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42个成语

关于诸葛亮的42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足智多谋、忠诚勤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成语。

不知所云

成語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成語解釋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成語典故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 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 前,他给刘禅写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 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 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弹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成語造句

他说了一大通莫名其妙的话,让人完全不知所云。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后来,刘备病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对内严明法纪,发展生产;对外积极谋划,准备北伐。 然而,刘禅却宠信一些奸佞之臣,整天沉迷于享乐,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诸葛亮多次上书进谏,苦口婆心,希望刘禅能够振作起来,治理好国家。 有一次,诸葛亮又给刘禅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在奏折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当前的局势和自己的治国方略,希望刘禅能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可是,刘禅看完奏折后,却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诸葛亮在说什么。他找来身边的大臣询问,大臣们也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原来,刘禅平日里根本不学习,也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诸葛亮奏折中的那些政治、军事术语和策略,自然是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对于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毫无概念。 诸葛亮得知刘禅的反应后,不禁长叹一声,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无奈。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刘禅如果不能觉醒,那么蜀汉的前途将十分渺茫。 这件事情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也由此诞生了“不知所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内容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刘禅的昏庸无能,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而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虽然未能挽救蜀汉,但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被后人所敬仰和传颂。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避免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草船借箭

成語拼音

cǎo chuǎn jiè jiàn

成語解釋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成語造句

在战争中,他巧用妙计,像诸葛亮草船借箭般轻松获取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不断,各方势力角逐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最为强大。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则在诸葛亮等谋士的辅佐下,力图发展壮大。 当时,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对抗曹操。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命大都督周瑜领军抵御。周瑜才华出众,但心胸有些狭窄,他一直对诸葛亮的才智心存嫉妒。 在商议军事策略时,周瑜故意给诸葛亮出难题,要求他在短时间内筹集十万支箭。这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却从容不迫地答应了下来。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于是他心生一计。他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草船,并在船上布满了草人。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诸葛亮带领这些草船悄悄驶向曹操的营地。曹操的士兵在大雾中看不清情况,只看到有许多船只靠近,以为是敌军来袭,便纷纷向草船射箭。箭如雨下,纷纷射在了草人和草船上。 诸葛亮在船上悠闲地喝着酒,看着草船上的箭越来越多。等到曹操发觉情况不对时,草船上已经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诸葛亮于是下令调转船头,满载着十万余支箭顺利返回。 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多疑心理和大雾天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量的箭支,成功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故事也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他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草船借箭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力量或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虽未明确提及草船借箭之事,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孙刘联军与曹操之间的智谋较量。草船借箭的成功,为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伏龙凤雏

成語拼音

fú lóng fèng chú

成語解釋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刘备急切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

成語造句

他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堪称伏龙凤雏,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在荆州有两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人物,他们被人们赞誉为“伏龙凤雏”。 其中的“卧龙”,便是诸葛亮。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早年的他隐居隆中,晴耕雨读,却心系天下苍生。虽未出茅庐,却已对当时的局势了如指掌。 而“凤雏”庞统,同样有着非凡的才智。他为人朴实,善谋略,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备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听闻了诸葛亮的大名,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以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欣然出山,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刘备出谋划策,多次帮助刘备化险为夷,逐步奠定了蜀汉的根基。 后来,庞统也前来投靠刘备。刘备对他的才能也颇为认可,让他与诸葛亮一同辅佐自己。 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庞统为了帮助刘备夺取战略要地,亲自率军出征。然而,在战场上,他不幸遭遇敌军埋伏,最终壮烈牺牲。诸葛亮得知庞统的死讯后,悲痛不已。 此后,诸葛亮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继续为蜀汉的事业鞠躬尽瘁。他殚精竭虑,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多次击败敌军,使得蜀汉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诸葛亮的“隆中对”,犹如一盏明灯,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草船借箭,展示出他的神机妙算。他的智慧和才能,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广为流传。 伏龙凤雏,这两位杰出的人物,虽然命运各异,但他们的才华和贡献都被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无数后人追求智慧和卓越,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伏龙凤雏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远被人们传颂和敬仰。

锦囊妙计

成語拼音

jǐn náng miào jì

成語解釋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以吴国荆州为基地,实力逐渐强大起来。长坂坡之战后,周瑜设计诱使刘备去东吴娶孙权的妹妹然后除掉他。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让赵云陪刘备前往东吴,使得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想出各种办法,就像有锦囊妙计一般,轻松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成語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一直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要找机会除掉他。 当时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进攻东吴。孙权命周瑜为主帅,率军抵抗曹军。周瑜虽然足智多谋,但面对曹操的强大兵力,心中也有些忧虑。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心思,便主动前来相助。 诸葛亮对周瑜说:“曹操势大,不可力敌,需用奇计。”周瑜连忙请教,诸葛亮却笑而不语,只是拿出三个锦囊,交给周瑜,并叮嘱道:“这三个锦囊中有破敌之策,你需依计行事。”周瑜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收下了锦囊。 战争开始后,曹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周瑜心中焦急万分,这时他想起了诸葛亮的锦囊。他打开第一个锦囊,只见上面写着:“曹军新至,其势正盛,可派一军诈降,引曹操上钩。”周瑜恍然大悟,立刻依计行事。他派黄盖假意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中计,对黄盖深信不疑。 在黄盖诈降成功后,周瑜准备发起总攻。这时他又打开了第二个锦囊,上面写着:“决战之时,可派一军绕到曹军后方,放火扰乱其军心。”周瑜立刻派甘宁率领一军绕到曹军后方,放起大火。曹军顿时大乱,周瑜趁机率领大军发起冲锋,曹军被杀得丢盔卸甲。 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军撤退。周瑜率军追击,在途中他打开了第三个锦囊,只见上面写着:“曹操虽败,必不甘心,可在其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周瑜依计行事,果然在曹操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又一次大败曹操。 最终,东吴军队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帮助下,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周瑜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慨地说:“诸葛亮真乃神人也,其锦囊妙计,助我破敌,实乃大恩。”从此,“锦囊妙计”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事先策划好的、十分高明的计谋或办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用妙计取胜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孙膑的“围魏救赵”,通过巧妙地攻打魏国来解救赵国的危机,展现了高超的战略智慧。这些故事都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智慧和谋略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谋划,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集思广益

成語拼音

jí sī guǎng yì

成語解釋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成語典故

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处理、决定蜀国的大小政事,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主持者。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常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杨是当时丞相府里负责文书事务的主簿官。他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作法提出了建议,他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分工应该不同。”他还举出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意思。劝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过问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自己应主抓军政大事。诸葛亮对于杨的劝告和关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后来杨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哀悼不已。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告,号召文武百官、朝廷内外主动积极地发表政见,反复争议。这篇文告就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他在文中写道:“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成語造句

大家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经验,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这个国家的边境地区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王为此忧心忡忡,召集了国内的大臣们一起商议对策。 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加强军事力量,立刻出兵攻打外敌;有的则认为应该先发展国内经济,增强国力后再做打算;还有的提议与邻国结盟,共同对抗敌人。国王听了之后,觉得每个人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时,一位睿智的老臣站出来说:“陛下,我们不能只听少数几个人的意见,应该广泛地征求更多人的想法,集思广益,或许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办法。”国王觉得老臣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纷纷踊跃参与。有一位普通的农夫,他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提出可以在边境地区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同时鼓励百姓们参与到边境的守卫中来。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还有一位商人,他结合自己的贸易经历,建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通过经济手段来制约外敌。 就这样,通过广泛地收集众人的智慧和想法,国王和大臣们综合分析,最终制定出了一套全面的应对方案。他们一方面加强了军事防御,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堡垒;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同时,也与一些邻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国家成功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平静和安宁。国王深刻地认识到了集思广益的重要性,他明白只有广泛地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从那以后,这个国家每逢遇到重大问题,都会采用集思广益的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案。国家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成为了周边国家羡慕和效仿的对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明的君主和领导者都深知集思广益的价值。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那些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统治者,往往会导致国家陷入困境。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汇聚众人的智慧,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鞠躬尽瘁

