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的41个成语

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的41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与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相关。

必恭必敬

成語拼音

bì gōng bì jìng

成語解釋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典故出處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成語典故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語造句

他对长辈说话时总是态度温和,必恭必敬的。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子路性格豪爽,有些粗鲁,但对孔子却十分尊敬。 有一次,子路要去见孔子,他特意整理了自己的衣冠,显得庄重而整洁。当他来到孔子面前时,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态度极其恭敬。孔子看到子路的样子,心中十分欣慰。 子路跟随孔子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必恭必敬的态度。他认真聆听孔子的教诲,对于孔子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轻视。 在那个时代,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品德。子路深知孔子的学问和品德高深莫测,他把孔子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面对重要抉择时,子路都会请教孔子,并且严格按照孔子的教导去做。 孔子也非常喜欢子路的这种态度,他常常教导其他弟子要向子路学习,对待师长和学问都要有必恭必敬的态度。在孔子的影响下,他的众多弟子都养成了尊重师长、勤奋好学的良好品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路在孔子的教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道德的准则。而他必恭必敬的态度也成为了后世学子们学习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必恭必敬这个成语一直被人们传颂着。它提醒着人们要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以必恭必敬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和事。就如同子路对待孔子一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必恭必敬的态度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同样不可或缺。在学校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工作中,员工对领导的尊重有利于团队的协作和发展;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尊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让我们都秉持着必恭必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分庭抗礼

成語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成語解釋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典故出處

《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成語典故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成語造句

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他竟敢与资深教授分庭抗礼,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有一个名叫子贡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聪慧过人,且能言善辩,经常代表鲁国出使各国。 一次,子贡出使到了齐国。当时齐国的权臣田常正准备发动一场内乱,企图夺取更高的权力。子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深知这场内乱将会给齐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子贡决定去见田常,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 子贡见到田常后,直截了当地指出他发动内乱的计划并不明智。他说:“如今您在齐国的地位已经很高,如果继续在国内争斗,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且会面临诸多风险。倒不如将目光转向国外,去攻打鲁国。这样一来,您可以获得更大的功绩,同时也能转移国内的矛盾。” 田常听了子贡的话,却不以为然,他说:“鲁国弱小,攻打它有什么意义呢?” 子贡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您错了。鲁国看似弱小,但它的国君和大臣们团结一致,百姓也都忠诚拥护,攻打它并非易事。而吴国强大,且与齐国相邻,如果您能率领大军攻打吴国,与吴国分庭抗礼,一旦取得胜利,那您的威名将会传遍天下,到时候您在齐国的地位将无人能及。” 田常被子贡的话打动了,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计划。最终,他决定按照子贡的建议,放弃攻打鲁国,转而准备与吴国一决高下。 子贡成功地阻止了齐国对鲁国的进攻,为鲁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安宁。而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各国之间巧妙周旋,展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子贡的胆识和谋略,他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关键所在,通过巧妙的言辞引导他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而“分庭抗礼”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双方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曾以这样的姿态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风采,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传奇。

克己复礼

成語拼音

kè jǐ fù lǐ

成語解釋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典故出處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成語造句

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约束自我,遵循道德规范,像古人所倡导的那样克己复礼。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在鲁国,有一位叫孔子的人,他自幼聪慧好学,对世间万物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孔子目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乱象,心中充满忧虑。他认为人们应当遵循古代的礼仪规范,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恢复周礼,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归秩序与和谐。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广收门徒,传授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他教导弟子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克己复礼”。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问他什么是“克己复礼”,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能凭借别人吗? 孔子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在生活中处处遵循礼仪,无论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都展现出极高的品德和修养。他的弟子们深受其影响,也努力践行“克己复礼”。 然而,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许多诸侯国的统治者更注重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对于恢复周礼并不感兴趣。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继续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学说。 尽管孔子一生未能实现自己恢复周礼的理想,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克己复礼”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后世的学者和思想家们不断传承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仁人志士以“克己复礼”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坚守道德底线,努力践行正义和善良。 时至今日,“克己复礼”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克制欲望,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以礼待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礼尚往来

成語拼音

lǐ shàng wǎng lái

成語解釋

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典故出處

《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经常到宫中讲学。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一次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的,终于得到孔子的回访。

成語造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这样关系才能长久稳固。

成語故事

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鲁国。鲁国国内有一位大夫叫季孙行父。 季孙行父为人谦逊,善于与人交往。有一次,他出使到另一个诸侯国齐国。在齐国,他受到了热情的款待,齐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对他非常尊重,还赠送了他许多珍贵的礼物。 季孙行父完成使命回到鲁国后,对在齐国受到的礼遇念念不忘。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所回报,不能白白接受别人的好意而不做出回应。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些鲁国的特产和珍贵物品,准备回赠给齐国。 当这些礼物被送到齐国时,齐国上下都感受到了季孙行父的真诚和对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视。从此,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加深。 这件事情在当时被人们传颂开来,大家都赞赏季孙行父这种“礼尚往来”的行为。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注重礼节和人际交往的规范。礼尚往来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关系的维护。正如《礼记·曲礼上》中所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通过礼物的赠送和回赠来表达自己的情谊和诚意。 在历史的长河中,礼尚往来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它不仅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个人之间的社交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礼尚往来,人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相互的给予和回报,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也因此更加和谐。 在现代社会,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礼尚往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也要懂得感恩和回报,不要只想着索取而不付出。无论是一份小小的礼物,还是一句真诚的问候,都可能成为拉近彼此距离的桥梁。只有当我们秉持着礼尚往来的原则,才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礼贤下士

成語拼音

lǐ xián xià shì

成語解釋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典故出處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成語典故

唐朝时期,李勉从地方官升到宰相,他从不妄自尊大,待人非常诚恳,有礼貌。他发现县尉为人正直很能干就提拔他为南郑县令。他发现立巡、张参很有才干,就请他们出来做官,不久他们去世,李勉特别怀念他们,人们称他为礼贤下士的典范。

成語造句

一位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像古代明君那样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这样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发展。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魏国。当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文侯,他是一位极具雄心和智慧的君主。 魏文侯非常渴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人才济济。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下定决心要广泛招揽贤能之士。 有一次,魏文侯听说有一位名叫段干木的贤士,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魏文侯便亲自前往段干木的居所拜访他。然而,当魏文侯到达时,段干木却故意回避,不愿相见。魏文侯并没有因此而生气或放弃,他反而更加敬重段干木,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高洁之士。 此后,魏文侯经常不辞辛劳地前往段干木的住处,即使一次次被拒绝,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的这种真诚和执着终于打动了段干木,段干木开始与魏文侯交流,并为他出谋划策。 魏文侯对待其他贤士也同样如此。他以礼相待,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出身低微还是高贵,只要有才能,魏文侯都会给予他们充分的重视和任用。 在魏文侯的礼贤下士之下,许多有才华的人纷纷来到魏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魏国也因此日益强大,在各诸侯国中崭露头角。 正如《史记》中记载:“文侯以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魏文侯的礼贤下士之举,不仅为魏国带来了繁荣,也成为了后世君主们学习的典范。 在历史的长河中,礼贤下士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国之道和领导品质。只有尊重人才,珍惜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效力。而那些能够真正做到礼贤下士的人,往往也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魏文侯的故事,正是对礼贤下士这一成语的最好诠释。

礼顺人情

成語拼音

lǐ shùn rén qíng

成語解釋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典故出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成語典故

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府里府吏卓茂为人十分宽厚,很会人情世故。他因此而做了县令,有人向他报告说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他问是主动送礼还是索贿。那人说是主动送礼,法律规定是不能收财物的。卓茂说是主动送的,礼是合乎人情的。

成語造句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遵循礼顺人情的原则,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智慧而仁慈的君主。这位君主深知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严苛的律法,更要注重人情世故。 有一次,这个国家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年轻人因为一时冲动,在集市上与他人发生了争执,不慎打伤了对方。按照当时的律法,伤人者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君主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发现这位年轻人平日里是一个善良且勤劳的人,这次的冲突只是一时意气所致。 君主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先辈们曾经说过的话,治国之道,在于权衡。如果一味地按照律法行事,可能会让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从此一蹶不振,也可能会引起民众的不满。于是,君主决定从人情的角度出发来处理这件事情。 他召集了大臣们,和他们详细地探讨了这个情况。大臣们一开始有些犹豫,毕竟律法是不可轻易违背的。但是君主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制定律法的初衷,不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吗?如今,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礼顺人情,不能让律法变得过于死板。” 最终,君主给予了这位年轻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通过为伤者服务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个决定在一开始引起了一些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看到了年轻人的转变,也理解了君主的用心良苦。 这件事情之后,这个国家的风气变得更加和谐。人们更加懂得相互理解和包容,而君主的威望也日益提高。因为他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下律法的威严,以礼顺人情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国家更加充满了温暖和活力。 正如古人云:“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人情。只有将律法与人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明智的统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灵活的方式处理各种问题,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仅仅拘泥于规则和制度,而要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人情。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宽容和理解,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礼顺人情并不是要放弃原则,而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地处理事情,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醴酒不设

