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爬上树去捉鱼的47个成语

关于爬上树去捉鱼的47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爬上树去捉鱼这种不切实际或方法不当相关的成语:

不自量力

成語拼音

bù zì liàng lì

成語解釋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典故出處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成語造句

他居然想凭借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团队,真是不自量力。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叫息国。息国虽然不大,但国君却有着勃勃的野心。 有一次,息国和郑国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息国国君在没有充分考虑双方实力差距的情况下,竟然决定出兵攻打郑国。大臣们听闻这个决定后,纷纷前来劝谏。他们说道:“郑国的国力远在我们之上,我们这样贸然出兵,无疑是自寻死路啊,这简直就是不自量力之举。”然而,息国国君却完全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军队能够战胜郑国。 他带领着息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冲向郑国。郑国国君得知息国来袭,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郑国的大臣们分析了局势后,胸有成竹地制定了作战计划。当息国军队抵达郑国边境时,他们遭遇了郑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郑国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术运用得当,很快就将息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息国国君看着自己的士兵们纷纷溃败,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太晚了。这次战争以息国的惨败而告终,息国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还在诸侯国中丢尽了脸面。而郑国则因为这场胜利,威望大增。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各个诸侯国,其他国家的人都对息国国君的愚蠢行为感到可笑,纷纷议论道:“息国国君如此不懂得衡量自己的实力,盲目出兵,真是可笑之极。”从此,“不自量力”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不懂得正确评估形势的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故事也时刻提醒着后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和对方的实力,不可盲目自大,否则就会重蹈息国国君的覆辙,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保持谦逊和理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抱薪救火

成語拼音

bào xīn jiù huǒ

成語解釋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典故出處

《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語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成語造句

他采取的方法根本就是抱薪救火,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魏国。魏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逐渐腐败,国力也开始衰退。 当时,魏国的邻国秦国日益强大,对魏国虎视眈眈。秦国不断地出兵侵犯魏国的边境,抢夺魏国的土地和财富。魏国的君主和大臣们面对秦国的威胁,感到十分恐慌和无助。 有一位大臣名叫苏代,他看到魏国的困境,便向君主进言,提出了一些应对秦国的策略。然而,魏国的君主却没有采纳苏代的建议,反而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措施。 魏国君主认为,只要给秦国送去大量的财物和珍宝,就能够平息秦国的侵略。于是,他不断地派遣使者带着珍贵的礼物前往秦国,希望能够求得和平。但是,秦国的统治者并不满足于这些财物,他们继续发动进攻,魏国的领土不断地被侵占。 苏代看到魏国君主的做法,心急如焚。他再次进宫劝谏君主,说道:“大王,您这样做就如同抱薪救火啊!您用柴草去扑灭火焰,柴草越多,火焰就会烧得越旺。您不断地给秦国送去财物,只会让秦国更加贪婪,他们的侵略也会更加肆无忌惮。我们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来对抗秦国,而不是一味地求和。” 然而,魏国君主根本听不进去苏代的话。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继续向秦国送去大量的财物。 最终,魏国的国力被消耗殆尽,秦国轻易地就占领了魏国的大片土地。魏国的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君主的愚蠢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哀。 历史上,类似魏国这种抱薪救火的例子并不少见。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困难时,人们往往容易陷入错误的思维模式,采取一些看似能够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却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方法。 就如同战国时期的韩国,面对秦国的威胁,也曾试图通过派水工郑国去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的国力。然而,这一做法最终也没有能够阻止秦国的崛起,反而让秦国更加警惕韩国的意图。 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吸取教训,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不能像魏国君主那样,盲目地采取一些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却会带来更大危害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大材小用

成語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成語解釋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典故出處

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成語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成語造句

一个博士生去做简单的数据录入工作,这无疑是大材小用。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辛弃疾的杰出人物。他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效力,驱逐外敌,恢复失地。辛弃疾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文采斐然,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诗词。 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辛弃疾这样的人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重用。辛弃疾满怀豪情地投身军旅,渴望能在战场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朝廷却只是让他担任一些地方官职,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 有一次,朝廷派辛弃疾去治理一个小小的地方。虽然他在这个职位上也兢兢业业,努力为百姓做事,但他心中明白,这远远不是他能力所能发挥的极限。他常常感慨自己如同良驹被束缚在小小的马厩之中,无法尽情驰骋。 周围的人看到辛弃疾的处境,也都为他感到惋惜,纷纷私下议论说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辛弃疾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真正的施展,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他治理地方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关心民生,使得当地的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如此,他心中的那团火焰始终未曾熄灭,依然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真正地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辛弃疾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他的经历成为了“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让后人在提及这个成语时,不禁会想起他壮志未酬的无奈与遗憾。 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应该珍惜人才,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否则,就如同辛弃疾一般,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尽情施展才华的环境,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得不偿失

成語拼音

dé bù cháng shī

成語解釋

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典故出處

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但整体上得不偿失。

成語造句

做事情要考虑周全,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卫国的国君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有一次,卫国国君听闻邻国拥有一座蕴藏着丰富矿产的山脉,这让他心动不已。他心想,如果能将这座山脉占为己有,那将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于是,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毅然决定发动战争去夺取那座山脉。 卫国国君倾尽全国之力,组建了庞大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向邻国进发。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都损失惨重。经过漫长而残酷的战斗,卫国最终占领了那座山脉。 然而,当他们开始开采矿产时,却发现事情远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开采技术的落后和缺乏经验,他们在开采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产量远远低于预期。而且,为了这场战争,卫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的士兵战死沙场,国内的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邻国因为失去了山脉,也对卫国充满了仇恨,他们联合其他国家对卫国进行了报复。卫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断地应对着来自各方的威胁和攻击。 卫国国君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愚蠢。他为了一座看似有巨大价值的山脉,却付出了远比得到的多得多的代价。他的国家陷入了动荡和危机之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仔细权衡利弊,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可能带来的后果。否则,就可能像卫国国君一样,做出得不偿失的事情。就如《吕氏春秋·权勋》中所说:“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这便是只顾眼前小利而最终失去更大利益的典型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在追求目标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避免因一时冲动而犯下得不偿失的错误。

画蛇添足

成語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成語解釋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典故出處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成語典故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成語造句

做一件事情明明已经很完美了,却还要多此一举地去改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这真是画蛇添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贵族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他拿出了一壶酒作为赏赐,准备赐给那些帮忙祭祀的门客们。但是这壶酒并不够所有门客喝,若是每人都分一点,那谁也喝不尽兴。这时候,有个门客站出来出了个主意,他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画蛇来决定谁能独享这壶酒,谁先画好蛇,谁就可以得到这壶酒。”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公平合理,于是纷纷点头同意。 众人都迅速拿起笔开始画蛇,其中有一个门客画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的轮廓画好了。他看着其他人还在专心致志地画着,心中不禁得意起来。他心想:“我画得这么快,就算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来得及。”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给蛇添上了几只脚。 就在他还在得意洋洋地添脚时,另一个门客已经画好了蛇。这个门客立刻举起手来,大声说:“我画好了!”那个画蛇添足的门客十分惊讶,他反驳道:“我还没画完呢,我给蛇添了几只脚。”然而,那个最先画好的门客却笑着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你这是多此一举啊。”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赞同,最终,那壶酒就归了最先画好蛇的门客。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人们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弄巧成拙的行为。就如同《战国策·齐策二》中所记载的这件事一般,本来很简单明了的事情,却因为无端的多此一举而导致失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避免这种画蛇添足的行为,要懂得恰到好处,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要随意去添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或行为,以免破坏了原本的完美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急功近利

成語拼音

jí gōng jìn lì

成語解釋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典故出處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成語典故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成語造句

做事情不能只想着快速获得成果而急功近利,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陈国。陈国有一位年轻的将军名叫李明。 李明自幼习武,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强烈的进取心。他渴望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以此来获得荣耀和地位。 当时,陈国与邻国时常发生摩擦和冲突。有一次,两国之间又爆发了一场战争。李明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场战争中展现自己的实力,他极力主张采取激进的进攻策略,想要迅速取得胜利。 他的上司,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老将军认为战争需要谨慎谋划,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可能会陷入危险之中。但李明根本听不进去老将军的建议,他一心只想着尽快立下大功。 在战场上,李明不顾实际情况,贸然率领军队冲向敌阵。一开始,他们的确取得了一些小胜利,这让李明更加坚信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然而,邻国很快察觉到了他的冒进,设下了重重陷阱。 最终,李明的军队陷入了绝境。他们伤亡惨重,李明自己也身负重伤。这场战争以陈国的失败而告终。 李明在病床上反思自己的行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急功近利。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一心想要称霸,却忽略了勾践的卧薪尝胆,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从那以后,李明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明白了成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的成果。他在后来的战争中,更加注重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不再急功近利。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明终于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将军,为陈国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陈国人民口中的教训,提醒着人们不要被急功近利蒙蔽了双眼,要以长远的眼光和稳健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竭泽而渔

成語拼音

jié zé ér yú

成語解釋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典故出處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成語造句