成語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

成語解釋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典故出處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語典故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成語造句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不辞辛劳,日夜奋战,真可谓是鞠躬尽瘁。

成語故事

在遥远的三国时期,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便是诸葛亮。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便一心辅佐刘备。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临终前,将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后,诸葛亮肩负起了治理蜀汉的重任。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他一面积极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一面精心策划军事行动,试图北伐中原。 在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他亲自制定战略战术,指挥军队作战。他还关心士兵的生活和疾苦,与他们同甘共苦。他的智慧和仁德赢得了士兵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然而,诸葛亮的身体却在长期的操劳中渐渐垮了下来。但他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继续为蜀汉的事业鞠躬尽瘁。他的属下多次劝他保重身体,他却总是说:“先帝托孤于我,我怎能不尽心竭力?” 终于,在一次北伐途中,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念念不忘蜀汉的安危,不断地思考着如何继续北伐。他对前来探望的大臣们说:“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后主,不可有丝毫懈怠。” 不久,诸葛亮与世长辞。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成为了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懈奋斗。诸葛亮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历史的天空。 正如《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亮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鞠躬尽瘁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心中。

开诚布公

成語拼音

kāi chéng bù gōng

成語解釋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成語典故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語造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真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这样才能建立深厚而稳固的关系。

成語故事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忠诚备受尊敬。 当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真诚和公正的态度。有一次,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出征前,他召集众将开会,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诸葛亮毫无保留地将敌我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说:“如今局势复杂,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克服困难。我会以开诚布公之心对待各位,也希望大家能坦诚相待,为了国家的利益共同努力。”众将听后,无不为诸葛亮的真诚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全力追随。 在战场上,诸葛亮更是以身作则,对将士们关怀备至。他与将领们共同商议战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也不会轻易驳斥,而是认真思考其合理性。 有一位年轻的将领,起初对诸葛亮的一些决策有所疑虑,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怪罪他,反而耐心地与他交流,解释自己的想法和依据。最终,这位将领被诸葛亮的真诚和智慧所折服,全心投入到战斗中。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开诚布公,使得蜀汉军队上下一心,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他的这种品质也深深影响了蜀汉的官员和百姓,大家都以他为榜样,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诸葛亮的开诚布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所传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中,只有以真诚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理想。这种开诚布公的精神,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临危受命

成語拼音

lín wēi shòu mìng

成語解釋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理朝政。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出征前夕给阿斗写《前出师表》说自己临危受命,为了匡复汉室大业,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語造句

在公司面临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他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带领团队努力拼搏,最终成功扭转了局面。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外敌入侵,内部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一位名叫张义的将军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张义自幼习武,有着高超的武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心怀国家和人民,一直渴望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当国家陷入绝境之时,朝中大臣们纷纷举荐张义,希望他能承担起拯救国家的重任。尽管深知前路艰险,但张义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他迅速整顿军队,加强训练,准备迎敌。 在战场上,张义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多次巧妙地化解了敌人的进攻,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然而,敌人也不甘示弱,不断增兵,试图扭转局势。 面对重重困难,张义始终没有放弃。他借鉴历史上的诸多战役,灵活调整战术,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张义带领士兵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数天的激战,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成功击退了敌人,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随着战争的进行,张义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国家。百姓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将他视为国家的英雄。在他的努力下,国家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重新走上了正轨。 张义临危受命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流传千古。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站出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正如《论语》中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张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楷模和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危机时刻,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奇迹。

料事如神

成語拼音

liào shì rú shén

成語解釋

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典故出處

宋·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果然是烧了这两座。孔子说桓公杀兄夺位,僖公杀弟篡国,这是天意。

成語造句

他每次都能精准地预测事情的发展,真可谓料事如神。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睿的谋士。 张睿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对兵法和谋略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生活的时代,国家动荡不安,各方势力纷争不断。 一次,邻国突然举兵来犯,边境的守将们惊慌失措,急忙向朝廷求救。朝廷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对于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立刻出兵迎战。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张睿站了出来。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敌人虽然来势汹汹,但长途奔袭,必定疲惫不堪,而且他们的粮草供应也可能存在问题。张睿建议朝廷先派出一支小部队进行骚扰,打乱敌人的部署,同时暗中筹备大军,等待时机出击。 皇帝采纳了张睿的建议,果然,敌军在骚扰下逐渐露出疲态,粮草也开始短缺。此时,张睿判断出敌军即将撤退,他力劝皇帝派出大军追击。果不其然,敌军在撤退途中遭遇了朝廷大军的伏击,损失惨重,狼狈逃窜。 经此一战,张睿声名远扬。后来,国内又发生了一场叛乱。叛军势力强大,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朝廷再次陷入了恐慌之中。但张睿却显得格外镇定,他仔细研究了叛军的行动路线和策略,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断言叛军会在某个山谷中遭遇困境。众人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他的建议做好了准备。 不久后,叛军果然如张睿所料,在山谷中遭遇了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陷入了困境。朝廷大军趁机出击,一举将叛军击败。 张睿一次次精准的判断让人们对他敬佩不已,大家都称赞他料事如神。他的智慧和谋略不仅帮助国家度过了一次次危机,也为百姓带来了安宁。张睿深知,自己的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积累而来。他不断地充实自己,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张睿这样料事如神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洞察力,在关键时刻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料事如神的智者,历史才得以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七擒七纵

成語拼音

qī qín qī zòng

成語解釋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成語典故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成語造句

当年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心悦诚服,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决定出兵征讨南中地区。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勇猛善战,但为人鲁莽。 诸葛亮率领大军一路南下,与孟获的军队遭遇。孟获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一开始给蜀军制造了不少麻烦。然而,诸葛亮足智多谋,很快就找到了应对之策。 第一次交战,蜀军轻松地打败了孟获的军队,孟获也被生擒。但诸葛亮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放了回去,说:“我想让你心悦诚服地归降。”孟获回去后,重整旗鼓,再次与蜀军交战。 第二次,孟获又被蜀军所擒,诸葛亮依然放了他。如此反复,一直到第七次,孟获又一次被抓住。这次,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仁德和智慧所折服,他流着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之所以要七擒七纵孟获,是有着深远考虑的。他深知南中地区的重要性,如果只是靠武力征服,很难真正稳定。只有让孟获等人心服口服,才能实现长久的和平。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亮纳而赦之,使自相统领,南中遂平。” 通过七擒七纵,诸葛亮成功地收服了孟获,也稳定了南中地区。这不仅为蜀汉消除了后顾之忧,还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人力支持。 七擒七纵这个成语,自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运用策略得当,使对方心服口服。它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宽广的胸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传颂着这个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顾茅庐

成語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成語解釋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語典故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成語造句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辞辛劳,多次前往诸葛亮的住所,真可谓是三顾茅庐,最终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局势动荡,英雄辈出。刘备,这位胸怀大志的人物,一心想要恢复汉室,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当时,有一位智者名叫诸葛亮,他才华横溢,智谋超群,隐居在隆中。刘备听闻了他的名声,深知此人乃是济世之才,若能得他相助,自己的大业必将如虎添翼。 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踏上了寻找诸葛亮的征程。第一次拜访,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却被告知诸葛亮外出游玩,不在家中。刘备虽然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他决定改日再来。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二次前往茅庐。这次他们不巧又赶上诸葛亮被朋友邀请走了,依旧未能见到诸葛亮本人。张飞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他抱怨说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隐士,何必如此大费周章。但刘备却严肃地说:“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值得我们一而再地拜访。” 又过了些日子,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这次,天空飘着雪花,天气十分寒冷。他们到达茅庐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没有打扰他,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关羽和张飞在一旁冻得直跺脚,但刘备依然一动不动。等了许久,诸葛亮终于醒来,看到刘备等人在门外等候,深受感动。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他与刘备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刘备听后,如醍醐灌顶,他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真诚,又有着坚定的志向和抱负,便欣然答应。 此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他们携手并肩,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在那个乱世中开创了一番辉煌的事业。 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位贤才,不惜三次亲自到茅庐拜访。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成为了后世的佳话。“三顾茅庐”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不仅代表了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更体现了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无数人,让人们明白,只有真心诚意、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上楼去梯