成語拼音

lǐ jiǔ bù shè

成語解釋

醴酒:甜酒。置酒宴请宾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比喻待人礼貌渐衰。

典故出處

《汉书·楚元王传》:“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

成語典故

西汉时期,楚元王与穆生是好友,穆生不嗜酒,元王每次宴会都会特地为他备醴酒。后来楚王戊即位,宴会不再备醴酒,穆生说:“大王待我的心意不如以前了,我应当走了。不走,就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就离开王府。

成語造句

在那个特殊的场合,他居然醴酒不设,这让大家都感到十分意外和困惑。

成語故事

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穆生的人,他学富五车,品行高洁。 起初,穆生与申公、白生一同在楚国的元王手下做事。元王非常尊重他们,每次设酒宴时,都会特意为穆生准备甜美的醴酒。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元王对他们的敬重始终如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王去世了,他的儿子继位。这位新王在一开始的时候,依然遵循着父亲的做法,对穆生等人礼数周全。可是渐渐地,新王在一些事情上变得疏忽起来,在一次酒宴上,竟然忘记了给穆生准备醴酒。 穆生回到家中后,便对家人说:“我该离去了。醴酒不设,说明大王对我的心意已经改变,我不能再留在这里等待灾祸降临。”家人都觉得他有些过于敏感,纷纷劝他说:“也许只是大王一时的疏忽,不必如此决然。”但穆生坚定地说:“君子见微知著,从这小小的醴酒之事,就能看出大王对我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不能等到事情不可收拾了才行动。” 于是,穆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楚国。而申公和白生却选择留了下来,他们认为穆生过于多虑。 果不其然,后来新王对申公和白生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开始刁难他们。此时,他们才想起穆生当初的话,后悔不已。 穆生凭借着他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行动,避免了可能遭遇的困境。而“醴酒不设”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比喻对人的礼数或招待有所欠缺,也提醒人们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变化,及时采取行动,以免陷入不利的境地。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人际交往和世事变化中,不能忽视那些看似微小的信号,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就如同穆生一般,他能够从一杯醴酒的有无,看到未来局势的变化,这种智慧和决断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慢条斯理

成語拼音

màn tiáo sī lǐ

成語解釋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典故出處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在意如不在意。”

成語典故

从前放牛娃王冕天性聪明,善于画荷花,画出的荷花就像刚从水里摘下贴在纸上一样。他不求官也不结交朋友,终日在家读书作画。官府请他画几幅荷花送给上司,他推辞不掉画了几张。知县惊叹他的才华就亲自去拜访他,他慢条斯理地出门迎接。

成語造句

他做事情总是不慌不忙,比如吃饭的时候也是慢条斯理的,完全不会因为时间紧迫而加快速度。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明的年轻人。 李明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他性格温和,做事总是不慌不忙。一天,镇上来了一位着急忙慌的商人,他要在短时间内收购一批货物。商人找到了李明,希望他能帮忙一起搬运货物。李明不紧不慢地开始准备,先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然后才慢悠悠地走向货物堆放处。商人在一旁急得直跺脚,不停地催促他快点,但李明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条斯理地行动着。 当他们开始搬运货物时,李明的动作也是不慌不忙,每搬一件货物都要认真地检查一下是否有损坏。商人看着他缓慢的动作,心中十分焦急,可又无可奈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越来越着急,而李明却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淡定。 终于,货物搬运完了,商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当他们去交货时,却发现由于李明的慢条斯理,错过了交货的最佳时间,导致商人损失了一笔生意。商人十分生气,对李明抱怨道:“你做事怎么这么慢啊!”李明却微微一笑,说:“慢工出细活嘛,我这是认真负责。” 后来,李明去参加了一场考试。其他考生都在争分夺秒地答题,而他却依然是那副慢条斯理的样子,不慌不忙地审题、思考、作答。监考老师看到他的样子,都为他着急。但李明并不在意,他觉得只要自己认真答题,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考试结束后,李明虽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答完所有题目,但他所答的题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答案十分准确。 在生活中,李明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慢条斯理的态度。他的朋友们有时会调侃他,说他像个老学究,但李明并不在乎。他认为,生活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应该被外界的匆忙所左右。 正如古人所云:“欲速则不达。”李明虽然做事慢条斯理,但他的认真和负责却让他在很多事情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的这种态度也让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虽然有时候会因为过于缓慢而错过一些机会,但他也避免了因为匆忙而犯下的错误。 渐渐地,李明的慢条斯理在小镇上出了名。人们开始理解他的做事风格,也有人开始向他学习这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而李明,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条斯理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斯斯文文

成語拼音

sī sī wén wén

成語解釋

形容举目文雅。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成語典故

贾宝玉随凤姐、贾母等去宁国府做客,宝玉要见秦可卿的弟弟,秦可卿叫他不要着急,尤氏说秦钟斯斯文文,不象宝玉那样胡打海摔的。宝玉顾不了这么多就自己去找,家人带秦钟来客厅。宝玉一眼就喜欢上他,要他来伴读。

成語造句

他平时说话做事总是斯斯文文的,给人一种很有教养的感觉。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华的书生。李华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他平日里总是衣着整洁,言行举止也十分得体。在学堂里,他勤奋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同学们相处时,他总是彬彬有礼,从不与人争执,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 然而,李华所在的地方时常会有一些混乱和争斗。一些人崇尚武力,凭借着蛮横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但李华却不以为然,他始终坚持用道理和智慧来处理事情。 有一次,村里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眼看着就要演变成一场大乱斗。李华见状,急忙上前,他斯斯文文地向众人讲述道理,引用古人的事例和名言,试图让大家冷静下来。他的话语温和而有力,渐渐地,众人被他的真诚和智慧所打动,情绪逐渐平复,一场冲突就这样被化解了。 时间慢慢推移,李华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周围的人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斯斯文文却充满智慧的书生。甚至连一些地方官员也听闻了他的事迹,对他颇为赞赏。 后来,当地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李华主动站出来,他斯斯文文地向官府提议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旱灾。官府在他的建议下,积极组织抗旱工作,最终使得旱灾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李华凭借着自己的品德和才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他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是斯斯文文的人,也可以凭借智慧和善良在这个世界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带来福祉和安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那些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人,他们的内在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智慧,能够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改变周围的世界。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李华的品质,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善良和智慧,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良恭俭让

成語拼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成語解釋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典故出處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成語造句

他的为人处世方式充分体现了温良恭俭让,与周围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鲁国,鲁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孔子。孔子以他的博学和高尚品德而闻名于世。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夫子,您觉得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说:“君子应该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质。” 子贡对于这个回答有些疑惑,便请求孔子详细解释一下。孔子耐心地说:“所谓温,就是待人温和,不疾言厉色,让人如沐春风;良呢,是心地善良,心怀慈悲,对他人有仁爱之心;恭就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都保持敬重的态度;俭是节俭,不奢侈浪费,懂得珍惜物力;让则是谦让,不与人争强好胜,谦虚有礼。” 为了让子贡更好地理解,孔子还讲了一个故事。曾经,鲁国的国君要选拔一位官员去管理一个重要的地方。有两个人都很有才能,他们为了争夺这个职位而互相攻击,用尽各种手段诋毁对方。而另一个人,他一直保持着温和的态度,认真地准备自己的才能展示,在与他人交流时也非常恭敬和谦让。最终,鲁国国君选择了这个温良恭俭让的人,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其他的人,他总是那么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他的行为举止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弟子们,也为后世的人们树立了典范。 在孔子的影响下,鲁国形成了一种崇尚温良恭俭让的风气。人们相互尊重、关爱,社会秩序井然。这种品德的传承,不仅仅在鲁国,还传播到了其他诸侯国,对整个春秋时期的文化和道德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良恭俭让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教导人们要以善良和宽容的心对待他人,以恭敬和谦逊的态度与人交往,以节俭和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以谦让和包容的胸怀处理矛盾。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都以温良恭俭让为准则,修身立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即使到了今天,温良恭俭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品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让我们都能铭记孔子的教诲,努力践行温良恭俭让,让这一美好的品德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先礼后兵

成語拼音

xiān lǐ hòu bīng

成語解釋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語典故

曹操成气候之后,派人去琅琊接父亲曹嵩。曹嵩路过陶谦那里的时候,陶谦招待了他,并且派张颌带军护送。护送的当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庙,张颌及其军士睡在外面保护,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抢夺曹家辎重之心,结果曹嵩被杀。  曹操以陶谦纵容手下杀害父亲,想报杀父之仇,起兵讨伐。陶谦势力小,求助于孔融,结果孔融救他没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城,求助刘备相救。刘备于是去找公孙瓒借了3000兵,来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讨伐刘备。曹操的谋士郭嘉说了这么句话: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語造句