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竭泽而渔,这种短视的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晋国。晋国的国君一直野心勃勃,妄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当时,在晋国的附近有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叫虢国。虢国虽然不大,但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经济。晋国国君对虢国垂涎已久,一心想要将其吞并。 晋国的大臣们纷纷进言,其中一位名叫荀息的大臣向国君献上了一计。他建议晋国先向虢国借道,去攻打另一个国家虞国,等打下虞国后,再回过头来攻打虢国。国君听了觉得此计甚妙,便决定依计行事。 晋国派使者前往虞国,送上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并请求借道攻打虞国。虞国的国君和大臣们看到这些礼物后,十分心动,有一些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晋国此举可能别有企图,不能轻易答应。然而,虞国国君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不顾众人的劝阻,答应了晋国的请求。 晋国的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攻打了虞国,并且很快就取得了胜利。虞国国君这才如梦初醒,后悔不已。 此时,晋国并没有停止他们的野心。他们转过头来,再次向虞国进军。虞国国君惊慌失措,连忙向其他国家求救,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得罪强大的晋国。虞国最终被晋国所灭。 晋国在这场战争中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他们的行为却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满。晋国国君为了一时的利益,采用了这种竭泽而渔的手段,虽然短期内获得了财富和领土,但却失去了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竭泽而渔这种行为的弊端。它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长远的发展和后果。就像晋国国君为了吞并虢国和虞国,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最终却导致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孤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或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未来的大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竭泽而渔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刻舟求剑

成語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語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處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語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造句

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过去的方法,就像刻舟求剑一样,完全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有一个年轻人,他叫张华。 有一天,张华和一群朋友一同乘船出游。他们沿着一条宽阔的河流顺流而下,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当船行驶到一处水流湍急的地方时,张华突然发现自己心爱的佩剑从剑鞘中滑落,掉进了河里。张华顿时慌了神,他急忙让船夫停下船。然而,船在湍急的水流中很难立刻停下来,等船好不容易稳住后,那佩剑早已被河水冲得不知去向了。 但张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下了一个记号。朋友们都十分不解,纷纷问他这是在干什么。张华得意地说:“我在这船上刻下记号,等我们船靠岸后,我就从这里下河去找我的佩剑。”朋友们听了,都觉得他的想法太荒唐可笑了,纷纷劝他说:“你这样做简直就是愚不可及啊!船是一直在移动的,而剑已经随着河水漂走了,你在这里刻记号又有什么用呢?” 张华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还引用了古人的例子,说曾经有人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找到了丢失的东西。朋友们见劝不动他,也只能无奈地摇头。 当船靠岸后,张华迫不及待地按照他刻下的记号跳入河中寻找佩剑。他在河里找了很久很久,却始终没有找到他的佩剑。他筋疲力尽地爬上岸,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这时,一位路过的智者看到了这一幕,他笑着对张华说:“年轻人,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只知道一味地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却不懂得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方法。就像这河水是流动的,你的剑不可能还在你刻记号的地方。你这种刻舟求剑的行为,注定是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的。” 张华听了智者的话,这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的固执和愚蠢,让他失去了心爱的佩剑。 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用来警示后人不要拘泥于刻板的方法,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典型例子。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思维和方法去处理事情,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最终只会一无所获。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夸父追日

成語拼音

kuā fù zhuī rì

成語解釋

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典故出處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

成語典故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人,他的名字叫夸父。夸父的两条腿可长了,一步可以跨过一条大河。  夸父看见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又从西方落下去,他想:“如果总是白天就好了。我要想办法把太阳抓住,让它永远照亮大地。”  夸父拿起一根手杖,迈开两条长腿去追太阳。他用坚强的毅力去追赶光明的太阳。他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太阳要下山的地方,夸父真高兴啊,他真想一下子就把太阳抓住。  太阳是个大火球,夸父被太阳烤得浑身是汗,快要渴死了。他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乾了黄河的水,又跑到渭河边,喝乾了渭河的水,但是他还是渴得要命,於是,他又迈开两条长腿向北方的大湖跑去。还没跑到大湖边,夸父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向前一掷,就永远合上了眼睛。  夸父虽然死了,但他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那根巨大的手杖。后来,那手杖变成了好大好大的一片桃林,结出了又甜又解渴的大桃子。  夸父将一片桃林留给了那些热爱光明又很勇敢的人。人们路过这里的时候,可以在树荫下歇歇脚,还能摘个桃子解解渴呢。

成語造句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成語故事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的巨人,名叫夸父。 那时候,大地一片荒芜,人们生活艰苦,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夸父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心中充满了怜悯和责任感。他想要改变这一切,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一天,夸父看到天空中那炽热的太阳,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把太阳抓住,让它按照人们的意愿升起和落下,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夸父决定去追逐太阳。 他迈开大步,向着太阳的方向奔去。一路上,夸父穿越了山川河流,踏过了荆棘丛林。他不知疲倦地奔跑着,饿了就摘野果吃,渴了就喝河水。 随着夸父不断地靠近太阳,周围的温度也越来越高,酷热难耐,但夸父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他坚信自己一定能追到太阳。 然而,太阳始终在前方,夸父怎么也追不上。长时间的奔跑和高温让夸父的体力渐渐不支,但他依然不肯放弃。 最终,夸父实在是太累了,他倒在了地上。在倒下的那一刻,夸父的心中依然充满着遗憾和不甘。 虽然夸父没有追到太阳,但他的这种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就如同《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所记载的那样:“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的故事成为了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典范。他让我们明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即使最终无法实现目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也会成为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更多的人去拼搏、去追求。

明珠弹雀

成語拼音

míng zhū tán què

成語解釋

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典故出處

汉·扬雄《太玄经·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

成語典故

鲁哀公听说颜阖非常贤明,就派人给他送礼物请他出山。贫穷的颜阖不受。庄子就此事发表感慨,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资送上门,他不欢迎。这样的人难得。而那些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就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一样不值得。

成語造句

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放弃了更重要的东西,这无异于明珠弹雀,实在是得不偿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子罕的人,他生活在一个诸侯国内。 子罕为官清廉,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的爱戴。有一天,子罕正在处理政务,一个人前来求见。此人带来了一件极其珍贵的宝物,那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他谄媚地对子罕说:“大人,这颗明珠举世罕见,价值连城,我特意带来献给您,希望您能收下。” 子罕看了看那颗明珠,然后平静地说道:“我不能收下你的礼物。”那人十分不解,连忙说:“大人,这可是稀世珍宝啊,很多人梦寐以求都得不到,您为何不收呢?” 子罕微笑着回答道:“你看,我如果收下这颗明珠,那我们就都丧失了宝物。你失去了明珠,而我呢,因为收下这不义之财而失去了廉洁的美名,这不是得不偿失吗?这就好比用珍贵的明珠去弹射小小的麻雀,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那人听了子罕的话,恍然大悟,羞愧地带着明珠离开了。 子罕的事迹被人们传颂开来,大家都对子罕的高尚品德敬佩不已。他的行为就如同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一样,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在古代,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财富和权势所动摇。他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和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正如《礼记》中所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子罕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子罕的精神,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不要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更重要的原则和尊严,否则就如同明珠弹雀一般,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长远。

南辕北辙

成語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成語解釋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出處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成語典故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成語造句

他明明想要去北方,却一直往南方走,这完全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一直渴望去楚国游玩。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要踏上这趟旅程。 他收拾好行装,牵出一匹骏马,套上一辆华丽的马车,便兴高采烈地上路了。一路上他哼着小曲,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 然而,当他遇到路人询问他要去哪里时,他却自信满满地回答:“我要去楚国!”路人一听,十分惊讶,连忙提醒他:“你走错方向了,楚国在南边,你这是往北走啊!”这人却不以为然,还固执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路人摇摇头,叹息着离开了。 这人继续赶着马车前行,又遇到了另一个人。那个人也指出他走的方向不对,告诉他应该掉头往南走。可他依然坚信自己能到达楚国,还说:“我带的盘缠多,足够支撑我到达目的地。”就这样,他不顾众人的劝告,一直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离楚国越来越远,可他却丝毫没有察觉。他还在幻想着自己到达楚国后的情景,全然不知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荒唐的境地。 在历史上,这样南辕北辙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比如在战争中,有些将领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结果导致战争的失败。就如同赵括纸上谈兵,虽然他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际作战中却不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应变,最终导致了赵国的大败。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却因为固执己见或者没有正确的方法,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避免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 这个一心想去楚国的人,最终也没能到达他心中的目的地。他的行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就如同这个南辕北辙的人一样,只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弄巧成拙

成語拼音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語解釋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典故出處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成語典故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成語造句