成語拼音

shàng lóu qù tī

成語解釋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刘表把新野送给刘备,让刘备抵御曹操。同时准备让次子刘琮继承自己的位置,这让长子刘琦感到处境比较危险。刘琦请诸葛亮到自家后花园高楼上吃饭,命人把楼梯撤去,虚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要刘琦去当江夏太守脱险。

成語造句

他先假意帮助别人,等别人完全依赖他后,却突然使出上楼去梯之计,让人陷入困境。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不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有一个名叫刘琦的人,他是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此人,虽据有荆州之地,但在晚年却在立嗣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次子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为妻,蔡氏一族在荆州势力庞大,他们一心想扶持刘琮上位,因此对刘琦多有打压和排挤。 刘琦深感自己处境危险,他知道如果继续留在荆州,很可能会遭遇不测。于是,他想到了向当时在荆州的刘备求救。刘备身边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名叫诸葛亮。刘琦多次恳请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但诸葛亮因为顾虑到与刘表的关系,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有一天,刘琦又来拜见诸葛亮,恳切地说道:“先生,我如今身处绝境,还望先生救我一命。”诸葛亮依然推脱。刘琦无奈之下,心生一计。他邀请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之上饮酒,二人登上高楼之后,刘琦暗中命人撤走了梯子。然后,刘琦再次向诸葛亮请教如何摆脱困境。 诸葛亮见此情形,明白了刘琦的决心和无奈。他沉思片刻后,对刘琦说道:“公子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重耳也曾流亡在外,但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公子如今也可效仿重耳,离开荆州这个是非之地,另寻安身之所。”刘琦听后,恍然大悟。 不久之后,刘琦便找机会离开了荆州,前往外地发展。而刘琦上楼去梯这一计策,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典故。它生动地展现了刘琦在困境中为求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刘琦一样,虽然他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碍,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找到了一条出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像诸葛亮一样,善于从历史和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

死而后已

成語拼音

sǐ ér hòu yǐ

成語解釋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典故出處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語造句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全力以赴,真可谓是死而后已。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位蜀汉的丞相,自隆中出山后,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兴复汉室的大业。早年他辅佐刘备,在那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为刘备出谋划策,东联孙吴,北抗曹操,一步步建立起蜀汉政权。 当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肩负起了巨大的责任。他一面要稳定蜀汉的局势,安抚民心,一面要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中原。他夙兴夜寐,不辞辛劳,事事亲力亲为。为了能实现北伐的目标,他积极发展生产,整顿军纪,训练士兵。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行动,他都殚精竭虑,只为了能让蜀汉更加强大,能早日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在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碍。曹魏的兵力雄厚,防守严密,每一次进攻都异常艰难。但他从不气馁,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攻击。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哪怕前路艰险,他也义无反顾。 长时间的操劳和压力,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不肯有丝毫的懈怠。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完成先帝的遗愿,恢复汉室江山。终于,在长期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下,诸葛亮倒下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心系着蜀汉的未来,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诸葛亮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忠诚与奉献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古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以其非凡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往直前,奋斗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神机妙算

成語拼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成語解釋

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典故出處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

成語典故

公元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这就是神机妙算的意思。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军队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诸葛亮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时,诸葛亮的草船早已驶远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叫做“草船借箭”。这个成语就是从此故事中引申出来的。

成語造句

他在这场商业谈判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每一个决策都恰到好处,仿佛有神机妙算之能。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辈出。有一位谋士,他的智谋堪称当世一绝,他就是诸葛亮。 当时,刘备为了成就一番大业,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自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军师,为他出谋划策。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刘备。面对曹操的强大兵力,刘备一方众人都忧心忡忡。然而,诸葛亮却气定神闲,他仔细分析局势,心中已然有了应对之策。 他先派人在曹军必经之路上布置疑兵,让曹军误以为有大量伏兵。同时,他又巧妙利用地形,设下各种陷阱。当曹军踏入陷阱后,顿时阵脚大乱。而此时,诸葛亮早已算准时机,指挥刘备的军队发起攻击。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的每一个决策都恰到好处,仿佛他能未卜先知一般。他对敌军的行动了如指掌,对战场上的每一个变化都能迅速做出反应。 曹操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却没想到中了诸葛亮的计谋,最终大败而归。而刘备一方则凭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成功击退了强敌,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在政治、外交等方面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能通过对人心和局势的精准把握,巧妙地化解各种危机,为刘备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诸葛亮又多次运用他的神机妙算,帮助刘备取得了许多胜利。他的智谋和才华,不仅让刘备对他敬重有加,也让他的对手们对他忌惮不已。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成为了千古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运用智慧,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舌战群儒

成語拼音

shé zhàn qún rú

成語解釋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成語造句

在那场激烈的辩论会上,他凭借着卓越的口才和渊博的知识,犹如诸葛亮一般舌战群儒,令人钦佩不已。

成語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日益强大。他亲率大军南征,想要一举吞并江南。此时的刘备势单力薄,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派遣使者前往江东,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 诸葛亮肩负着这一重大使命,只身一人来到了江东。江东的众多谋士们得知刘备派来了使者,纷纷聚集起来,想要给诸葛亮一个下马威。 在一场重要的会议上,以张昭为首的谋士们开始对诸葛亮发起了轮番攻击。张昭率先发难,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对诸葛亮冷嘲热讽,指责刘备实力弱小,如今还寄人篱下,说诸葛亮空有虚名,不能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说:“当初汉高祖刘邦也曾弱小,还多次战败,但最终却能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如今刘备虽然暂时处于困境,但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仁义之心,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我诸葛亮也定会尽心尽力辅佐主公。” 接着,又有谋士提出曹操兵多将广,不可与之抗衡。诸葛亮则分析道:“曹操虽兵强马壮,但他也有弱点。他的军队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且北方士兵不擅长水战。我们若能巧妙运用策略,定能找到破敌之法。” 面对谋士们的种种质疑和刁难,诸葛亮沉着应对,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一一驳斥,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诸葛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光芒四射。他以一己之力,成功地说服了江东的众多谋士,为孙刘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孙权决定与刘备联手,共同对抗曹操。 这场舌战群儒的精彩较量,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华和非凡智慧。他在强敌环伺、形势复杂的情况下,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挑战,用他的雄辩之才折服众人,为刘备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有了孙刘联盟,才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从此三分天下的局势初步形成。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事迹,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让后人赞叹不已。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語拼音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成語解釋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潜心攻读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方面知识,他对当时的政局有独到的见解。襄阳的司马徽认为他是杰出人才,能认清天下大势,就把这个卧龙推荐给在荆州投靠刘牧的刘备。

成語造句

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因为能够看清时势、顺应潮流而成就非凡。 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崛起,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其他六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纷纷谋求对策。其中,赵国的名将李牧多次成功抵御了秦国的进攻。然而,赵国的一些大臣却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他们嫉妒李牧的战功,不断向赵王进谗言。赵王受到蛊惑,竟然免去了李牧的兵权。 就在这时,赵国的一位谋士看出了局势的危急。他深知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不可阻挡,而赵国此时内部矛盾重重,已经难以与之抗衡。这位谋士明白,继续抵抗下去只会给赵国带来更多的灾难。于是,他力劝赵王顺应时势,向秦国求和,以保赵国百姓的安宁。 可是赵王却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要与秦国对抗到底。最终,赵国在秦国的进攻下覆灭,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位谋士,因为他能够识时务,早早地离开了赵国,避免了这场灾难。 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位识时务的人物,他就是贾诩。贾诩最初在董卓手下效力,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欲散伙回乡。贾诩看出此时局势混乱,如果他们就此散去,很可能会被其他势力消灭。于是,贾诩劝他们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李傕、郭汜等人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攻占了长安。 后来,贾诩又辗转到了张绣麾下。在曹操与张绣的战争中,贾诩多次为张绣出谋划策,使得曹操颇为头疼。然而,当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张绣感到难以抗衡时,贾诩又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犹豫不决,贾诩则分析道:“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势大也。且袁氏兄弟相斗,必不能久。曹公唯才是举,必不害君。”张绣最终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而贾诩也因此得到了曹操的重用,成为曹魏的重要谋士。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识时务者为俊杰,并不是说要人们一味地妥协和退让,而是要人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局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那些能够识时务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成就一番事业。而那些固执己见、不识时务的人,则往往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成为历史的尘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识时务的能力。当我们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要学会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实现自己的价值。