与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不要急于采取强硬手段,可以先尝试沟通交流,实在不行再考虑其他办法,毕竟先礼后兵才是明智之举。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诸侯国相邻,分别是郑国和宋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宋国的君主宋殇公则相对平庸一些。 有一次,郑国和宋国因为边界的一块土地产生了纠纷。郑庄公认为那块土地一直以来都是郑国的领土,而宋殇公则坚称那是宋国的地盘。双方僵持不下,矛盾日益激化。 郑庄公一开始并不想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他觉得战争会给两国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于是,他派遣了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宋国,希望能够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争端。使者带着郑庄公的诚意和善意来到了宋国的王宫,向宋殇公阐明了郑国的立场和诉求,并表示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以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 然而,宋殇公却被一些奸臣所蛊惑,他认为郑国是在示弱,是害怕宋国的强大。于是,他不仅拒绝了郑国使者的提议,还对使者进行了羞辱和斥责。使者无奈,只得返回郑国向郑庄公禀报。 郑庄公得知宋国的态度后,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意识到,通过和平手段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强硬的措施。于是,他开始筹备战争,召集了国内的精兵强将,准备对宋国发动进攻。 在出征前,郑庄公对将士们说:“我们原本是希望通过先礼后兵的方式来解决与宋国的争端,但是宋国却不识好歹,拒绝了我们的善意。现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用武力来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尊严。”将士们听后,士气高昂,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而战。 郑国的军队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宋国,宋国的军队由于毫无准备,很快就被打得丢盔弃甲,节节败退。郑庄公带领着军队一路追杀,最终占领了宋国的大片领土。 这场战争让郑国的威望大增,而宋国则陷入了困境。宋殇公也为自己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尝试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来解决,做到先礼后兵。如果对方能够接受我们的善意和诚意,那么就可以避免冲突和战争,实现双赢的局面。但如果对方冥顽不灵,不知好歹,那么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必须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就如同郑庄公一样,在尝试了和平手段无果后,果断地选择了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善意和诚意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态度,不要轻易地拒绝和伤害他人,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相敬如宾

成語拼音

xiāng jìng rú bīn

成語解釋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

典故出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成語典故

春秋时一个叫邓缺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这件事被当时晋国的一个大夫看见了。左传记载了这段故事。

成語造句

他们结婚多年,一直相处融洽,在生活中彼此理解、相互扶持,真可谓是相敬如宾。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郤缺的人。 郤缺原本出身贵族,但因家族的一些变故而沦为平民,只能在田间劳作维持生计。他的妻子非常贤惠,两人虽然生活艰苦,但却相互扶持,感情深厚。 有一天,郤缺在田间除草,到了中午时分,他的妻子提着饭菜前来送饭。只见妻子恭恭敬敬地将饭菜摆好,然后站在一旁等待郤缺用餐。郤缺也是礼数周到,先是洗净双手,然后才开始吃饭。整个过程中,两人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但从他们的眼神和举止中,可以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意和尊重。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晋国大夫臼季看到了。臼季被他们之间这种相敬如宾的氛围所打动,他意识到郤缺虽然身处逆境,但品行端正,夫妻关系如此和睦,日后必定会有所作为。臼季回到朝廷后,便向晋文公举荐了郤缺。晋文公经过考察,也认为郤缺是可造之才,于是任命他为官。 郤缺果然没有辜负臼季和晋文公的期望,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在仕途上不断晋升,为晋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他与妻子相敬如宾的故事也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后世的人们用“相敬如宾”这个成语来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夫妻都以郤缺和他的妻子为榜样,努力营造着和谐、尊重的家庭氛围。他们明白,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让夫妻关系更加稳固长久。相敬如宾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对爱情和婚姻的珍视与呵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美好的情感和相处模式都值得人们去追求和传承。它提醒着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要始终保持着那份尊重和敬意,如此才能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雨,收获幸福美满的生活。

爱礼存羊

成語拼音

ài lǐ cún yáng

成語解釋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典故出處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成語典故

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爱礼存羊,以有待也。★宋·陈亮《国子》

成語造句

虽然如今时代变迁,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髓仍应秉持爱礼存羊的态度,不可轻易摒弃。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鲁国。鲁国一直以注重礼仪而闻名。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和与上天沟通的重要方式。在祭祀中,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祭品。 有一年,鲁国的祭祀仪式即将举行,负责筹备祭祀的官员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一些特殊情况,他们发现用于祭祀的羊的数量比往常少了几只。这可让官员们焦急万分,他们担心这样会影响祭祀的庄重和神圣。 其中一位官员名叫孔丘,他是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深知祭祀对于鲁国的重要意义,但他也明白不能仅仅为了形式而忽视了更本质的东西。他对其他官员说:“我们固然要重视祭祀,但如果因为几只羊的缺失就破坏了整个祭祀,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注重的是祭祀所代表的礼仪精神,而不是仅仅执着于羊的数量。” 其他官员听了孔丘的话,有的表示赞同,但也有的仍然坚持认为必须要按照传统准备足够的羊。孔丘耐心地解释道:“祭祀的目的是表达我们对祖先和上天的敬意,而不是为了羊本身。如果我们为了几只羊而陷入纠结和争执,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就如同爱礼存羊这个道理,我们真正该珍视的是礼的内涵,而羊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最终,鲁国的国君鲁定公也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纳孔丘的建议。鲁定公说:“孔丘说得对,我们不能因为外在的物质而忽略了礼仪的核心价值。”于是,鲁国按照简化后的方式举行了祭祀仪式,虽然羊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个祭祀依然庄重而神圣。 这件事在鲁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礼仪的真正意义。而“爱礼存羊”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 后来,孔丘的思想和学说在鲁国乃至整个华夏大地广泛传播,他所倡导的注重礼仪内涵、不执着于外在形式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爱礼存羊”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成为了一种提醒人们要抓住事物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智慧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地警示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的尊重与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

傲慢无礼

成語拼音

ào màn wú lǐ

成語解釋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典故出處

《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对待长辈和朋友的态度,让人实在难以接受,完全就是傲慢无礼。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梁国。梁国中有一位年轻的公子,名叫孙阳。 孙阳出身富贵之家,自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傲慢无礼的性格。他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身边的其他人。 有一次,孙阳受邀参加一个重要的聚会。在聚会上,有一位来自他国的使者,使者见多识广、彬彬有礼。孙阳看到使者后,心中便生出了轻视之意,他在与使者交谈时,语气傲慢,态度极为不友善。使者对孙阳的态度感到十分惊讶和不满,但出于礼貌,并没有当场发作。 然而,孙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依旧我行我素。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对身边的仆人、下属也是呼来喝去,毫不尊重。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但他却不以为然。 有一天,孙阳的父亲得知了他的所作所为,便把他叫来训斥道:“吾儿,你可知傲慢无礼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后果?自古以来,谦逊有礼之人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而傲慢之人往往会招人唾弃。”孙阳却反驳道:“父亲,我有何错?我本就比他们高贵,为何要对他们客气?”父亲长叹一声,说道:“你如此冥顽不灵,将来必定会吃苦头。”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孙阳因为他的傲慢无礼得罪了越来越多的人。他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差,许多原本与他交好的人也渐渐疏远了他。在一次重要的外交事务中,由于孙阳的傲慢态度,导致梁国与他国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差点引发了战争。 此时的孙阳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他后悔不已,想起父亲曾经的教诲,心中充满了愧疚。他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尝试变得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然而,他之前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要想重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并非易事。但孙阳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修复着与他人的关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傲慢无礼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正如《礼记》中所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喜爱和支持,避免因为傲慢无礼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卑辞厚礼

成語拼音

bēi cí hòu lǐ

成語解釋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典故出處

《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成語典故

器以道术深远,使人赍璧帛,卑辞厚礼聘顺,欲以为师。★晋·皇甫谧《高士传·韩顺》

成語造句

为了达成合作,他多次前往对方公司,态度诚恳,送上厚礼,简直是卑辞厚礼。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国家里,有一位名叫卫灵公的君主。当时卫国国力并不强盛,周边的强国对其虎视眈眈。卫灵公深知自己国家所处的危险境地,为了能在这乱世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策略。 卫灵公听闻邻国晋国的国君势力强大,且极具野心。他担心晋国会对卫国发动攻击,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谦卑的言辞前往晋国。使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带着大量的珍宝、特产以及卫灵公亲自书写的谦卑书信,踏上了前往晋国的路途。 当使者到达晋国后,毕恭毕敬地向晋国国君呈上了卫灵公的礼物和书信。晋国国君看到如此丰厚的礼物和那充满谦卑之意的言辞,心中十分满意。他感受到了卫国的诚意和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考虑到发动战争可能会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经过一番权衡,晋国国君决定暂时不对卫国采取军事行动,并且对卫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友好。卫灵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深知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当初的“卑辞厚礼”策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也曾多次对项羽表现出谦卑之态,甚至不惜委曲求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最终,刘邦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夺得天下。而卫灵公通过卑辞厚礼,为卫国赢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使得卫国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或困难的局面时,灵活运用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放下身段,用谦卑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去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可能会为自己赢得转机和生存的空间。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智慧和谋略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中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卑辞厚礼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提醒着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要懂得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姿态和策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彬彬有礼