他本想给女朋友一个惊喜,结果却因为计划不周而弄巧成拙,让女朋友有些不开心。

成語故事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孙山的人。孙山为人聪慧,且很有才华,尤其擅长诗词歌赋。 这一年,乡里举行科举考试,孙山也决定去试一试。经过一番紧张的考试后,孙山焦急地等待着放榜的日子。终于,放榜的时刻来临了,孙山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查看。他在榜单上仔细寻找自己的名字,从头看到尾,终于在最后一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他是榜单上的最后一名,虽然侥幸中举,但也只是勉强入围。 孙山回到家乡后,有一个同乡的人来询问他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中。孙山觉得有些难以启齿,但又不好直说,便诙谐地回答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榜单上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你的儿子还在我后面呢。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名落孙山。 话说回来,孙山虽然中举了,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去外地为官的机会,心中十分高兴。在赴任之前,他想要好好地表现一番,于是精心准备了许多礼物,准备送给当地的官员和名流。 然而,孙山在准备礼物的过程中,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为了让礼物看起来更加精美,特意在包装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又是雕刻又是装饰。结果,他不小心把其中一件礼物给弄坏了,这让他十分懊恼。 等到了上任的地方,孙山满心欢喜地把礼物送给那些官员和名流。可是,当他们看到那件被弄坏的礼物时,都对孙山的印象大打折扣。他们觉得孙山做事不细心,缺乏稳重。原本孙山想要通过送礼物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结果却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失误而弄巧成拙,反而让别人对他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这件事情之后,孙山在仕途上处处碰壁,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也常常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意识到有时候过于刻意去追求某些东西,反而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就像他原本是好意去准备礼物,却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把事情搞砸了。 从孙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事要顺其自然,不要总是试图通过一些小聪明或者过度的行为来达到目的。否则,很容易像孙山一样弄巧成拙,最终事与愿违。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方法,以避免重蹈覆辙。

蚍蜉撼树

成語拼音

pí fú hàn shù

成語解釋

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典故出處

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成語典故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成語造句

他妄想凭借自己一人之力去改变整个局势,简直就是蚍蜉撼树。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国,其国王野心勃勃却又不自量力。这个国家与一个强大的邻国相比,无论是兵力、资源还是国力都相差甚远。 然而,这位国王却一心想要扩张领土,妄图挑战邻国的权威。他整日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凭借着勇气和决心就能战胜一切。他完全不顾大臣们的劝谏,执意要发动一场战争。 战争的号角吹响,小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冲向邻国边境。邻国得知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派出了少量的精锐部队前去迎战。 当两军交锋时,小国的军队才真正意识到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他们的攻击就如同蚍蜉撼树一般,丝毫无法撼动邻国坚固的防线。邻国的士兵作战勇猛,战术高超,很快就将小国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国王看着自己的军队一败涂地,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绝望。他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最终,这场战争以小国的惨败而告终,国王也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就如同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事件一样,警示着人们不要轻视对手,更不要妄图以微弱的力量去挑战强大的存在。正如古人云:“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评估自己和对方的实力,避免做出蚍蜉撼树般的愚蠢举动。否则,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取得真正的成功。

守株待兔

成語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成語解釋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典故出處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成語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成語造句

他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就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只知道傻等好运降临,却不努力去创造机会。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每天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耕耘,虽然并不富裕,但也能维持生计。 有一天,农夫像往常一样在田地里劳作。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天气炎热无比,农夫便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就在这时,一只兔子突然从草丛中窜出,惊慌失措地向前奔跑。也许是这只兔子跑得太急了,竟然一头撞在了农夫休息的那棵大树的树干上,当场就晕了过去。农夫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等他反应过来,发现兔子已经死了。他高兴极了,心想:“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只兔子。”农夫满心欢喜地捡起兔子,回到家中,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那以后,农夫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专心种地了。他整天想着还会有兔子主动撞到树上,然后他就可以不劳而获。于是,他每天都守在那棵大树下,幻想着能再次捡到兔子。他甚至连田地里的庄稼都懒得去管了,任由它们荒废。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再也没有等到兔子撞树,而他田地里的庄稼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照料,收成变得很差。他的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多次劝说他回到田地里好好种地,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依然固执地守在树下。 邻居们知道了农夫的事情,都纷纷摇头叹息,说他太愚蠢了。他们对农夫说:“你不能只想着不劳而获,靠偶然的运气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劳动,才能真正获得收获。”然而,农夫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一定还能等到兔子。 最终,农夫因为长期不劳作,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笑柄。这个故事也被人们传颂开来,警示后人不要像这个农夫一样,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妄图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获得成功。正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说:“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我们应该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寄希望于偶然的幸运降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杀鸡取卵

成語拼音

shā jī qǔ luǎn

成語解釋

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典故出處

《伊索寓言》

成語典故

从前一个贪婪的人家里喂养一只母鸡,他靠卖鸡蛋的钱维持生计。一天母鸡下了一枚金蛋,他仔细端详这枚金蛋,认为母鸡肚内肯定还有很多,就把母鸡杀了,仔细搜索,什么也没找到。他这杀鸡取卵的做法太荒唐。

成語造句

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会给未来带来严重的后果。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贪婪的农夫。 这个农夫家中养了一群母鸡,这些母鸡每天都会下蛋,农夫就靠着卖鸡蛋维持生计。一开始,农夫很满足这样的生活,每天勤勤恳恳地照顾母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夫心中的贪欲越来越大,他开始不满足于每天只收获几个鸡蛋,他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快地过上富裕的生活。 有一天,农夫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如果直接把母鸡肚子里的蛋都取出来,那不是能一下子得到很多蛋,能卖更多的钱吗?于是,农夫完全不顾母鸡的死活,开始残忍地杀鸡取卵。他一只只地宰杀母鸡,从它们的肚子里掏出还未完全成熟的蛋。 起初,农夫确实获得了比平时多得多的蛋,他兴高采烈地拿着这些蛋去集市上卖,换来了不少钱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自己再也没有鸡蛋可卖了,因为他杀光了所有能下蛋的母鸡。而没有了持续的收入来源,农夫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类似事例。比如在一些朝代中,统治者为了一时的利益,过度地剥削百姓,征收高额的赋税,就如同这个农夫杀鸡取卵一般。短期内看似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却破坏了国家的根基,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社会动荡,王朝也随之覆灭。 杀鸡取卵这个成语,正是告诫我们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后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或者利益而牺牲未来的发展。只有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地利用资源,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繁荣和稳定。就像养母鸡一样,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母鸡每天下蛋,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手段去获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杀鸡取卵的行为。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高额利润,不惜牺牲产品质量,欺骗消费者,这样虽然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会失去市场和信誉。同样,我们在对待自然资源时,如果过度开采、破坏环境,也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灾难。 让我们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吸取教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那个杀鸡取卵的农夫,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和智慧去追求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杀鸡焉用牛刀

成語拼音

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成語解釋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典故出處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成語典故

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成語造句

遇到这么点小困难,根本不需要如此兴师动众,简直就是杀鸡焉用牛刀。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的长官。有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处处传来弦歌之声。孔子微微一笑,对身边的人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地推行礼乐教化吗? 子游听到孔子的话后,马上正色回应道:“从前我听先生您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游认为,不能因为武城是个小地方就轻视礼乐的作用,即使是对普通百姓进行教育和引导,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孔子听了子游的话,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不妥,立刻改变了态度,说:“子游说得对呀,我刚才那句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其实,在孔子的思想中,一直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他认为通过礼乐的规范和引导,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而子游能够在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积极推行礼乐,正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践行。 这件事情也反映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和思想碰撞。孔子虽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他也并非绝对正确,他的学生们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在相互的交流和探讨中,他们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儒家的思想体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面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或情况,也不能轻视或草率对待。就像子游在武城推行礼乐一样,看似杀鸡用了牛刀,但实际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事情小或者看似简单就不重视,而应该认真对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力求做到最好。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谦虚的态度。孔子能够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改正并肯定子游的做法,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与他人交流和探讨时,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固执己见,这样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杀鸡焉用牛刀”这个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资源和力量,同时要保持开放和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水中捞月

成語拼音

shuǐ zhōng lāo yuè

成語解釋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典故出處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成語典故

孙悟空想超脱生死轮回,便穿大洲、过大洋到处去寻找。最后拜在菩提祖师门下,每日和师兄弟们学经论道,扫地锄园,不觉过了六、七年。  一日,祖师问悟空:“你想学什么?”悟空说:“但凭尊祖教诲。”  祖师问:“教你请仙扶鸾、趋吉避凶,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么?”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看经念佛、朝真降圣,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守谷无为、打坐持斋,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么?”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采阴补阳、打鼎炼丹,如何?”悟空问:“也得长生么?”祖师说:“如想长生,却如同‘水中捞月’。”悟空问:“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说:“月亮在天空中,水中只有月亮的影子,虽然看得见,只是无法去捞,到底只能是空想罢了。”悟空说:“也不学!不学!”  祖师看悟空意志坚定,就把长生不老的方法传给了悟空。

成語造句

在清澈的湖水中,他试图去捞那轮倒映的月亮,简直就是水中捞月,白费力气。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座偏僻的寺庙,寺庙里住着一群和尚。其中有一个小和尚,十分天真且充满好奇心。 一天夜晚,小和尚在寺庙的庭院中散步。月光如水般洒在地上,明亮而皎洁。小和尚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庭院中的一口古井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那月影在水中晃晃悠悠,美丽极了。 小和尚被这水中的月影深深吸引,他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奇特的想法:要是能把这水中的月亮捞出来,那该有多好啊!于是,他立刻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试图伸进井里去捞月亮。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竹竿都够不着水中的月影。 小和尚并不气馁,他又找来一个木桶,想用木桶把月亮舀出来。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木桶伸进井里,可每次提上来,木桶里除了井水什么都没有。小和尚累得气喘吁吁,但依然不肯放弃。 其他和尚看到小和尚的奇怪举动,都纷纷过来询问。小和尚兴致勃勃地向他们讲述自己想要捞水中月亮的想法。众和尚听后,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们告诉小和尚,水中的月亮只是月亮的倒影,并不是真正的月亮,是不可能捞出来的。 小和尚听了大家的话,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不太理解。他想起曾经在佛经中看到过一些神奇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着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他心想,也许自己再努力一下,就真的能捞出月亮呢。 然而,无论小和尚怎么尝试,最终都没能捞出水中的月亮。他这才渐渐明白,有些事情看起来美好,但实际上就如同水中捞月一般,是虚幻而不可及的。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水中捞月”这个成语。它警示着人们,在追求目标和理想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现实,不要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只会白白浪费精力和时间。就如同《论语》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执念中。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分辨真假与虚实,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以免做出徒劳无功的事情。就像《老子》中所讲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明智地前行。