妄自菲薄

成語拼音

wàng zì fěi bó

成語解釋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成語造句

他总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自身的闪光点,一味地妄自菲薄。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马谡的将领。马谡自幼聪慧,熟读兵书,常常自视甚高。 当时,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决定派马谡镇守街亭。马谡临行前,信心满满地向诸葛亮保证一定能守住街亭。然而,到了街亭后,马谡却不顾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将大军驻扎在山上,他认为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地击败敌军。 王平苦劝道:“将军不可如此轻率,我们应该依据地形,谨慎行事,切不可盲目自信。”但马谡却完全听不进去,他觉得王平太过胆小,自己的策略才是最完美的。 结果,魏军大将张郃率军前来,迅速切断了马谡军的水源和粮道。马谡的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士兵们口渴难耐,战斗力急剧下降。张郃趁机发动攻击,马谡军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痛心疾首,长叹道:“马谡此人,空有满腹才华,却因过度自信而妄自菲薄他人之见,最终酿成大祸。” 此战后,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以正军纪。而马谡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教训,提醒人们不可盲目自信,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切不可像马谡一样,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轻视他人的智慧,否则就可能会因为妄自菲薄而导致失败。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西楚霸王项羽,他虽然勇猛无比,但却刚愎自用,听不进范增等谋士的良策,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我们应当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取得更大的成就。

先见之明

成語拼音

xiān jiàn zhī míng

成語解釋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典故出處

《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成語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主簿杨修积极为曹植出谋划策争夺太子地位,使曹操感到忧虑,在曹植失败后,曹操借故杀了杨修。曹操去见杨修的父亲杨彪并问候他,杨彪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曹操十分尴尬。

成語造句

他当初的选择果然没错,现在看来他真是有着先见之明,早早地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趋势。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陈国。陈国有一位智者名叫季札,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卓识而闻名于世。 当时,陈国的君主想要与邻国交好,便派遣季札作为使者前往邻国访问。季札带着使命踏上了旅途,一路上他仔细观察着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和局势变化。 当他来到其中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的君主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君主让乐师们演奏乐曲。季札静静地聆听着音乐,当一曲奏罢,他微微点头,面露赞赏之色。君主好奇地问他对这首曲子的看法,季札回答道:“这首曲子气势恢宏,节奏明快,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有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君主听后十分高兴。 接着,乐师又演奏了另一首曲子。季札听后,脸色却变得有些凝重,他缓缓地说:“这首曲子虽然也很动听,但其旋律中似乎透露出一丝奢靡和放纵,长此以往,恐怕这个国家会出现一些问题。”君主听了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礼貌地感谢了季札的直言。 季札完成使命后便回到了陈国。没过多久,那个国家果然如季札所预言的那样,因为君主的骄奢淫逸和政治腐败,国内出现了动乱,国家陷入了困境。而陈国由于季札的先见之明,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避免了受到牵连。 季札的智慧和先见之明不仅体现在对他国局势的判断上,在陈国国内的事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陈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决策,大臣们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季札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方案的利弊,最终指出了一条最为明智的道路。起初,有些大臣还对他的建议持有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季札的判断是正确的,陈国因此得以顺利发展。 季札凭借着自己的先见之明,一次次帮助陈国化险为夷,他的声名也远播四方。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都赞叹他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季札这样具有先见之明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前察觉到潜在的危险和机遇,从而为自己和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先见之明不仅仅是一种天赋,更是通过不断学习、观察和思考而培养出来的能力。它让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引领自己和他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雄才大略

成語拼音

xióng cái dà lüè

成語解釋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典故出處

《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成語典故

西汉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安定团结。汉武帝即位后,他罢黜百家之言,独尊儒家文化,他广泛收罗人才,兴大学,好大喜功,不关心人们的疾苦。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

成語造句

他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在复杂的局势中展现出了如同雄才大略之辈的非凡才能,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光芒。其中,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他便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初登皇位之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当时的汉朝,虽历经文景之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边境不宁、诸侯势力过大等问题。然而,刘彻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刘彻推行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使得国家政权更加稳固。在军事方面,他大胆启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对北方的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征讨。卫青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多次深入匈奴腹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霍去病更是少年英雄,他率领轻骑深入大漠,屡立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 在文化上,刘彻重视儒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还积极拓展疆土,加强与西域等地的交流与联系,使汉朝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将汉朝推向了鼎盛时期。他的一系列举措和成就,不仅对当时的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正是因为有了像刘彻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朝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有拥有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开创出辉煌的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逸待劳

成語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成語解釋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典故出處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成語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成語造句

我们先按兵不动,养精蓄锐,等敌人疲惫不堪时再出击,这是以逸待劳的好策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战场上,有一位智慧非凡的将领名叫李牧。 当时,李牧奉命镇守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侵扰。他深知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来势汹汹,不可贸然出击。于是,李牧采取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策略。 他精心训练士兵,加强防御工事,但却从不轻易主动出战。匈奴每次前来挑衅,李牧总是命令士兵们坚守城池,不得出战。时间一长,匈奴人以为李牧胆怯,开始轻视他和他所率领的军队。 然而,李牧心中早有盘算。他知道长期的奔波作战会让匈奴疲惫不堪,而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等待着最佳的时机。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牧一直按兵不动,以逸待劳。 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李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当匈奴再次大规模来袭时,李牧率领着早已养足精神、士气高昂的士兵们突然出击。匈奴人完全没有料到这一着,被打得措手不及。李牧指挥军队奋勇杀敌,一举击溃了匈奴的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一战,让李牧威名远扬。他以逸待劳的策略,成为了后世军事家们学习的典范。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李牧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策略,让自己的军队在最佳状态下出击,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逸待劳的智慧不断被传承和发扬,成为了战争和其他领域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它提醒着人们,有时候耐心等待,积蓄力量,反而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取得最终的成功。

作奸犯科

成語拼音

zuò jiān fàn kē

成語解釋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成語典故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前出师表》希望他整顿朝纲,将作奸犯科者严惩以巩固政权。

成語造句

一些人总是存有侥幸心理,妄图通过作奸犯科来获取利益,却不知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有一个名叫刘璋的地方官员,他治理的地区还算较为安稳,但他性格懦弱,缺乏决断力。 刘璋手下有一个名叫张松的谋士,此人心怀叵测,妄图谋取私利。张松看到刘璋的软弱,便心生一计,他暗中与曹操联系,想要出卖刘璋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曹操当时势力强大,张松认为投靠曹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曹操却因为张松相貌丑陋而轻视他,没有给予他应有的重视和待遇。张松心怀怨恨,转而又去寻找新的靠山。这时,刘备进入了他的视线。刘备以仁德闻名于世,张松认为可以利用刘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张松回到刘璋的辖区后,便开始在刘璋面前不断进谗言,劝说刘璋与刘备结盟。刘璋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张松见此情景,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歪曲事实,误导刘璋。 在张松的蛊惑下,刘璋最终决定邀请刘备进入自己的辖区。刘备带领军队进入后,张松便开始与刘备暗中勾结,准备里应外合夺取刘璋的地盘。 刘璋的一些忠臣察觉到了张松的阴谋,他们纷纷向刘璋进谏,指出张松的所作所为是作奸犯科,会给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刘璋却依然执迷不悟,没有采取果断的行动。 最终,刘备在张松的配合下,成功夺取了刘璋的地盘,刘璋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张松这个作奸犯科之人,虽然一时得逞,但他的行为也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和批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作奸犯科的人,最终往往会自食恶果。在历史的长河中,正义和道德终将战胜邪恶,那些违背良心和法律的行为终究会被揭露和惩处。我们应当秉持正义和善良,遵守法律法规,不做作奸犯科之事,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闭门思过