成語拼音

bīn bīn yǒu lǐ

成語解釋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典故出處

《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成語典故

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

成語造句

他在与人交往中总是举止得当,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完全称得上是彬彬有礼。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为礼仪之国的地方。这个国家的人民都非常注重礼仪规范,不论身份高低,彼此之间都以礼相待。 在这个国家的都城,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叫李明。李明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但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那彬彬有礼的举止。 一天,李明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文人聚会。在聚会上,他遇到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文人。面对这些前辈,李明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恭敬地向他们行礼问候,言辞温和,举止优雅。他的礼貌和谦逊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众人都乐意与他交流探讨学问。 不久后,这个国家的国王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全国的贤达之士参加。李明也有幸受到了邀请。在宴会上,李明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彬彬有礼。当他与其他宾客交谈时,总是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不轻易打断。遇到不同的观点,他也能以平和的态度进行讨论,绝不争得面红耳赤。 宴会上,国王注意到了李明。看到他在众多宾客中如此出众,行为举止得体大方,国王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宴会结束后,国王特意将李明叫到身边,询问他的情况。李明不卑不亢,恭敬地回答着国王的每一个问题。国王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当场赐予了他一个重要的官职。 李明上任后,以他的彬彬有礼对待下属和百姓。他耐心地倾听百姓的诉求,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他的为官之道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彬彬有礼,整个国家的风气变得更加文明和谐。在历史的记载中,李明成为了这个礼仪之国有史以来最受尊敬的官员之一。他的故事也被后世传颂不衰,提醒着人们要时刻保持礼貌和谦逊,以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也能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彬彬有礼都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如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都像故事中的李明一样,用彬彬有礼的态度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博文约礼

成語拼音

bó wén yuè lǐ

成語解釋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典故出處

《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成語典故

博文约礼,讵穷于钻仰也。★清·王闿运《八代文粹序》

成語造句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努力做到既广泛涉猎知识,又遵循礼仪规范,真正做到博文约礼,不断完善自身。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孔丘的年轻人,他对知识有着无比的渴望和追求。 孔丘自幼勤奋好学,遍访名师,力求博学广知。他不仅仅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和疾苦,从各种实际经历中汲取智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丘的学识日益渊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仅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品德。于是,他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对各种礼仪规范都严格遵守,以礼待人,无论是对长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表现出极高的尊重和谦逊。 孔丘的弟子们对他的这种行为十分钦佩,纷纷向他请教。孔丘便耐心地教导他们,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礼仪的约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他说:“我们要博文,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要约礼,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在孔丘的教导下,他的弟子们也都努力践行博文约礼的理念。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以礼待人,乐于助人。 有一次,孔丘带领弟子们出游。途中遇到一位老人,弟子们都纷纷主动上前问候,并帮助老人解决困难。老人对他们的行为赞不绝口,感慨地说:“你们真是一群博文约礼的好孩子啊!” 正是因为孔丘和他的弟子们始终坚持博文约礼,他们的品德和学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流转,到了后世,博文约礼这个理念依然被人们所推崇和传承。许多学者和仁人志士都以孔丘为榜样,努力追求博学多才的同时,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礼仪规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博文约礼的深刻内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博文约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不能忘记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只有将知识和礼仪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至今日,博文约礼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立足,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让我们铭记博文约礼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导德齐礼

成語拼音

dǎo dé qí lǐ

成語解釋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典故出處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成語典故

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旧唐书·裴矩传》

成語造句

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努力,以实现人人行为规范,导德齐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卫国。当时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虽然有一定的治国才能,但国内的风气却并不十分良好。 在卫国的都城内,人们的行为举止各异,道德规范也较为混乱。一些人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时候,卫国出现了一位智者名叫孔圉。孔圉知识渊博,他深知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规范的礼仪制度。他决定挺身而出,努力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让大家都能做到导德齐礼。 孔圉开始在市井之间宣扬道德的重要性,他引用古代圣贤的事例,讲述他们如何凭借高尚的品德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他说:“古人云,德者,本也;礼者,行之规范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遵循恰当的礼仪,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他亲自教导人们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礼貌和谦逊。他告诉大家,见到长辈要恭敬行礼,与朋友相处要真诚守信。渐渐地,一些人被他的话语所打动,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 孔圉还向卫灵公进言,建议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卫灵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于是,一系列的措施被实施起来,学校里开始加强道德课程的教育,公共场所也张贴出了关于礼仪的标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的社会风气有了显著的改善。人们之间的争吵和冲突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尊重和帮助。大家都以遵守道德和礼仪为荣,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 孔圉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赞扬,他的事迹也被后世所传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导德齐礼的真正意义,让人们明白道德和礼仪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正如《论语》中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和礼仪的规范,才能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卫国在孔圉的影响下,走上了一条更加繁荣和进步的道路,成为了周边国家效仿的榜样。而导德齐礼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和良好礼仪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前行。

敦诗说礼

成語拼音

dūn shī shuō lǐ

成語解釋

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典故出處

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捐册、帐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古老的书院中,学子们每日潜心学习,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敦诗说礼的修养境界。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卫国。卫国文风昌盛,百姓们大多崇尚诗书礼仪。 在卫国的都城中,有一位年轻的公子,名叫卫逸。卫逸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经典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卫逸开始四处游历求学。他走过许多地方,见识到了不同的风俗和文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始终保持着对诗书的热爱和对礼仪的尊崇。 有一次,卫逸来到了一个较为偏远的小镇。这里的人们生活质朴,但对于诗书礼仪却知之甚少。卫逸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他决定留在这里,教导人们敦诗说礼。 他开设学堂,免费教授孩子们诗词和经典著作,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他还教导人们日常的礼仪规范,如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等。渐渐地,这个小镇的风气发生了改变。孩子们变得知书达理,大人们也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 卫逸的名声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向他学习。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家。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地区都弥漫着浓厚的诗书氛围,人们变得更加文明和有素养。 然而,卫逸的举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有一些势力开始故意刁难他,试图破坏他的名声和事业。但卫逸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为所动。他坚信,通过敦诗说礼,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最终,卫逸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个地区因为诗书礼仪的盛行而变得繁荣昌盛,人们过上了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而卫逸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敦诗说礼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能够改变社会、提升人们素养的力量。就如同《礼记》中所说:“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只有当我们都重视诗书礼仪,不断地学习和践行,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正如卫逸一般,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和弘扬敦诗说礼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风度翩翩

成語拼音

fēng dù piān piān

成語解釋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典故出處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新唐书·张九龄传》风度能若张九龄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那从容不迫的姿态,让人不禁感叹真是风度翩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子轩的年轻人。子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子轩生得眉清目秀,身材挺拔,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对琴棋书画也都有着颇高的造诣。在众人眼中,子轩是一个才华横溢且风度翩翩的人。 有一次,子轩所在的城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参加,想要在诗会上一展身手。子轩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身着一袭白色长袍,风度翩翩地来到了诗会现场。在诗会上,子轩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赢得了众人的赞赏和喝彩。他出口成章,诗句优美动人,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倾倒。 然而,就在诗会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发生了。诗会所在的地方突然燃起了大火,火势迅速蔓延,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子轩看到这种情况,并没有自顾自地逃命,而是表现得十分镇定。他一边组织人们有序地撤离,一边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人逃离危险。在他的努力下,许多人都成功地逃离了火海。 当大火终于被扑灭后,人们对子轩的行为纷纷表示敬佩和感激。子轩却只是微微一笑,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从此,子轩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城镇,大家都对这个风度翩翩且心地善良的年轻人赞不绝口。 后来,子轩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被朝廷录用,成为了一名官员。在官场上,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度翩翩和正直善良。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为百姓谋福祉。他的行为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也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信任。 子轩的一生,都在诠释着风度翩翩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他用自己的才华、品德和行动,展现了一个君子应有的风范。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正如《诗经》中所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轩正是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他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的人生道路。

恭而有礼

成語拼音

gōng ér yǒu lǐ

成語解釋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典故出處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成語典故