舍本逐末

成語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成語解釋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典故出處

《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成語典故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以为很贤德的往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丽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  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成語造句

做事情如果不注重根本,只是一味地追求细枝末节,那就是舍本逐末,最终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一位商人,名叫李明。 李明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店铺,售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他整天忙碌于生意之中,渴望着赚取更多的财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经营模式。 李明开始过分关注一些表面上能带来短期利益的小事情,而忽略了店铺的根本。比如,他会为了节省一点成本而采购质量稍差的货物,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可能会逐渐失去顾客的信任;他会花大量时间去和供应商讨价还价,却很少去思考如何提升店铺的服务和商品的品质。 有一次,一位老顾客来到店里,对李明说:“你家的商品质量好像不如以前了,我以后可能不会再来了。”李明听了,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他并没有太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他的好友张峰看到他的做法,多次劝他要重视店铺的根本,不能舍本逐末。张峰引用历史上的例子对他说:“从前有个君王,只注重华丽的宫殿和繁多的娱乐活动,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的生活,最终导致国家衰落。你可不能重蹈覆辙啊。”但李明总是不以为然,觉得张峰过于夸大其词。 就这样,李明的店铺生意逐渐冷清下来,顾客越来越少。而其他注重品质和服务的店铺却生意兴隆。直到这时,李明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去改变。 他重新审视店铺的经营策略,不再一味追求眼前的小利,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升商品质量、优化服务和满足顾客需求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店铺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顾客又重新回来了。 通过这件事,李明深刻地明白了舍本逐末的危害,也明白了只有抓住根本,才能让事业长久发展。从此,他更加用心地经营店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这个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引以为戒的范例,提醒着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舍本逐末,要始终坚守根本,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适得其反

成語拼音

shì dé qí fǎn

成語解釋

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典故出處

清 魏源《筹海篇 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

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晋国卿士赵鞅是一个不肯荼毒生灵的慈善家,每逢新年,他将百姓进献给他的斑鸠放生,然后重赏献斑鸠的人。有人说他这样做使更多的斑鸠遭到捕杀,劳民伤财。赵简子认为此话很有道理,下令禁止捕捉斑鸠与放生了。

成語造句

他本想帮助朋友解决问题,没想到用错了方法,结果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了。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有一次,国王听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种神奇的种子,只要种下这种种子,就能长出满是金子的树。国王心想,如果能得到这种种子,那国家的财富不就会迅速增加吗?于是,他派遣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寻找这种神奇的种子。 经过漫长的寻找,终于有一队人马找到了这种传说中的种子。国王欣喜若狂,立刻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他期待着金子树快快长大,为国家带来无尽的财富。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国王的意料。这些种子种下后,并没有长出满是金子的树,反而因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导致原本正常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百姓们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国家的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国王本想通过种植神奇种子让国家变得富裕,结果却适得其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过于急功近利,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政策,希望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却让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秦朝也因此走向了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影响和后果。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计划和策略,不能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只有保持冷静和理智,才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小题大做

成語拼音

xiǎo tí dà zuò

成語解釋

指拿小题目作大文章。 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

典故出處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山谷诗《云涛石》]全是以实形虚,小题大做,极远大之势可谓奇想高妙。”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很不争气,喜欢独断专行,经常贪小利而受大害。燕国与赵国发生冲突,燕国任命高阳军为统帅率10万大军攻赵,赵孝成王认为赵国无大将,就以50座城池为代价请齐国的田单为大将。马服君气愤地对平原君说赵王是小题大做。

成語造句

他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完全是小题大做。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四的书生。李四勤奋好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有一天,李四正在书房中刻苦读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他放下书本,走出去查看,发现是邻居家的小孩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花瓶。这本是一件小事,然而邻居却大发雷霆,对着孩子一顿训斥,甚至还说要惩罚孩子。李四觉得邻居有些过于小题大做了,便上前劝解道:“不过是一个花瓶,孩子玩耍时难免会有失误,不必如此动怒。”邻居却不以为然地说:“这可不是小事,这花瓶可是我花了不少钱买的。”李四无奈地摇了摇头,回到了书房。 不久之后,李四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试过程中,他发挥得很好,感觉自己很有希望考中。然而,当成绩公布时,他却发现自己名落孙山。李四十分沮丧,他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他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作对。 他的一位好友得知他的情况后,前来开导他说:“你不要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就如此悲观,也许只是一些小细节上出了问题,你不能因为这一点小事就全盘否定自己。这就像你上次看到邻居因为一个花瓶就大动干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小事看得太重,而应该以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李四听了好友的话,恍然大悟。 他开始反思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备考过程中可能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应用。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更加努力地学习。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四终于考中了进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也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不能像邻居那样小题大做,而应该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处理。同时,也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灰心丧气,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己。 后来,李四成为了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员,他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来告诫下属:“我们做事要分清主次,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要有一颗豁达的心,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他的这番话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而“小题大做”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夸大事情的重要性,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种种。

以卵击石

成語拼音

yǐ luǎn jī shí

成語解釋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典故出處

《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成語典故

出处《墨子 贵义》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成語造句

敌人妄想凭借那微不足道的力量来对抗我们强大的军队,这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国力与邻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个弱小国家的国王却有着一颗极为自大的心。 有一天,这位国王听闻邻国得到了一些稀有的宝物,心中顿时燃起了嫉妒和贪婪的火焰。他不顾大臣们的苦苦劝谏,执意要发动一场对邻国的战争,妄图抢夺那些宝物。大臣们纷纷摇头叹息,他们深知以自己国家的实力去挑战邻国,无异于以卵击石。 邻国的国王得知这个弱小国家的挑衅后,只是微微一笑,他觉得这简直是荒谬至极。他派出了自己强大的军队,迎击前来侵犯的敌人。 当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时,弱小国家的士兵们看到邻国那整齐的军阵、精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心中已然打起了退堂鼓。而他们自己的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远远不及对方。 战斗一触即发,邻国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了弱小国家的士兵。瞬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弱小国家的士兵们在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国王此时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决定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他后悔不已,想起了历史上那些以卵击石最终惨败的例子。就如同春秋时期的息国,不自量力地攻打郑国,结果被打得大败,最终亡国。而自己如今的行为,不正是重蹈覆辙吗? 然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场战争以弱小国家的惨败而告终。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宝物,还失去了许多士兵的生命,国家也陷入了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切不可盲目自大,做出以卵击石般愚蠢的行为。要学会审时度势,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否则,就会像这个弱小国家的国王一样,为自己的鲁莽和无知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以更加明智和稳健的方式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扬汤止沸

成語拼音

yáng tāng zhǐ fèi

成語解釋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典故出處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刘廙因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就去投奔曹操,他的弟弟刘伟是行刺曹操的案犯魏讽的同党,按律刘廙也应处死,可曹操爱惜人才并没有杀他。刘廙给曹操写一封信,感谢曹操扬汤止沸救命之恩,让他枯木生花。

成語造句

想要解决问题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扬汤止沸是不行的,必须要找到根源并彻底解决。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里,有一段时间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长时间没有降雨,导致河流干涸,庄稼枯萎,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国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其中一位大臣提议说:“我们可以打开国库,发放粮食给百姓,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国王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立刻下令实施。 然而,这只是暂时缓解了百姓的饥饿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旱灾。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饥荒的范围不断扩大。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陛下,我们这样发放粮食只是扬汤止沸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需要想办法求雨,让老天重新降下甘霖,才能真正拯救我们的国家和百姓。” 国王听了,深以为然,于是开始筹备求雨仪式。他们宰杀牲畜,焚香祭祀,祈求上天的怜悯。可是,天空依然没有一丝云彩,旱灾依旧持续着。 百姓们开始抱怨国王和大臣们的无能,社会陷入了动荡之中。国王意识到,仅仅依靠这些表面的措施是不行的,必须要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他开始组织百姓们兴修水利,挖掘深井,寻找新的水源。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到其他国家寻求帮助,学习他们应对旱灾的经验和方法。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些可持续的解决办法。水源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庄稼也开始重新生长,国家慢慢地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扬汤止沸只能暂时缓解问题,就像故事中国王一开始只是发放粮食,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旱灾的威胁。而只有釜底抽薪,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彻底解决它,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补救措施,而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采取果断有效的行动,才能彻底摆脱困境,迎来美好的未来。正如古人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只有注重根本,未雨绸缪,才能避免陷入扬汤止沸的困境。