成語拼音

bì mén sī guò

成語解釋

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

典故出處

《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成語典故

小仙自知身获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闭门思过,敬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成語造句

他犯了错误之后,不再为自己辩解,而是回到家中闭门思过,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

成語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叫韩延寿的人。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 韩延寿最初在颍川担任太守。当时的颍川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很多问题。韩延寿到任后,没有急于用严厉的手段去整治,而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他大力推行道德教化,倡导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风气。 在他的努力下,颍川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安宁和幸福。后来,韩延寿被调到了东郡担任太守。 在东郡,韩延寿依然秉持着他的为官之道,兢兢业业地为百姓服务。然而,有一次,他的下属发生了争执,并且闹到了他这里。韩延寿了解情况后,并没有立刻做出裁决,而是感到非常痛心和自责。 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教育下属的责任,导致他们之间出现这样的矛盾。于是,韩延寿决定闭门思过,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不足之处。 在这期间,他不吃不喝,认真思考自己在管理和教导下属方面的失误。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依靠政令和惩罚来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道德的培养和引导。 韩延寿闭门思过的举动传遍了整个东郡,百姓们和下属们都被他的真诚和责任心所打动。大家纷纷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正错误,东郡的社会风气变得更加良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思过,韩延寿重新出来处理政务。他更加注重与下属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同时,他也继续推行道德教化,让百姓们懂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在韩延寿的努力下,东郡成为了一个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他的事迹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后世为官者学习的榜样。 韩延寿用闭门思过的方式,展现了他对自己职责的高度重视和对百姓的深厚感情。这种勇于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闭门思过-成語圖片

闭门思过

才华横溢

成語拼音

cái huá héng yì

成語解釋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成語造句

他在音乐创作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每次作品都令人惊艳,真是才华横溢。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年轻人叫张华。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他勤奋好学,无论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还是诗词歌赋,他都能潜心钻研,并且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知识日益渊博,他的才华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华所在的地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文学聚会。众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相互切磋交流。张华也参与其中,当他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众人都被他那深刻的思想、精妙的言辞所吸引。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其才华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不久后,张华的名声渐渐传开。当地的官员听闻了他的才华,便将他举荐给了朝廷。张华进入朝廷后,凭借着他那横溢的才华,在处理政务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时都表现得极为出色。他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上司和同僚们的高度认可。 当时,国家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和挑战。张华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积极出谋划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所撰写的奏章和文章,文采斐然,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一次,邻国派使者前来交涉,言语之间咄咄逼人。张华挺身而出,凭借他的才华和口才,与使者进行了一番精彩的辩论,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他的表现让皇帝也对他刮目相看,越发倚重他。 张华的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文学和政治上,他在艺术领域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精通音律,能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他的书法也独具风格,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就这样,张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才华横溢的典范。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只要拥有真正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自己赢得尊重和成就,为社会做出宝贵的贡献。

高瞻远瞩

成語拼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成語解釋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典故出處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成語典故

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成語造句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具备像那些成功企业家一样的眼光和格局,能够高瞻远瞩,提前布局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当时,这个国家的君王年事渐高,而他的几个儿子都对王位虎视眈眈。 在这些王子之中,有一位与众不同。他平日里勤奋好学,喜欢钻研治国之道和历史典籍。当其他王子都忙于争权夺利、拉拢势力时,他却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有一次,国家的边境遭到了邻国的侵扰。其他王子们都主张立刻出兵回击,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国家的威严。然而,这位王子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君王进言:“父王,如今我们不能贸然出兵。我们应该先分析局势,了解邻国的真实意图和他们的实力。如果我们仓促应战,可能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我们需要从长远考虑,制定出更加周全的战略。” 君王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他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王子接着说道:“我们可以先通过外交途径与邻国沟通,尝试和平解决争端。同时,我们要加强国内的建设,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这样,即使未来再有冲突,我们也有足够的实力应对。” 君王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通过外交努力,边境的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而王子也因为他的远见卓识和智慧,赢得了君王和大臣们的赞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王子展现出了越来越多高瞻远瞩的决策。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当君王最终决定将王位传给他时,没有人感到意外。 在这位高瞻远瞩的新君王的治理下,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他不仅带领人民抵御了外敌的入侵,还积极拓展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周边国家效仿的榜样。 历史上,像这位王子一样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嬴政,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汉武帝刘彻,他积极开拓疆土,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些伟大的人物,正是因为有着超越常人的远见和格局,才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高瞻远瞩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和品质。它需要我们具备广阔的视野、深入的思考和坚定的决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和国家的发展中不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苟全性命

成語拼音

gǒu quán xìng mìng

成語解釋

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成語典故

并建豪英,获际不冤之世;苟全性命,颇思当痛之时。★宋·陈亮《谢胡参政启》

成語造句

在那动荡不安的乱世,许多人只求苟全性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成語故事

在动荡的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徐庶的人。 徐庶原本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谋士,他心怀壮志,渴望在这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能。起初,他为了一展抱负,投身于各方势力之中。然而,这世间的纷争与战乱远比他想象的更为残酷。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徐庶所在的一方遭遇了惨败,他也陷入了绝境。面对敌人的追杀,徐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绝望。他深知自己若是继续坚持下去,很可能会性命不保。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徐庶的心中涌起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苟全性命。 他开始躲避战乱,四处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放弃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只为了能够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徐庶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他曾饿过肚子,曾受过冷眼,曾被人驱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 在辗转流离之后,徐庶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地方。他隐姓埋名,过上了平淡的生活。虽然他的心中偶尔也会涌起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但他明白,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能够苟全性命已经是万幸。 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那个时代英雄辈出,但也有许多人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徐庶选择了苟全性命这条看似懦弱的道路,却也是无奈之举。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在极端的情况下,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有时候,为了活下去,人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徐庶的故事渐渐被人们淡忘。但他所代表的那种在困境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思考。在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险阻时,或许可以从徐庶的故事中汲取一些力量,明白有时候苟全性命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为了未来能够有机会重新绽放光芒。

汉贼不两立

成語拼音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

成語解釋

比喻有我无你。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成語典故

惟有杜氏一个,直如添上敌国一般,心中竟安排下汉贼不两立”的主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七回

成語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方势力纷争不断,然而忠臣义士心中明白,汉贼不两立,必须坚决捍卫正义。

成語故事

在那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天下纷争,英雄辈出。 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在乱世中崛起。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誓言共扶汉室。然而,曹操势力日益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有称霸天下之势。 曹操的行为引起了刘备等人的极大愤慨。刘备深知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其妄图篡夺汉室江山的野心昭然若揭。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坚决捍卫汉室的尊严,与曹操势不两立。 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刘备的军队与曹操的大军正面交锋。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刘备站在阵前,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曹操乃汉贼,我们与他不两立!今日之战,关乎汉室存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奋勇杀敌!”将士们深受鼓舞,个个奋勇当先,与曹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尽管刘备的势力当时相对弱小,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强大的曹操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中,刘备的将领们身先士卒,关羽挥舞着青龙偃月刀,如入无人之境;张飞则挺着丈八蛇矛,勇猛无比。 然而,曹操毕竟实力雄厚,刘备的军队渐渐陷入困境。但刘备毫不退缩,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汉室终将复兴。在艰难的时刻,刘备得到了一些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共同对抗曹操这个汉贼。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和较量,刘备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不断招揽人才,扩充军备,与曹操的对抗也越发激烈。尽管道路曲折,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坚信汉贼不两立,只有彻底击败曹操,才能恢复汉室的荣光。 最终,刘备在诸葛亮等一批杰出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形成对峙。虽然他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统一汉室的大业,但他为捍卫汉室所做出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与曹操之间的汉贼不两立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坚定信念,为了正义和理想而不懈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故事永远闪耀着光芒,提醒着人们在面对邪恶和不公时,要有坚定的勇气和决心,绝不退缩,绝不妥协。