而且庶士人等……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成語造句

他在与人交往中总是表现得谦逊温和,让人觉得他恭而有礼。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鲁国。鲁国的国君非常注重礼仪和道德的传承。 在鲁国的都城中,有一位年轻的公子名叫鲁明。鲁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礼仪规范极为尊崇。他无论面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态度恭敬且言行有礼。 有一次,鲁明的父亲派他去拜访邻国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鲁明带着丰厚的礼物,踏上了前往邻国的路途。当他到达大臣的府邸时,没有丝毫的傲慢之态,而是非常恭敬地向门卫通报自己的身份和来意。门卫见他如此恭而有礼,立刻进去禀报大臣。 大臣得知后,亲自出来迎接鲁明。鲁明见到大臣,连忙行礼,言辞谦逊。在与大臣交谈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认真倾听大臣的每一句话,并且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回应。大臣对鲁明的表现十分赞赏,认为他是一个有教养、懂礼仪的年轻人。 后来,鲁明在自己的国家中也以恭而有礼著称。无论是对待长辈、同辈还是晚辈,他都能展现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他的行为举止不仅为他赢得了国人的尊敬和赞誉,也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论语》中就曾记载:“恭近于礼,远耻辱也。”鲁明正是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始终践行着恭而有礼的准则。他的行为也让人们明白,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在那个时代,像鲁明这样恭而有礼的人,往往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明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其他诸侯国的人也听闻了他的事迹,对鲁国的礼仪之邦形象更加认可。鲁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恭而有礼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让人们铭记着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位品德高尚、举止优雅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恭而有礼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正能量。

恭而有礼-成語圖片

恭而有礼

敬贤礼士

成語拼音

jìng xián lǐ shì

成語解釋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典故出處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成語典故

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

成語造句

在那个时代,许多君主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努力做到敬贤礼士,从而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为其效力。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卫文公是一位心怀大志、渴望国家繁荣昌盛的君主。 卫文公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致力于招纳贤才,礼待有识之士。在他的治理下,卫国朝堂之上汇聚了众多有才能的人。 有一次,卫文公听说了一位名叫宁戚的贤士。宁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识渊博,心怀治国安邦的良策。卫文公立刻派人去寻找宁戚,并以最高的礼节将他迎接到王宫。宁戚深受感动,他决心全心全意地辅佐卫文公,为卫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卫文公还十分注重从民间选拔人才。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到百姓中间,寻找那些有潜力却被埋没的贤能之人。有一天,他在市井之中发现了一位善于谋略的年轻人,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招致麾下。 对于已经在朝堂为官的大臣们,卫文公同样敬重有加。他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他们充分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大臣们感受到国君的尊重和信任,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效力。 在卫文公敬贤礼士的举措下,卫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周边的国家也对卫国刮目相看,纷纷前来结交。卫国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正如《三国志》中所说:“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卫文公以其敬贤礼士的品质和行为,吸引了众多贤能之士前来效力,为卫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也被后世传为佳话,成为了君主们学习的榜样。历史不断地证明,只有像卫文公这样懂得尊重和珍惜人才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辉煌,实现长治久安。 而在当今社会,敬贤礼士的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团队,都需要尊重和善待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和发扬敬贤礼士的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举止娴雅

成語拼音

jǔ zhǐ xián yǎ

成語解釋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待人接物时总是不慌不忙,姿态优美,真可谓举止娴雅。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为清河的小镇。小镇上有一位女子,名叫慧心。 慧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她精通琴棋书画,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之态。她总是面带微笑,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说话轻声细语,让人如沐春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慧心随着家人一同前往京城。在京城的繁华街道上,她的娴静文雅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无论是行走还是驻足,她的举止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不慌不忙,淡定从容。 有一天,慧心和家人一同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宴会。宴会上,众多达官贵人云集,场面十分热闹。慧心在宴会上始终保持着端庄的姿态,她的一颦一笑,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其他女子在她的映衬下,显得有些浮躁和粗俗。 在宴会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一个酒杯不小心被碰倒,酒水洒在了地上。其他人都有些慌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慧心却不慌不忙地拿出手帕,轻轻地将酒水擦拭干净,整个过程优雅从容,没有丝毫的慌张和失态。她的举动让在场的人都为之赞叹,纷纷称赞她举止娴雅。 慧心的名声渐渐传开,许多人都对她的优雅举止赞赏有加。她成为了众多女子效仿的对象,人们都希望能够像她一样,拥有那份独特的娴雅气质。 正如《礼记·玉藻》中所记载:“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慧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举止娴雅,她的优雅不仅仅体现在外表,更是深入到了她的内心和灵魂之中。她的故事也成为了清河小镇上的一段佳话,流传千古,让后人铭记和敬仰。人们从她的故事中明白,真正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举止娴雅,便是这种修养和气质的完美体现。

矩步方行

成語拼音

jǔ bù fāng xíng

成語解釋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典故出處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断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平日里行事谨慎,总是深思熟虑后才行动,可谓矩步方行。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性格沉稳,做事认真,总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李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深知规矩和礼仪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他都始终保持着端庄的举止和稳重的步态。他就像一个坚定的行者,按照自己心中的准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有一年,小镇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地的一位富商因为生意上的纠纷,与另一位商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互不相让,局面一度陷入了僵局。人们纷纷议论,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明得知此事后,决定站出来尝试调解。他先去拜访了那位富商,以礼貌而又坚定的态度向他阐明了冲突持续下去可能带来的后果。富商一开始并不愿意听取李明的意见,但李明并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矩步方行的姿态,有条不紊地分析着利弊。 接着,李明又去拜访了另一位商人。他同样以真诚和理性的方式与对方交流,让他明白和解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在李明的努力下,两位商人终于被他的真诚和稳重所打动,同意坐下来好好协商解决问题。 最终,在李明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一场可能引发更大冲突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人们对李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纷纷称赞他的智慧和勇气。 李明的名声渐渐传开,许多人在遇到困难和纠纷时,都会想到请他来帮忙调解。而李明也始终秉持着矩步方行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个请求,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和稳重的举止成就了一番事业。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谨慎,事事躬亲,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行动都彰显出他的智慧和稳重。 矩步方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代表着对规则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像李明这样的人,以矩步方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口吻生花

成語拼音

kǒu wěn shēng huā

成語解釋

比喻谈吐文雅。

典故出處

《云仙杂记》卷五张祜苦吟,妻奴唤之不应,以责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描述细腻,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情境之中,真可谓口吻生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王仁裕的书生。 王仁裕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有着无尽的渴望。他勤奋读书,博览群书,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但王仁裕始终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如痴如醉。 有一次,王仁裕偶然间得到了一本珍贵的古籍,上面记载着许多奇闻轶事和高深的学问。他如获至宝,日夜研读,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仁裕的学识日益渊博,他的才华也渐渐展露出来。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他都能信手拈来,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一次文人雅士的聚会上,众人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轮到王仁裕时,他站起身来,从容不迫地开始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他的言辞如流水般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仿佛能让听众看到他所描述的场景。 众人都被他的讲述深深吸引,听得入了迷。当他结束发言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人们纷纷称赞他的口才和才华,说他的言辞就如同能生出花朵一般美妙动人。 从那以后,王仁裕“口吻生花”的名声便传扬开来。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向他请教,他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大家。 王仁裕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就如同王仁裕一般,凭借着自己的“口吻生花”,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我们应该以王仁裕为榜样,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礼坏乐崩

成語拼音

lǐ huài yuè bēng

成語解釋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典故出處

《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社会秩序混乱,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约束,真可谓是礼坏乐崩,人心惶惶。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周朝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那时候,社会秩序井然,礼节完备,音乐悠扬,人们遵循着各种规范和礼仪,生活和谐而美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的统治逐渐出现了问题。周王的权威开始衰落,诸侯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恭敬地听从周王的号令,他们之间的争斗和冲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本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节和仪式开始被人们忽视和破坏。一些诸侯甚至公然违背周礼,擅自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互相攻伐,抢夺土地和人口。 在宫廷中,原本庄重典雅的音乐也变得混乱不堪。乐师们不再精心演奏那些传统的乐曲,而是随意改编,使得音乐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和意义。 这种礼坏乐崩的局面愈演愈烈,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人们不再尊重长辈,不再遵循道德规范,贪婪、自私、暴力等丑恶现象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当时有一位智者,看到这种情况后痛心疾首。他感叹道:“如今之世,礼坏乐崩,道德沦丧,天下将乱矣!”他四处奔走,呼吁人们重新重视礼节和道德,恢复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可是,他的声音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显得如此微弱。诸侯们依然我行我素,继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最终,周朝的统治彻底崩溃,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时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礼坏乐崩的这段历史成为了后人的一面镜子。它提醒着人们,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和礼仪的约束,将会陷入无尽的混乱和灾难之中。只有当人们尊重传统、遵守规则、关爱他人,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繁荣。正如孔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礼无不答