揠苗助长

成語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成語解釋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典故出處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成語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成語造句

农民伯伯种地要遵循自然规律,切不可像那个宋人一样揠苗助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宋国人,他以种地为生。 这一年春天,他满怀希望地在田地里播下了稻苗的种子,然后每天都精心地照料着这些幼苗,期待着它们能够茁壮成长,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日子一天天过去,稻苗虽然在生长,但是他总觉得它们长得太慢了。他心中十分焦急,天天到田地里去查看,恨不得这些稻苗能一下子就长成高高的稻子。 有一天,他在田边走来走去,苦苦思索着如何能让稻苗快速生长的办法。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如果我把稻苗拔高一些,它们不就长得快了吗?”他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起来。 他弯下腰,一棵一棵地把稻苗往上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稻苗,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场景。 回到家后,他得意洋洋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让稻苗一下子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地里去查看。然而,当他看到那些被拔高的稻苗时,却发现它们全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已经开始枯萎了。 原来,稻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条件。这个人急于求成,违背了自然规律,采用了揠苗助长的错误方法,最终导致了稻苗的死亡。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秦朝末年,秦二世和赵高急于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措施,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就像培养人才一样,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如果违背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持耐心和冷静,用正确的方法和努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收获。

缘木求鱼

成語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成語解釋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成語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齐宣王觉得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

成語造句

他想通过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来达成目标,简直就是缘木求鱼,最终必然会失败。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他非常贪婪且急功近利。有一次,他听大臣说在远方的山林中藏有无数的珍宝,只要能得到这些珍宝,国家就能变得无比富强。 国君心动不已,立刻召集了一批士兵,准备去山林中寻找珍宝。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个极为荒唐的方法,那就是让士兵们爬到树上去寻找。士兵们虽然觉得这个方法很奇怪,但又不敢违抗国君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他们来到山林,纷纷爬上了大树,在树枝间苦苦寻觅,期望能找到传说中的珍宝。可是,在树上怎么可能找到埋在地下或者藏在山洞里的珍宝呢?时间一天天过去,士兵们疲惫不堪,却依然一无所获。 这时,一位贤明的大臣得知了此事,他赶紧进宫面见国君。大臣诚恳地对国君说:“大王啊,您这样做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啊!鱼生活在水中,爬到树上怎么可能找到鱼呢?同理,珍宝在山林的深处或者隐蔽之处,而不是在树上。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计划,派遣有经验的人去仔细探寻,而不是采用这种荒唐可笑的方法。”国君听了大臣的话,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这样盲目行事最终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战争中,将领们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而是一味地蛮干,结果导致军队遭受重大损失。正如缘木求鱼这个成语所警示的,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必须要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否则只会是白费力气,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行事,都不能被欲望冲昏头脑,不能盲目地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问题,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原则,才能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像那位在树上寻找珍宝的国君一样,成为人们的笑柄。我们应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缘木求鱼-成語圖片

缘木求鱼

坐而论道

成語拼音

zuò ér lùn dào

成語解釋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典故出處

《抱朴子·用刑》:“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用自己观点撰写《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一时弟子达3000人。

成語造句

很多人只是喜欢坐而论道,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有一群学者和官员。 其中有一位学者名叫子明,他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但却常常只是坐在那里高谈阔论,而不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有一次,国家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决策。是关于如何应对邻国日益增长的威胁。朝堂之上,众多官员纷纷发表意见。子明也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从历史典故到兵法谋略,说得头头是道。他提出了许多看似完美的策略,让众人都为之赞叹。 然而,当国王询问他具体该如何实施这些策略时,子明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的正确性,却无法给出实际可行的方案。 另一位官员名叫张武,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做事果断干练。张武站出来说道:“陛下,子明兄虽才高八斗,但终究只是坐而论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国王听后,若有所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局势越发危急。子明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理论世界中,继续坐而论道,而没有实际的作为。而张武则积极行动起来,组织训练军队,加强边境防御,采取了一系列实际的措施来应对危机。 最终,邻国果然发动了进攻。由于张武的提前准备,国家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最终还是成功抵御了敌人的入侵。而子明的那些理论,在实战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经此一事,国王深刻认识到了坐而论道的弊端,他开始重视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子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此他努力改变自己,不再只是空谈理论,而是积极投身到实际事务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坐而论道固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学识和才华,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那么最终也只是一场空谈。我们应该既要有深刻的思考和理论,更要有果断的行动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坐而论道,而要勇于实践,将理想变为现实。

志大才疏

成語拼音

zhì dà cái shū

成語解釋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典故出處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成語典故

东汉时期,孔融竭力维护汉献帝的利益,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为节约粮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则写文章大吹喝酒的好处,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结果被曹操杀头。后人评说他是志大才疏的人,办不成大事。

成語造句

他总是眼高手低,想法很多却不切实际,典型的志大才疏,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名叫赵括。 赵括自幼便对兵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埋头苦读各类兵书,谈起军事战略来头头是道,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仿佛自己已是一代军事奇才。他心怀远大的志向,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正酣。廉颇作为赵国的名将,采取了稳健的防守策略,使得秦军一时间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然而,赵王却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认为廉颇太过保守,不利于战事的进展。 这时,赵括进入了赵王的视线。赵王觉得赵括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丰富,一定能带领赵国军队取得胜利。于是,赵王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统领大军。 赵括走马上任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转而积极主动地向秦军发起进攻。他以为凭借自己从兵书中所学的知识,就能轻松战胜秦军。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实战与理论有着天壤之别。 秦军将领白起敏锐地察觉到了赵括的弱点,他巧妙地布置了陷阱,一步步引诱赵括进入圈套。赵括却浑然不觉,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为胜利在望。 最终,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赵括的军队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尽管他努力指挥军队突围,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一切都无济于事。赵国的军队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 赵括就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人。他空有远大的志向和满腹的兵法理论,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才能和经验。他的失败不仅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自己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赵括“纸上谈兵”,却无法在真正的战场上取得胜利。这个故事也告诫着后人,仅有志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才能,否则只会落得个志大才疏、一事无成的下场。我们应当以史为鉴,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沉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纸上谈兵

成語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解釋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出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成語造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夸夸其谈,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聪慧好学,对兵法研读极深,每每与人谈论军事战略,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常常能将众人说得信服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括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像他父亲一样出色的将领。然而,赵奢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不是仅凭纸上的理论就能取胜的。 有一次,赵奢对妻子说:“括儿虽然熟读兵法,但他从未真正经历过战场的洗礼,不懂得灵活应变,将来若是让他领军,恐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不久后,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将,采取了坚守的策略,使得秦军久攻不下。但是赵王却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认为廉颇太过保守,不利于战争的进展。 在众人的推荐下,赵王决定任用赵括为将,替换下廉颇。赵括接到任命后,信心满满地带着大军出征了。他按照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然而,秦军的将领白起可不是一般人,他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当他得知赵国换了赵括为将后,心中便有了计策。 白起先是佯装败退,引得赵括轻敌冒进。赵括以为秦军不过如此,便率领大军一路追击。殊不知,这正是白起设下的陷阱。 当赵括带领的赵军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后,白起立刻下令出击,将赵军分割包围。赵括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赵军在包围圈中苦苦挣扎,粮草断绝,士兵们士气低落。尽管赵括竭尽全力想要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战斗中被杀。这场战役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力大损。 “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满腹的兵法理论,却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和能力,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切不可仅凭书本上的知识就盲目自信,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种种复杂情况。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智慧,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去应对。

白日做梦

成語拼音

bái rì zuò mèng

成語解釋

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典故出處

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成語典故

换抠三县鬼迷心窍妄想回头!明摆着的,是你抠三县白日做梦。★谌容《万年青》五十七

成語造句

他总想着一夜暴富,却从不付出努力,这纯粹是白日做梦。

成語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小李。他整天不务正业,却总幻想着能够一夜暴富,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小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家里的条件也很一般。他看到别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住着宽敞的大房子,心里就充满了羡慕和渴望。于是,他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努力工作,而是把时间都花在了做白日梦上。 他常常幻想自己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一大笔钱,或者遇到了一个贵人,带他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有一天,他听说隔壁的村子里有人挖到了宝藏,一下子变得非常富有。他就开始幻想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运,于是每天都跑到村子附近的山上到处挖掘,期望能找到隐藏的宝藏,然而却一无所获。 他的父母和朋友都劝他要务实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生活,但他根本听不进去。他坚信自己的好运一定会到来,继续沉浸在他的白日梦中。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李依然一事无成。而那些和他一起长大的人,通过辛勤的工作和不断地学习,都逐渐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有一次,小李看到一本古籍中记载着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也和他一样整天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幻想能够不劳而获。然而,最终这个人在贫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小李看到这个故事,心中有了一丝触动,但很快他又安慰自己,觉得自己和那个人不一样,自己的好运肯定会来的。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的家庭状况变得越来越差,父母也因为他的不作为而忧心忡忡。终于,小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明白了,白日做梦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不再沉迷于那些虚幻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去工作,去奋斗。 从那以后,小李开始努力找工作,认真学习技能。虽然一开始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李的生活慢慢变得越来越好。他终于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而那些曾经的白日梦,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教训,提醒他要永远保持脚踏实地的态度。