俭以养德

成語拼音

jiǎn yǐ yǎng dé

成語解釋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即便生活富足,也要做到节约每一份资源,因为这是俭以养德的体现。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勤奋好学的品质。 张华深知生活的不易,他从不追求奢华和浪费。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然后便开始刻苦学习。他的房间里只有简单的桌椅和床铺,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他在乡里的考试中屡次获得优异的成绩,引起了当地一位学者的注意。这位学者非常欣赏张华的勤奋和才华,决定收他为徒,亲自教导他。 在学者的指导下,张华的学识更加渊博,思想也更加成熟。他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提升自己上。 有一次,张华所在的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许多人家都陷入了困境。张华看到这种情况,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仅有的一些积蓄,购买了粮食分发给那些贫困的家庭。有人对他说:“你这样做太傻了,自己也不富裕,还去帮助别人。”张华却笑着说:“我虽然不富裕,但我知道俭以养德的道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品德的体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华终于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官员。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俭朴的初心,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的品德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张华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纷纷效仿他的俭朴生活方式,注重品德的培养。正如《诫子书》中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张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俭以养德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也让后人明白,俭朴的生活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品德,还能让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俭朴不是贫穷的象征,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张华这样因俭以养德而成就非凡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以俭朴为基石,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也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生活中践行俭以养德的理念,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龙盘虎踞

成語拼音

lóng pán hǔ jù

成語解釋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典故出處

汉·刘胜《文木赋》枝条摧折,既剥且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这座城市地形险要,山川纵横,真可谓是龙盘虎踞之地。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地势险要,山川壮美。那里山峦起伏,宛如巨龙盘踞;而山谷之间,地势险峻,恰似猛虎踞守。 当时,有一位雄心勃勃的诸侯想要称霸天下。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来到了这片龙盘虎踞之地。诸侯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土地,心中涌起了无限的豪情壮志。他深知,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占据这样的战略要地。 于是,诸侯开始在这里安营扎寨,积极筹备着自己的宏图霸业。他派遣士兵勘察地形,修筑工事,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附近的百姓们也纷纷前来投靠,他们被诸侯的雄心和勇气所感染,愿意跟随他一起打拼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凭借着龙盘虎踞之地的优势,多次成功抵御了其他势力的进攻。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诸侯带领着他的士兵们奋勇杀敌,如猛虎下山一般,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然而,成功并没有让诸侯变得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勤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战略和战术。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只有不断进取,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拼搏,诸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霸业,成为了一代霸主。而这片曾经的龙盘虎踞之地,也因为他的辉煌成就而被人们铭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豪杰都曾争夺过类似的战略要地,就如同那龙盘虎踞之处。比如三国时期,孙权据有江东,其地就有龙盘虎踞之形。诸葛亮也曾评价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这些典故都充分说明了地势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而“龙盘虎踞”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成为了形容地势险要、雄伟壮观的经典表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与豪情,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名垂青史

成語拼音

míng chuí qīng shǐ

成語解釋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典故出處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成語典故

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名垂青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

成語造句

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传颂千古,最终名垂青史,为后世所敬仰。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人物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广的将军。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广自幼习武,骑射技艺十分高超,他满怀壮志,渴望在战场上一展身手。 当时,边疆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李广毅然投身军旅,带领着士兵们与敌人奋勇作战。他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面,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次次击败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敌军数量众多,形势十分危急,但李广毫不畏惧,冷静地指挥士兵们排兵布阵,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边疆的安宁。 然而,李广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封赏和晋升,但他始终没有丝毫抱怨,依然坚定地守护着国家和人民。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和爱戴,也让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 尽管李广在生前未能获得至高的荣耀,但他的事迹却被人们口口相传,流传千古。他的名字成为了勇敢和忠诚的象征,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篇章之中。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李广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虽然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但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英雄。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明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广这样名垂青史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谋事在人

成語拼音

móu shì zài rén

成語解釋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典故出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成語典故

不过剩下的五百万就没有把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茅盾《子夜》

成語造句

人生的道路充满变数,即便努力未必能达成所有愿望,但我们要坚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所谓谋事在人,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去规划和行动,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问心无愧。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故事都诠释着“谋事在人”的道理。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兄弟也在南阳起兵。然而,初期他们的势力相对弱小,面临着诸多强大的敌人。刘秀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卓越的才能,但前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在一次与敌军的战斗中,刘秀的军队遭遇了惨败,他自己也险些丧命。但刘秀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冷静地分析局势,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巧妙的谋略。 刘秀开始广泛招揽人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与一些有识之士共同商议战略,精心策划每一次行动。他们不断地寻找机会,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刘秀面临着兵力悬殊的困境。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之前的精心谋划,巧妙地运用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让刘秀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为他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不断努力、积极谋划的结果。他始终坚信“谋事在人”,只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正如《晏子春秋》中所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刘秀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谋划,才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宏图大志。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秉持着“谋事在人”的信念,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谋划、去行动,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处境,都不能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能够改变命运,只要我们用心去谋事,就有可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任重道远

成語拼音

rèn zhòng dào yuǎn

成語解釋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典故出處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成語典故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任重道远。

成語造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踏上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有一位名叫墨子的思想家,他心怀天下,立志要为苍生谋福祉,消弭战乱,实现和平。 墨子出身平民,深知民间疾苦。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决心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试图说服各国君主放弃攻伐,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他不辞辛劳,奔走于各国之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向君主们阐述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君主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领土扩张,对墨子的劝说并不以为然。但墨子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改变这个混乱的局面。 在一次前往楚国的途中,墨子得知楚国准备攻打宋国。他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先去拜见了为楚国制造云梯准备攻宋的公输般。墨子通过巧妙的辩论和演示,让公输般意识到攻打宋国并非正义之举。随后,墨子又面见了楚王,以犀利的言辞和严密的逻辑,指出楚国攻打宋国是得不偿失的冒险行为。 最终,楚王被墨子说服,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努力,成功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 墨子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和平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所面临的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放弃,始终肩负着这一任重道远的使命。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与正义的精神象征。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正如墨子一样,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即使任重道远,也终能有所成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无巨细

成語拼音

shì wú jù xì

成語解釋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无大小”。

典故出處

《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成語典故

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无巨细,悉究本末。★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

成語造句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全,真可谓事无巨细。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宏的官员。李宏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和勤奋,一步步在仕途上崭露头角。 李宏被任命为一座重要城池的管理者。初来乍到,他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工作态度。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亲自过问,事必躬亲。 当时,城池的防务是重中之重。李宏不仅仔细检查城墙上的每一处防御设施,还对士兵们的训练和装备情况了如指掌。哪怕是弓箭的数量、盾牌的质量这类细微之处,他都绝不放过。 在处理民生问题上,李宏同样如此。城中的市场秩序、百姓的衣食住行,他都关怀备至。有一次,城中的一处水井出现了故障,百姓们取水困难。李宏得知后,立刻赶到现场,亲自指挥工匠们进行修理,直到水井恢复正常使用。 他的下属们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他过于劳累,应该将一些琐碎的事务交给下属去处理。然而李宏却正色道:“治理一方,责任重大。事无巨细,皆关民生。若我不能亲力亲为,如何能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城池繁荣昌盛?” 在李宏的精心管理下,这座城池变得井然有序,百姓生活富足,治安良好。周边的城池纷纷效仿他的治理方法。 李宏的故事被传颂开来,成为了官员们的楷模。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事无巨细”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对职责的高度敬畏和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正如《论语》中所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李宏对待事务的恭敬与认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的品质。

思贤如渴

成語拼音

sī xián rú kě

成語解釋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典故出處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成語典故