成語拼音

lǐ wú bù dá

成語解釋

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典故出處

《礼记·燕义》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成語典故

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礼记·燕义》

成語造句

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向你表达善意,你就应该有所回应,正所谓礼无不答。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位君主以仁德治国,非常注重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 有一次,邻国的一位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来拜访。使者传达了邻国君主的问候和友好之意。这位君主热情地接待了使者,并仔细地查看了礼物。他深知“来而不往非礼也”,虽然当时自己的国家并不如邻国富足,但他依然精心准备了回礼,做到了“礼无不答”。 君主挑选了本国的一些珍贵特产以及象征着和平与友好的物品作为回礼,让使者带回去给邻国君主。这一举动让邻国君主十分高兴,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君主的仁德和“礼无不答”的行为传遍了周边各国。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相互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和友好。在这个过程中,战争减少了,百姓们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 这位君主明白,通过“礼无不答”的方式,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智慧和行为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就如同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那些善于外交的事例一样,以礼待人、礼尚往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这种“礼无不答”的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国家之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同样重要。它体现了尊重、友善和公平,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无论是在国际交往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善意和友好时,都应该积极回应,做到“礼无不答”,如此才能构建起更加稳固和长久的关系,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礼义廉耻

成語拼音

lǐ yì lián chǐ

成語解釋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典故出處

《管子·牧民》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成語典故

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宋·苏轼《乞录用郑侠王斿状》

成語造句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明晰道德准则,时刻铭记并践行礼义廉耻,不能为了一时的私利而抛弃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念。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齐国有一位名叫晏子的贤臣,他以智慧和品德深受百姓的爱戴。 晏子经常出使各国,凭借着他的才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利益。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国君想借此机会羞辱晏子,从而贬低齐国。 晏子来到楚国后,楚王故意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这个小门进入。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图,他站在小门前,义正言辞地说:“只有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楚国的官员无奈,只好打开大门让晏子进入。 楚王见到晏子后,又想办法刁难他。楚王问晏子:“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出使?”晏子从容不迫地回答:“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上万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怎么会没有人呢?只是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有个规矩,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到贤明的国君那里,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楚王听了,一时无言以对。 晏子用他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自己的名誉。他的行为体现了对礼义廉耻的坚守。 在当时那个时代,礼义廉耻被视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礼”代表着社会的秩序和规范,让人知道如何相处和行为;“义”则强调正义和道德准则,使人能够明辨是非;“廉”体现了廉洁奉公,不贪图私利;“耻”则是让人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晏子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了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所展现出来的品德和智慧,正是对礼义廉耻这一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都秉持着礼义廉耻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时至今日,礼义廉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保持廉洁自律,以及有正确的荣辱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弘扬这种价值观,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将礼义廉耻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谦谦君子

成語拼音

qiān qiān jūn zǐ

成語解釋

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典故出處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成語典故

俺这等谦谦君子,须不比泛泛庸徒。★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

成語造句

他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从不大声呵斥别人,可谓是谦谦君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名叫李谦的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李谦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李谦成长的时代,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然而,他却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随波逐流。在学堂里,他勤奋刻苦,虚心向师长求教,对待同窗也总是彬彬有礼,从不因自己的才华而骄傲自满。 随着年岁的增长,李谦的学识越发渊博,他的文章诗词传遍了当地。但即便如此,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依旧谦逊温和。有一次,当地的一位权贵举办了一场诗文大会,邀请了众多文人雅士。李谦在会上的一篇佳作赢得了满堂喝彩,权贵更是对他赞赏有加,当场表示愿意为他提供一份优厚的官职。 然而,李谦却拱手作揖,言辞恳切地说道:“承蒙大人厚爱,但晚辈自知才疏学浅,尚需更多历练和学习,实在不敢贸然接受如此重任。”他的这番回答让在场的众人皆感到惊讶,有人甚至觉得他太过迂腐,白白错失了大好的机会。但李谦却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愿因一时的虚荣而误了大事。 后来,李谦的家乡遭遇了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他挺身而出,组织乡邻们共同抗旱救灾。在这个过程中,他事事亲力亲为,毫无架子。有人建议他凭借自己的名声向官府多要些救济物资,他却严词拒绝:“灾年之下,人人艰难,我们当以公平公正之心对待,不可为一己之私而坏了规矩。” 经过众人的努力,旱灾终于过去,家乡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而李谦的名声也越发响亮,人们对他的敬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那谦逊温和、正直善良的品德。 李谦的一生,始终以谦谦君子的风范处世。他不骄不躁,不贪功名利禄,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谦逊的心。他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正如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李谦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谦逊的力量,让人们明白,真正的君子,应当以谦逊为怀,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轻薄无礼

成語拼音

qīng báo wú lǐ

成語解釋

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对待长辈的态度,实在是令人不齿,完全是轻薄无礼。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有一位出身名门的公子,名叫刘骜。 刘骜自幼聪慧过人,但其性格却极为乖张。他仗着家族的权势,横行乡里,从不把他人放在眼中。 随着年岁渐长,刘骜被家族送往京城求学。在京城的学府中,他结识了众多权贵子弟。然而,他非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径,反而变本加厉。 一次,学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邀请了诸多学者和名流。众人皆怀着对文学的敬仰之情,认真交流切磋。可刘骜却在诗会上大放厥词,对他人的诗作肆意贬低,言辞粗俗,毫无尊重之意。 还有一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前来学府讲学。众多学子都正襟危坐,专心聆听。唯有刘骜,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甚至在老学者提问时,他竟嬉皮笑脸地胡乱作答,引得全场哗然。 刘骜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大家纷纷指责他轻薄无礼。可他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刘骜家族因卷入一场政治风波而没落。失去了家族的庇佑,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所谓的朋友瞬间作鸟兽散。 刘骜四处求职,却因他过往的恶名而屡屡碰壁。曾经被他轻薄对待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向他伸出援手。 此时的刘骜,终于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然而,为时已晚,他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这个故事警示着我们,为人处世切不可轻薄无礼。尊重他人,谦逊有礼,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顺畅。

缛礼烦仪

成語拼音

rù lǐ fán yí

成語解釋

指烦琐的礼仪。

典故出處

明·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结婚本应是两人真心相爱的见证,可如今却充斥着缛礼烦仪,让新人们疲惫不堪。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华荣的小国。这个国家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但在礼仪制度方面却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 华荣国的国王十分注重礼仪,他认为礼仪的繁复能够彰显国家的威严和尊贵。于是,在他的倡导下,宫廷中的礼仪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规定和程序繁琐无比。 每逢重大庆典或外交活动,整个宫廷就会陷入一片忙碌之中。从官员的着装、行走的步伐,到宴会上的座次、餐具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连臣子们向国王进谏时的言辞和姿态,都有一套详细的标准。 有一次,邻国派遣使节前来访问。华荣国为了展现自己的礼仪之邦的风范,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使节们一进入华荣国的都城,就被繁琐的礼仪流程搞得晕头转向。先是要按照特定的路线行走,不能有丝毫偏差;然后是在宫殿前等待召见,等待的姿势和时间都有严格要求。 等到正式会见国王时,使节们更是感到压力巨大。他们必须按照复杂的礼仪规定行礼、说话,稍有不慎就会被视为不敬。这场欢迎仪式整整持续了一天,使节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与国王进行实质性的交流。 而华荣国的官员和百姓们,也因为这些缛礼烦仪而苦不堪言。官员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和执行礼仪上,无暇处理政务;百姓们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也被要求遵循繁琐的礼仪,生活变得十分压抑。 终于,有一位名叫李智的大臣看不下去了。他鼓起勇气向国王进谏,说道:“陛下,如今我国的礼仪过于繁琐,已经成为了官员和百姓的沉重负担。礼仪的初衷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表达尊敬和友好,而如今却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国王听了李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过往那些因为缛礼烦仪而变得紧张和压抑的场景,意识到自己的过度追求已经违背了礼仪的本质。 从此,国王下令对礼仪制度进行改革,去除了那些过于繁琐和不必要的规定,让礼仪重新回归到简单、真诚和实用的轨道上来。华荣国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官员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政务,百姓们也过上了更加轻松和快乐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缛礼烦仪往往会偏离事物的本质,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当追求简洁、高效和真诚,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诗礼之家

成語拼音

shī lǐ zhī jiā

成語解釋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典故出處

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个年代,这户人家向来重视文化传承和礼仪规范,是不折不扣的诗礼之家。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镇里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孟家世代以诗书礼仪传家,在当地颇有名望。 孟家的家主孟老爷,自幼饱读诗书,对礼义之道更是深谙于心。他治家严谨,教导子女要遵循礼教,以诗书中的智慧和道理为人处世。 孟老爷的长子孟贤,从小聪慧过人,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学业有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孟贤开始接触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些富家子弟整日游手好闲,饮酒作乐,孟贤渐渐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开始频繁出入酒肆。 孟老爷得知此事后,忧心忡忡。一日,孟老爷将孟贤叫至书房,语重心长地说道:“贤儿,我们孟家乃诗礼之家,向来以诗书礼仪为重。你如今的行为,有悖于家族的传统和教诲。你可知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若不学习诗歌,就不会说话得体;若不学习礼仪,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孟贤听了父亲的话,心中有所触动,但仍未完全悔改。直到有一次,他在与一位友人的聚会中,因饮酒失态,与人发生争执,险些酿成大祸。此事过后,孟贤终于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回到家中,向父亲认错,并发誓要重新遵循家族的教诲,做一个有诗礼修养的人。从此,孟贤每日刻苦读书,研习礼仪,与那些不良之友断绝了往来。 几年后,孟贤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榜。他为官清正廉洁,对待百姓以礼相待,深受民众的爱戴。 而孟家的其他子女,在孟老爷的教导下,也都秉持着诗礼之家的风范,知书达理,谦逊有礼。孟家的声誉在当地愈发响亮,成为了人们传颂和效仿的楷模。 这便是孟家这诗礼之家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家庭若能以诗书礼仪传承,必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弟,家族也能长久兴盛。