本末倒置

成語拼音

běn mò dào zhì

成語解釋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典故出處

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成語典故

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本末倒置,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曲波《林海雪原》一二

成語造句

做事情要分清主次,不能一味追求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核心重点,否则就容易本末倒置。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卫国。卫国的国王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认为商业能够带来大量的财富和繁荣。 于是,国王大力扶持商业,给予商人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权。一时间,卫国的商业异常兴旺,市场上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然而,国王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生活的基础。但卫国的农民们却发现,他们的地位越来越低,所得到的关注和支持也越来越少。土地逐渐荒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有一位忠诚而睿智的大臣,名叫公孙策。他看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国王进谏,说道:“陛下,农业才是国家的根基啊。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人民如何生存?国家又如何稳定?商业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农业。” 可是国王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商业带来的财富更加直观和诱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为了食物而争斗,社会陷入了混乱。 周边的国家看到卫国的虚弱,纷纷趁机发动了侵略。此时,国王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他开始重新重视农业,鼓励农民耕种,努力恢复农业生产。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卫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家陷入了困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本末倒置,要分清主次和先后顺序。就如同《大学》中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事物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或偏见而迷失了方向,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能因为追求眼前的繁华而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处理本末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闭门造车

成語拼音

bì mén zào chē

成語解釋

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典故出處

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成語典故

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严复《救亡决论》

成語造句

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参考他人的意见和实际情况,那就如同闭门造车,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里有一位工匠,他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东西。 这位工匠住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他有一个自己的小作坊,整天都在里面忙碌着。他不喜欢与外界交流,也不愿意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象来制造物品。 有一天,国王发布了一个命令,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最好的马车。这位工匠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技艺的好机会,于是他立刻开始动手制作马车。 他关起门来,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想象,精心地打造着马车。他选用了最好的木材,制作了精美的车轮和车架,还在马车上雕刻了许多华丽的图案。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辆自认为完美无缺的马车。 当他兴高采烈地拉着马车去献给国王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他的马车虽然外观精美,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车轮的尺寸与道路不太匹配,导致行驶起来颠簸不稳;车厢的设计也不太合理,乘坐起来不太舒适。 其他的工匠们也纷纷献上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虽然外观不如他的马车那么华丽,但在实用性和合理性方面却远远超过了他的。国王最终选择了一辆综合性能最好的马车,并对那位闭门造车的工匠提出了批评。 这件事情让这位工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了仅仅依靠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外界交流,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工匠交流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就如同《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而应该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事,而要广泛地收集信息,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决策和行动。

不切实际

成語拼音

bù qiē shí jì

成語解釋

指不符合实际。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在确定销售计划之前,应先进行市场调查,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

成語造句

他总是幻想一些一步登天的事情,想法简直不切实际。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张华。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一心想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事业。 张华整日埋头苦读,他读了许多的书籍,心中渐渐萌生出了各种宏伟的想法和抱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想法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他常常幻想自己能够一夜之间功成名就,拥有无尽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努力和付出。 有一次,张华听说京城有一个重要的考试,只要通过这个考试就能获得高官厚禄。他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准备情况。一路上,他还不断地向别人吹嘘自己将会如何在考试中一鸣惊人,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辉煌的未来。 到了京城后,张华才发现考试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其他考生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精心准备,而他却只是凭借着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可想而知,张华在考试中一败涂地,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 但是,张华并没有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依然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继续做着那些遥不可及的美梦。他开始四处寻找捷径,试图找到一种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方法。 周围的人看到张华的样子,都纷纷摇头叹息,有人好心地劝他要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然而,张华却根本听不进去,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 就这样,张华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越陷越深,最终一事无成。他浪费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也辜负了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期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梦想和追求,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只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的道路。正如古人所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而要着眼于当下,通过实际行动来让梦想照进现实。

痴心妄想

成語拼音

chī xīn wàng xiǎng

成語解釋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谁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颠梦倒,分明是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

成語典故

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成語造句

他没有任何基础和准备,就想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顶尖,这纯粹是痴心妄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明。李明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但他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李明总是幻想自己能够过上无比富贵、受人敬仰的生活,然而他却不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他每天都做着不切实际的梦,期望着好运能够从天而降。 有一天,李明听说在远方的一座山上藏有无尽的宝藏,只要能找到,就能瞬间成为巨富。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寻找宝藏的旅程。一路上,他历经艰辛,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心中的那个幻想始终支撑着他前进。 当他终于到达那座传说中的山时,他兴奋不已,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实现梦想了。他开始疯狂地在山上寻找宝藏,不分昼夜,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寻找,都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宝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陷入了困境。他带去的食物和水都已经耗尽,身体也变得极度虚弱。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荒唐。他想起了村子里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过着平实而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却因为这痴心妄想,差点丢了性命。 最终,李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村庄。他终于明白,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如同空中楼阁,永远无法成为现实。只有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 正如古人所云:“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痴心妄想之中,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那些不劳而获的想法,终究只是黄粱一梦,醒来后只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从此,李明改过自新,不再痴心妄想,而是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多此一举

成語拼音

duō cǐ yī jǔ

成語解釋

举行动。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典故出處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

成語典故

问起北京人来,只知道《三侠五义》,而南方人却只见有曲园老人的改本,此老实在可谓多此一举。★《鲁迅书信集·致胡适》

成語造句

他已经知道这件事了,你再去解释一遍,纯粹是多此一举。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四的人。李四是个勤劳善良的青年,但有时候却有些过于热心,常常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商人,他拉着满满一车货物准备到邻镇去售卖。当商人经过一条狭窄的街道时,车轮不小心陷进了一个小坑中,怎么也拉不出来。商人急得满头大汗,正在这时,李四恰好路过。他看到商人的困境,立刻热心地跑上前去帮忙。 李四使出浑身力气帮忙推车,然而,经过一番努力,车子依然纹丝未动。这时,李四突然想到一个主意,他跑到附近找了几块大石头,想要垫在车轮下,帮助车子驶出坑洼。可是,他找的石头太大了,放在车轮下反而让车子更加难以移动。商人看到这一幕,无奈地摇了摇头。 经过这一番折腾,商人原本就着急的心情更加烦躁了。他对李四说:“这位兄台,你这可真是多此一举啊,原本车子还有可能靠自身的力量出来,现在可好,彻底被困住了。”李四听了,顿时满脸通红,他意识到自己的好心办了坏事。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镇上传开了,人们都用它来当作一个教训。就如同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战争中,一些将领因为过度自信或者不必要的行动,导致原本有利的局势变得复杂甚至失利。 从那以后,李四明白了做事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需要冷静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会像这次一样多此一举,不仅没能帮到别人,反而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他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不再轻易做出一些没有必要的举动。 而这个小镇上的人们也从李四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他们在帮助别人或者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先想一想是否真的有必要,是否会起到反作用。大家都更加注重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像李四那样多此一举的情况。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后人要在做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行动,以免多此一举。

海底捞针

成語拼音

hǎi dǐ lāo zhēn

成語解釋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典故出處

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成語典故

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成語造句

想要在这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简直如同海底捞针。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一位智慧而勇敢的年轻人叫李明。 有一天,李明的父亲突然身患重病,急需一种极其罕见的草药来救命。这种草药只生长在遥远的一座神秘山谷中,而且数量稀少。李明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寻找草药的艰难旅程。 他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那座神秘山谷的入口。然而,山谷中地形复杂,植被茂密,要找到那特定的草药简直如同大海捞针。但李明没有退缩,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在山谷中仔细地搜寻着。 他每天早出晚归,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生长草药的角落。有时候,他会遇到陡峭的山峰,不得不艰难攀爬;有时候,他会陷入泥泞的沼泽,费尽力气才能脱身。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依然没有找到草药,他也渐渐感到了绝望。 但他想起在家中病重等待的父亲,又重新振作起来。他查阅了许多古老的典籍,从中寻找关于草药可能出现的线索。根据典籍记载,他开始更加有针对性地寻找。 终于,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无数次的失望后,李明在一个极为隐蔽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株疑似他要找的草药。他激动万分,小心翼翼地将其采挖出来,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 当他把草药拿给父亲服用后,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起来。李明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他从那看似不可能的大海捞针般的困境中,成功地找到了拯救父亲的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毅力和智慧的头脑,就有可能在茫茫人海或复杂的环境中,如同海底捞针一般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就如同李明,尽管前路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收获了成功。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实现复国大业,这也是在看似绝望的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达成目标的典范。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要勇敢地去尝试,去努力,因为奇迹也许就藏在那艰难的追寻之中。

好高骛远

成語拼音

hào gāo wù yuǎn

成語解釋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典故出處

《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成語典故

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画蛋·练功》

成語造句

他做事情总是不切实际,一味地追求那些难以实现的目标,完全是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张华从小就对各种知识充满了好奇,他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渐渐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他总是渴望能够一下子就取得巨大的成就,常常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 有一天,张华在集市上听到人们谈论着远方一个神秘的国度,据说那里充满了无尽的财富和荣耀。张华听后,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渴望,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那个神秘的国度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匆匆踏上了旅程。一路上,张华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也没有合适的装备和工具。但他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回头。 张华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那个神秘的国度。然而,他发现这里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天堂。这里同样充满了竞争和挑战,而且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想要在这里立足谈何容易。 张华开始感到迷茫和无助,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鲁莽和轻率。他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努力,而是一味地好高骛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张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想起了古人的智慧,想起了那些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的例子。他明白了,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于是,张华决定重新开始。他放下了自己的高傲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他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积极地与当地人交流和合作。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去面对每一个挑战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华终于在这个国度里站稳了脚跟。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是他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换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成功迈进。