启翁,你看他是如何思贤如渴!★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成語造句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之心真挚,其对贤才的渴望可谓思贤如渴,最终得以成就一番霸业。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那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乱世中建立一番伟业。 当时,曹操虽然拥有一定的势力,但他深知,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他明白,唯有招揽众多贤能之士,才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曹操身边已有不少忠诚勇敢的将领和谋士,但他始终觉得不够。他派出众多使者,四处打听有才华之人的下落。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曹操都渴望将其纳入自己的麾下。 有一次,曹操听闻一位名叫荀彧的谋士,才华横溢,智慧超群。荀彧当时在袁绍帐下,但未得到重用。曹操得知后,欣喜若狂,立即亲自写信给荀彧,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渴望。信中言辞恳切,充分展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荀彧收到曹操的信后,被其诚意所打动。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见到荀彧前来,喜不自禁,亲自出门相迎,对荀彧礼遇有加,委以重任。 此后,曹操对待荀彧极为敬重,凡事都与他商议。荀彧也不负所望,为曹操出谋划策,多次在关键时刻帮助曹操化险为夷。 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贤能之士听闻曹操思贤如渴,敬重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如郭嘉、荀攸、程昱等,他们都在曹操的阵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曹操这种思贤如渴的态度,使得他能够汇聚众多英才,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曹操在这乱世中逐渐崛起,成为了一代霸主。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若能思贤如渴,尊重人才,善用人才,便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而那些有才华的人,也需要有一个能够赏识他们、给他们施展才华空间的明主。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创造出辉煌的篇章。

算无遗策

成語拼音

suàn wú yí cè

成語解釋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典故出處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算无遗策,画无失理。”《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自谓安若太山,算无遗策。”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这场商业竞争中表现得极为出色,每一个决策都恰到好处,仿佛算无遗策。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辈出。有一位谋士,名叫郭嘉,他的智慧和谋略堪称绝世无双。 郭嘉起初在袁绍麾下,但他很快就看出袁绍虽有强大的势力,却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以成就大业。于是郭嘉毅然离开袁绍,转投曹操。 曹操当时正处于崛起之际,周围强敌环伺。在与张绣的战斗中,曹军初战不利,士气低落。众人皆对局势感到忧心忡忡,然而郭嘉却冷静地分析敌我形势,为曹操出谋划策。他指出张绣虽然勇猛,但军队缺乏补给,难以持久作战。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坚守不出,最终张绣军因粮草耗尽而撤退,曹军得以转危为安。 此后,曹操欲与吕布一决雌雄。吕布英勇善战,曹军多次进攻都未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曹操甚至产生了退兵的念头,但郭嘉力谏曹操不可放弃。他详细分析了吕布的性格弱点,认为吕布有勇无谋,且如今已疲惫不堪。郭嘉建议曹操继续围攻,定能破敌。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计谋,最终水淹下邳,生擒吕布。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面对强大的袁绍,内心颇为忐忑。郭嘉却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比曹操和袁绍,指出曹操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极大地鼓舞了曹军的士气。 在与袁绍的长期对峙中,郭嘉算无遗策。他准确地预测了袁绍诸子之间的矛盾,建议曹操佯装南征刘表,诱使袁绍二子袁谭、袁尚自相残杀。曹操依计行事,果然轻松地各个击破,平定了河北。 郭嘉的一生,为曹操屡献奇谋,每一次的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对局势的判断精准无误。他仿佛能洞悉未来,每一个计策都恰到好处,让曹操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始终占据主动。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曾痛哭流涕,感叹道:“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的智慧和谋略,真正做到了算无遗策,他的故事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为后人所传颂和敬仰。

危急存亡

成語拼音

wēi jí cún wáng

成語解釋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成語典故

当这个危急存亡,不顾性命的时候,还不振作起精神来,一致对外吗?!★鲁迅《两地书》二七

成語造句

在战争时期,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危急存亡,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危急存亡。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三国时期,蜀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局势变得异常严峻。曹魏虎视眈眈,东吴亦在一旁伺机而动。诸葛亮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他深知此时的蜀汉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曹魏兵强马壮,其国力远超蜀汉。而蜀汉内部,人才凋零,经济困顿,军事力量也相对薄弱。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诸葛亮殚精竭虑,一方面要稳定国内局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还要抵御外敌的入侵。 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征,与曹魏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役。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排兵布阵,试图以智慧和勇气扭转局势。然而,每一次的战斗都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蜀汉军队遭遇了曹魏的主力部队。双方兵力悬殊,蜀汉军队陷入了困境。此时,诸葛亮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果继续战斗,很可能全军覆没;如果撤退,蜀汉的士气将受到极大的打击,局势将更加危急。 在这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他派出一支奇兵,绕到曹魏军队的后方,进行突袭,打乱了曹魏的部署。同时,他亲自指挥主力部队,奋勇作战,最终成功地突破了曹魏的包围,取得了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暂时缓解了蜀汉的危机,但诸葛亮清楚地知道,蜀汉的处境依然艰难。他不断地努力,试图为蜀汉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然而,尽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蜀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危机,最终走向了衰落。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危急存亡”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在关键时刻,一个决策、一次行动,都可能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引喻失义

成語拼音

yǐn yù shī yì

成語解釋

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要注意言辞清晰、逻辑连贯,切勿像他那般杂乱无章,引喻失义,导致对方无法理解我们的真正意图。

成語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怀着兴复汉室的壮志,在乱世中艰难地打拼着自己的事业。 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局势,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在刘备的阵营中,还有许多忠诚勇敢的将领和谋士。然而,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开始显现。 有一次,刘备在与部下商议重要决策时,一位名叫张武的将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本意是想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但由于他急于表现自己,言辞过于激烈,且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在论述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主题,引用的比喻和事例也不恰当,导致他的观点不仅没有被大家接受,反而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和质疑。 刘备见状,面色凝重,他深知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内部的团结和意见的准确表达至关重要。他语重心长地对张武说:“吾等身处乱世,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切不可引喻失义,误了大事。” 诸葛亮也微微点头,说道:“主公所言极是。引喻失义,不仅不能阐明观点,反而会扰乱众人之心,影响大局。” 张武听后,满脸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即向刘备请罪。 此后,刘备的部下们在商议事务时,都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准确清晰,避免引喻失义。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一心,谨慎决策,刘备的势力才得以不断壮大,最终在乱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恰当引用事例和比喻,否则就可能会引喻失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欲擒故纵

成語拼音

yù qín gù zòng

成語解釋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典故出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这场爱情的博弈中,他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在使用欲擒故纵的策略,让对方的心愈发靠近自己。

成語故事

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与南方的南蛮部落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锋。 南蛮部落中,有一位英勇善战且极富智谋的首领孟获。孟获统领着众多勇猛的战士,对蜀汉的军队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诸葛亮深知,若要彻底平定南蛮之乱,仅靠武力征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孟获心服口服,才能确保南方的长治久安。于是,诸葛亮精心策划了一场“欲擒故纵”的战略。 初次交锋,蜀汉军队佯装败退,故意让孟获觉得蜀军不堪一击。孟获见状,大喜过望,率领部下乘胜追击。然而,这正是诸葛亮设下的陷阱。孟获的军队陷入重围,最终被蜀军生擒。 孟获被擒后,心中十分不服,认为只是自己一时疏忽,才中了蜀军的诡计。诸葛亮深知孟获的心思,便微笑着解开他的绳索,放他回去,让他重整旗鼓,再来交战。 孟获回去后,再次集结兵力,与蜀军对抗。但诸葛亮再次巧妙布局,又将孟获活捉。孟获依然不服,诸葛亮又如上次一般放他回去。 就这样,孟获一次次被擒,又一次次被放。在这个过程中,孟获逐渐认识到了蜀军的强大和诸葛亮的智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对诸葛亮的宽宏大量和深谋远虑心生敬佩。 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终于心悦诚服,他感慨地说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成功地运用欲擒故纵之计,不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更赢得了孟获的心,使得南蛮地区从此稳定,为蜀汉的北伐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后方环境。 欲擒故纵这一策略,体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和宏大胸怀。他深知,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对方真心归顺,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这种智慧,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时今日的人际交往和处事策略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远见卓识