识礼知书

成語拼音

shí lǐ zhī shū

成語解釋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位识礼知书的翩翩君子。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林羽的少年。林羽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望。 尽管家境贫寒,无法供他进入正规的学堂学习,但林羽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常常在干完农活后,借着月光阅读从邻里借来的书籍,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悟性,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有一年,小镇上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林羽听闻后,立刻前往拜访,希望能得到老先生的指点。老先生见他虽然衣着朴素,但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热切,心中颇为感动,便决定教导他。 在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林羽的学问日益精进。他不仅熟读经典,对诗词歌赋也颇有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从书中领悟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羽的名声逐渐在周边传开。有一次,镇上的一位富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众多名流贤达。林羽也在受邀之列。宴会上,众人饮酒作乐,谈笑风生。期间,有人提议以诗词助兴,不少人纷纷响应,吟出了许多华丽的诗句。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为争强好胜,渐渐失去了风度,甚至为了一句诗词的优劣而争吵起来。 林羽见此情景,微微一笑,起身说道:“诸位,今日相聚本是缘分,何必为了一时的胜负而伤了和气。诗词之美,在于表达情感,而非争个高低。”他的这番话,言辞恳切,态度谦逊,让在场的人都不禁为他的大度和明理而折服。 又有一回,镇上来了一位外地的官员。这位官员趾高气昂,对镇上的百姓百般刁难。林羽听闻此事后,主动前往与官员交涉。他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以理服人,向官员讲述了为官之道应是为民造福,而非仗势欺人。官员在他的劝说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态度。 林羽的种种行为,让镇上的人们对他赞不绝口,皆称他为“识礼知书”的典范。他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成为了人们教育子女的榜样。 后来,林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进入了仕途。他始终秉持着“识礼知书”的品质,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林羽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识礼知书”的真正含义。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也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通书达礼

成語拼音

tōng shū dá lǐ

成語解釋

指通诗书,懂礼仪。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处世总是那么得体,尽显通书达礼的风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对兄弟,哥哥叫李宏,弟弟叫李毅。 李宏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肯干,每日都辛勤地在田间劳作。而弟弟李毅则聪明伶俐,头脑灵活,一心想着走出村庄,去外面闯荡一番。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毅决定离开家乡,去城里谋求发展。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在城里结识了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家乡的淳朴和亲人的牵挂。 李宏则依旧在村庄里,照顾着家中的父母,与邻里相处融洽。他虽然没有弟弟那样的聪明机灵,但他的善良和真诚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喜爱。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李宏心急如焚,他主动拿出自己家中为数不多的存粮,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村民度过难关。他的行为感动了所有人,大家纷纷称赞他的品德高尚。 而在城里的李毅,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欺骗和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渐渐地,他的名声越来越差,身边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终于有一天,李毅的所作所为被他所依附的权贵知晓,权贵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失去了依靠的李毅,在城里四处碰壁,生活陷入了困境。 无奈之下,李毅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乡。当他回到村庄时,看到哥哥李宏正被村民们簇拥着,大家对李宏充满了感激和敬意。李毅这才意识到,自己追求的那些所谓的成功和利益,在真正的品德和善良面前,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李宏并没有责怪弟弟,而是安慰他,鼓励他重新开始。在哥哥的影响下,李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毅终于明白了做人的真谛,他学会了关心他人,尊重长辈,与邻里和睦相处。他变得通书达礼,不再是那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做到通书达礼,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懂得礼仪,知晓诗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温文尔雅

成語拼音

wēn wén ěr yǎ

成語解釋

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典故出處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成語典故

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叶圣陶《演讲》

成語造句

他的举止和言谈,处处透着一种从容淡定,让人感受到他温文尔雅的气质。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出身名门的公子,名叫李逸。李逸自幼便接受了严格而全面的教育,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诗词歌赋,样样皆通。 李逸成长的环境充满了文化的熏陶和礼仪的规范。他的家族以诗书传家,注重品德修养和举止风度的培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逸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逸开始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无论是在贵族的宴会上,还是在文人墨客的聚会中,他总是以谦逊和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他从不因自己的出身和才华而骄傲自满,对待身份低微的人也没有丝毫的轻视和傲慢。 有一次,李逸受邀参加一场重要的诗会。诗会上人才济济,大家都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争执和冲突。有两位诗人因为对一句诗的理解不同而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开始互相攻击。场面一度变得十分尴尬。就在这时,李逸站了出来。他先是用温和的语言安抚了两位诗人的情绪,然后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那句引起争议的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他的言辞既充满了智慧,又十分温和有礼,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了下来。 还有一次,李逸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贫苦的老人。老人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周围的人大多只是侧目观望,却没有人愿意上前相助。李逸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将老人扶起,关切地询问他是否受伤,并亲自送老人回了家。他的行为不仅让老人感激涕零,也让周围的人对他的善良和热心敬佩不已。 李逸的温文尔雅并非仅仅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更体现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总是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从不怨天尤人;对待他人的过错和缺点总是怀着宽容和理解,从不轻易指责。 在李逸的影响下,身边的许多人也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他的名字成为了美德和风度的象征,人们纷纷传颂着他的事迹。 李逸的一生,都以温文尔雅的姿态行走在世间。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真正的君子风范,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故事也让“温文尔雅”这个成语有了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优雅的举止。

文质彬彬

成語拼音

wén zhì bīn bīn

成語解釋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典故出處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待人接物总是谦逊有礼,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真可谓是文质彬彬。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鲁国曲阜有一位名叫孔丘的夫子,他心怀天下,立志传播仁义道德之学。 孔丘有众多弟子,其中有一位名叫子张的学生。子张性格较为激进,一心想要在仕途上迅速取得高位,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有一天,子张向孔丘请教如何才能在官场中立足,得以晋升。孔丘望着子张,缓缓说道:“一个人的修养和行为方式至关重要。”子张急切地问道:“那先生,具体应当如何做呢?” 孔丘回答道:“真正的君子应当文质彬彬。”子张不解,追问:“何为文质彬彬?” 孔丘解释道:“‘质’乃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包括善良、正直、诚实等美德;而‘文’则是外在的礼仪、文化修养和行为举止。只有将内在的质朴与外在的文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不过分偏向一方,才能称得上是文质彬彬。” 子张若有所思,孔丘继续说道:“就如同这美玉,未经雕琢之前,它虽有内在的美质,但显得粗糙;经过雕琢之后,它有了精美的纹理和光泽,然而若过度雕琢,又会失去其本质的纯真。一个人也是如此,若只有内在的品质而不注重外在的修养,就会显得粗野;若只追求外在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根基,就会显得浮华。” 孔丘又引经据典道:“昔日殷商之贤臣微子,忠诚质朴,为了国家利益不惜放弃自身的荣华富贵;箕子坚守正义,虽遭受磨难却不改其志;比干正直无畏,敢于直言进谏,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皆有高尚的内在品质,然而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合乎礼仪规范,此乃文质彬彬之典范。” 子张听后,恍然大悟,深感自己以往过于急切追求外在的功名,而忽略了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外在修养的提升。 自此以后,子张努力修身养性,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同时也学习礼仪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贤者,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 而“文质彬彬”这个成语也流传开来,用以形容那些内外兼修、品质与修养俱佳之人。