荒诞不经

成語拼音

huāng dàn bù jīng

成語解釋

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典故出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成語典故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些内容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秦牧《幻想的彩翼》

成語造句

他讲的故事简直毫无逻辑,充满了各种离奇的情节,让人觉得荒诞不经。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度名叫奇域。这个国度里有一位非常特别的人物,他叫李三。 李三是一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人,但他的想法往往过于离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天,李三突然宣称他找到了一种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方法。众人听闻,都觉得十分荒谬,毕竟长生不老这种事情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然而,李三却对此深信不疑,并且开始付诸实践。他四处收集各种稀奇古怪的材料,按照自己所谓的“秘方”进行调配。他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有人嘲笑他,有人觉得他精神不正常。 但李三完全不顾他人的看法,依旧我行我素。他甚至在城中搭建了一个巨大的炉灶,准备炼制他那神奇的长生不老药。他的举动越发荒诞,就连城中最有学识的学者都摇头叹息,说他的行为简直是荒诞不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和精力在这件事情上,可最终什么成果也没有得到。他的长生不老药没有炼制成功,他自己也变得穷困潦倒。 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荒诞的行为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损失。李三的故事也成为了奇域国度中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用来警示后人不要被那些荒诞不经的想法所迷惑,要脚踏实地,依据现实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正如历史上的一些事例,比如有人妄图通过炼金术来制造黄金,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想法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避免陷入类似的荒唐境地,用理性和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

镜花水月

成語拼音

jìng huā shuǐ yuè

成語解釋

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典故出處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成語典故

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何其芳《梦中道路》

成語造句

人生中的许多功名利禄看似诱人,实则常常只是镜花水月,难以捉摸和长久拥有。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华。李华生活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他一心渴望着功成名就和无尽的财富。 李华每日忙碌于追逐各种看似美好的机会,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与成功失之交臂。一天,他偶然间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老人看着李华那迷茫又急切的眼神,微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你所追求的很多东西,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李华并不理解老人的话,他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于是,李华继续奔波着。他听闻远方有一座藏满宝藏的岛屿,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寻找宝藏的旅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当他终于到达那座传说中的岛屿时,却发现那里只是一片荒芜,所谓的宝藏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只是人们口中虚幻的传说。李华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他这才开始反思老人的话。 在失落中,李华回到了家乡。他开始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他看到那些为了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他看到那些曾经看似风光无限的人,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奈。李华渐渐明白,很多自己曾经拼命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如同镜中的花、水中的月,看似美好,却根本无法真实拥有。 李华开始改变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那些虚幻的目标。他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上,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和有意义,他也收获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正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物,很多不过是虚幻不实的景象。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镜花水月的虚幻追求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幸福。李华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学会取舍,不要执着于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事与愿违

成語拼音

shì yǔ yuàn wéi

成語解釋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典故出處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成語典故

不料后来事与愿违,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茅盾《子夜》十六

成語造句

他精心策划了这场活动,本想一举成功,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出现了诸多未曾预料的问题。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商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自幼聪慧,心怀大志,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 李明头脑灵活,善于观察市场的需求。经过多年的辛勤打拼,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当地的商界也小有名气。 有一年,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大量减产,粮食价格飞涨。李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商机,他决定倾尽所有的资金,从外地购买大批粮食运回来,以期在本地高价出售,获取巨额利润。 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各地,与供应商谈判,安排运输事宜。一切都看似进展得非常顺利,李明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这批粮食的到来,幻想着自己即将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运输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的袭击。他们抢走了大部分的粮食,还杀死了不少护送的人员。李明得知这个消息后,如遭雷击,心痛不已。 但他并未放弃,仍然期待着剩下的粮食能够按时运达。可是,命运似乎在故意捉弄他。由于道路崎岖难行,加之天气恶劣,剩余的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又损失了许多。 最终,当这批粮食抵达本地时,数量已经远远少于预期。而此时,其他地区的粮食也陆续运到,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逐渐恢复正常,价格开始回落。 李明原本期望的高价出售粮食赚取暴利的计划彻底落空,不仅没有赚到钱,还赔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甚至欠下了巨额债务。 他事与愿违,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曾经的雄心壮志瞬间化为泡影,他懊悔不已,自责自己当初的盲目决策和对风险的低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即便我们有着美好的愿望和精心的计划,也未必能够如愿以偿。正如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才不至于在事与愿违时,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徒劳无功

成語拼音

tú láo wú gōng

成語解釋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典故出處

《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成語典故

博洛兴师动众,旷费时日,徒劳无功。★华而实《汉衣冠》七

成語造句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去解决那个难题,结果却是徒劳无功,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赵国的国家。赵国的国君雄心勃勃,想要扩张领土,增强国家的实力。 当时,赵国的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时常侵扰赵国的边境,掠夺百姓的财物和粮食。赵国国君决定派遣大军出征,一举消灭这个部落,以绝后患。 于是,他任命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着数万精锐士兵,浩浩荡荡地向北方进发。军队一路奔波,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游牧民族部落的所在地。 然而,当他们准备发起进攻时,却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这个游牧民族部落非常熟悉当地的地形,他们利用山川、河流等自然屏障,巧妙地躲避着赵国军队的攻击。而且,他们的骑兵行动迅速,灵活多变,赵国的军队很难捕捉到他们的踪迹。 赵国的将领为了能够取得胜利,制定了各种作战计划。他命令士兵们修筑营寨,试图围困敌人;又多次派出先锋队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就这样,日复一日,赵国的军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粮草也逐渐匮乏。 可是,尽管赵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始终无法对游牧民族部落造成实质性的打击。最终,赵国国君不得不下令撤军,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赵国此次出征,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谓是徒劳无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充分了解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否则很可能会像赵国军队一样,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一无所获。正如《管子·形势》中所说:“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徒劳无益

成語拼音

tú láo wú yì

成語解釋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典故出處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倘实系硐产全枯,徒劳无益,则名是实非之厂。”

成語典故

做事要讲效益,徒劳无益的事不要去做。

成語造句

他做了很多努力去改变现状,结果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无益,自己只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其国内有一位名叫子轩的谋士。 子轩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一心想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出谋划策。当时,这个诸侯国正面临着来自周边强国的威胁,国力日渐衰弱。 子轩向国君进言,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军队、鼓励农桑、发展商业等。国君一开始对他的建议颇感兴趣,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权贵阶层的利益受到了触动,他们开始在国君面前搬弄是非,恶意中伤子轩。 国君渐渐对子轩产生了怀疑,对改革的支持也不再坚定。子轩却并未因此而放弃,他依旧努力地向国君阐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图说服国君继续推行改革。 可是,国君已经被那些权贵的谗言所迷惑,对于子轩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子轩的努力就如同对着一块顽石呼喊,没有得到任何积极的回应。 在权贵们的打压下,子轩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国家的局势愈发危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子轩满心的抱负和理想化为泡影,他身心俱疲,却又无可奈何。 回顾这段经历,子轩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国君已经不再信任的情况下,还一味地坚持进言,试图改变局面,最终只是徒劳无益。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昏庸的国君和狡诈的权贵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尽管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愿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果方向错误或者时机不对,很可能最终只是徒劳无益。我们需要在行动之前,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目标。

枉费心机

成語拼音

wǎng fèi xīn jī

成語解釋

枉白白地,徒然。白费心思。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你使这般科段,敢可也枉用心机。”

成語典故

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回

成語造句

他为了获取那份不属于他的荣誉,想尽各种办法,结果不过是枉费心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宋庄公的君主。 当时,郑国的郑庄公去世,郑国陷入了混乱。宋庄公看到了这个机会,想要趁机操控郑国的局势,以实现自己的野心。 他首先找到了郑国的公子突,答应帮助公子突夺取郑国的君位。公子突为了得到宋庄公的支持,与他立下了盟约,并承诺事成之后给予大量的财宝和土地。 宋庄公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倾尽了宋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派遣大军,耗费了无数的粮草和军备,帮助公子突与郑国的其他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宋庄公预想的那样顺利。公子突虽然成功登上了君位,成为了郑厉公,但他却并不愿意兑现当初对宋庄公的承诺。 宋庄公为此大怒,多次派遣使者前往郑国索要财物和土地,但郑厉公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宋庄公不甘心自己的付出就这样白费,于是不断地对郑国施加压力,甚至威胁要再次发动战争。 可郑国在郑厉公的治理下,逐渐稳定了局势,国力也有所恢复。面对宋庄公的无理要求,郑厉公坚决抵抗,不再屈服。 最终,宋庄公的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他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资源,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报。他妄图通过操控郑国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结果只是枉费心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宋庄公这样枉费心机的例子并不少见。许多人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绞尽脑汁地策划阴谋,却往往因为忽视了客观规律和人心向背,最终落得一场空。这也警示着后人,做事要遵循正道,不可妄图走捷径,否则只会是徒劳无功,枉费心机。

