的心。 从那以后,李憨虽然依旧拙口钝腮,但他不再为此过分自卑。他知道,行动往往比言语更有力量。他继续默默地为村子付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村民们也渐渐理解了他,不再因为他不善言辞而轻视他,反而更加尊重他的真诚和勤劳。

拙口钝腮-成語圖片

拙口钝腮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