言之有礼

成語拼音

yán zhī yǒu lǐ

成語解釋

说的话有道理。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与人交流时,我们应态度诚恳,让自己所说的话言之有礼,这样才能更好地被他人接受和认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陈国的诸侯国。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是一个行为荒诞、不理朝政的君主。 在陈灵公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泄冶的大臣。泄冶为人正直,心怀国家,对陈灵公的种种不当行为深感忧虑。 有一天,陈灵公与两位大臣孔宁和仪行父在朝堂上公然谈论与夏姬的淫乱之事,毫无羞耻之心。泄冶听闻此事,决定向陈灵公进谏。他诚恳地对陈灵公说:“国君您作为一国之主,应当以身作则,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如今您在朝堂之上谈论如此不堪之事,实在有失体统,会让百姓对您失去信任,也会让国家陷入混乱。” 陈灵公听了泄冶的话,心中十分不悦,但表面上还是敷衍着说会改过。然而,孔宁和仪行父却对泄冶心怀怨恨,他们在陈灵公面前挑拨离间,说泄冶多管闲事,目无君主。陈灵公在他们的蛊惑下,竟然下令处死了泄冶。 泄冶的死,让陈国的百姓们深感悲痛和愤怒。他们纷纷指责陈灵公的昏庸无道,然而陈灵公却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不久之后,楚国的庄王听闻了陈国的混乱局势,认为这是一个扩张领土的好机会。于是,他率领大军攻打陈国。陈国的军队由于长期缺乏训练,加上百姓对陈灵公的不满,根本无心抵抗楚军。很快,陈国就被楚国所灭。 陈灵公最终为自己的荒淫无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还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反面教材。 而泄冶,虽然他最终未能改变陈灵公的行为,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他那种敢于直言进谏、言之有礼的精神,却被后世所传颂。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忠诚,何为正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像泄冶一样,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以有礼有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礼相待

成語拼音

yǐ lǐ xiāng dài

成語解釋

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九回赵枢密留住禇坚,以礼相待。”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始终做到无论对方身份如何,都能以礼相待,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 有一个小国,名叫卫国。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虽然在治国方面能力平平,但他善于纳谏,对待臣民也较为宽厚。 在卫国的都城,有一位名叫孔圉的大夫。孔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的爱戴。然而,孔圉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性格有些急躁,偶尔会在处理事务时与人发生争执。 有一次,孔圉与另一位大夫在朝堂上因为一项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一度十分紧张。就在众人都以为这场争论会以不欢而散收场时,孔圉却率先做出了让步。他意识到自己在争论过程中过于激动,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观点。于是,他主动向对方道歉,并表示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那位大夫见孔圉如此以礼相待,也深受感动,同样反思了自己的态度。最终,两人心平气和地共同商讨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方案。 卫灵公听闻此事后,对孔圉的行为大加赞赏。他在朝堂上对众臣说:“孔圉大夫不仅有才能,更难得的是能以礼相待,如此胸怀,实乃我卫国之幸。”此后,孔圉在卫国的威望愈发高涨,而卫国也因为众多像孔圉这样以礼相待的臣子,国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在那个时代,各国之间常常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兵戎相见。卫国由于地处强国之间,时常面临着被侵略的威胁。有一年,邻国的军队陈兵边境,意图进犯卫国。卫灵公决定派遣使者前往邻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孔圉主动请缨,担当此任。 当孔圉到达邻国后,他没有以强硬的态度指责对方的侵略意图,而是以礼相待,诚恳地与邻国的国君交流。他先是赞扬了邻国的强大和繁荣,然后分析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损失,最后表达了卫国希望与邻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愿望。邻国国君被孔圉的真诚和以礼相待所打动,最终决定撤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孔圉以礼相待的行为不仅为卫国赢得了和平,也让他的名字在各国之间传颂。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也让“以礼相待”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得以流传。 时至今日,“以礼相待”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它提醒着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谦逊、尊重和友善,用礼貌和真诚去化解矛盾,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雍容尔雅

成語拼音

yōng róng ěr yǎ

成語解釋

形容态度大方,举止不俗。

典故出處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她举手投足间尽显气质,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禁感叹其雍容尔雅。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华夏大地上,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的都城之中,生活着一位名叫林羽的公子。 林羽出生于名门望族,家族世代为官,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和财富。然而,林羽并未因家族的荣耀而变得骄纵跋扈,相反,他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典,心怀天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羽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卓越的见识,在都城的文人雅士中崭露头角。他常常受邀参加各种宴会和诗会,与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切磋。 有一次,都城举办了一场极为盛大的诗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林羽也应邀前往。诗会上,众人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出口成章,有的笔走龙蛇,场面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林羽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从容的姿态。他倾听着他人的诗作,不时微微点头,给予真诚的赞赏。轮到他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缓缓起身,神情自若,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之态。他的诗作意境深远,词句优美,赢得了在场众人的阵阵喝彩。 但更令人钦佩的是,面对众人的称赞,林羽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而是谦逊地表示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此后,林羽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无论是在朝堂之上,与官员们讨论国家大事;还是在市井之中,与百姓交流民生疾苦,他总是表现得雍容尔雅。他的言谈举止,无不彰显出他的深厚修养和高尚品质。 在那个时代,国家曾遭遇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林羽挺身而出,积极组织救灾活动。他亲自前往灾区,安抚灾民,分发粮食和衣物。在救灾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从容的态度,最终成功地帮助灾民度过了难关。 林羽的一生,都以雍容尔雅的姿态面对世间的风雨和荣耀,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楷模。他的故事,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优雅的气质。

雍容闲雅

成語拼音

yōng róng xián yǎ

成語解釋

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她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禁感叹,这不正是雍容闲雅的完美诠释吗?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赵国,有一位出身名门的女子,名叫赵姬。她生长在富贵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赵姬的家族在赵国颇具威望,家中的长辈们也都以礼仪和品德为重,对子女的培养更是尽心尽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赵姬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而且举止端庄,气质出众。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姬到了适婚之龄。赵国的贵族子弟们纷纷对她倾心,然而赵姬却并未轻易心动。她心中期待着一位真正能与她心灵相通,又能与她共同品味生活的如意郎君。 一日,赵姬随家人前往郊外的寺庙祈福。途中,偶遇一位年轻的公子。这位公子名叫李牧,是赵国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之后。李牧生得英俊潇洒,眉宇间透着英气。他在偶然间看到了赵姬,也被她的美丽和气质所吸引。 李牧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饱读诗书,对治国之道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与赵姬的交谈中,他言辞得体,见解深刻,让赵姬刮目相看。而赵姬的聪慧和雍容闲雅也深深打动了李牧。 此后,李牧常常借故与赵姬相见。他们一起漫步在花园中,谈论诗词歌赋;一起坐在亭子里,欣赏落日余晖。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的感情日益深厚。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当时赵国局势动荡,李牧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时常要出征沙场。而赵姬的家族也面临着各种政治斗争的压力。 但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赵姬始终保持着那份雍容闲雅的气度。她在等待李牧归来的日子里,悉心照料家人,同时也不忘提升自己的修养。她坚信,真爱能够战胜一切。 终于,李牧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凯旋而归。他战功卓著,受到了赵王的重赏。而他归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赵姬的家族提亲。最终,两人喜结连理,成为了赵国的一段佳话。 婚后的赵姬,依旧以雍容闲雅的姿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她支持李牧的事业,与他共同经历风雨,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他们的爱情,也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贞不渝。

知书达礼

成語拼音

zhī shū dá lǐ

成語解釋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成語典故

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知书达礼,全面发展。

成語造句

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体,令人称赞的女子,真可谓知书达礼。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户姓李的人家。李家世代以耕读为业,家境虽不富裕,却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 李家有一女,名唤李婉。李婉自幼聪慧,对诗书礼仪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她的父亲李先生深知读书明理的重要性,即便生活拮据,也想尽办法为李婉请来先生教导。 在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李婉熟读经典,对书中的道理领悟颇深。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不仅学识渊博,更在为人处世中展现出极高的素养。 有一次,李婉随母亲去集市。集市上人头攒动,十分热闹。一个卖菜的老农不小心碰倒了旁边摊位的一篮鸡蛋,摊主顿时大发雷霆,对老农破口大骂,言辞粗俗不堪。老农面露愧疚,不断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可摊主依旧不依不饶。李婉见状,走上前去,先是向摊主深施一礼,然后轻言细语地说道:“这位大哥,得饶人处且饶人。老农并非有意为之,他已诚心道歉并愿赔偿,您又何必如此动怒?如此喧闹,不仅影响您的生意,也坏了集市的和谐氛围。”摊主见李婉知书达礼,言辞恳切,顿时羞红了脸,不再追究老农的责任。 又有一回,村里来了一位外地的商人。商人因不熟悉当地风俗,在与村民的交易中产生了误会,双方争执不下。李婉听闻此事,主动前来调解。她先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然后引经据典,以礼相待,为双方分析利弊,最终化解了矛盾,让双方都满意而归。 李婉的名声渐渐在十里八乡传开,人们都称赞她知书达礼,是女子中的典范。 到了适婚之龄,许多人家都上门求亲。最终,李婉嫁给了邻村一位同样饱读诗书、品行端正的青年才俊。婚后,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孝敬长辈,关爱邻里,将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李婉的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了人们教育子女要知书达礼的典范。在历史的长河中,知书达礼之人往往能够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优雅的举止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誉,为社会带来和谐与美好。正如《论语》中所说:“不学礼,无以立。”只有通过学习知识,明白礼仪,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立身处世,行稳致远。

知书达礼-成語圖片

知书达礼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