无的放矢

成語拼音

wú dì fàng shǐ

成語解釋

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成語造句

他在做方案时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就盲目行动,结果是无的放矢,没有达成任何有效的成果。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其中有一位名叫李福的年轻猎人,他身手敏捷,箭术高超,每次进山打猎都能满载而归。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福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精心准备,仔细观察猎物的行踪和习性。 有一天,镇上举行了一场射箭比赛,李福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比赛开始,其他参赛者都全神贯注,瞄准目标,稳稳地射出每一箭。而李福却完全没有认真对待,只是随意地拉弓放箭,心中想着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无需太过用心。 结果,一轮又一轮过去,李福的成绩惨不忍睹。他射出的箭要么偏离目标,要么根本就没有射到规定的区域。 比赛结束后,李福感到无比羞愧和困惑。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向出色的箭术为何会在这次比赛中如此糟糕。 这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走到他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今天的表现就如同无的放矢。射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用心瞄准,才能命中。你太过自负,根本没有找准目标就胡乱放箭,又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 李福听了老者的话,恍然大悟。他回想起自己过去打猎时的认真和专注,再对比今天比赛中的随意和浮躁,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就如同历史上的许多战役,将领们若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军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最终导致失败。比如在三国时期,袁绍拥兵自重,却在官渡之战中,战略目标模糊,指挥混乱,被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而归。 从此,李福深刻吸取了教训,重新找回了认真和专注的态度。他每次射箭前都会仔细观察,明确目标,再也不盲目放箭。最终,他的箭术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小镇上备受尊敬的猎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无的放矢,否则只能是徒劳无功。只有找准方向,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想入非非

成語拼音

xiǎng rù fēi fēi

成語解釋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典故出處

《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成語典故

当下想入非非,一头说一头要弄计赚骗缪寄萍的书。★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二回

成語造句

他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脑子里尽是些想入非非的念头,完全不切实际。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书生。李明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李明每日刻苦攻读,常常在油灯下苦读到深夜。他的才华在小镇上渐渐传开,人们都对他寄予厚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幻想自己功成名就后的种种荣耀与富贵,想象着自己身着华丽的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回到家乡。他常常沉浸在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无法专心学习。 一次,科举考试临近,其他学子都在紧张地复习备考,李明却依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遨游。他想入非非,想象着自己在考场上一挥而就,文章惊艳众人,皇帝亲自召见他,赐予他高官厚禄。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来,李明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但当他看到试卷上的题目时,却发现自己因为长时间的幻想而荒废了学业,很多题目都不知如何作答。最终,他名落孙山。 回到家乡后,李明遭到了人们的嘲笑和冷落。他这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想入非非是多么的愚蠢和有害。 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唐玄宗后期,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想入非非地追求享乐,不理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入非非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失去奋斗的动力。只有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梦想。李明经历了这次挫折后,痛定思痛,重新振作起来。他摒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学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虚无缥缈

成語拼音

xū wú piāo miǎo

成語解釋

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

典故出處

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成語典故

这都是虚无缥缈的事,那里有甚么神仙鬼怪!我却向来不信这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

成語造句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是虚无缥缈的,很难成为现实。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国度,名叫盛华国。这个国家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但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盛华国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名叫李逸。李逸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心怀远大的抱负。他渴望能够入朝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李逸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失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逸结识了一位自称能知晓未来的神秘道士。道士告诉李逸,他之所以一直未能成功,是因为他的命运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束缚,只有通过修炼一种特殊的法术,才能打破这种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逸被道士的话深深吸引,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毫不犹豫地跟随道士走进了深山,开始修炼那种虚无缥缈的法术。日复一日,李逸沉浸在这种虚幻的追求中,逐渐疏远了家人和朋友。 他的父母为他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疾首,多次劝他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到现实中重新努力。但李逸却坚信,只要修炼成功,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时光荏苒,几年过去了,李逸依然没有修炼成功。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身体也因为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而变得虚弱不堪。此时的他,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通过不懈努力和勤奋学习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伟人。他们没有依靠虚无缥缈的法术,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李逸意识到,自己一直追求的所谓法术,不过是一场空幻的梦。 最终,李逸幡然醒悟,他告别了道士,回到了家乡。他重新拿起书本,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逸终于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所迷惑,只有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眼高手低

成語拼音

yǎn gāo shǒu dī

成語解釋

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总是想得很多,做得很少,这种眼高手低的态度让他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熟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李明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对自己有着极高的期望。他看到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功勋卓著,便立志要超越他们。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李明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他在求学时,对于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常常不屑一顾,觉得太过简单,毫无挑战性。每当老师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实践练习时,他总是草草应付,认为这些都是小儿科,不足以展现他的才华。 有一次,村里组织了一场诗词比赛。李明自信满满地参加了,他在心中构思了无数华丽的词句,觉得此次比赛冠军非他莫属。可当比赛开始,真正要落笔成章时,他却发现自己的思绪混乱,那些原本在脑海中构思的美妙诗句,竟无法顺畅地表达出来。最终,他的作品空洞无物,辞藻堆砌却毫无真情实感,在比赛中名落孙山。 这之后,李明又听闻邻村有一位富商正在招募谋士,以助其拓展商业版图。李明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前往应聘。在与富商交谈时,李明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许多宏大的商业理念和策略,听得富商频频点头。富商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先制定一个具体的商业计划。 李明接下任务后,起初兴致勃勃,可当真正着手去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数据、考虑实际操作细节时,他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发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和理论,却缺乏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和耐心。最终,他提交的商业计划漏洞百出,不切实际,富商只能失望地将他辞退。 经过这一系列的挫折,李明开始反思自己。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眼高手低,只追求高远的目标和华丽的构想,却忽略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和实践。 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伟大的成就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李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他放下了浮躁和自负,开始虚心学习,注重实践,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明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实现了当初的抱负。

异想天开

成語拼音

yì xiǎng tiān kāi

成語解釋

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典故出處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这可谓异想天开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总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简直是异想天开。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年轻人。李三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过着简单而平凡的日子。 李三却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头脑灵活,充满了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然而,他的这些想法在村民们眼中,常常被视为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荒唐。 有一天,李三看到村外的那条河流,水流湍急,却只是白白地流淌而去。他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在河边建造一座水车,利用水流的力量来带动磨坊,那不是能大大提高村里磨面的效率吗?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民们时,大家都哄堂大笑,纷纷说他是异想天开。 “这怎么可能实现?水流那么急,怎么可能控制得住?”一位老者摇着头说道。 “就是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别瞎折腾了。”众人附和着。 但李三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嘲笑和质疑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开始四处寻找资料,研究水车的构造和原理。白天,他在田间劳作之余,就拿着树枝在地上比划着设计图;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他翻阅着从邻村借来的几本破旧的书籍,努力汲取着相关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李三决定动手建造水车。他找来一些木材和工具,独自一人在河边忙碌起来。起初,他的尝试并不顺利,搭建的水车框架总是在水流的冲击下散架。 这时候,村里的风言风语更多了。“早就说他是异想天开,这下好了,白费了那么多力气。” 然而,李三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他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水车成功地转动起来了!它带动着磨坊的石磨,快速而平稳地运转着。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村民们纷纷来到河边,看着那神奇的水车,惊叹不已。曾经嘲笑他异想天开的人们,此时都对李三竖起了大拇指。 李三的成功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坚持不懈,说不定就能成为改变生活的伟大创新。正如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最初的时候,也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正是那些敢于挑战常规、坚持梦想的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竹篮打水

成語拼音

zhú lán dá shuǐ

成語解釋

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典故出處

唐·寒山《诗》之二○八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阿福的农夫。阿福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但他总是梦想着能够一夜暴富,过上富裕舒适的生活。 有一天,阿福听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座神秘的矿山,据说那里藏有无尽的宝藏。这个消息让阿福心动不已,他立刻决定放下手中的农活,踏上寻找宝藏的征程。 经过漫长的旅途,阿福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矿山。矿山周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个人都满怀希望地在挖掘着宝藏。阿福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挖掘,累得腰酸背痛,但心中的财富梦想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阿福始终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宝藏。他的钱也快花光了,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但阿福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归,他想着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发现宝藏。 就在这时,一个狡猾的商人出现在阿福面前。商人对阿福说:“我有一种神奇的药水,只要把它洒在矿山上,就能让隐藏的宝藏显现出来。但这药水价格昂贵。”阿福被商人的话迷惑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了那瓶所谓的神奇药水。 阿福满怀期待地将药水洒在矿山上,然后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宝藏的出现。可是,等了很久很久,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不仅失去了所有的积蓄,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阿福无奈地回到了家乡,他发现由于自己长时间不在家,农田里长满了杂草,庄稼颗粒无收。他的家人也因为生活的困苦而饱受折磨。此时的阿福懊悔不已,他一心追求那不切实际的财富,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正如《红楼梦》中所说:“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阿福的经历正是如此,他被虚幻的财富梦想冲昏了头脑,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平静和安宁。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切不可贪图不切实际的东西,否则就会像阿福一样,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竹篮打水-成語圖片

竹篮打水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