成語拼音

yuǎn jiàn zhuó shí

成語解釋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成語造句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人物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张华的人物,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做远见卓识。 张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大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时,张华的同乡们大多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满足于一时的安逸。然而,张华却不被这种短视的观念所束缚。他深知,要想在这个乱世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一次,地方上有一块荒地无人问津。众人都觉得那块地贫瘠荒芜,没有任何价值。但张华却独具慧眼,他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这片土地虽然表面贫瘠,但其地理位置优越,地下水源丰富。于是,他力排众议,倾其所有将这片荒地购置下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华不辞辛劳地带领家人开垦这片土地。他引来水源,改良土壤,精心种植各种农作物。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片曾经被人遗弃的荒地变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收获的粮食堆积如山。 这一成功之举让众人对张华刮目相看,但张华的远见卓识远不止于此。 当时,国家面临着外敌的侵扰,朝廷内部对于是战是和争论不休。很多大臣主张求和,认为战争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然而,张华却坚决主张抵抗外敌。他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指出敌人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长途跋涉,后勤补给困难,而且内部矛盾重重。而我方则占据着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果能够团结一致,奋勇抵抗,必定能够击退外敌。 起初,张华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但他毫不气馁,继续向朝廷进言。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组织起了强大的军队进行抵抗。经过艰苦的战斗,果然如张华所料,我方取得了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张华的远见卓识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和平与安宁,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和尊重。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从张华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远见卓识并非天生具备,而是源于对事物的深入观察、思考和分析。只有拥有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指日可待

成語拼音

zhǐ rì kě dài

成語解釋

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典故出處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马渡江,正位金陵,用贤任能,中兴指日可待。”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拼搏下,成功已然指日可待。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时刻,其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展现了“指日可待”的力量和希望。 在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有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野心。而在其他六国之中,赵国一度是实力较为强大的一个。 然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重创,四十万大军被秦国坑杀,国力从此一蹶不振。此时的秦国,兵锋正盛,对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局势下,燕国的太子丹深感忧虑。他深知燕国弱小,难以与秦国正面抗衡,但又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太子丹决定派遣荆轲前往秦国,试图刺杀秦王嬴政,以延缓秦国东进的步伐。 荆轲是一位勇敢且有谋略的义士,他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为了燕国的存亡,依然义无反顾。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包括燕国的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 荆轲带着秦舞阳一同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荆轲向秦王嬴政献上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地图。当嬴政展开地图观看时,图穷匕见,荆轲迅速拿起匕首刺向秦王。然而,这一惊险的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荆轲被秦王的侍卫所杀。 荆轲的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却传遍了各国。燕国人民对荆轲的义举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与此同时,秦国并没有因为荆轲的刺杀而停止统一天下的步伐。秦王嬴政更加坚定了消灭燕国的决心,随即派遣大军攻打燕国。燕国军队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燕国的一位将领挺身而出,他带领着燕国的残军与秦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这位将领深知燕国的命运已经危在旦夕,但他坚信只要燕国军民团结一致,奋勇抵抗,就还有一线生机。 在一次战斗中,燕国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成功击退了秦军的多次进攻。这让燕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响应将领的号召,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燕国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虽然秦国的实力依然强大,但燕国军民的抵抗让他们的进攻步伐放缓。此时,燕国上下都坚信,只要他们继续坚持下去,赶走秦军,保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便是指日可待之事。 可惜的是,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最终,燕国还是被秦国所灭,但燕国军民在那段艰难岁月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信念,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忠心耿耿

成語拼音

zhōng xīn gěng gěng

成語解釋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典故出處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成語典故

卢永祥见一个忠心耿耿的陈乐山忽然变了样子,还不晓是何缘故,十分诧异。★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八回

成語造句

他多年来为公司付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诱惑,始终坚守岗位,工作认真负责,其表现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忠心耿耿。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忠臣义士,以他们的耿耿忠心,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之人。 想当年,刘备为成就一番大业,三顾茅庐,以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决定出山相助。此后,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为其出谋划策。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刘备一方形势危急。然而,诸葛亮毫不畏惧,孤身前往东吴,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辩才,成功说服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合,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更是肩负起了治国理政的重任。他对内严明法纪,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对外出师北伐,试图恢复汉室江山。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对蜀汉忠心耿耿。 在北伐途中,诸葛亮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在身体日渐衰弱之时,他依然心系国家,为蜀汉的未来操心劳力。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体现在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体现在他对刘备遗愿的坚守。刘备临终前,将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告诉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而,诸葛亮却坚定地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他的一生,都在为蜀汉的繁荣和安定而努力奋斗,真正做到了忠心耿耿,永载史册。 后世之人,每每提及诸葛亮,无不被他的忠心所感动。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忠诚,奉献一生。

足智多谋

成語拼音

zú zhì duō móu

成語解釋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成語典故

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語造句

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他总能巧妙应对,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可谓足智多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孙膑的人。他出生于齐国,自幼聪慧过人,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 孙膑曾与庞涓一同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急于出人头地,早早下山,前往魏国谋求官职,并很快得到了魏王的重用,成为了魏国的大将。 然而,庞涓深知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担心孙膑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庞涓使用阴谋诡计,将孙膑骗到魏国,并诬陷他犯下重罪,对他施以膑刑和黥刑,使他变成了残疾人。 遭受如此巨大的磨难,孙膑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深知自己身处困境,必须想办法脱离庞涓的掌控。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试图让庞涓放松对他的警惕。 终于,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抓住这个机会,秘密会见了齐国使者。使者被孙膑的才华和智慧所折服,偷偷地将他带回了齐国。 回到齐国后,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田忌经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但总是输多赢少。孙膑观察了比赛规则和马匹的情况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 比赛分为上、中、下三等马进行。孙膑建议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阵对方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阵对方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阵对方的下等马。田忌按照孙膑的策略行事,结果在第一场比赛中输掉了,但在后面两场比赛中却取得了胜利,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一小小的胜利让田忌对孙膑的智谋更加钦佩。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孙膑没有直接前往赵国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出其不意地率军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匆忙回师救援,在桂陵遭遇齐军的埋伏,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充分展现了孙膑足智多谋的军事才能。 再后来,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王再次派田忌和孙膑出征。这次,孙膑又运用巧妙的谋略,在马陵道设下埋伏。他算准庞涓率军经过的时间,让人在一棵大树上剥皮刻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当夜幕降临,庞涓率军到达时,看到树上的字,命人点火查看。齐军看到火光,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刎。 孙膑凭借着自己的足智多谋,不仅为自己报了仇,还帮助齐国在战国时期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军事谋略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坐以待毙

成語拼音

zuò yǐ dài bì

成語解釋

坐着等死。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典故出處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成語典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大众不会坐以待毙。

成語造句

面对困难,我们决不能消极退缩、坐以待毙,而应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有一位名叫李宏的将领。他所镇守的城池,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 敌国派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兵临城下,气势汹汹。而李宏手中的兵力,与敌军相比,实在是相差悬殊。城内的百姓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担心城池一旦被攻破,自己将面临家破人亡的惨境。 李宏的部下们纷纷建议他主动出击,趁着敌军尚未站稳脚跟,或许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然而,李宏却犹豫不决,他担心贸然出兵会导致全军覆没。 就在李宏举棋不定的时候,敌军已经开始了猛烈的攻城。投石车抛出巨大的石块,砸向城墙;云梯一架接着一架地搭在城墙上,敌军士兵如潮水般涌来。 城中的将士们奋力抵抗,伤亡惨重。但李宏依旧没有下定决心组织有效的反击,只是一味地让士兵们坚守城墙。 一位名叫张猛的副将心急如焚,他再次向李宏进谏:“将军,我们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啊!如果继续这样消极防守,城池迟早会被攻破,到那时,我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宏却反驳道:“敌军如此强大,出击岂不是以卵击石?” 张猛据理力争:“昔日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我们如今若能鼓起勇气,拼死一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然而,李宏仍然不为所动。最终,城池被敌军攻破,李宏和他的士兵们被俘虏,城内百姓也遭受了敌军的蹂躏。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绝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勇敢地寻找出路,积极地应对挑战,才有机会扭转局面,获得生机。

坐以待毙-成語圖片

坐以待毙

其他成語分類